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1)化学与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2)科学探究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3)观察和描述现象反应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时,观察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附加条件)。反应中: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1.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答案】C2.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A.学习前人成果B.调查研究C.实验D.推理【答案】C1.一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时,甲同学说:“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B.观察现象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答案】C2.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答案】C【解答】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故C正确;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背景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实验过程:(1)点燃前: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密度、溶解性等。(2)点燃蜡烛:①观察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②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一秒钟,取出观察,能说明什么问题?③用干烧杯罩住火焰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④注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熄灭蜡烛:能否点燃白烟?3.现象记录: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4.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的熔化、凝固、燃烧时的现象及生成的新物质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比较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答案】A2.有关蜡烛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答案】A3.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此实验的是()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C.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D.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答案】B4.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 D.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答案】B5.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不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是()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用途C.关注物质的变化 D.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答案】B1.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D.石蜡可燃,燃烧时发光、放热【答案】A2.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B.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C.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D.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B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于水。(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处最先烧焦。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答案】(1)小小难溶(2)a外焰(3)水雾浑浊水和二氧化碳化学4.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減小。蜡烛减小的质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最终杯中液面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碗中液面。【答案】(1)小于(2)高于5.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过程中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D.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答案】B知识点三对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背景知识: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2.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CO2)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CO2)气体也越多(前提条件: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②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O2)越多,即氧气(O2)可以助燃。③二氧化碳(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3.实验猜想: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4.实验步骤: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③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现象结论步骤3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现象结论步骤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现象结论5.小结: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二氧化碳氧气水吸入气体呼出气体1.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模仿 B.对比 C.推理 D.假设【答案】B2.小明要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有关该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收集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 B.使用该方法收集的气体极易溶于水C.使用该方法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D.该收集方法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答案】A3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A.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B.氧气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全部是二氧化碳,不含氧气【答案】C4.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答案】D5.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_______。(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_____,关闭活塞__________。此时可以观察到瓶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同时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瓶②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答案】(1)AB(2)B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变浑浊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且不被人体吸收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较少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B【解析】解:A.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故呼出气体中含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证据,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A.氮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答案】D【解析】擦玻璃时的哈气就是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起到湿润作用,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D正确。故选D。
3.某活动小组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红墨水向__________移动。说明动物呼吸消耗了_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__。【答案】变浑浊左氧气二氧化碳4.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见下图)产生了兴趣。他拟定“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氧气不易溶于水。探究分两步进行。(1)测量鳔内气体的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图)。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验证鳔内含氧气验证鳔内含二氧化碳【答案】(1)B鱼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导致测量出的气体体积减少(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做结论【答案】C2.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答案】C3.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温度高低 B.氧气含量 C.食物种类 D.食物多少【答案】D【解答】A.一般温度高,食物腐败的快,温度低,食物腐败慢,则温度高低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B.一般氧气含量低时,食物腐败的慢,氧气的含量高时,食物腐败的快,则氧气含量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C.不同的食物在一定条件下,食物腐败的快慢不同,则食物种类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内因,猜想合理;D.取不同量的同种食物,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食物腐败快慢相同,则食物的多少不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猜想不合理。故选D。4.某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科学探究中这句话属于()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答案】B5.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答案】A【解析】A.石蜡的硬度较小,故A描述错误;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B描述正确;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C描述正确;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故D描述正确;故选A。
6.下列方法中能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三瓶无色气体的是()A.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B.闻气体的方法C.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三瓶气体中 D.以上方法都不行【答案】C7.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B.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D.判断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答案】A8.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和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③燃烧时发光、放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①②③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9.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量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B.氧气C.氮气 D.氧气和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解: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人体要通过呼吸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故选:A。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分析解答即可。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并产生二氧化碳,呼吸的同时会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10.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通过下列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是( )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答案】D【解析】解: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不能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不能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应使用干燥的烧杯,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可能是石蜡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烧杯中空气的量是有限的,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中能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由此说明( )A.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C.呼吸过程是物理变化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解:A.空气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但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B.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有量大幅下降,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故B正确。C.呼出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所以C不正确。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氧气等,所以D不正确。故选:B。1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下列正确的是( )A.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所含氧气多,所含二氧化碳少B.人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少,所含二氧化碳多C.两个集气瓶中的小木条都不会熄灭,说明两瓶中所含气体成分一样D.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首先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答案】D【解析】解: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正常燃烧,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故选:D。13.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答案】C14.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如图所示):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②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③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1)操作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填序号)。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答案】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B;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石蜡能燃烧,且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水蒸气是液态小液滴形成的,二氧化碳是气体;C。15.某小组的同学做“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馅,蜡烛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玻璃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将蘸有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杯壁上出现白色浑浊物质。(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石蜡50~70300~550约600铁15352750约1800木炭37274827约1700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若能产生火焰,其燃烧时温度一般(填“低于”或“高于”)其沸点.由此推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不可能是()木炭燃烧生成了其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语文下册《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有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设计
- 毕业论文中期研究报告
- 2025家具购买合同格式范本版
- 2025深圳市委托拍卖合同范本
- 2025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合同价备案表
- 2025地质机械仪器购销合同
- 第11讲 反比例函数(5考点+14题型)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 语言学概论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湖州师范学院
- 2025域名永久转让合同
- 高一英语学案:预习导航5SectionⅣ
- 塞内加尔历史与现在
- 《中国的科技成就》课件
- T-JYBZ 024-2022《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玩教具配备规范》
- 工业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方案
- 关于太空垃圾
- 美妆博主营业方案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市公开课一等奖说课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舞台剧联合投资协议书模板
- 委托加工灯具合同模板
- GA/T 804-2024机动车号牌专用固封装置
- 非遗宣传合作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