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_第1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_第2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_第3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_第4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一、激发学生读短文的兴趣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2、课件内容涉及到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促使小朋友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地阅读,从而主动地认识更多的字,增加了识字的数量,提高了识字的能力。二、从小重视听的训练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听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小朋友听的良好习惯。三、教给学生读短文识字的方法1、找到生字的位置,在短文中圈出,把句子读正确,知道生字的读音。2、读准字音,想方设法记住生字的`字形。3、给生字找课内课外的朋友组成词语,了解字义。4、老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读短文识字的方法。四、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1、听课文录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2、利用课文做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上台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六、培养质疑能力对课文的插图和最末一节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态度。七、营造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气氛1、充分肯定学生。2、面向全体学生。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言。4、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教学目的】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2、学习写读书摘要。【教学过程】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2、做读书摘要。三、第一次尝试,理清__层次和条理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__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__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习。4、检查、肯定。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主要-→次要空间-→时间四、第二次尝试、理解__说明的生动性1、出示尝试练习题。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1、提出尝试要求。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六、课堂小结(略)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教材分析:《一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学情分析:《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二、探索新知1、认一认,说一说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2、感知1吨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3、找一找,说一说,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第一关:填一填。4千克=()克3吨=()千克5000克=()千克()t=kg18t=()kg()kg=6t(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学生抢答,教师评价)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我是小小检查员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四、拓展作业: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故事引入。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t=1000kg。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2、谈收获四、拓展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板书设计1吨有多重1吨=1000千克字母表示:1t=1000kg。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教学目的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学习课文。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4.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5.齐读、背诵。春夜喜雨1.解题。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2.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理解内容。提问: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4.分析韵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5.齐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1.解题:书,写、题写。壁,墙壁。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3.理解内容。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4.分析韵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āi”韵。5.齐读,背诵。如梦令1.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2.范读,朗读。3.理解内容。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齐读课文,体会意境。4.分析韵律。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5.齐读,背诵。附:《如梦令》难句解析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归”,回到原地。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西江月1.参阅注释⑥,掌握有关内容。2.范读,朗读。3.理解内容。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阕,我们分别理解。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齐读上阕,体会。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情。齐读下阕,体会。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齐读,体味意境。4.分析韵律。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5.齐读,背诵课文。三、布置作业。1.课堂讨论完成“练习”二、五题。2.课后书面完成“练习”一、三题。(沈维生)附:《西江月》难句解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这句是写夏天晴夜的情景。词跟诗一样由于格律规定了字数,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蕴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须省略一些供人们想象的词语。“明月”指明月的影子,“别”,区分出,这里是“另一枝”的意思,即树的高枝,成语有“鹊占高枝”。“惊”,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惊鹊”,鸟鹊惊心飞翔。明月照在树枝上,移动着,使鸟鹊惊心而起飞。曹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诗句,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的诗句,是类似的意境。2)通常的写法,第二部分是“半夜清风鸣蝉”,“半夜”在前面点出时间。这里先写“清风”后说“半夜”,为的顺乎“平平仄仄”的音律,以便跟“明月别枝”这种“仄仄平平”相谐和。“鸣蝉”典型地写出非常炎热的夏夜。或说把“半夜”直接置于“鸣蝉”前面,可以有力地烘托夏夜极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个倒装句,通常的说法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因为“蛙声一片”是“说丰年”的声音,是赞丰年的清歌,现在把结果放在前面,就具有先描写再烘托的妙处,使读者体味此情。“香”字照应上句的清风,愉悦的夏夜,有声(惊鹊,鸣蝉、蛙声),有色(明月,别枝),也有香(稻花),“蛙声一片”“说丰年”,是把“蛙”人格化,感情化了,是“拟人”手法;又是一种侧面的渲染,比正面描写丰收经济得多,又生动得多了。“听取”是递进结构的复合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1)语法上,通常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格律不合,音律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雨”不能跟下句“路转溪头忽见”的“见”押韵,只能把语法结构颠倒一下。2)修辞上,两个分句除了对偶之外,又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七八个星天外”是说“天空中”或“天空上”早已布满了云雨,只是山的一角还有“两三点雨”罢了。五代卢延让《松门寺》诗句有“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两三条电欲为雨”是正面描述。“两三点雨山前”,侧写大雨骤临,这一句很有供人想象的魅力。3)“外”是“上”或者“中”;又如:“空外一鸷鸟,河上双白鹄。”(杜甫《独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单句,由于格律,把“见”的宾语“旧时茅店社林边”提到前面去;一提前就显得着重,显得有着突如其来的喜悦。“旧时茅店社林边”,结构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旧时茅店在社林边”;二,“社林边的旧时茅店”。2)“茅店”,茅舍,这里指村落里的旅馆,客栈,元稹《连昌宫词》有“店舍无烟宫树绿”,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诗有“山店云迎客”。“社”,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木。译文:“那住过的社林旁边村落的旅馆,在道路转过溪水一头忽然出现。”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学情分析】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3、情感目标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4、过渡引入: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一)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勤劳服侍生病的母亲孝顺我们全家人欢迎他友善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朴素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女生齐读——男生齐读)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①克莱谛怎样地看?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多媒体出示:1、我在外边等你。2、我在外边等着你。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不一样)(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__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三、研读__末段的“爸爸的教诲”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爱的教育》“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四小结读的感受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五、布置作业1、自读《爱的教育》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重点难点: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答(1)6m减去5m的差;(2)8b减去5的差;(3)7x的4倍;(4)5x与2x的和再加上3。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