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0分)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和金钏进来,恍恍惚惚听见有人悲泣之声,却是黛玉,细看她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宝玉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1.结合原著,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和宝钗(“金玉良姻”)、黛玉(“木石前盟”)都是表亲关系,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构成了小说故事的主线。
B.袭人一直服侍宝玉,第五回判词中“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句子,暗示她后来可能嫁给了蒋玉菡。
C.金钏是宝玉房中的二等丫鬟,因与宝玉言语暧昧被王夫人听到打了耳光,羞愤之下投井自杀,导致宝玉挨打。
D.王熙凤帮助王夫人管理荣国府,时常关心怡红院一众年轻人,后来宝、黛、钗婚姻“掉包计”出自她的主意。
2.
宝钗、黛玉前来探望挨打后的宝玉,二人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不同,请简要分析。
1.C
2.宝钗:“托”字,有意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宝钗的话,一是对宝玉病情关切,二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黛玉:等人少的晚上才来探望,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和她劝宝玉的话,是对宝玉的心疼。
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古代白话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熟悉原著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找到不同人物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活动。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C.“金钏是宝玉房中的二等丫鬟”错误,金钏是王夫人的侍女。故解析为:C。
2.钗见宝玉,“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托”字,有意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送的是药,可见想的周到,不失理智;“这会子可好些?”“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此时对宝玉病情关切之余,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之路,理智多于情感。
黛玉来时太阳已落山,等人少的晚上才来探望,听到王熙凤来了,急忙要走,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
她来只是控制不住的哭,“悲泣之声”“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气噎喉堵”“抽抽噎噎”,她是真心心疼宝玉,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只是为宝玉的身体着想,对宝玉的心疼,情感胜于理智。
故解析为:宝钗:“托”字,有意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宝钗的话,一是对宝玉病情关切,二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黛玉:等人少的晚上才来探望,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和她劝宝玉的话,是对宝玉的心疼。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语言视为媒介,将互联网视作语境。当语言遇上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网络语言顺势而生,发展至今,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网络语言也经历了“玩具——镜子”的阶段。
1994~2000年,网络空间语言逐渐生成,这一时期,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中国网民人数较少。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出现,匿名聊天带动了网络空间语言的生成。
在网络语言的生成阶段,处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小玩意儿”,成为网络匿名使用者键盘上狂欢的一种工具。网络语言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形式上的变异,网民们自创简单的表情符号、谐音词、因键盘输入引发的将错就错的错别字,以追求便捷方便、娱乐搞笑、彰显自我的表述。这种存在于“偷菜”“网游”“聊天”中的“小玩意儿”,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看,符号通常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新符号,携带的显然只是表层的符号意义,它们所引发的问题,也只是语言形式变异的表层问题。
2000年以后,中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网络社交媒体进入一个爆发期,B站、微信等成为网民活动和网络语言孕育和运用的主要场所。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却更多展现出媒介符号的第二层意义,即传递富有类比与联想意义的深层社会文化。网络语言成为镜子,从键盘上的狂欢发展为隐藏的民意和现实生活的折射,完成了从玩具阶段到镜子阶段的过渡。
网友言此意彼,避免使用直白的语言交流意见,通过某些已经达成共识的网络语言符号表述质疑或宣泄情感。事实上,由新闻事件而衍生出来的多数“网络热词”,都是“言在此而意指彼的词语”,但因切合社会众生的心理,可以感染整个互联网,形成汹涌的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
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作为民意的曲线表述,在规划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减压阀”。民众通过在网络上表述自己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现象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网络语言行为是重要的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助长了网络谣言、暴力行为的衍生。
(摘编自李玮、蒋科《基于媒介进化视角的网络语言问题与治理》)
材料二:
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事后学生“解释”才得知,那段歌词出自一首网络神曲。
有人忧虑,孩子张嘴闭嘴各种网络流行语或者热门梗,语言表述能力是否会退化,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述的简化和“高效”又是不是会助长思考的惰性?这多是出于对表述失语症的焦虑,一些评论将这种网络流行语在孩子们中流行的现象称作“入侵”。
对于做出“入侵”战势的大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及连带的文化体验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界,明确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后来者,对他们的世界构成各种影响。这种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惯性地在一些新旧改变中寻找主动和被动,对可能的改变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但对于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栓Q”“芭比Q”等流行语或者网络梗,有表述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们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们的世界中,这些语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构建交往关系的需要,建设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桥梁,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也许成人会觉得“幼稚”,但他们确实会根据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建立各种趣缘圈子和群体。由此看来,成人对此现象作出的“入侵”等判断,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也显现出对网络流行语等理解的固化和窄化。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情绪和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个舞台会一直在,但舞台上的主角去去来来,一直在更新迭代。“栓Q”也不例外,总会退出这个舞台,而新的流行也将被重新塑造推出。语言有其自净的功能和过程,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相较之下,更为重要的和必要的,或许是让孩子们对他们每天使用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了解,授之于他们甄别、使用和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显然要比简单地“批评流行语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细致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
(摘编自光明网《“栓Q”入作文莫慌,相信语言的自净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作为人际交流的语境,使语言发生深刻的革命性改变,是网络语言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B.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只携带语言的字面意义,通过形式上的变异,追求便捷、娱乐和彰显自我的表述。
C.“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携带类比或联想意义,超越了字面意义,表现出与玩具阶段完全不同的特点。
D.网络流行语或热门梗,有助于表述的简化和“高效”,但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述能力的退化和思考的惰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具有“言在此而意指彼”的特点,因而切合了社会众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强感染力。
B.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文化生态缺少新旧的不同体验,没有大人持有的警惕和敏感。
C.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加强账户信息保护等方式,从根本上遏制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
D.语言有自净的功能和过程,大可不必忧虑网络热词的不利影响,“批评流行语流行”也是没有必要的。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镜子阶段”网络语言的一项是()
A.杯具B.凡尔赛C.社恐D.躺平
6.
两则材料都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说明其异同。
7.
有人认为,类似“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或许不会消亡。结合材料说说这种看法的合理之处。
3.C
4.B
5.A
6.同:都从社会发展、网友表述需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异:材料一从媒介进化视角分析原因;材料二从Z时代年轻人的视角分析原因。
7.①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语言存在于广阔的互联网语境中,有它的生存空间;②“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被赋予深层社会文化价值,弘扬了“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正能量,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③这类网络热词表述简化、高效,生动形象,便于流传。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社科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各个选项的内容和相应概念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3.C.“表现出与玩具阶段完全不同的特点”错,由原文“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却更多展现出媒介符号的第二层意义,即传递富有类比与联想意义的深层社会文化”可知,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这一点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是一样的。故解析为:C。
4.A.“网络热词具有‘言在此而意指彼’的特点,因而切合了社会众生的心理”错,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因切合社会众生的心理,可以感染整个互联网,形成汹涌的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不是说网络热词具有“言在此而意指彼”的特点,因而切合了社会众生的心理B.正确。
C.“从根本上遏制”错。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助长了网络谣言、暴力行为的衍生”,并不等于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加强账户信息保护等方式,从根本上遏制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此说法夸大了“网络实名制、加强账户信息保护”的作用。
D.“不必忧虑”“没有必要”错。由材料二原文“语言有其自净的功能和过程,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可知,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而不是大可不必忧虑网络热词的不利影响;由材料二原文“而这,显然要比简单地‘批评流行语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细致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可知,文中没有“批评流行语流行”是没有必要的意思。
故解析为:B。
5.A.“杯具”是“悲剧”谐音梗,不属于“镜子阶段”网络语言。故解析为:A。
6.同:由材料一原文“在网络语言的生成阶段,处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小玩意儿’,成为网络匿名使用者键盘上狂欢的一种工具”“2000年以后,中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网络社交媒体进入一个爆发期,B站、微信等成为网民活动和网络语言孕育和运用的主要场所”“网络语言成为镜子,从键盘上的狂欢发展为隐藏的民意和现实生活的折射,完成了从玩具阶段到镜子阶段的过渡”“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作为民意的曲线表述,在规划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减压阀’”及材料二原文“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栓Q’‘芭比Q’等流行语或者网络梗,有表述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们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们的世界中,这些语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构建交往关系的需要,建设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桥梁,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可知,两则材料都从社会发展、网友表述需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异:由材料一原文“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语言视为媒介,将互联网视作语境。当语言遇上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网络语言顺势而生,发展至今,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网络语言也经历了‘玩具——镜子’的阶段”可知,材料一从媒介进化视角分析原因;由材料二原文“但对于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可知,材料二从Z时代年轻人的视角分析原因。
故解析为:同:都从社会发展、网友表述需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异:材料一从媒介进化视角分析原因;材料二从Z时代年轻人的视角分析原因。
7.①由材料二原文“但对于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可知,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语言存在于广阔的互联网语境中,有它的生存空间;②由原文“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却更多展现出媒介符号的第二层意义,即传递富有类比与联想意义的深层社会文化”“事实上,由新闻事件而衍生出来的多数‘网络热词’,都是‘言在此而意指彼的词语’,但因切合社会众生的心理,可以感染整个互联网,形成汹涌的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被赋予深层社会文化价值,弘扬了“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正能量,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③由原文“网络语言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形式上的变异,网民们自创简单的表情符号、谐音词、因键盘输入引发的将错就错的错别字,以追求便捷方便、娱乐搞笑、彰显自我的表述”可知,这类网络热词表述简化、高效,生动形象,便于流传。
故解析为:①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语言存在于广阔的互联网语境中,有它的生存空间;②“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被赋予深层社会文化价值,弘扬了“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正能量,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③这类网络热词表述简化、高效,生动形象,便于流传。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的枷锁(节选)
(英)毛姆
菲利普来到教区的第二个礼拜天,一件倒霉事儿发生了。凯利先生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餐后在客厅打盹,可这天他心烦意乱,老是睡不着。他正烦着呢,忽然听到餐厅传来哗啦一声。他把盖在脸上的手绢一掀,从沙发上弹起来,一溜小跑赶去餐厅。菲利普在餐桌上坐着,身边都是砖块。他刚才搭了座巨大的城堡,可是因为底座不牢,整个城堡哗啦一声就塌了。
“你拿这些砖块干什么?不是告诉过你礼拜天不能玩游戏吗?”
菲利普一脸惊恐地看着他,习惯性地又羞红了脸。
“我在家的时候都玩。”他说。
“我打包票你亲爱的妈妈不会允许你干这种邪恶的事。”
菲利普并没意识到这样做就算“邪恶”了,但如果真的是,他可不想让别人以为是母亲同意自己这样做的。他垂着脑袋,一言不发。
“你不知道在礼拜天玩耍是非常非常邪恶的吗?不然人们为什么要把礼拜天叫作安息日?晚上就要去教堂,但你下午触犯了戒律,哪还有脸再面对主呢?”凯利先生叫他立刻把砖头搬走,并站在一边监督。
“你太调皮了,”他不停地指责道,“想想你可怜的、远在天国的母亲吧,你会让她多伤心啊!”
菲利普很想哭,但他潜意识里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掉眼泪。纵使泪珠就在眼眶里打转,他硬是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来。菲利普收拾完东西,倚在窗前。从餐厅的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半圆形的草坪,再远处是一大片无边无际的绿色田野,羊群在那里吃草。灰暗的天空沉沉地压下来,阴郁得令人窒息。菲利普此刻难过至极。
凯利夫人问丈夫怎么了,他把事情经过解释了一遍。“这孩子连句‘对不起’都没有。”末了又补充了一句。
“哦,菲利普,你一定觉得很对不起伯伯吧。”凯利夫人在一旁打圆场,生怕丈夫责怪他太不守规矩。
菲利普不吭声,只顾捧着黄油和面包,埋头大嚼。他不知道这股倔强劲儿是打哪儿来的,但就是硬撑着死不松口。他的耳朵阵阵刺痛,鼻头酸酸的,却还是没有一点道歉的想法。“你还倔上了,这不是火上浇油是什么?”凯利先生说。
三人不声不响地用完了茶点。凯利夫人偷偷地、时不时地瞥菲利普几眼,而凯利先生则故意不往他那看。等到凯利先生上楼收拾打扮,准备去教堂了,菲利普就跑到门厅拿自己的外套和帽子。凯利先生下楼来看见他说:“我今晚不带你去了,菲利普。你心态不正,不能让你进主的圣堂。”菲利普还是一言不发,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小脸又一次胀得通红。他怔怔地站着,看着伯伯戴上宽边帽,披上大斗篷。凯利夫人照往常一样把丈夫一直送出门去,又回到菲利普身边。“没关系,孩子,下周你就不捣蛋了,对吗?到时候伯伯就会带你一起去了。”她替菲利普摘下帽子,脱掉斗篷,又领着他走进餐厅。“我们一起祷告好吗?再弹着风琴一起唱赞美诗。怎么样,菲利普?”
菲利普终于吐出了几个字:
“你就不能不管我吗?”
“菲利普,你怎么能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你难道不知道我和你伯伯是为了你好吗?你难道一点也不喜欢我们吗?”
“我恨你们,想让你们去死。”
菲利普恶狠狠地说出这句话,让凯利夫人吃惊地倒退了几步。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整个人瘫坐在丈夫的扶手椅上,心想自己是多么想要去疼爱这个孤苦伶仃、生来残疾的孩子;同时也渴望能得到他的爱——她无法生育,即使这是上帝的安排,但有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还是觉得心痛得无法忍受。泪珠一颗一颗地连成线从她的脸庞滑落。菲利普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她掏出手绢,放声大哭。这下子,菲利普明白过来是自己的话害伯母哭得这么伤心。他忽然觉得很愧疚,于是就蹑手蹑脚地靠近她,亲了她一下。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亲吻伯母。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把菲利普抱到自己腿上,用手臂环着他,恸哭不停,像是要把心肝肺都哭碎了。但此刻的泪水竟有一些是幸福的,因为她对怀里的这个孩子终于不再陌生。他让她痛苦,而她则因此更加爱他。
凯利夫人这天下午没怎么睡着,到了四点钟就完全醒了,干脆起床下楼。菲利普还在自己的椅子上坐着,两手抱着头伏在桌上不断地抽泣。他哭得如此绝望,肩膀也跟着上下颤抖。凯利夫人大惊失色。一直以来,菲利普在她眼里都是个沉稳的孩子,甚至有时候表现得过于沉静。她从来没见他哭过。现在凯利夫人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孩子羞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爱用沉着和冷静把自己伪装起来。他都是躲起来抹眼泪啊。
凯利夫人走到餐厅门口,她想到如果自己在他哭的时候就走进去,菲利普一定会感到很难为情,于是就先刻意地咳嗽两声,给他一点时间平静下来。等她开门进去的时候,菲利普装出一副认真读书的样子,用手遮着眼睛,不让她看出自己刚才哭过。
“祷文背过了吗?”她问。
菲利普一时没有作声,凯利夫人猜他该是害怕声音里还带着哭腔,一张嘴就会露馅。她忽然不知怎样才好。
“我记不住。”菲利普吸了一口气,终于说道。
“哦,没事,别担心,”她说,“不用背了。我给你拿了图画书。来,坐到我腿上,咱们一起看。”菲利普从椅子上溜下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凯利夫人身边,低着头,不让她看到自己的眼睛。凯利夫人抱着他。
他把喜欢的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废寝忘食,把自己的生活都抛到了脑后。每次吃饭都要喊他两三遍才会上桌。不知不觉,菲利普养成了这世上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习惯——阅读。他没有意识到在自己心中已经搭起了一个避难所,一个能够远离生活中种种悲戚之事的地方。他在冥冥之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幻境,而幻境之外的现实世界则是无尽苦涩与失望的源头。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菲利普童年的生活遭际,反映了他所受到的苦难及家庭给予他的压迫,这些都成为他的人生枷锁。
B.凯利先生认为在礼拜天玩耍是非常“邪恶”的,那是因为他觉得“安息日”玩耍是不守规矩、触犯戒律的行为。
C.凯利夫人说“菲利普,你一定觉得很对不起伯伯吧”,表面上是在批评菲利普,实则说给丈夫听,希望化解矛盾。
D.小说结尾菲利普低着头不让凯利夫人看到自己的眼睛,是他试图隐藏自己刚刚哭过的行为,这出于一个男孩的自尊。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菲利普来到教区重启生活,既交代了菲利普的生活环境,也为后文他和凯利夫妇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B.对菲利普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敏感多疑、倔强自尊又时常自我封闭的残疾儿童形象。
C.小说描写窗外风景美丽辽阔、充满生机,表现了菲利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灰暗的天空又折射出他内心的苦闷。
D.小说人物语言富有特点,面对凯利夫妇的说教,菲利普大多简短回应,再现了生活场景,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10.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处凯利夫人“大哭”和“恸哭”的复杂情感?请简要说明。
11.
菲利普通过“阅读”在自己心中搭起了一个避难所。如果你是他的朋友,如何帮助他走出幻境、拥抱现实世界?请列出做法要点。
8.A
9.B
10.①孩子不能理解自己,感到委屈。②孩子亲吻自己后的感动(幸福)。③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11.①劝慰菲利普要学会理解养父母对自己的爱。②提醒凯利夫妇尊重孩子,改进教育方式。③鼓励双方以爱为基础,学会沟通,互相理解。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外国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复杂情感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其复杂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体会合理作答。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A.“苦难”和“压迫”错。菲利普虽然父母双亡,身患残疾,但被凯利夫妇收养,而且伯母凯利夫人对他很好,因此算不上受到“苦难”和“压迫”。故解析为:A。
9.B.“敏感多疑”错。菲利普只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愿意受到胁迫,并非“敏感多疑”。故解析为:B。
10.①凯利夫人一直想要缓和菲利普和凯利之间的关系,她做出了努力,如“‘哦,菲利普,你一定觉得很对不起伯伯吧。’凯利夫人在一旁打圆场,生怕丈夫责怪他太不守规矩”“‘没关系,孩子,下周你就不捣蛋了,对吗?到时候伯伯就会带你一起去了。’她替菲利普摘下帽子,脱掉斗篷,又领着他走进餐厅。‘我们一起祷告好吗?再弹着风琴一起唱赞美诗。怎么样,菲利普?’”,然而菲利普却说出“你就不能不管我吗?”“我恨你们,想让你们去死”这样残酷的话来,这让凯利夫人感到伤心和委屈:孩子不能理解自己,感到委屈。②当菲利普意识到自己话让伯母伤心,“他忽然觉得很愧疚,于是就蹑手蹑脚地靠近她,亲了她一下”,凯利夫人“此刻的泪水竟有一些是幸福的,因为她对怀里的这个孩子终于不再陌生”:孩子亲吻自己后的感动(幸福)。
③凯利夫人是真的爱菲利普“心想自己是多么想要去疼爱这个孤苦伶仃、生来残疾的孩子;同时也渴望能得到他的爱”“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把菲利普抱到自己腿上,用手臂环着他”“他让她痛苦,而她则因此更加爱他”: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故解析为:①孩子不能理解自己,感到委屈。②孩子亲吻自己后的感动(幸福)。③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11.①菲利普刚刚进入这个家庭,还不能很好地与养父母相处,他不理解为什么凯利先生不让他做游戏,不带他去教堂,尤其是不能理解凯利夫人对自己的爱,甚至还说出“我恨你们,想让你们去死”这样的话来,因此应当劝慰菲利普要学会理解养父母对自己的爱。②而凯利先生对孩子过于严厉,不能很好地沟通,只是警告他“不是告诉过你礼拜天不能玩游戏吗?”,还谈到菲利普去世的母亲来指责他“我打包票你亲爱的妈妈不会允许你干这种邪恶的事”“‘你太调皮了,’他不停地指责道,‘想想你可怜的、远在天国的母亲吧,你会让她多伤心啊!’”,甚至用不带他去教堂惩罚他“我今晚不带你去了,菲利普。你心态不正,不能让你进主的圣堂”;而凯利夫人虽然爱菲利普,却不能理解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爱他,如“‘哦,菲利普,你一定觉得很对不起伯伯吧。’凯利夫人在一旁打圆场,生怕丈夫责怪他太不守规矩”“‘没关系,孩子,下周你就不捣蛋了,对吗?到时候伯伯就会带你一起去了。’她替菲利普摘下帽子,脱掉斗篷,又领着他走进餐厅。‘我们一起祷告好吗?再弹着风琴一起唱赞美诗。怎么样,菲利普?’”,因此可以提醒凯利夫妇尊重孩子,改进教育方式。
③菲利普虽然找到了“阅读”这样的避难所,但他不能沉浸其中,不与外界沟通,因此菲利普本人和他的养父母都应该做出努力:鼓励双方以爱为基础,学会沟通,互相理解。
故解析为:①劝慰菲利普要学会理解养父母对自己的爱。②提醒凯利夫妇尊重孩子,改进教育方式。③鼓励双方以爱为基础,学会沟通,互相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隐字昭谏,杭州新城人也。隐本名横貌寝陋凡十上不中第遂更今名少能诗,与族人虬、邺齐称,时人谓之三罗。
初寓池州梅根浦,因自号江东生,寻为唐相郑畋、李蔚所知,卧病长安。久之,归杭州,谒武肃王钱僇。惧王不纳,乃以所为夏口诗标卷首,中有“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句。王览诗大笑,加殊遇,贻以诗曰:“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
武肃王初授镇海节度使,令沈崧草谢表,盛言浙西繁富,成以示隐,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要求邪?”乃请更,其略曰:“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朝廷见之曰:“必罗隐辞也。”
梁既篡唐,欲以虚爵糜强藩,进武肃王吴越两国,且以谏议大夫诏隐。隐不行,请举兵讨梁,曰:“王唐臣,义当称戈北向,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羞乎?”王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邪?”又曰:“子孙善事中国,勿以异姓废事大之礼。”王始以隐不遇于唐有怨望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而心窃义之。
隐为文章多气力,而性傲睨。先是,隐适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境,先寓书叙家世,以绍威为从子行。幕府吏皆怒曰:“隐一布衣,而侄视大王,可乎?”始威素重士,且曰:“隐名振天下,王公大人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得为从子,幸矣!”遂拥旆郊迎,执礼甚恭,隐亦不让。又令狐滈登进士,隐贺以短章,滈父绹曰:“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尔。”其取重当世有如此。
(节选自《十国春秋吴越卷八》)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限涂三处)
隐本名A横B貌C寝D陋E凡F十G上H不I中J第K遂L更今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一种文体,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都是奏折。
B.义,在本文中指坚守正义,与《六国论》中“义不赂秦”一句中的“义”意义和用法相同。
C.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的“中国”意思相同。
D.薄,文中是轻视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和钱镠趣味相投,罗隐用诗暗示希望自己不要像祢衡一样不被容纳,钱镠用孔子回鲁国任司寇职暗示对罗隐的期盼。
B.沈崧和罗隐谢表不同,一个是吹嘘炫富,一个是委婉哭穷,从当地的实情来看,罗隐的谢表更合适,有利于减轻当地负担。
C.罗隐不接受朱温的封官,这一点与钱镠不同,两人的看法都合乎文化传统,罗隐是忠君,但钱镠身上表现出的是爱国爱民。
D.罗隐在北方时,虽然名气大,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机会,王公大人大多轻视他,但邺王罗绍威对才华横溢的罗隐礼遇有加。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要求邪?
②王始以隐不遇于唐有怨望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而心窃义之。
16.
对朱温篡唐建梁一事,罗隐和钱镠的主张不同,请简要概括。
12.BEK
13.A
14.D
15.①朝廷当权者正在想方设法搜刮,这个谢表送去后,当权的人怎么会不产生来索取的想法呢?
②武肃王之前以为罗隐在唐时怀才不遇会对唐有怨恨之心,等听到罗隐的这些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但暗自钦佩他的忠义。
16.罗隐主张讨伐谋逆之臣;钱镠认为要学孙权保存自己实力,并且坚持尊奉中原大国保持国家统一。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解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罗隐字昭谏,是杭州新城县人。罗隐本来叫罗横,容貌丑陋,总共考过十次都没有考中,于是就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他很小的时候就能诗作文,与同族人罗虬、罗邺齐名,当时人把他们并称叫“三罗”。
之前他寓居在池州梅根浦,便自号江东生,不久以后被唐朝宰相郑畋、李蔚赏识,只是到长安后生了病。在中原过了很久后,罗隐回杭州,去拜谒武肃王钱镠。罗隐担心武肃王不接纳自己,就把他写夏口的诗放在拜帖的首页上,诗里有“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的句子。钱武王读了诗后大笑,对罗隐给以特殊礼遇,并回赠诗说:“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罗隐说:“不会再离开这里了!”
武肃王被朝廷封为镇海节度使,让沈崧草拟给朝廷的谢思表,表文里极力说了浙西一带的繁华富庶,写好后拿来给罗隐看,罗隐说:“如今浙西刚经历战火,朝廷当权者正在想方设法搜刮,这个谢表送去后,当权的人怎么会不产生来索取的想法呢?于是请求自己来修改,简要的意思是:“天气寒冷时野生麋鹿到处可见,傍晚时分没有家养的牛羊下山。”朝廷中人见到这份谢表后说:“这一定是罗隐写的说辞。”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想用一些虚的爵位封赏来赢取强藩支持,就进封武肃王为吴越王,并且下诏封罗隐为谏议大夫。罗隐没有接受,并且请求武肃王起兵讨伐后梁,他说:“您是大唐的臣子,坚持正义的话应该举兵讨伐后梁复唐,即使不能成功,还可以退守杭、越一带,自称东帝,为何要拱手投降尊奉逆贼,做千古耻辱之事呢?”武肃王笑着说:“我难道不能做孙仲谋吗?”同时对下面说:“我吴越国子孙后代要好好尊奉中原政权,不要有异心而违背尊奉中央王权的礼义。”武肃王之前以为罗隐在唐时怀才不遇会对唐有怨恨之心,等听到罗隐的这些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但暗自钦佩他的忠义。
罗隐写诗作文很有才气,性格狂傲。之前,罗隐游历到魏地时,拜见邺王罗绍威,快入境时,先写信叙同宗,并且认罗绍威为堂侄。王府幕僚都愤怒地说:“罗隐不过是一个平民,敢视邺王为侄辈,行吗?”罗绍威一向尊重名士,就说:“罗隐天下名人,之前王公大人多被他瞧不起,现在他肯来看望我,能够成为他的侄子,是我的幸运!”于是隆重去效外迎接他,执礼也非常恭敬,罗隐也不推让。有一个叫令狐滈的人高中进士,罗隐写了一短章祝贺,令狐湍的父亲令狐绹说:“我的儿子考中进士没什么可开心的,我开心的是他能得到罗公的祝贺。”罗隐受到时人的推崇都诸如此类。
12.句意:罗隐本来叫罗横,容貌丑陋,总共考过十次都没有考中,于是就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隐本名横”,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貌寝陋”,主谓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
“凡十上不中第”,总共考过十次都没有考中,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K处断开。
故解析为:BEK。
13.A.“……《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都是奏折”错误,此处的“书”不是奏折,是书信。B.句意:坚持正义的话应该举兵讨伐后梁复唐/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C.句意:我吴越国子孙后代要好好尊奉中原政权/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轻视;削弱。句意:之前王公大人多被他瞧不起/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故解析为:A。
14.D.“王公大人大多轻视他”错误,原文为“王公大人多为所薄”,是罗隐轻视王公大人。故解析为:D。
15.①“切”,想方设法;“执政”,当权的人;“岂……邪”,表反问,怎么会……呢。译文:朝廷当权者正在想方设法搜刮,这个谢表送去后,当权的人怎么会不产生来索取的想法呢?
②“不遇于唐”,在唐时怀才不遇;“怨望”,怨恨;“义之”,钦佩他的忠义、认为他忠义。
译文:武肃王之前以为罗隐在唐时怀才不遇会对唐有怨恨之心,等听到罗隐的这些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但暗自钦佩他的忠义。
故解析为:①朝廷当权者正在想方设法搜刮,这个谢表送去后,当权的人怎么会不产生来索取的想法呢?
②武肃王之前以为罗隐在唐时怀才不遇会对唐有怨恨之心,等听到罗隐的这些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但暗自钦佩他的忠义。
16.结合“王唐臣,义当称戈北向”可概括出,罗隐主张讨伐谋逆之臣;结合“吾岂失为孙仲谋邪?”“子孙善事中国,勿以异姓废事大之礼”可概括出,钱镠认为要学孙权保存自己实力,并且坚持尊奉中原大国保持国家统一。
故解析为:罗隐主张讨伐谋逆之臣;钱镠认为要学孙权保存自己实力,并且坚持尊奉中原大国保持国家统一。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阳美杂咏苦竹径
陆希声
山前无数碧琅玕,一径清森五月寒。
世上何人怜苦节,应须细问子猷看。
竹
贾岛
篱外清阴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子猷,即晋代王徽之,爱竹成命,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视兄子敬(王献之)为知音,子敬死后月余,子猷亦伤绝离世。
17.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前两句都写景,陆诗山前竹林小径清幽,贾诗竹篱内外清净。
B.两首诗在写景方法上有不同,陆诗白描,贾诗用声音衬托竹林清静。
C.两首诗第三句都设问,末句分别以写人、写景作答,显得含蓄蕴藉。
D.两首诗咏竹言志,扣竹“节”而写,表述了诗人对人生志趣的追求。
18.
两诗均用了子猷的典故,写作用意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17.C
18.相同之处:两诗都借古代人物抒写对高尚节操的坚守。不同之处:陆诗侧重守节之“苦”;贾诗侧重知音情深。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述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典故及其写作用意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C.“两首诗第三句都设问”错,贾诗“子猷没后知音少”没有设问,是陈述。故解析为:C。
18.相同之处:两诗都借古代人物抒写对高尚节操的坚守。陆诗“世上何人怜苦节,应须细问子猷看”意思是,世上什么人怜惜竹子的苦节?应该仔细询问子猷。这里的“苦节”是对高尚节操的坚守,而子猷爱竹成命,也是一个爱惜、坚守节操之人。贾诗“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意思是,子猷去世后竹子的知音更少,独自含霜带露渡过那漫漫霜寒岁月。“粉节霜筠”描写竹子的外形,“漫岁寒”暗含坚守节操之意。
不同之处:陆诗侧重守节之“苦”;贾诗侧重知音情深。
陆诗“世上何人怜苦节”中的“苦节”指坚守节操之苦,侧重守节之“苦”;而贾诗“子猷没后知音少”中的“知音少”直接抒发对知音的看重,侧重知音情深。
故解析为:相同之处:两诗都借古代人物抒写对高尚节操的坚守。不同之处:陆诗侧重守节之“苦”;贾诗侧重知音情深。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9.(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对子路的治国愿景,孔子认为“,”,所以“哂之”,这种批评合乎孔子“礼让为国”的一贯主张。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魏征化用了《荀子》中舟与水的关系的比喻来讲民心所向的道理。
(3)
在《登岳阳楼》中,杜甫感伤战事又起,“,”两句写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和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4)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总写金陵的山川形胜,描绘出一幅江南山水图画。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名句;名篇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让、覆、涕泗、澄江、如簇。
故解析为: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⑵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⑷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0.(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礼”对人格培养的作用;孔子还主张“礼让为国”,治理国家要重视“礼”。
但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礼”会让自己失去个性,做事束手束脚;现代社会,利字当头,国家之间也是利益至上,“礼”只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
以上对“礼”的不同看法给人启发与联想,请根据个人阅读与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规矩做本,个性发展
传统社会,礼法良多。世人皆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张扬个性,伏尔泰有言:“谁不拥有这个时代之个性,将被这个时代所扔掉。”如今青年当如何看待“礼”?应当以守规矩作为人的根本,再发展自身个性,展示才华与精神。
溯源究本,探究规矩与个性的内涵。“规,所以正圆;方,所以正方。”规矩是混乱之后的整饬;是躁动后的平静;是标准、法则、习惯、约定成俗的条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个性是一个人降生以来生活经历的总和,展现个人的才华与品质。规矩构成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与底线,个性是以此为基,对个人的诠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又衍生出新的规矩,因而两者本就密不可分。
以规矩为本,个性得以彰显。规矩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不学会融入群体,个性难以彰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满腹经纶,能力非凡,却不守规矩,有才无德,终因贪污枉法而被贬。某些医生滥用职权,丧尽天良的偷偷割取病人器官,谋财害命,最终必将付出应偿代价。总而言之,学会守规矩,人才有立身之本,才能发展个性;不守规矩不能立身,何谈个性?因此要以规矩为本,个性才得以彰显。
将个性发展,规矩能够延续。倘若没有个性,世界将趋同而不是多元化,社会将原地打转不能向前,个人更加难以发展。不再发展的世界,规矩也变得没有意义。相反,个性促使不同与进步,新的规矩将衍生与发展的世界。水墨山水画脱胎于青绿山水,本不为主流,为部分文人个性,却在发展中逐渐替代青绿山水,渐登巅峰,并衍生勾、皴、擦、染、点等新笔法,渐成新的方圆。由此观之,新的事物会延伸出相应的规矩。因此,个性的发展会影响新秩序,新规矩的建立。
思及社会现状,年轻人常追求个性而厌恶规矩,又有中老人恪守规矩而抑制个性。其实辩证观之,双方并非对立。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是进步的促因,不应全然反对,而是耐心引导;“顽固派”也并非墨守成规,严守规矩乃是他们的“本性”“个性”,同样值得珍惜。只要个性不肆意、规矩不固守,两者的发展均为合理。
作为时代青年,应有所谓“棱角”“冲劲”,勇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但也别忘规矩,“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如此才能蹄疾步稳,书写人生华章。
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是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思是君子要博览群籍典章,并以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意在表明培养学生不仅要使其知识广博,还要用礼节规矩来约束行动,强调“礼”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礼让为国”是强调以“礼”治理国家,要重视“礼法”。二是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礼”会对人造成束缚,失去个性,认为“礼”是无关紧要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古代中国,孔子所认可的“礼法”是秉承天道人情的根本大法。“礼法”意识就是法律意识、规矩意识。这种礼法文化为孔子和孔子创立的先秦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礼法既可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又能保障社会人的基本权益。同样在现代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存在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秩序,每个公民具有规则意识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发展,如果一味打破规则,不能融入社会秩序,只讲所谓的“个性”,注定不能发展自我,甚至会举步维艰。因此,不接受礼法束缚,保持所谓的个性,实际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个性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基础之上,所谓绝对不受规则约束的个性,只是一种理想的“任性”。立意时要注意强调礼法规矩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规矩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与底线,个性是以规则为基础,两者密不可分。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在规则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自由。然后展开论述,一方面规矩是秩序的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培育丰腴的土壤;另一方面个性并非是跳出规矩的束缚,而是在规矩之下的一次次突破。最后总结,只有具有规则意识,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与个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追求个性,也要遵守规矩。
2.发扬个性,为规矩推陈出新。
3.遵守规矩才能为个性保驾护航。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1.0分)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成“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
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
屠格涅夫写伐木的散文诗,有一句“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这个“庄重”就写得好。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个“移来移去”也非常准确。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用“追赶着”,。
好的语言,都不是鲁迅批评过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稀奇古怪的语言,而都只是如王国维所说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未经人道”注入了新意的语言。
21.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②这才是它准确的味道③那就差了那么点味道
A.①③②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22.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庄重”一词很传神,试加以分析。
2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最后一段话中“好的语言”的特点。
21.C
22.拟人,生动形象写出大树倒下时的端正、庄严的情态,引发读者对生命终结的敬畏。
23.简明,平常,有新意(或“独到”)。
压缩语段;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排序
(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述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分析其表述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筛选、压缩语段的方法: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2.在压缩语段时,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3.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述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4.舍弃语段中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成分,该舍弃的东西就一定要舍,只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必要的成分。
21.第一处,根据前文“‘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成‘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可知,在这里是否定后者,而肯定“酱”字,但两者表述的内容实则相同,故应选③。第二处,原文中,“镶”和后面的“靠”“挤”词义完全不同,因此若是替换成后者,就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应选①。
第三处,根据前文“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可知,在这里是肯定“追赶”一词的用法的,故选②。
故解析为:C。
22.“庄重”一词意思是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一般用来形容人。因此,在这里用“庄重”来形容大树,是用了拟人手法,以展现大树倒下时的端正、庄严的情态。此外,用“庄重”一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强化了树与人的联系,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对生命终结的敬畏。
故解析为:拟人,生动形象写出大树倒下时的端正、庄严的情态,引发读者对生命终结的敬畏。
23.原文中,所举的“酱”字、“镶”字、“庄重”一词、“追赶着”等,大部分以一两个字概括,而并不连篇累牍,由此可知“好的语言”也应简明。根据原文“好的语言,都不是鲁迅批评过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稀奇古怪的语言,而都只是如王国维所说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未经人道’注入了新意的语言”可知,好的语言一方面要有平常,人人能读得懂,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独到新意。
故解析为:简明,平常,有新意(或“独到”)。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0分)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和金钏进来,恍恍惚惚听见有人悲泣之声,却是黛玉,细看她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宝玉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1.结合原著,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和宝钗(“金玉良姻”)、黛玉(“木石前盟”)都是表亲关系,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构成了小说故事的主线。
B.袭人一直服侍宝玉,第五回判词中“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句子,暗示她后来可能嫁给了蒋玉菡。
C.金钏是宝玉房中的二等丫鬟,因与宝玉言语暧昧被王夫人听到打了耳光,羞愤之下投井自杀,导致宝玉挨打。
D.王熙凤帮助王夫人管理荣国府,时常关心怡红院一众年轻人,后来宝、黛、钗婚姻“掉包计”出自她的主意。
2.
宝钗、黛玉前来探望挨打后的宝玉,二人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语言视为媒介,将互联网视作语境。当语言遇上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网络语言顺势而生,发展至今,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网络语言也经历了“玩具——镜子”的阶段。
1994~2000年,网络空间语言逐渐生成,这一时期,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中国网民人数较少。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出现,匿名聊天带动了网络空间语言的生成。
在网络语言的生成阶段,处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小玩意儿”,成为网络匿名使用者键盘上狂欢的一种工具。网络语言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形式上的变异,网民们自创简单的表情符号、谐音词、因键盘输入引发的将错就错的错别字,以追求便捷方便、娱乐搞笑、彰显自我的表述。这种存在于“偷菜”“网游”“聊天”中的“小玩意儿”,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看,符号通常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新符号,携带的显然只是表层的符号意义,它们所引发的问题,也只是语言形式变异的表层问题。
2000年以后,中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网络社交媒体进入一个爆发期,B站、微信等成为网民活动和网络语言孕育和运用的主要场所。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却更多展现出媒介符号的第二层意义,即传递富有类比与联想意义的深层社会文化。网络语言成为镜子,从键盘上的狂欢发展为隐藏的民意和现实生活的折射,完成了从玩具阶段到镜子阶段的过渡。
网友言此意彼,避免使用直白的语言交流意见,通过某些已经达成共识的网络语言符号表述质疑或宣泄情感。事实上,由新闻事件而衍生出来的多数“网络热词”,都是“言在此而意指彼的词语”,但因切合社会众生的心理,可以感染整个互联网,形成汹涌的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
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作为民意的曲线表述,在规划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减压阀”。民众通过在网络上表述自己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现象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网络语言行为是重要的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助长了网络谣言、暴力行为的衍生。
(摘编自李玮、蒋科《基于媒介进化视角的网络语言问题与治理》)
材料二:
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事后学生“解释”才得知,那段歌词出自一首网络神曲。
有人忧虑,孩子张嘴闭嘴各种网络流行语或者热门梗,语言表述能力是否会退化,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述的简化和“高效”又是不是会助长思考的惰性?这多是出于对表述失语症的焦虑,一些评论将这种网络流行语在孩子们中流行的现象称作“入侵”。
对于做出“入侵”战势的大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及连带的文化体验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界,明确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后来者,对他们的世界构成各种影响。这种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惯性地在一些新旧改变中寻找主动和被动,对可能的改变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但对于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栓Q”“芭比Q”等流行语或者网络梗,有表述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们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们的世界中,这些语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构建交往关系的需要,建设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桥梁,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也许成人会觉得“幼稚”,但他们确实会根据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建立各种趣缘圈子和群体。由此看来,成人对此现象作出的“入侵”等判断,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也显现出对网络流行语等理解的固化和窄化。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情绪和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个舞台会一直在,但舞台上的主角去去来来,一直在更新迭代。“栓Q”也不例外,总会退出这个舞台,而新的流行也将被重新塑造推出。语言有其自净的功能和过程,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相较之下,更为重要的和必要的,或许是让孩子们对他们每天使用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了解,授之于他们甄别、使用和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显然要比简单地“批评流行语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细致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
(摘编自光明网《“栓Q”入作文莫慌,相信语言的自净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作为人际交流的语境,使语言发生深刻的革命性改变,是网络语言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B.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只携带语言的字面意义,通过形式上的变异,追求便捷、娱乐和彰显自我的表述。
C.“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携带类比或联想意义,超越了字面意义,表现出与玩具阶段完全不同的特点。
D.网络流行语或热门梗,有助于表述的简化和“高效”,但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述能力的退化和思考的惰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具有“言在此而意指彼”的特点,因而切合了社会众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强感染力。
B.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文化生态缺少新旧的不同体验,没有大人持有的警惕和敏感。
C.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加强账户信息保护等方式,从根本上遏制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
D.语言有自净的功能和过程,大可不必忧虑网络热词的不利影响,“批评流行语流行”也是没有必要的。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镜子阶段”网络语言的一项是()
A.杯具B.凡尔赛C.社恐D.躺平
6.
两则材料都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说明其异同。
7.
有人认为,类似“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或许不会消亡。结合材料说说这种看法的合理之处。
(2023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的枷锁(节选)
(英)毛姆
菲利普来到教区的第二个礼拜天,一件倒霉事儿发生了。凯利先生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餐后在客厅打盹,可这天他心烦意乱,老是睡不着。他正烦着呢,忽然听到餐厅传来哗啦一声。他把盖在脸上的手绢一掀,从沙发上弹起来,一溜小跑赶去餐厅。菲利普在餐桌上坐着,身边都是砖块。他刚才搭了座巨大的城堡,可是因为底座不牢,整个城堡哗啦一声就塌了。
“你拿这些砖块干什么?不是告诉过你礼拜天不能玩游戏吗?”
菲利普一脸惊恐地看着他,习惯性地又羞红了脸。
“我在家的时候都玩。”他说。
“我打包票你亲爱的妈妈不会允许你干这种邪恶的事。”
菲利普并没意识到这样做就算“邪恶”了,但如果真的是,他可不想让别人以为是母亲同意自己这样做的。他垂着脑袋,一言不发。
“你不知道在礼拜天玩耍是非常非常邪恶的吗?不然人们为什么要把礼拜天叫作安息日?晚上就要去教堂,但你下午触犯了戒律,哪还有脸再面对主呢?”凯利先生叫他立刻把砖头搬走,并站在一边监督。
“你太调皮了,”他不停地指责道,“想想你可怜的、远在天国的母亲吧,你会让她多伤心啊!”
菲利普很想哭,但他潜意识里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掉眼泪。纵使泪珠就在眼眶里打转,他硬是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来。菲利普收拾完东西,倚在窗前。从餐厅的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半圆形的草坪,再远处是一大片无边无际的绿色田野,羊群在那里吃草。灰暗的天空沉沉地压下来,阴郁得令人窒息。菲利普此刻难过至极。
凯利夫人问丈夫怎么了,他把事情经过解释了一遍。“这孩子连句‘对不起’都没有。”末了又补充了一句。
“哦,菲利普,你一定觉得很对不起伯伯吧。”凯利夫人在一旁打圆场,生怕丈夫责怪他太不守规矩。
菲利普不吭声,只顾捧着黄油和面包,埋头大嚼。他不知道这股倔强劲儿是打哪儿来的,但就是硬撑着死不松口。他的耳朵阵阵刺痛,鼻头酸酸的,却还是没有一点道歉的想法。“你还倔上了,这不是火上浇油是什么?”凯利先生说。
三人不声不响地用完了茶点。凯利夫人偷偷地、时不时地瞥菲利普几眼,而凯利先生则故意不往他那看。等到凯利先生上楼收拾打扮,准备去教堂了,菲利普就跑到门厅拿自己的外套和帽子。凯利先生下楼来看见他说:“我今晚不带你去了,菲利普。你心态不正,不能让你进主的圣堂。”菲利普还是一言不发,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小脸又一次胀得通红。他怔怔地站着,看着伯伯戴上宽边帽,披上大斗篷。凯利夫人照往常一样把丈夫一直送出门去,又回到菲利普身边。“没关系,孩子,下周你就不捣蛋了,对吗?到时候伯伯就会带你一起去了。”她替菲利普摘下帽子,脱掉斗篷,又领着他走进餐厅。“我们一起祷告好吗?再弹着风琴一起唱赞美诗。怎么样,菲利普?”
菲利普终于吐出了几个字:
“你就不能不管我吗?”
“菲利普,你怎么能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你难道不知道我和你伯伯是为了你好吗?你难道一点也不喜欢我们吗?”
“我恨你们,想让你们去死。”
菲利普恶狠狠地说出这句话,让凯利夫人吃惊地倒退了几步。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整个人瘫坐在丈夫的扶手椅上,心想自己是多么想要去疼爱这个孤苦伶仃、生来残疾的孩子;同时也渴望能得到他的爱——她无法生育,即使这是上帝的安排,但有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还是觉得心痛得无法忍受。泪珠一颗一颗地连成线从她的脸庞滑落。菲利普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她掏出手绢,放声大哭。这下子,菲利普明白过来是自己的话害伯母哭得这么伤心。他忽然觉得很愧疚,于是就蹑手蹑脚地靠近她,亲了她一下。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亲吻伯母。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把菲利普抱到自己腿上,用手臂环着他,恸哭不停,像是要把心肝肺都哭碎了。但此刻的泪水竟有一些是幸福的,因为她对怀里的这个孩子终于不再陌生。他让她痛苦,而她则因此更加爱他。
凯利夫人这天下午没怎么睡着,到了四点钟就完全醒了,干脆起床下楼。菲利普还在自己的椅子上坐着,两手抱着头伏在桌上不断地抽泣。他哭得如此绝望,肩膀也跟着上下颤抖。凯利夫人大惊失色。一直以来,菲利普在她眼里都是个沉稳的孩子,甚至有时候表现得过于沉静。她从来没见他哭过。现在凯利夫人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孩子羞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爱用沉着和冷静把自己伪装起来。他都是躲起来抹眼泪啊。
凯利夫人走到餐厅门口,她想到如果自己在他哭的时候就走进去,菲利普一定会感到很难为情,于是就先刻意地咳嗽两声,给他一点时间平静下来。等她开门进去的时候,菲利普装出一副认真读书的样子,用手遮着眼睛,不让她看出自己刚才哭过。
“祷文背过了吗?”她问。
菲利普一时没有作声,凯利夫人猜他该是害怕声音里还带着哭腔,一张嘴就会露馅。她忽然不知怎样才好。
“我记不住。”菲利普吸了一口气,终于说道。
“哦,没事,别担心,”她说,“不用背了。我给你拿了图画书。来,坐到我腿上,咱们一起看。”菲利普从椅子上溜下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凯利夫人身边,低着头,不让她看到自己的眼睛。凯利夫人抱着他。
他把喜欢的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废寝忘食,把自己的生活都抛到了脑后。每次吃饭都要喊他两三遍才会上桌。不知不觉,菲利普养成了这世上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习惯——阅读。他没有意识到在自己心中已经搭起了一个避难所,一个能够远离生活中种种悲戚之事的地方。他在冥冥之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幻境,而幻境之外的现实世界则是无尽苦涩与失望的源头。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菲利普童年的生活遭际,反映了他所受到的苦难及家庭给予他的压迫,这些都成为他的人生枷锁。
B.凯利先生认为在礼拜天玩耍是非常“邪恶”的,那是因为他觉得“安息日”玩耍是不守规矩、触犯戒律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查与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大学化学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大学人文专题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体育学院《中国法律思想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织造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咖啡茶文化与服务理论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物理化学B(限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婚内财产债务协议书(通用)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4课 买东西的学问(第2课时) 教学课件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课件
- 葡萄胎全面版课件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业务招待费明细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三聚氰胺)原始记录1
- 典雅中国风诗词大会古风PPT模板
- Part 7 Formal and Informal Styles课件
- 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试题集
- 油画人体张东方姑娘的极致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