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出移情作用。例如下列名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都是把物写成人,静的写成动的,无情写成有情,于是山可以看人而不厌,柳絮可以颠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领略黄昏雨的滋味。从此可见,诗中的“比”和“兴”大半起于移情作用,上例有些是显喻,有些是隐喻。上举各例也说明移情作用和形象思维也有密切关系。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立普斯反对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立普斯把这种印象叫做“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立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列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材料三: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的。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述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序上说: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日:‘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窗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呀!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

B.“移情作用”是一种心理活动,指人在观照外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C.材料一秦观诗移情于物,写孤馆春寒,杜鹃啼血,残阳日暮,隐喻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生命将暮,仕途将暮的孤苦凄凉。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是要借助于移情作用的。

2.根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普斯主张用心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唯心色彩较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B.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外物上去,而且表现在人也会受到物的影响。

C.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密切相关,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移情作用却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D.立普斯对移情说的解释里,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方面与朱光潜的移情说完全不一致。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移情作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D“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4.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4分)

▲▲

5.人如何借助移情作用实现美感经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眼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地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地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坚忍顽强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C.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秦丢怀贪负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最有较之民,无离上之心,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

泰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擾白梴,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意义相同。

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秦与大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设秦王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枫想

C.秦朝吞并了流过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缺所向无敌。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观众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4分)

▲▲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4分)

▲▲

14.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

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16.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述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细致描摹了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的状态。

(2)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3)《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酷夏,心不静,气不顺,①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外,唯靠读书静心。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京、厦、广、沪四地而做。用时竞达十四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在我看来,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由己。

一个读透古书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②。巧妙的架构,灵气飞溅的对话体,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让人③。

《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表现”隐”与“退”的是《采藏》: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

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故去八十六年的、也曾壮怀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恩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着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题,请加以修改,变成结构整齐、表述流畅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述效果。(5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遣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进”。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

(选自《红楼梦》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21.贾政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如果在此种环境中为你建一间书房,请依照画横线内容,拟写楹联的下联。(3分)

蕉带梨香窗前绿,▲

22.文段括号处是宝玉题拟的匾额,你认为“蓼汀花淑”“有风来仪"“梨花春雨”哪个才是宝玉拟定的,请说明理由。(6分)

匾额:▲

理由:▲

四、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慎思”“明辨”的意思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它们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解析

1.A

A项可见材料二最后一段,错在“是一种神秘主义。”无中生有,B项可见材料二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开头,C项可见材料一第三段,D项可见材料二最后一句。

2.B

B项可见材料二三四段“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A项可见材料一、错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应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C项前半句可见材料二第三节,后半句错误,材料二原文为:“而美感经却常含有移情作用。”材料三原文为:“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并不能推断出移情作用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D项可见材料一,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点与朱光潜一致,朱光潜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提出移情还包括由物及人,物我合一。

3.D

D项出自王充《论衡·明雩篇》人不能用行为感动天,天也不会随从人的行为来感召人。与材料移情说观点不一致。A项出自《庄子·秋水》,庄子将自己游玩时的快乐心情移置到鱼的身上,觉得它们也是快乐的、这是在审美欣赏中典型的移情现象。B项和C项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都是移情于物。(具体可见朱光潜《诗的隐与显》)。

4.①李白饱尝世态炎凉,深受排挤打击,他把由此产生的寂寞孤独移注到敬亭山上去。

②鸟飞了,云去了,只有山不离去,敬亭山好像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懂得山的孤寂。山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物我合一。

5.①人在观照外物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使物具有人情,由人及物。②把物的姿态吸收于人,人受到物的影响,模仿物的姿态,由物及人。③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物我合一。④需要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

6.A(A.“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

7.B(B.原文未体现出王芳的坚韧顽强,也没有用王芳衬托小刘的形象)

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文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ACD;“废王道”“立私权”结构对称,各自断开;“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结构对称,各自断开。)

11.C

A.正确:

B.正确。“振狐独穷困之士”句意;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振”,挥动、抖动:句意: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C.个“六合”意义相同错误。“然后以六合为家”句意: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六合正相应”中“六台”,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句意: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两个六合意思不同。

D,正确,句意:修治武器。/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12.D

本题考直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D.“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原文“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是假设的情况。

13.①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②假使拿东方诸国(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以相提并论了。

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②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③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

参考译文: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峭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崎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武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应形势,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集权力于一身而占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衣服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资本。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沈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施礼于天下,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轻刑罚,给犯人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改正过失,有新的追求,改进修整自己的立身准则和行为,各自修德向善,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渠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财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掉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15.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借代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

故选C。

16.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细读。抒发的情感是:诗人即便生病远谪诚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抒发的情感是:表述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3)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8.解析: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③爱不释手

第②处答“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亦可

第③处答“爱不忍释、叹为观止”亦可

19.解析:《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