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3题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3题
一、真题
(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②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DEF
2.C
3.D
4.①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应对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②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根据形势灵活变通的兵法吗?
5.①苻坚不懂兵法,不懂临阵出奇;②不懂为人所陷而不能胜敌;③不懂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识记首先注意“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意思是“既被人所陷害还想战胜敌人”,后面“不亦难乎”语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故其前后DE两处均应停顿;再看“臣故曰无术焉”,这里“焉”表句末感叹,应停顿。
故解析为:DEF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解析。
1.本题断句首先注意“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意思是“既被人所陷害还想战胜敌人”,后面“不亦难乎”语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故其前后DE两处均应停顿;再看“臣故曰无术焉”,这里“焉”表句末感叹,应停顿。
故解析为:DEF
2.C项“两个‘片’意思不同”解说错误。两个“片”意思相同,都是指“微小、一点点、少”的意思。
故解析为:C
3.D项“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概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见唐太宗认为苻坚的失败和吴汉的胜利都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不是仅指“吴汉战例的得失”。
故解析为:D
4.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少,稍微;却,后退;周旋,从容应对;缓辔,骑马慢行;②奇,奇招;不意,意想不到的地方;相变,灵活变通;法,兵法,法则。
故解析为:①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应对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②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根据形势灵活变通的兵法吗?
5.本题注意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苻坚不懂兵法,不懂临阵出奇;
②“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不懂为人所陷而不能胜敌;
③“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不懂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故解析为:①苻坚不懂兵法,不懂临阵出奇;②不懂为人所陷而不能胜敌;③不懂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二、基础
(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扃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盛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寄蜉蝣于天地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苏轼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相契合。
D.全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既有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也有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显现。
9.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B
7.A
8.C
9.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他原本是当世的-位英雄,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纵一苇之所如如:到,故B项解释错误。
故解析为:B。
7.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从,状语后置句;B徘徊于斗牛之间,于,在,状语后置句;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在,状语后置句D:寄蜉蝣于天地,于,在,状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8.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误,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故解析为: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解析填写在答题卡上。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直接表述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D、H、N
11.D
12.B
13.①药物的疗效(或者猛烈程度)(语意对给1分),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②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居住在风俗不同的地方”也可),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14.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述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观点,深入理解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测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0.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故解析为:D、H、N。
11.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解析为:D。
12.B.“直接表述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述。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委婉地表述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故解析为:B。
13.①“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平。译文: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②“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译文: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14.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述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故解析为: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述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6.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15.B
16.①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作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不求名声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要离开。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阑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据此排除AC。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据此排除D。
故解析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据此概括即可。
故解析为:①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三、巩固
(2023·成都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裔,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儒墨,指儒家和墨家,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理念不同,战国时并为显学。
C.“贤主则不然”与“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然”字含义不相同。
D.“三至”指多次前往,“三”在古文里常虚指多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的士人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天天这样互相傲视,这将使君臣不相投合,对后者有批评之意。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愁恐惧。
C.材料二用尧见善绻,周公旦朝见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阐明了“礼贤”的原因,也提出了贤才的标准。
D.材料一认为齐桓公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侧重强调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材料二以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侧重倡导人主莫骄士。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②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17.B
18.D
19.C
20.①尧衡量(评判)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敏地)向他请教(请教他)。
②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任用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他们天天这样互相敌视,什么时候才能相投呢,这就像儒家墨家思想不同,齐国楚国衣服不同。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对他却更加以礼相待。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所归附的君主,天下的人也会顺从。所谓帝,就是天下的人都来亲附;所谓王,就是天下的人都来归服。得道的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会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会放纵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会感到忧伤屈服,即使贫困到无衣无食也不会忧愁恐惧。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住在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这种情况的出现)难道不是因为成王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多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多次都没能见到,就算了吧!”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爵位俸禄,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桓公终究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住他。
1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身死不葬”和“虫流出户”在句中是并举成分,分别以“身”和“虫”作为主语,且两者存在时间先后的关系,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D;
“何者”表示疑问句,“者”修饰“何”,而其后“其所任异也”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中间应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
“毕”:全部。/灭亡。句意: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六国灭亡,四海统一。
B.正确。
C.正确。
“然”:意为“这样、如此”。/“……的样子”。句意:鲜明的君主就不这样。/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D.“常虚指多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错误。
“三而竭”中“三”表序数,即“第三”的意思。句意:多次前往。/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故解析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提出了贤才的标准”说法有误。材料二文段重点论述的是“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但并未直接提出贤才的标准是什么。
故解析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弗若”,不如,比不上;“北面”,面向北;“问”,请教。
(2)“骜”,看轻;“固”固然,确实;“士之骜爵禄者”,定语后置句,应为“骜爵禄之士”。
(2023·资中模拟)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史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诚。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诚,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B.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C.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D.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文中作动词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统称“书”,汉代又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B.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言行的言行录,从晋开始国家任命专职人员来编写起居注,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
C.后主,历史上称一个王朝末代君王为后主,例如:三国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等。
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左传》《春秋》《汉书》都是编年体。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在德行,何必文章。唐太宗认为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不同意邓隆把他的文章编成文集。
B.观所得失,以自警戒。褚遂良担任撰写起居注的史官时,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用帝王的得失来警戒自己,于是褚遂良就呈给太宗看。
C.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太宗看到史官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你们应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
D.以实书之,至公之道。太宗让史官修改实录,把史实记录详尽、清楚,魏征认为太宗这样做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②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21.A
22.D
23.B
24.①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损害了别人,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
②帝王有过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即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损害了别人,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很快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没有答应。贞观十三年,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任撰写帝王言行的起居注的史官。一次,唐太宗问他:“你最近负责记录我的起居事务,记录了什么事情呢?大概可以让我看一看吗?我想看看起居注,用我所见到的帝王的所作所为及得失来警戒自己。”褚遂良说:“现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记录帝王言语行为的左史和右史,无论好坏全部记录下来,以期望帝王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可我却没听说过帝王自己要看关于自己的史书。”唐太宗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们都记录下来了吗?”褚遂良说:“常言道,坚守道义不如尽忠职守,我的职责是记录历史,怎么可以不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呢?”黄门侍郎刘洎进言说:“帝王有过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即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次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看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是好的和坏的都要记载,希望可以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他们应该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见相抵触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看到。”大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现在要亲自看国史,如果记有好事,自不必说;如果记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为教训,让我警惕,并加以改正。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没有什么顾忌惧怕的。只有国史,用来惩恶劝善,如果写得不真实,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实录》,很符合公正的通理。”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
“管蔡”指“管叔、蔡叔”两人,共同作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盖”放在句首引起下文,其后不能断开;“改削”同义复合词,其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的能力。D.“《汉书》都是编年体”错误。《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解析为: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于是褚遂良就呈给太宗看”错误。原文“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可知,褚遂良并未呈给太宗看。
故解析为: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若”,如果;“师”,遵循;“乱”,扰乱;“害”,损害;“贻”,遗留
②“人君”,帝王;“蚀”,亏损(日食、月食);“设令”,假使。
故解析为:①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损害了别人,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
②帝王有过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即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
四、提升
(2023·宁波模拟)阅读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丙)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①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②,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③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姚鼐《游双溪记》
注:①张太傅文端公:即清朝名相张英,卒后谥号“文端”。②仁皇帝:即康熙帝,谥号“大清圣祖仁皇帝”。③蚤:同“早”。
25.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26.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不以疾也D.而余以不肖
27.翻译下列句子。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
28.甲乙丙三文都对夏天雨后(中的)的景色进行了描写,请说说其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29.有人说:“人生的三重境界:看水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还是水。”请联系链接材料,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选文的三位分别到达了人生的哪种境界?(任选两位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
看水是水,是指内心纯洁无暇,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的阶段。这个时候,看水还是原样;看水时,还会以原来的一切认知来看水;看水始终还是原来的水。
看水不是水,是指经历世事渐多之后,不断进行比较、取舍、递进的阶段。这个时候,看到的水,还是那条水,但人们自己内心,总在与要达到、要实现的精神境界,不断做着比较。
看水还是水,是指彻底超脱阶段。这个时候,看到的水是水的本来面目。虽然还是原来的水,但已没有原来的对水附着的一切,而是只是水,只有水了。
25.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26.D
27.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②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傍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
28.三峡夏日水势浩大,水流湍急;阴雨中的洞庭湖阴沉恐怖凄凉;雨后的双溪则显得秀丽朦胧,变化多端。
29.示例一:作为北魏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对三峡景色的欣赏属于“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他以客观的眼光观赏三峡水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特点,表现了郦道元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喜爱之情。(或:郦道元对三峡景色的欣赏属于“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他描绘三峡水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特点,看到的水是水的本来面目,表现了郦道元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喜爱之情。)示例二:范仲淹到达的“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范仲淹通过描写阴、晴两种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洞庭湖景色,表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表现了阔达的胸襟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到达的“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范仲淹具有阔达胸襟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即使见到洞庭湖阴、晴两种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景色,也不会将个人得失、悲喜附着于其上,看到的还是水的本来面目。)示例三:姚鼐的心境属于第二重境界——“看水不是水”。姚鼐游览双喜,获得自然之美的体验,但又想到曾经也游览过双溪的张文端:文端颇受赏识,发挥才能,为国效力;而自己却早早逃离官场,无所作为,只能在山水中寻找慰藉。两者比较,让姚鼐无限感慨。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25.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蚤匿于岩窭”,这里“蚤”即“早”,为时间状语;“匿于岩窭”动宾短语,故在“岩窭”后断开;再看“从故人于风雨之夕”,“从故人”意思是“追随先人”,这里“于风雨之夕”为状语后置,故在“夕”后停顿;最后“邈不可及”意思是“邈远而不可企及”,是指前文“远思文端之风”,故在“邈不可及”前面停顿。
故解析为: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26.例句“以”因为,A项,介词,表目的,来;B项,介词,把;C项,动词,认为;D项,介词,表原因,因为。与例句相同。
故解析为:D
27.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去,离开;忧谗,担心人家说坏话;畏讥,惧怕人家批评指责;萧然,萧条的景象;感,感慨;②第二个“宿”,住在;墓舍,墓地傍边的庐舍;大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天降大雨;累日,好几天。
故解析为: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②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傍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
2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甲文:“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强调三峡夏日水势迅猛,水流速度很快。
乙文:“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雨中洞庭湖“阴风怒号”,有点恐怖。
丙文:“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雨后双溪,山色空蒙,风景秀美。
故解析为:三峡夏日水势浩大,水流湍急;阴雨中的洞庭湖阴沉恐怖凄凉;雨后的双溪则显得秀丽朦胧,变化多端。
29.甲文,郦道元眼中的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表述的是客观自然之景,真情流露,所以符合“内心纯洁无暇,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的阶段”,属于第一境界。
乙文,范仲淹眼中的洞庭湖景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眼中之景,饱含对宦海沉浮的深深忧虑,表现的是普通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与内心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和抱负形成对比,故符合“自己内心,总在与要达到、要实现的精神境界,不断做着比较”的特点,所以归为第二境界。
丙文,姚鼐陛下的双溪景物“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也是符合“自己内心,总在与要达到、要实现的精神境界,不断做着比较”这一特点,所以归为第二境界。
故解析为:
示例一:作为北魏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对三峡景色的欣赏属于“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他以客观的眼光观赏三峡水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特点,表现了郦道元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喜爱之情。(或:郦道元对三峡景色的欣赏属于“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他描绘三峡水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特点,看到的水是水的本来面目,表现了郦道元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示例二:范仲淹到达的“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范仲淹通过描写阴、晴两种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洞庭湖景色,表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表现了阔达的胸襟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到达的“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范仲淹具有阔达胸襟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即使见到洞庭湖阴、晴两种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景色,也不会将个人得失、悲喜附着于其上,看到的还是水的本来面目。)
示例三:姚鼐的心境属于第二重境界——“看水不是水”。姚鼐游览双喜,获得自然之美的体验,但又想到曾经也游览过双溪的张文端:文端颇受赏识,发挥才能,为国效力;而自己却早早逃离官场,无所作为,只能在山水中寻找慰藉。两者比较,让姚鼐无限感慨。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①;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②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③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解释①〔带下医〕妇科医生。②〔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③〔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3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会A傅B入C都D遇E诸F途G问H王I归J意K以L疾M告
3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文中指四海之内,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天下”含义不同。
B.奈何,文中指怎么办,与成语“无可奈何”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更,文中指又、再,表动作重复,与《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含义不同。
D.攻,文中指致力研究,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的“攻”的含义相同。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行医不拘一科一地,擅长随俗而变,在邯郸做过妇科医生,在洛阳做过专治耳目疾患的医生,在咸阳还做过儿科医生。
B.太医确诊王尧的头痛病无法医治,只能活一个月,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想让他为自己医治。
C.王尧在傅青主的医治下病愈,太医看到他十分惊讶和惭愧,认为如果不是傅青主的诊治,王尧的病情就被耽误了。
D.两则材料的叙事语言都通俗易懂,清畅可读;材料一介绍了随俗行医、名闻天下的扁鹊,材料二介绍了医术高明的傅青主。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
②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
34.扁鹊与傅青主都以医术高明而闻名,正所谓“树大招风”,他们分别引起了周围医生怎样的反应?写这些反应有什么作用?
30.DGK
31.C
32.B
33.①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
②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
34.第一问:扁鹊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妒,遭遇刺杀;傅青主令太医院某太医惭愧,闭口不谈医术。第二问:李醯刺杀扁鹊从反面衬托出扁鹊的医术高明;某太医因惭愧而闭口不谈医术从正面衬托傅青主的医术高明。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测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会策划范文集锦6篇
-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锦集5篇
- 金融专业学生自我鉴定6篇
- 背手上铐的课件
- 建设监理合同(合集15篇)
- 202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报告范文8篇
- 企业年终个人工作总结2021年
- 反心灵鸡汤课件
- 学校感恩节策划方案
- 节约粮食主题演讲稿
- 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案例2-5 节能效果对比讲解
- 荆楚民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SH/T 306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急弯弯管工程技术规范(正式版)
- 穿脱隔离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GB/T 43878-2024旋挖钻机截齿
-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下载)
- 拼多多营销总结报告
- 手术室护士交接流程
- 中式面点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干槽症的治疗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