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_第1页
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_第2页
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_第3页
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_第4页
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专训考点:1.《荀子·性恶论》与《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宝黛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3.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与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论证特色的不同4.基础组合:《骆驼祥子》——比较“像……似的”结构在表意上的不同【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2.论证特色的不同“像……似的”结构在表意上的不同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考点示例】一、《荀子·性恶论》与《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考点解读】1.断句2.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4.翻译5.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文本甲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论》)文本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①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②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③,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①义袭:偶然之间想到道义。②慊(qiè):满足,满意。③正:中止。(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问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B.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C.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D.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为的事情,从而使礼义产生了、使法度建立起来了,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积思虑”“习伪故”均为动宾结构,三字句,故“伪”与“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是生于……”与“非故生于……”,构成正反并列关系,故“非故生于……”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问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古代推行的道德准则。其最初是宗教祭祀中的规矩,经孔孟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B.“众”的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引申为许多,又引申指一般的、普通的。甲文中“众”用的是引申义,不同于《师说》中“今之众人”的“众”。C.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常因此特指孔子。文中是弟子公孙丑对老师孟子的称呼。D.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孟子看来,义与“仁、礼、智”是人应该具备并且天性里所固有的四种道德品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以及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B.“甲文中‘众’用的是引申义,不同于《师说》中‘今之众人’的‘众’”错误。“今之众人”的“众”是一般人的意思,与甲文中“众”引申义“一般的、普通的”相同。“今之众人”:现在的一般人。故选B。问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荀子用陶人、木匠“为器”作类比说明礼义生于圣人之伪,乙文以宋人“助苗”譬喻说明养浩然之气的误区。B.荀子认为“生于性”和“生于伪”的区别在于感觉到了能否自发完成,像人喜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吃美味、喜欢财利、喜欢舒适等都属于“生于性”。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D.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把“义”和“道”结合起来,通过长期的外在修养才能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区别在于感觉到了能否自发完成”错误。甲文“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可知,性是先天具有的素质,伪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荀子所说的“伪”,是指学习礼义制度对人性加以改造。故选B。问题4翻译划线句。①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②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答案①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陶器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

②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怜恤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迷茫地回到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埏”,和泥;“伪”,人为努力;“故”,原先。②“然”,这样;“闵”,同“悯”,怜恤、哀伤;“揠”,拔起;“茫茫然”,形容迷茫的样子。问题5甲文中“异而过众”的圣人与乙文中“养浩然之气”的夫子,从某种角度看有相通之处,请结合荀子和孟子的思想,简要分析其异同。答案①荀子把人性完全看成消极的东西,取消了礼义在人性中的内在根据,有违于儒家注重心性自觉的理性主义传统。

②荀子和孟子都重视后天的培养,认为后天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甲文“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可知,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由乙文“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可知,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概括荀子和孟子的思想不同之处是:荀子把人性完全看成消极的东西,取消了礼义在人性中的内在根据,有违于儒家注重心性自觉的理性主义传统。由甲文“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可知,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为的事情,从而使礼义产生了、使法度建立起来了,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由乙文“以直养而无害”可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概括荀子和孟子的思想相同之处:荀子和孟子都重视后天的培养,认为后天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甲有人问:“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我回答他说: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陶器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为的事情,从而使礼义产生了、使法度建立起来了,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至于那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音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才都是产生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形成、一定要依靠努力从事然后才能形成的东西,便叫做产生于人为。这便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所产生的东西及其不同的特征。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便是圣人所创制的了。圣人和众人相同而跟众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圣人和众人不同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译文乙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怜恤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迷茫地回到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宝黛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考点解读】1.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2.《牡丹亭》的唱词启动黛玉春心的方法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4.分析林黛玉的矛盾心理听戏文是一个过渡文本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注】《会真记》实指《西厢记》。问题1请简述这一回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答案示例: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如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将黛玉比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镴枪头”,等等。问题2“警芳心”意即启动爱之心。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戏文,《牡丹亭》的唱词是怎样启动黛玉的春心的?答案黛玉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身世相仿,伤春的情感相通,对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之意,对爱情都有渴望,这正是绝佳的共鸣。①“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黛玉已经入境。②“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③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脂批评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④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的心里。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⑤从“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种欣赏是十分主观的感悟,情感逐步渗入,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问题3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中,林黛玉却要将落花埋起来,他们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做简要分析。答案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与林黛玉将落花埋进土里,都是希望给落花找一个洁净的归宿,不让花被凡尘沾染。作者这样写既表达了二人的心境追求都是清洁干净的,又能表现出林黛玉在这种追求上更加纯粹高远,充斥着一种仙意。问题4林黛玉在读《会真记》时“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但当贾宝玉背诵书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她却嗔指宝玉“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请分析林黛玉的矛盾心理。答案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与贾宝玉一样被《会真记》里描写的爱情所吸引,所感染,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至于对贾宝玉借戏文半真半假地说情话的嗔怪,既是少女害羞的天性所致,也是林黛玉孤傲清高、强烈的自尊心的性格体现。问题5贾宝玉学着《会真记》里的戏词逗林黛玉时,作者写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你觉得这段神态描写中哪些词语最传神?为什么?请找出一两处试做简要赏析。答案①“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里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所以用“似……非……”的格式来传达她的这种特殊心理。②“微腮”“薄面”:这两个词很精确地通过对林黛玉肖像特征的描写,表现出她敏感、自尊心强,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如意,心里的怨愤就会一股脑地发泄出来,“微腮”“薄面”从来藏不住心里话。问题6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从全书的章节来看,听戏文是一个过渡。请结合全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听戏文上衔读《西厢记》,下接葬花,若无此处听曲,便无下处葬花之词。如果说宝黛读《西厢记》,二人以“戏语”互诉爱慕之心时,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黛玉心境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2)《西厢记》和《牡丹亭》都表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虽经曲折而最后得以团圆。这一回是写黛玉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和宝玉成婚,为后文的悲剧做反衬。【考题对接】一、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与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论证特色的不同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材料二: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一、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与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答案】1.①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一以例证法为要,列举戏曲表演形式和剧目加以论证;材料二以引证法为主,选用王国维、李渔的具体论述加以论证。②从论证方式看:材料一以立论为主;材料二立论、驳论相结合,对两种美育目的分别加以辩证分析。③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二、基础组合:《骆驼祥子》——比较“像……似的”结构在表意上的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二、基础组合:《骆驼祥子》【答案】1.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