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郑州市2023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验
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下面这封信来自一粒远古的小麦,请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回应。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被发现于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的一粒炭化小麦,我穿越四千年的cāng桑,来跟大家聊聊小麦家族的那些事儿。
小麦是咱河南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但你知道吗,从一穗麦熟到遍地麦香,河南小麦的发展史并不寻常。从龙山时期的零星种植到春秋时期的逐渐推广,到隋唐洛阳含嘉仓的惊世仓储,再到如今“风吹麦海千重浪”的中原奇迹,小麦一路披荆斩jí,上演了一场从不被接纳到成为主食的“逆袭”大戏。
[同学们,上段话中有些字词我拿不准,请你帮帮忙。]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这其中,我们小麦家族功不可没!前几天我就看到了一张令我们河南小麦自豪的数据图。
[同学们,你看懂上面这张数据图了吗?]
证据凿凿,咱河南是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值得好好宣传!这不,在河南日报客户端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张宣传海报。
[同学们,你觉得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
另外,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咱河南小麦还上过太空呢。出于对航天育种技术的好奇,我找到了这样一段材料。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一种新的育种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让农作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字宙磁场、高洁净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基因变异。这些遨游太空的种子返回地面之后由育种专家进行种植,并观察其变异情况,再从中选择那些可遗传且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进而培育出各方面表现更好的种子。
[同学们,在太空育种中,一粒普通麦种要变成更好的麦种,需经历哪些过程?]
说起小麦育种,就不能不夸夸享誉全国的河南育种专家群,他们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正是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请用你们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跟我一起赞美他们吧:
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以“①,②”(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革新育种技术,他们虽也曾遭遇“③,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秉持“④,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进取精神,一次又一次迎来“⑤,⑥”(陆游《游山西村》)的转机与突破。相信他们“⑦,⑧”(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也必将影响新一代育种人,激励后来者攻坚克难,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学们,上面语段中引用哪些古诗文名句合适?]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也做一颗好种子,不惧风雪,遇雨则生,见光则长,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
此致
敬礼
一粒小麦
2023年3月28日
1.请帮小麦解决字词问题
(1)“一穗”的“穗”怎么读?______
(2)“cāng桑”的“cāng”和“披荆斩jí”的“jí”怎么写?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这张数据图传达的主要信息。
3.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4.请提炼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流程图(每一处不超过四个字)。
5.请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古诗文名句。
1.①suì②沧③棘
2.2015年以来河南小麦总产量及在全国(小麦产量中的)占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八年来河南小麦总产量及在全国占比虽偶有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3.示例:我觉得很好。标题(大字)“中原熟,天下足”简洁凝练,概括性强(“熟”“足”押韵,朗朗上口/“熟”“足”字体变化,鲜明突出/“中原熟”与“天下足”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突出了河南粮食生产对于全国的重要意义;主体文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诙谐有趣的语言/运用“只要……就”这一关联词语/用两个否定句式)进一步说明了河南小麦对于保障全国主粮供应的巨大意义;底部以麦穗为装饰,直观地突出宣传主题。
4.①进入太空;②基因变异(诱变变异);③种植观察(进行种植);④择优(选种、选择)培育
5.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欲渡黄河冰塞川④会当凌绝顶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书写。
一穗:用于穗状农作物或穗状物。“穗”读作suì。
cāng桑:写作“沧桑”:比喻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沧”不要误写成“苍”。
披荆斩jí:写作“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解析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表头是“2015年以来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通过2015年到2022年河南小麦总产和占比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2018.2020和202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是呈现增长趋势。据此可得结论:2015年以来河南小麦总产量及在全国(小麦产量中的)占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考查对海报文字的赏析。河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河南粮食丰收对中国粮食生产举足轻重,故而有“中原熟,天下足”的说法。海报中最先映出眼帘的六个大字“中原熟,天下足”,形成对偶句式,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熟”与“足”都押同样的韵,使音调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美感,便于吟诵和记忆。
海报中主体文字“不打喷嚏”“伤风感冒”用于人的词语,用来形容河南小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关联词“只要……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河南是“中原粮仓”,小麦产量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举足轻重,意义重大。底部以麦穗作为装饰,与“小麦之乡”吻合,主题鲜明突出。据此作答即可。
考查对文段的梳理概括。
第一空,根据“让农作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可知,普通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
第二空,根据“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字宙磁场、高洁净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基因变异”可知,太空特殊环境可使普通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诱变变异)”;
第三空,根据“这些遨游太空的种子返回地面之后由育种专家进行种植,并观察其变异情况”可知,种子返回地面后专家进行“种植观察(进行种植)”;
第四空,根据“再从中选择那些可遗传且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进而培育出各方面表现更好的种子”可知,选择那些可遗传且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择优(选种、选择)培育”。
考查古诗文的默写。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易错字有:忧、渡、塞、凌、绝、复、疑、柳。
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
(一)文学性文本阅读(15分)
浓烟
徐全庆
①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啊草啊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②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③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
④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⑤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⑥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⑦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⑧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
⑨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
⑩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二十多年里,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夹中救过野鸡、野兔、麂子。他还记得,给一只麂子包扎好放生时,麂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摔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溪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瘸了。
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瘸腿。
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
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惬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
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万又一次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
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话,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
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
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
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忸怩着说。
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
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6.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万对巡山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梳理。
①起初,老万因巡山辛苦且不被理解而不喜欢巡山;
②_____________
③渐渐地,老万被山上的动植物触动,决心好好巡山;
④____________
⑤转岗后,老万经常怀念巡山生活。
7.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打转”这个词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2)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陈述事实时句尾一般使用句号,这里为何要用感叹号?)
8.第二次摔断腿后,老万不断感慨自己“丢人”,你认为他是否丢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段情节设置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①②后来,老万申请调岗一直未能如愿,只好无奈忍受;②④摔断腿后,老万无法再巡山,深感遗憾;
7.(1)“打转”这个词既贴合老万作为护林员的身份(符合人物每天转山巡视的职业特点);又形象地表现出老万着急下山给妻子帮忙而不得的无奈(苦闷)。
(2)用感叹号更能凸显老万看到浓烟时的震惊、焦灼、急迫;同时,营造一种紧张气氛,易于将读者带入小说情境之中(突出浓烟出现得特别突然/意外,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
8.不丢人。这是老万作为老护林员的本能反应,恰恰说明他虽已不在其位,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错把飞虫当浓烟,恰恰体现老万对火险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职业敏感);他不顾瘸腿跌跌撞撞冲下山救火,以致再次摔断腿,更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勇于担当/舍身为公的精神)。
9.①写到老万不顾一切冲下山救火,却于情节紧张处宕开一笔,将镜头切换到妻子推着老万散步的情景,叙事节奏由张到弛,富于变化/通过夫妻对话巧妙交代救火结局(揭出火灾真相/解除了之前的误会),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为救火过程及火灾结果留下悬念(对救火场景及结果进行留白),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夫妻间生动有趣的对话场景,和老万将聚集的飞虫误判为浓烟的糗事,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
“起初,老万因巡山辛苦且不被理解而不喜欢巡山”位于第⑤⑥段;
“渐渐地,老万被山上的动植物触动,决心好好巡山”位于第⑨段;
“转岗后,老万经常怀念巡山生活”位于第段;
由第⑧段“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可知,后来,老万申请调岗一直未能如愿,只好无奈忍受;
由第段“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可知,摔断腿后,老万无法再巡山,深感遗憾。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打转”意为绕圈子,转来转去,结合“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写出了老万着急下山给妻子帮忙而不得的无奈;“被困在山里打转”也符合老万护林员的职业特点。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赏析。
句子末尾加上感叹号可表述强烈的感情,如惊讶、叹息、喜悦、赞颂、愤怒等。结合“身子一震”可知,感叹号表述了老万看到浓烟时的震惊和着急;同时,这种意料以外的事情也有利于渲染紧张的氛围。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首先表明观点,之后说明理由。
示例:不丢人。理由:结合第段“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可知,他第二次摔断腿的原因是把飞虫看成了浓烟,着急去救火,这样的举动表明老万虽然转岗了,但还是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其次,结合第段“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可知,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着急救火也体现他敢于担当的精神。
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由可知,该部分讲老万不顾一切冲下山救火,之后没有交代老万腿再次摔断后的事情反而宕开一笔,转入第段事后老万和妻子散步对话的情节,通过两人对话交代前部分救火的结局,让故事叙述一波三折,避免平铺直叙;其次,夫妻间对话自然有趣,讲述了老万将聚集的飞虫误判为浓烟的糗事,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老万犹豫了许久”“老万忸怩着说”“老万说,太丢人了”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能让憨厚淳朴、尽忠职守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二)实用性文本阅读(12分)
王贻芳:“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节选)
①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质疑、争鸣、讨论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能使人们看清问题,找到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
②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
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④《中国科学报》: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
⑤王贻芳: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争论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
⑥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
⑦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转基因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内部是有共识的,只是科学家跟老百姓说不清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一样。这些争论走出了科学界,老百姓跟科学家讨论的完全不是我们科学界内部讨论的事情,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不同意见,与科学界内部的不同意见完全是两码事。
⑧所以一定程度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
⑨《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谈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时说“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违科学本意的事”,您觉得国内与国外的学术争鸣氛围有什么不同?
⑩王贻芳:我们国内基本上争鸣很少,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有些事情一弄就会弄到媒体上去,这本身就不正常,有些讨论其实在科学界内部是可以解决的。在国外,科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会通过科学界内部的争鸣来解决,但在中国,操作起来不容易。
人跟人之间要么大家都客气不说,真要是争起来,大概两个人就要成敌人了,所以大家都避免讨论。我们缺乏人跟人之间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这就造成国内学术生态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认输是很难的,而讨论到最后总要得到一个结论,要有人认输才行。中国人爱面子,认输是不干的,所以讨论不下去。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学术争鸣应该遵循怎样的“游戏规则”才能确保理性有效?
王贻芳:国外从孩子开始,学校就要教争论规则,各个层面也都会运用这种议事规则。但我国普遍缺乏这种基本的训练,或者说缺乏对这种规则的了解。
从技术上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争论不太容易取得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至少从中小学开始就得教这种东西。比方说,争论必须是有逻辑的,不能是你说的是一个事,我反驳的时候偷换概念,说别的事。争论中有大量的技术上的规范,如果你不遵守这样的规范,争论就不容易有结果。
(摘编自2021年2月24日《中国科学报》)
10.针对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王贻芳所长是如何有条有理地做出回答的?请简要梳理。
11.我国当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争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
12.完成一次高质量的专访需要做很多准备。请结合这篇专访,说一说你从《中国科学报》的这位记者身上学到了哪些经验(两点即可)。
10.首先亮明观点,接着从科学争论需要专业知识这一事实出发,分析普通民众不宜参加科学争论的原因,并重申自己的观点;然后指出记者提及的大众对转基因等社会话题的争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争论;最后指出科学问题变成社会焦点的危害性,从反面阐明了将科学争论局限于科学界的重要性。
11.①科学争论经常被弄到媒体上,成为社会话题,而公众缺乏相关科学知识,导致科学争论偏离了科学本身;②科学界内部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③好面子、不愿接受批驳、不愿认输的心理导致讨论无法进行;④我国普遍缺乏议事规则的训练,很少有人掌握争论的技术规范。
12.①采访应关注现实,聚焦话题,明确议题。本专访的记者关注到了当前科学争鸣易演变为人身攻击这一社会现象,聚焦热点问题,确定了明确的采访议题。②采访对象应选择相关领域的权威。本次专访的对象王贻芳所长为中科院院士,对中外科研环境都很熟悉,他对如何进行学术争鸣的看法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③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背景和主要观点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访谈中看,本次专访前记者已了解王所长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一些认识,所以访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得到充分回应。④采访的具体问题应指向明确,便于访谈对象理解(应有一定的回应空间,让访谈对象有话可说)。如第一个问题询问王所长对科学争鸣出圈的看法,既能了解他对该问题的基本立场,还引发了他对科学争论出圈后走向非理性原因的阐述。⑤访谈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本文的三个问题都紧扣采访前确定的中心话题,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如何解决,一步步将探讨引向深入。
本题考查梳理回答思路。
从第⑤段“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可以看出王贻芳所长首先亮明观点;
从第⑤段“争论真正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可以看出接着从科学争论需要专业知识这一事实出发,分析普通民众不宜参加科学争论的原因,并重申自己的观点;
结合第⑥段“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第⑦段“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可知然后指出记者提及的大众对转基因等社会话题的争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争论;
结合第⑧段“所以一定程度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可知最后指出科学问题变成社会焦点的危害性,从反面阐明了将科学争论局限于科学界的重要性。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内容。
根据第④段“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第⑤段“争论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可概括为:科学争论经常被弄到媒体上,成为社会话题,而公众缺乏相关科学知识,导致科学争论偏离了科学本身;
根据第⑩段“在国外,科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会通过科学界内部的争鸣来解决,但在中国,操作起来不容易”、第段“我们缺乏人跟人之间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这就造成国内学术生态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可概括为:科学界内部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
根据第段“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认输是很难的,而讨论到最后总要得到一个结论,要有人认输才行。中国人爱面子,认输是不干的,所以讨论不下去”,可概括为:好面子、不愿接受批驳、不愿认输的心理导致讨论无法进行;
根据第段“国外从孩子开始,学校就要教争论规则,各个层面也都会运用这种议事规则。但我国普遍缺乏这种基本的训练,或者说缺乏对这种规则的了解”,可概括为:我国普遍缺乏议事规则的训练,很少有人掌握争论的技术规范。
本题考查总结采访经验。结合这篇专访总结两点即可。
从第②段“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本专访的记者关注到了当前科学争鸣易演变为人身攻击这一社会现象,聚焦热点问题,确定了明确的采访议题,可以看出采访应关注现实,聚焦话题,明确议题;
从第③段“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本次专访的对象王贻芳所长为中科院院士,对中外科研环境都很熟悉,他对如何进行学术争鸣的看法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看出采访对象应选择相关领域的权威;
从第⑨段“《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谈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时说‘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违科学本意的事’”,本次专访前记者已了解王所长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一些认识,可以看出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背景和主要观点等有一定的了解;
从第④段“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第⑤段“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第⑦段“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第⑧段“所以一定程度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询问王所长对科学争鸣出圈的看法,既能了解他对该问题的基本立场,还引发了他对科学争论出圈后走向非理性原因的阐述,可以看出访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得到充分回应;
从第②段“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第④段“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第⑨段“您觉得国内与国外的学术争鸣氛围有什么不同?”、第段“您认为,学术争鸣应该遵循怎样的‘游戏规则’才能确保理性有效?”,三个问题都紧扣采访前确定的中心话题,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如何解决,一步步将探讨引向深入。可以看出访谈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三)整本书阅读(4分)
阅读材料,任选一题作答。(4分)
13.祥子和保尔都出生于社会底层,也都经历过重重磨难,但后来的命运迥然不同,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小说简要分析。
示例1: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祥子意志比较薄弱,也没有什么反抗精神,面对社会的不公、别人的欺压或诱惑,他没有反抗,而是选择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甚至放纵堕落;保尔则意志坚定,富有反抗精神,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敢于抗争,受到诱惑时能够抵制,遭遇情感挫折、战争考验、伤病折磨等问题后依然信念坚定。正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示例2: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人的机遇不同。保尔出生在城市,受过教育,能识字读书,而且正赶上俄国十月革命这个让穷人可以翻身做主的机会,并有幸遇到了革命者朱赫来,在他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祥子出身农村,没有受过教育,眼界要窄得多,在人生道路上也没有得到好的引领;他到城市靠卖苦力谋生,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纵然吃苦耐劳,也很难在当时那样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依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
示例3: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身处黑暗的、不公正的社会中,祥子的理想是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顾好自己,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保尔不仅想改变个人的命运,还愿意帮助那些被欺压的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不同的追求决定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有了不同的命运。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对比阅读。阅读原著可知,祥子失去了土地成为破产的农民后,并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只是希望凭着吃苦耐劳改变自己的个人命运,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彻底绝望,于是他就自暴自弃,沦为行尸走肉;保尔原本是底层挣扎的学徒工,但接触了一些思想先进的革命者后,树立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远大理想,尽管他多次经历死亡的考验,最后身体伤残,但还是以积极乐观、刚毅坚强的姿态战斗在他所向往的写作岗位上。
如:(1)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祥子思想陈旧,不懂变通,不接受合理建议,懦弱,买车三起三落后连自己的个人理想都不敢追求;保尔勇敢坚强,四次死里逃生仍执着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2)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祥子生活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黑暗,进步思想被禁锢;保尔处在俄国社会革命巨大的浪潮中,整个社会出现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
14.“《水浒传》展示的不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是非正误交织的复杂世界,阅读时我们应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1:《水浒传》中既有兄弟之间的义气互助和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又充斥着暴力、血腥和不择手段等负面内容;前者让我感动,后者让我厌恶。残忍是最大的恶,社会黑暗、人生失意不应该成为好汉们滥杀无辜的理由。这本书中有善有恶,有光明有黑暗,阅读时我们应理性思考,分清其中可取与不可取的地方,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行为和价值观要持批判态度。
示例2:《水浒传》中描写的事件不全是美好的,人物形象也不全是积极正面的。比如,武松打虎的勇气让人佩服,知恩图报的行为让人感动,但他在鸳鸯楼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行为却让人恐惧、反感。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像武松一样优缺点并存,阅读时,我们要理性分析他们的行为,分清是非善恶;还要能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整本书有更理性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水浒传》展示的不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是非正误交织的复杂世界,阅读时我们应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启发我们辩证的看待《水浒传》中的内容,其中既有行侠仗义的侠义之风,如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喝酒遇到卖唱两父女(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得知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户为妾,后来被其妻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后去集市上找郑屠户;又包含着血腥暴力的一面,如林冲上了梁山以后,寨主“白衣秀士”王伦,要求林冲三天内杀个人递投名状,于是林冲便去途中等待准备杀人。我们应该理性分析《水浒传》中他们的行为,明辨是非、善恶。
(四)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文本二】
《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解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15.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点词意思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很多单音节词可译为双音节词,如文本一中的“苟”可译为“苟且”,“丧”可译为“丧失”。
B.“所”字后跟动词,如“所思”“所想”,据此推测“死亦我所恶”中的“恶”应为动词,意为“厌恶”。
C.“斯是陋室”的“是”为判断动词,通过迁移可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与之同义。
D.成语中保留着一些词的古义,关联“鲜为人知”,结合语境可推知“鲜不乱矣”的“鲜”意为“很少”。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7.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是亦不可以已乎?(结合上下文,揣摩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将“仁”与“义”相对举出,有什么表述效果?)
18.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文本一和文本二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两个文本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15.C16.(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7.(1)对上述三种见利忘义行为的否定和批判(呼吁人们停止这种失其本心的错误行为)。
(2)句式整齐,形成对照,在比较中清晰展现仁与义的不同/突出仁是为了关爱他人,义是为了规范自我。
18.示例:文本一中两句阐述贪生怕死会导致人不择手段,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必要性;文本二中的语句阐述人们不能区分仁和义适用的对象(人们用仁来宽待自己,用义来苛求别人)会导致混乱、带来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区分仁与义的重要性。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与推断。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是有才能的人有这种心思。是:这、这种。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意为辨别;于,对;何加,有什么益处。
本题考查情感和表述效果。
(1)“是亦不可以已乎”的意思是: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结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这里运用反问的修辞,表述了对对上述三种见利忘义的做法反感、厌恶。
(2)“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里将“仁”与“义”相对举出,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写出了“仁”“义”的作用,表述了对“仁”“义”的赞美。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文本一:“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文本二:“鲜不乱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中,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春秋》研究,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19.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京口北固亭联想起了哪个历史故事?整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三国时期孙权坐镇江南、奋发有为,被对手赞叹的故事。抒发对千百年来历史兴亡的感慨、对昔日英雄的追慕(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热情赞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渴望)。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分析。
词中下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为: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由此可知,在北固亭联想起了三国时期孙权坐镇江南、奋发有为,被对手赞叹的故事。
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词人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对千百年来历史兴亡的感慨。结合“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对昔日英雄的追慕。结合“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可知,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再结合“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借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热情赞美,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表述了自己内心强烈的不满,两句结合起来,也表述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渴望。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挑战无处不在。从大处谈,探索星辰大海是挑战,破解科学谜题是挑战,打破认识偏见也是挑战;从小处说,无论你想要在赛场上超越他人,还是在学习中克服惰性,也都是挑战。
(1)请以“把挑战写进青春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要求:①表述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你对挑战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文1:
把挑战写进青春里
“我们的青春该是什么模样?”天边泛起鱼肚白,远处的青山似披了一层白帘,看着太阳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站在阳台上的我,脑海里浮现出这一问题。
花儿谢了几度,草儿绿了几回,三载初中生活已经过去,现在我将面临的是准高中的学习生活,这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个暑假我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把挑战写进青春里。
晨读过后,我回到房间,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走进书的世界,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跟着主人公见其所见,闻其所闻。
午后的烈日是灼热的,院里的小狗吐着舌头大口地喘气,树上的蝉不停地叫嚣着,似乎是对这酷热的天气表示不满。我的房间没有空调,没有冰镇西瓜,只有一台小风扇陪着我。我坐在桌前认真地摘抄读书笔记,汗水逐渐浸湿我的衣衫,我仍奋笔不停。小风扇似乎懂我的坚持,也在努力地“呼……呼……”转着,为我驱散暑气。
傍晚的夕阳格外美丽,云朵被染成红橙色,似给天空晕染了水粉。落日的余晖浸洒窗内,照在我的书桌上,我仍在写字,笔随着映出的影子一左一右地摆动着,貌似在给我加油。
天空渐渐变暗,一轮明月悄悄爬上树梢,周边漫天繁星点缀着,好似一块大银幕。不知何时,月光偷偷跑入我的床头,我正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月光很温柔,并没有惊扰,一直陪伴着我。
日复一日,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很枯燥但也很有趣,我总能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也被有趣的话语逗笑,在坚持不下去时,也总会读到励志语句,让我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我相信,两个月的时间,我能收获许多。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怀着梦想,向着目标,敢于挑战,坚持不懈,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勇于追求的信念,敢于挑战的勇气,我们能做好想做的事,何不把挑战写进青春岁月里?
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例文2:
挑战极限
当勇猛的苍鹰盘旋于天地间搏击风雨时,它已挑战了勇气的极限;当忙碌的蚂蚁在炎炎烈日下搬运着大米时,它们已经挑战了勤劳的极限……哦,芸芸众生都在挑战着自己的极限,只是为了实现生存的价值,为美好的生活与崇高的理想而奋战,而我们人类亦是如此。
极限,对于那些懒惰的人们来说或许遥不可及,甚至只是泡影,但在于那些积极上进,有勇气与伟大志向的人来说却是其力量的源泉,这个极限的存在使他们的生命燃起了无穷斗志。他们渴望攀上人生巅峰,挑战极限,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
勇于并善于挑战极限会使人变得更强,更加睿智机敏。人只有拥有了挑战自己的信念,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投入工作学习中,拥抱更美好的明天。极限是石,擦出希望之火;极限是火,点燃斗志的灯;极限是灯,照亮人生之路;极限是路,引你走进成功殿堂。极限若成了你心中的目标,只要你肯挥洒汗水,终会浇灌出成功的硕果。
半世浮名,只是虚妄,万不能把极限错当成名利丰收,这不是应该挑战和追求的,这只是贪欲与恶念交织成的魔鬼深渊,人若以其为追求,更如陷泥沼中,不可自拔,最后在里面淹没。要知道物质上的富裕远不如精神上的富裕,宋濂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便说明了这点。所以人要挑战极限,其根本便是摒除恶念,拥有一颗去伪存真,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善心,这才是挑战极限的实际意义。挑战极限不仅是为了提高自己,更是为了使自己拥有一个纯净高洁的灵魂,这样才算真正的挑战,纯粹的精神洗礼!
古今多少骚人墨客,都在挑战着极限,人性的极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士祯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启示我们:挑战极限重于对精神的提高,君当如竹,高风亮节,坚毅不屈。就让我们共同挑战极限吧,为自己奋斗出一个美好未来!
(1)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
第一,审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挑战”,“挑战”在这里应理解为“激励自己主动跟困难等做斗争”。青春是一段美丽的时光,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时光,是应该赞颂的时光。写作时要抓住“挑战”这一主题,将挑战与青春结合。青春会面对很多挑战,只有积极进取,才有可能超越自我,拔节成长。
第二,立意。“挑战”意味着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挑战的对象是不限定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向他人、向客观环境挑战,如向“权威”“陋习”“环境污染”“困难”等挑战,让自己的青春更有价值;向自己心理、生理上的弱点挑战,如向“胆怯”“虚荣”“骄傲”“肥胖”“伤痛”等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等。
第三,选材。人生处处有挑战:学习中,解决难题,发挥潜力,是一种挑战;赛场上,挥洒汗水,超越自我,是一种挑战;漆黑夜晚,独自回家,战胜怯懦,是一种挑战……我们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写原来的自己一直生活在舒适圈里,和同学们有了很远的距离。后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挑战自己,最后拿到了年纪第一的好成绩。由这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把挑战写进青春里,会让我更加出彩。
(2)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试题。
第一,审题。阅读材料可知,生活中的挑战无处不在。挑战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题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就要围绕“挑战的内涵与意义”来展开。如:挑战是对已经存在的某种状况的不满,是对某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一步步向完美靠近。中考也是人生征途中重要的挑战,可以写中考对我们未来的重要影响。
第二,立意。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立意:挑战自己,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也可以从大的方面来立意:迎接挑战,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如:挑战是人类不断进取的动力之一。迎接挑战,中华民族创造了遨游太空的美丽神话,迎接挑战,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实现了战胜疫情的伟大壮举,这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有力的道理论据。
第三,选材。人生路上充满了挑战,挑战首先是挑战自己。我们可以先列举学习、生活中,挑战自己的种种表现,如改变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学会承担责任等;然后阐述挑战自己的意义,如:挑战,是对我们学习的考验;挑战,是我们锻炼意志的机会;挑战,是我们人生勇敢面对的宣言;最后进行总结:当挑战来临时,要勇敢面对,勇于接受,这样才能成就优秀的自己。
1郑州市2023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验
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下面这封信来自一粒远古小麦,请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回应。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被发现于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的一粒炭化小麦,我穿越四千年的cāng桑,来跟大家聊聊小麦家族的那些事儿。
小麦是咱河南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但你知道吗,从一穗麦熟到遍地麦香,河南小麦的发展史并不寻常。从龙山时期的零星种植到春秋时期的逐渐推广,到隋唐洛阳含嘉仓的惊世仓储,再到如今“风吹麦海千重浪”的中原奇迹,小麦一路披荆斩jí,上演了一场从不被接纳到成为主食的“逆袭”大戏。
[同学们,上段话中有些字词我拿不准,请你帮帮忙。]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这其中,我们小麦家族功不可没!前几天我就看到了一张令我们河南小麦自豪的数据图。
[同学们,你看懂上面这张数据图了吗?]
证据凿凿,咱河南是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值得好好宣传!这不,在河南日报客户端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张宣传海报。
[同学们,你觉得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
另外,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咱河南小麦还上过太空呢。出于对航天育种技术的好奇,我找到了这样一段材料。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一种新的育种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让农作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字宙磁场、高洁净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基因变异。这些遨游太空的种子返回地面之后由育种专家进行种植,并观察其变异情况,再从中选择那些可遗传且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进而培育出各方面表现更好的种子。
[同学们,在太空育种中,一粒普通麦种要变成更好的麦种,需经历哪些过程?]
说起小麦育种,就不能不夸夸享誉全国的河南育种专家群,他们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正是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请用你们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跟我一起赞美他们吧:
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以“①,②”(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革新育种技术,他们虽也曾遭遇“③,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秉持“④,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进取精神,一次又一次迎来“⑤,⑥”(陆游《游山西村》)的转机与突破。相信他们“⑦,⑧”(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也必将影响新一代育种人,激励后来者攻坚克难,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学们,上面语段中引用哪些古诗文名句合适?]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也做一颗好种子,不惧风雪,遇雨则生,见光则长,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
此致
敬礼
一粒小麦
2023年3月28日
1.请帮小麦解决字词问题
(1)“一穗”的“穗”怎么读?______
(2)“cāng桑”的“cāng”和“披荆斩jí”的“jí”怎么写?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这张数据图传达的主要信息。
3.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4.请提炼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流程图(每一处不超过四个字)。
5.请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古诗文名句。
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
(一)文学性文本阅读(15分)
浓烟
徐全庆
①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啊草啊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②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③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
④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⑤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⑥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⑦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⑧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
⑨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
⑩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二十多年里,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夹中救过野鸡、野兔、麂子。他还记得,给一只麂子包扎好放生时,麂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摔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溪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瘸了。
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瘸腿。
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
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惬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
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万又一次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
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话,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
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
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
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忸怩着说。
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
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6.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万对巡山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梳理。
①起初,老万因巡山辛苦且不被理解而不喜欢巡山;
②_____________
③渐渐地,老万被山上的动植物触动,决心好好巡山;
④____________
⑤转岗后,老万经常怀念巡山生活。
7.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打转”这个词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2)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陈述事实时句尾一般使用句号,这里为何要用感叹号?)
8.第二次摔断腿后,老万不断感慨自己“丢人”,你认为他是否丢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段情节设置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实用性文本阅读(12分)
王贻芳:“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节选)
①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质疑、争鸣、讨论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能使人们看清问题,找到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
②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
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④《中国科学报》: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
⑤王贻芳: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争论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
⑥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
⑦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转基因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内部是有共识的,只是科学家跟老百姓说不清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一样。这些争论走出了科学界,老百姓跟科学家讨论的完全不是我们科学界内部讨论的事情,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不同意见,与科学界内部的不同意见完全是两码事。
⑧所以一定程度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
⑨《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谈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时说“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伤寒的诊断和治疗
- 2024年中外技术转让合同模板
- 2024至2030年中国可调式自动捆扎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静电架空地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钻石批花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焦化甲苯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石英玻璃纤维套管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自装卸补给车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紧急锁止三点式安全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盆栽非洲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劳资专管员任命文件(样本)
-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am白皮书
- 作文的谋篇布局课件
-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完整版课件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套课件208P)
- 公路养护安全意识培训课件PPT76
- 2021年上海市初三英语二模试卷汇总附答案版
- 《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1》班级读书会课件
- 胸痛中心培训课件
- 社会团体发起人基本情况表+发起单位基本情况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