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_第1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_第2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_第3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_第4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目前,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13亿,你认为对于中国本国而言,中国人口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说明理由。目前,日本面积37.8万平方千米(2000年),人口1.26亿,对日本本国而言,人口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为什么?

中国现在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3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那么,你能不能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

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是指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复活节岛的悲剧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在1700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在叹惜复活节岛的悲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因为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缩影。就象复活节岛一样,我们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岛屿,而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快地破坏着地球的资源。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850年,当时清朝的人口为4.3亿,达到空前的高峰。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在汪士铎看来,中国能养活的人口似乎不会超过6亿;而在今天,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口,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准比汪士铎时代不知提高了多少!资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资料二: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完全依赖进口。资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阅读上述材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2、中国人若是有少吃粮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3、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4、全球所有国家到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5、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05年,美国人均消费石油25桶(中国1桶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倍,全球人口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使用不足8年。●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必须考虑的因素?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等【归纳总结】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应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中国最大的两个海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海岛的面积和自然条件都差不多,能养活的人口应该也差不多。

台湾岛现有人口2300万,仍没有突破人口上限(因为台湾现在仍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海南岛现有人口750万。

试想海南作为独立的省份,目前海南的环境人口容量能否达到2000万?为什么?比较【案例分析】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读图思考】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什么?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两重性。

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但各种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现有的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变化。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状况的恶化;人类生存空间的萎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人们为什么不得不要考虑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人人人森林森林森林古代近代现代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1.悲观派的观点:

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

中国人均占有土地总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其中,人均耕地仅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由于人口的基数太大,中国人均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油、气的人均储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9%、11%、4.5%。2.乐观派的观点:

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三)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新闻晨报2005年12月28日消息

据报道,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目将从现在的65亿人上升到90亿人,然而根据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工艺大学科学家维奥里尔·巴迪司库博士的研究,90亿的人口远远没有抵达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口极限。巴迪司库博士在下月即将出版的《全球能量问题国际期刊》杂志上宣称,根据他的计算,地球最终可以承受的人口数量,将是现在的20万倍!地球可承载的极限人数应该是1300万亿人。美国弗莱姆林教授就声称,只要地球获得的热量(包括地球生物产生的热量和地表吸收的太阳能),能够和它散发走的热量保持平衡状态,那么地球将一直处于适合人类居住的状态。如果地球上有太多的人,那么就像人群拥挤、闷热不堪的派对一样,将产生太多的热量,使地球无法承受。通过计算,弗莱姆林教授当时断定地球上的最大人口极限将是6亿亿人。一旦地球“人口爆炸”到那种阶段,那时的地球也绝非天堂,而是形同一座大监狱。根据美国研究人员卡斯卡特的描述,一旦地球人口多到那种程度,那么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必须生活在20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中,由于地球上高楼林立,太阳光对普通人来说将是奢侈品。

为了让地球保持凉爽状态,那时候的科学家必须在全球海洋上面覆盖一个大屋顶,而地球上的陆地也将被密封起来,防止水流失。地球的表面将遍布太阳能收集板和反射镜,确保人类能够控制太阳光和地球的温度。卡斯卡特说道:“那时候的人类将像囚犯一样,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城市监狱里面。”3.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观点: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三)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对中国人口和资源的了解和认识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数量世界位次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1/3中国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的13%中国人均草原是世界人均的32.3%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的1/4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三耕地9589万公顷四草原22434万公顷四森林六水能6.8亿千瓦一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该怎么办?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尤以耕地和淡水与人口的矛盾突出。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11525万公顷

【案例分析】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960亿~7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660亿~6750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390亿~6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能养活好8亿~9亿人;如果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大致应控制7亿之内。(1)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是什么,它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区别呢?(2)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那么研究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的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控制在16亿左右●如果要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中国人口应保持在7亿左右。▲发达国家人口石油铜、铝、钢发达国家15%67%55%发展中国家85%33%45%●95年人均消费能源,中国2025千克,美国11321千克。●肉类:中国108磅,美国279磅。●美国一个人一生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99倍。“头号消费大国”“头号污染大国”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定俗成的称呼,该公约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997年12月在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