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地区2024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2.1941年6月,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演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它的悲剧,都已经一闪而过了。”该演说旨在A.呼吁对苏联进行援助 B.谴责德国的入侵行为C.坚持意识形态的对抗 D.批评英国的绥靖政策3.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材料反映了A.美国企图通过英国控制欧洲B.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C.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D.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影响法国对英国入欧态度4.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口号。这表明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B.国内阶级矛盾已经解决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 D.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5.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引起货币流通量扩大6.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的50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苦难的群雄战乱。同时,也孕育了一场漫长的“除旧立新”。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在动荡中渐变,在渐变中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提出这种看法的着眼点是A.井田制渐趋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B.国家形态从封邦建国制走向大一统帝国C.完成了一次结构性和全方位的社会变革D.礼乐文化经历了战乱后在思想领域消失7.中国金银比价一直高于欧洲,明初大概是1:6,随后到1:8,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狂潮。根据学者全汉舁估算,1700—1830年间输人中国的美洲白银约为6亿元,折合约4.3亿两。据此推知A.金银套利是白银输华的主要途径B.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C.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强D.白银输入将加速中国经济货币化8.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9.“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正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相互推动B.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C.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D.世界历史始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0.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A.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C.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D.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11.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的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在这种“革命”定义之外的是A.辛亥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 D.光荣革命12.下表为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地区工厂数量蒸汽动力(马力)水动力(马力)北部地区934265136094苏格兰12532002480密德兰地区54438约1200总数111330151约9774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蒸汽动力在各地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13.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1135-1190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逐渐发展 B.女真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C.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 D.各民族间的矛盾趋于缓和14.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后各国纷纷调效仿。这反映了西方国家A.一致行动共度经济难关 B.采取贸易保护转嫁危机C.整顿外贸秩序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15.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该观点A.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意在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危害 D.表明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16.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7.读下表:1840一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据此可以推断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18.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至1775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A.三角贸易的发展 B.商业革命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经济的垄断模式19.1953年,毕加索根据斯大林年轻时的照片创作了《斯大林画像》。苏联和法国的共产党人指出,虽然毫不怀疑毕加索对劳工阶级的认同,但“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以上材料可用于说明A.现代派绘画反传统的特点 B.意识形态对抗呈白热化C.斯大林个人权威开始动摇 D.现实主义艺术仍占主流20.如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柏林墙有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下列说法比较贴切的是A.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B.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标志,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建C.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D.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21.下列诗句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是A.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C.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22.为了解决如图所示经济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下列选项中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受害国申诉请求的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23.下图是一张革命运动中的临时兑换券,它颁发于A.二次革命时期 B.文学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24.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应该“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能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千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A.经世致用 B.修身明理 C.鉴戒资政 D.知行合一25.8月7日傍晚,他们毅然决然地分三路向……急进。这段路上,不仅要越过陇海铁路,而且还面对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条河流。蒋介石完全没有料想到他们会走这样一着险棋,还以为他们只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这一行动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将战争引入“国统区”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D.导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26.以下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A."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B."到敌人后方去"C."对日寇最后一战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27.“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是()A.《人间喜剧》 B.《悲惨世界》 C.《格尔尼卡》 D.《天鹅湖》28.下面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C.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严重摧残了中国经济 D.民族企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9.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30.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A.苏联B.英国C.日本D.德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年份国家175018001830186018801900英国1.94.39.519.922.918.5德国2.93.53.54.58.513.2美国0.10.82.47.214.723.6中国32.833.329.819.712.56.2——选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有删节

(1)根据以上数据按国别说明,1750—1900年间英、德、美、中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曹植《说疫气》中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到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无异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非风、非寒、非署、非湿”到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摘自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材料二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以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头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这一转变,至少有以下两个值得关注之点:第一,传统时期对病的应对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个人行为……而近代的防疫则是一种重在预防,作为工卫生行政一部分的积极主动行为;第二,传统有关戾气、养内防病等一些认识,在观念上并未与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发生明显的冲突,……它们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体系之中。——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近代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詹姆士一世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材料二: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为了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人们通过缔结契约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来统辖一切。材料三: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材料四: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问题:(1)指出前两则材料观点的区别。(2)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3)试从历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说“王权是进步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2、A【解析】

1941年正值二战期间,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丘吉尔认为此时反对共产主义是悲剧、是愚蠢的,已经“一闪而过”,这一演说目的在于呼吁对苏联援助,A正确;题干中,丘吉尔并未明确提出对德国的态度,排除B;C与题干演说主旨相反,排除;此时英国已经在抵抗德国,绥靖政策早已破产,排除D。3、D【解析】

由材料“‘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可以得出,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更多考虑的是本国利益,故D正确;材料“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表明法国只是担心美国会介入欧洲事务,并没有成为事实,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霸权主义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矛盾,故C不正确。4、C【解析】

1936年5月5日,中共明确放弃反蒋口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明确放弃反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故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正式建立,排除A;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但并未解决,故排除B;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未建立,故排除D。5、D【解析】

依据材料“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与钞参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时期商业的发展引起货币流通量扩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说明纸币与通宝都在流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货币流通对北方人口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表明金朝时期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与钞参行”,没有反映出流通中的混乱,排除。6、C【解析】

根据材料“这是一个在动荡中渐变,在渐变中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可知着眼点指的是这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C说法全面并符合题意,故选C;A项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变革的体现,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也仅仅从政治一个方面体现,具有片面性,排除;D消失说法有误,排除。7、D【解析】

根据材料“明初大概是1:6,随后到1:8,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700—1830年间输人中国的美洲白银约为6亿元,折合约4.3亿两”表明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输入中国,使中国金价上涨,说明白银的流动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加速中国经济货币化,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金银套利,A错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B错误;材料体现白银货币化,没有体现经济的影响力,C错误。8、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9、B【解析】

由材料信息“正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相互推动,故A错误;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世界还没有打破相互孤立的状态,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历史。10、C【解析】

据所学可知,太学是汉朝时期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但“三奸”现象突出,而“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C正确;材料“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但儒学的影响力并未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太学的政治地位,B错误;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11、A【解析】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说明材料主张的革命是和平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定义之外就是暴力革命。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的典型事件,故A正确;工业革命是经济方面革命,排除B;文艺复兴属于思想革命,排除C;光荣革命是和平革命,排除D。故选A。12、D【解析】

表格显示蒸汽机和水动力数量的变化,从整体而言,蒸汽动力取代水力是社会趋势,故D正确;蒸汽动力在密德兰地区就不占优势,排除A;B项偷换概念,材料并未体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排除;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排除C。故选D。13、A【解析】

女真人从自称“夷”到自称为“中国”,反映出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华夏”认同逐渐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女真才完成全国统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夷观的淡化,而不是强化,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体现矛盾的缓和,“在攻辽中京时”反映出矛盾尖锐,排除D项。14、B【解析】

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危机,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故B正确,A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提高关税是为限制进口,排除D项。15、B【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反对照搬马克思主义,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早在1928年时就已经被提出,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完善,而不是提出,排除A项;“本本主义”实际上是思想保守的体现,而不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排除C项;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将革命转向农村,中国就已经开始摆脱苏联模式,排除D项。16、C【解析】略17、C【解析】

从材料中的“土布消用洋纱量”的数据变化可知,中国土布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信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它不是近代工业的产物,排除A;土布的产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故无法得出“强劲冲击”的结论,排除B;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而非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8、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关,B正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黑奴,A排除;1689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排除;经济垄断模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D排除。故选B。19、A【解析】

现代主义美术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来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依据材料“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来看,毕加索的斯大林画像符合这一特点。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意识形态的对抗,,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毕加索画像的特点,与斯大林权威动摇无关,C错误;材料未反映现实主义艺术的地位,D错误。故选A。20、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标志,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建,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因此,“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是长城和柏林墙比较贴切的说法,故选D;A只描述了中国的长城,没有涉及“柏林墙”问题,因此,不是长城和柏林墙贴切的说法,排除;B只描述了“柏林墙”,没有涉及“中国的长城”问题,因此,不是长城和柏林墙比较贴切的说法,排除;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不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C错误。21、C【解析】

根据所学,C项是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28秋,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故C项正确;A项出自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此词作于1927年春,此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B项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有关,排除B项;D项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与井冈山无关,故排除D项。22、D【解析】

根据漫画可知各国加强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故选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A错误;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B错误;C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排除。23、D【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十五年”可以计算出是1926年,正是北伐时期,D项正确;二次革命时期是1913年,A项错误;文学革命是1917年,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1919年时期,C项错误。24、A【解析】

“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有为于时,有补千世”与“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都强调的是所学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要经世致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二者都没有谈到修身明理这个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世致用,而非鉴戒资政,排除C项;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朱熹,故排除D项。25、B【解析】

根据“北渡黄河而南窜”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A;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C;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渡黄河而南窜”,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26、B【解析】

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军队向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进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该图相符的应该是抗日战争中,中共军队“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B;A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军队活动范围在南方,排除A;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和“对日寇最后一战”时期的形势不符,排除C;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应该是从北到南,排除。故选B。27、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分析选项内容可知,《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格尔尼卡》是20世纪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现代主义立体派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天鹅湖》是19世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古典芭蕾舞剧的典范,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8、B【解析】

抗战前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不利,导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大量民族企业由东部沿海地区迁往西部地区,从图中数据显示的1937年7月~1943年,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工厂数量增长很快可以看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的状况,不能说明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严重摧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布局,不是经济结构,排除D项。【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或数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或数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29、C【解析】

根据材料“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知识界出现了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救亡的意识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D项,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的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30、A【解析】

由材料“20世纪40年代”“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故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苏联,A项符合题意。英国、日本、联邦德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当时的美国处于同一阵营,排除BC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趋势:英国制造业的比重在1750~1880年间不断提高,但1880年后开始下降。德国制造业的比重在1860年以后有了显著提高。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到1900年已居领先地位。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比重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19世纪后逐步下降。(2)原因: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后继力不足。德国:德国统一以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到20世纪初,美国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中国:闭关自守,1840年后国门被打开,受到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解析】

(1)根据图标观察可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英国制造业的比重在1750~1880年间不断提高,但1880年到1900年开始下降。德国制造业的比重在1750-1860年都是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到了1860以后有了显著提高。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到1900年已跃居四国之首占到世界的23.6%。中国清朝在183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比重处于领先地位,但之后逐步下降。(2)对于四国在1750-1900年的变化趋势图,可以联系所处阶段的各国发生的事件进行联系,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英国:主要从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可知在1880年前处于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不能更新技术和设备,落后于美国德国。德国:主要从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并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美国:主要从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到20世纪初,美国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中国:分析中国主要在1750-1830年即其他国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时候传统经济的优势。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后把中国变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后,受到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经济衰落。32、(1)过程:汉代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温病的症状;金元时期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明清时期,揭示温病病因,温病学说形成独立体系。原因:疫病的频繁爆发;传统治疗温病方法的弊端;医药学的不断进步;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发展创新。(2)演变:从避疫、治疗到防疫,逐步建立以预防、免疫为中心的近代防疫体系。原因:疫病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政府主导,重在预防;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防疫观念的融合、借鉴。【解析】

(1)一问过程根据材料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得出汉代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温病的症状;根据材料一“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得出金元时期指出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