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八年级暑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散文人物形象问题(解析)现代文阅读(散文):散文人物形象问题
(共16题)
一、复合题(共16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
邹汉明
①余杭章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鲁迅语),这里的“小学”,实是文字学。他读《说文解字》,凡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
②民国的文人,平生多半有传奇为之作垫。不过,太炎先生的传奇,非关男女情事,他是以革命的传奇留在民国史上的。“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读章念驰所著《我的祖父章太炎》,好几次,停留在书中所引章门弟子鲁迅去世10天前为老师写下的这段抱不平的文字上,每次都勃然心动,为之神往。
③太炎先生左手革命,右手学术,双手互搏,一生传奇不断。
④张元济说太炎先生是“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1903年的苏报案,让他站上了平生第一个辉煌的巅峰。当时,他发表的《序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振聋发聩,招来清廷通缉。他因言获罪,与《革命军》的邹容一道被清廷监禁于上海西牢,被判“凌迟处死”,适逢慈禧七十大寿,改判“永远监禁”,但清廷终于敌不过舆论的压力,判了他3年监禁。出狱当天,他被同盟会代表接去日本,七千多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而当时正留学日本的鲁迅,很可能参加了这次大会。太炎先生会上的讲演,提出“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直接催生了鲁迅此后关于国民性的思考。而有关太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章念驰用力最巨,两篇长文,洋洋数万言,基本厘清了鲁迅的性格、思想的形成实源于太炎先生的影响。章念驰认为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可以说是太炎嫉恶如仇精神在他身上的再现”,“可以找出大量太炎、鲁迅两人酷似一人的文字与句子,连骂人句式也一模一样,一个骂得诙谐、刻薄,一个骂得幽默、尖刻,文风如一。”而鲁迅一生,每提起章太炎,“总严肃地称‘太炎先生’,或呼‘章师’、‘章先生’”。
⑤民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在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民国大总统、宋教仁被暗杀之后,章氏发表宣言,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他却不肯走,并给出不走的理由:民国已建立,再流亡的话,乃奇耻大辱。终不顾与汤国梨新婚未久,径直上北京找袁算账去了。以大勋章作扇坠的一幕,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章太炎的行为,袁世凯拿他没有办法,杀,是杀不得的,赶,又赶不走他,只好把他软禁,却每月发他五百大洋的高工资(当时警察的工资只四元),太炎先生于是在牢狱里雇了十来个厨子、仆人(其实都是警察装扮的),跟一代枭雄袁世凯大摆老爷谱——世上哪有这样坐牢的,这不顾生死的名士做派,可谓空前绝后。
⑥太炎先生“对于阔人要发脾气”,革命的时候,有一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猛,但讲学,周作人说他“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背心,留着一点泥鳅胡须,笑嘻嘻的讲书,庄谐杂出,看上去好像是一尊庙里哈喇菩萨”。
⑦太炎先生是从故纸堆里钻出脑袋来呼喊革命的,先是排满,接着反袁,最后还不买蒋介石的账……我看到书中所附他的几张照片,年轻时一脸不服从的孤傲表情,晚年在苏州讲国学,突然平和了。章念驰说,他晚年目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被否定,最终起而捍卫,并为自己早年的反孔感到遗憾。他与小儿子章奇的合影,最可见出他的回归:穿着传统的服装,袖着手,笑嘻嘻的,俨然一个没有脾气的慈父。但熟悉太炎先生的人都知道,骨子里,他一生都是一个令当权者头疼的反对派。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章太炎曾经将《说文解字》读过70多遍,因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有了透彻的认识。
B.章太炎因言获罪出狱当天,鲁迅等七千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
C.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因新婚妻子的反对,没有随同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
D.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章太炎的形象,如他革命时勇猛,讲学时随和、平易、亲切。
E.外表慈祥的章太炎是一个令统治者头疼的反对派。
(2)文章题为“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有传奇”与“有学问”分别有哪些体现,试进行归类。(按字母顺序填写)
有传奇:
有学问:
A是当时唯一敢于去总统府批评总统的人。
B虽屡遭追捕身陷牢狱,但不改革命志向。
C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
D是第一个力争言论自由的人。
(3)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不包括。
A.思想上的影响:章太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激发了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B.性格上的影响:章太炎嫉恶如仇的精神促成了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
C.文风上的影响:鲁迅的文字、句子、骂人句式酷似章太炎。
D.经历上的影响:章太炎曾被接去日本,鲁迅在章太炎的影响下远赴日本留学。
阅读《表里的生物》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③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我”对于父亲终于把表打开给我看的原因是如何推测的?
(2)文中①②③处画线句依次使用的描写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B.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D.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3)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4)父亲打开表盖时,“我”面前呈现出怎样美丽的世界?(用原文回答)
(5)从选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请写出文中能表现“我”的这特点的句子。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母爱的重量
凸凹
①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对,去看望母亲。
②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却一直坚强地独立而居。几种药物都是我买的,而社保卡有限制,“贪”一下也没几粒药丸,就索性自费。其实是我舍不得时间,索性一次备下一两个月的用量,我便可以安心于创作。如果像那些无所用心者,每周都出现在办理社保的窗口,也自然可以省去过多的花费。但钱与时间相比,我自然选择后者。
③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快用完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过数月,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就把煤气本给了母亲。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节省,让我心酸。
④不久母亲回来了。我大叫一声“妈”她答应得脆亮,同时亮的还有她的目光。50岁的儿子还像小时候那样叫她,她心中受用。她说,我去村西头的小店,吃了两根油条、一碗老豆腐。我说,您血脂高,少吃油腻的为好。她说,你妈就好这口,谁管它好不好。
⑤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戳着手中的木杖,急迫地朝灶间拽去。她的腿疾在膝盖,关节劳损,不能直行,“拽”是快速的动作。她掀开锅盖,说了一声“完了”,就朝我傻笑。
⑥母亲每当做错了什么事情,就是这个表情。原来,她知道我爱吃田间的苦苣,就拖着病腿剜了一些回来。她也推断我今天会来,就上火焯它一下,好让我省去此环节,带回去直接凉拌。但她忘了马上捞出来,菜就一直浸在热水里,软了。我打趣道,软就软了,省得费牙。她说,吃野菜就得用牙,有咬劲才有味道,看来,你妈真是老得没用了。
⑦我说,没用也是妈,您站在那儿就有用,让我感到,自己虽然足够老,但依旧年少,因为父母是儿女的尺子。她说,我儿子就是会说话,总是哄妈高兴。我一直以为,孝顺的前提是“顺”,不仅要供奉钱物,更要供奉好心情。进了她的房间,我扶她坐下,问她腿上的浮肿消了没有。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消了。
⑧她长期服用降压药,有药物反应,中医叮嘱,要时常服一点五苓胶囊,祛湿化瘀。服用之后,果然见效,浮肿渐渐地消了。她回答得果断,我便心中生疑,蹲下身去,挽起她的裤腿——脚腕亮而腴,一摁一陷,实实在在地肿着。我说,您是不是停药了?
⑨她答非所问,说,只是腿肿,既不碍吃喝,又死不了人。我说,您老真不听话,几粒药也花不了几个钱。她马上接上话荏儿说,还没几个钱呢,小小的一盒药就好几十块,腿不肿,我心肿。我说,怎么就心肿?你儿子堂堂的一个处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每月工资好几千块,能把药店里的药柜子整个给您搬过来。
⑩你就吹吧,她说,人就怕算细账——我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你要给他买房子、车子,还不都得要票子?你是属兔的,即便是肥兔子,也拔不下几把毛来,除非你去吃野草、取身外之财。这种事你甭说是去干,就是想一想,我也都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说,您老放心,我是个文化人,明白事理,不会发生您所担心的事。这可不见得,她说,有的时候,越是明白人,越会做糊涂事,比如你二舅。他那时当着村里的支书,一直大公无私,但那年水灾之后,上边送来成车成车的救济物资,堆在场院,像座小山。以为毛多不显秃、不易被察觉,你舅顺手就往家里多拿了几捆布匹——他家里孩子多,都露着腚呢。不期就被人发现了,举报到上边,被铐走了。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贪心的人,是一时糊涂,就为他求情——批评教育一下就成了,切莫铐人。上边说,盗窃救济物资不同平常,要严办。你看,“好处”这种东西身上就有“邪劲儿”,会让人身不由己。我说,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呆的单位,是清水衙门,没多少油水,即便是想湿”,也湿不了。
她说,你这又错了,为什么?你看,咱们村前这条马路,常有拉煤的车经过。车稍一咯噔,就会掉下来一些煤渣,虽然不起眼儿,但只要你长年地捡,也能捡出成吨的煤。你再看,东头占地拆迁,拆剩下一些碎砖烂瓦,大家都以为是弃物,可我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也堆成了一大垛,也盖起了一间厨房,这你是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说,再零碎的东西,也怕捡,捡多了也成气候;再寡淡的油水,也怕刮,刮多了,也肥。妈知道你是个本性清正的人,但就怕你身后有用度,一有用度,本钱不够,就会自生邪心,所以,咱们必须算计着花钱。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模样——母爱,总是垂下身来的姿态,是忘我的呵护。那么儿女呢?要想无愧地承受这大爱,就要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因为爱是有重量的!
看一眼母亲,由于齿稀而唇瘪,由于衰老而发白,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眼泪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母亲眼里也有了泪光。她毕竟多病,无奈于生活,承受不起这过于温柔的情感了。面对这样的母亲,我暗暗对自己说:对她最大的孝顺,便是更加清正地做人。
(1)文中对“孝”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的方法,刻画了一位的母亲形象和一个的儿子形象。
(3)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为什么要以“母爱的重量”为文章的题目?
(4)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句子中的两个“亮”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对“我”的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B.“便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看到母亲苍老的外貌而触发的伤感及对母亲爱子之情的理解,表述了“我”对母亲的爱。
C.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了母亲的三件事,即母亲勤俭持家不舍得用煤气;母亲为“我”焯苦苣菜;母亲不舍得吃药。
D.文章插叙了“二舅被铐走”和“村民捡煤渣和废物,捡多了也成气候”的事,教育“我”要磊落做人、清白做事。
(5)《时间都去哪儿了》以真挚而平实的情感,唱出母爱(父爱)的伟大,引爆观众的共鸣与泪点。请你根据节选歌词形式和风格,仿写一节描述文中母亲的经历。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具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请回答第①自然段中哪一个词写出了对东京的失望,并解释加点词“标致”在文中的意思。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人物刻画抓住了主要特征,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先生的高贵品质。其中表现先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是哪一件事?藤野先生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呢?
(3)依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独立成段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4)简析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想到东京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远大的志向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他不得不离开东京。
B.全文的叙述线索分明线与暗线,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髙品质组织材料,明线是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等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D.本文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的存款有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被搬回家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的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被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在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回答。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中途,只能上一次厕所,喝一次水……
⑦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钢琴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在重大测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弹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程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她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位于银川南门的老汽车站,下车后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时早已天黑。在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学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指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从寒风里来的母女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悦”。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了,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心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的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钢琴吗?”“喜欢”这个解析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把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的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和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情节“我”的心理
4岁半①怯弱
学琴的十年往返银川学琴②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③如释重负
多年后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④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i结合文章,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ii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
B.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文中“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束缚,主动地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第⑤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的必经的道路,更好的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并加以分析。
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父亲
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说,他生怕生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先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这一毛病。
小时候听过父亲作报告,我站在礼堂门口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他结巴一句,好生奇怪地回了家。后来在电视上看见有明星介绍自己,平时结巴,一演戏就口若悬河,我深信不疑。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的顶端,是一个狭长的间歇半岛,叫镆铘岛。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从镆铘岛走出来当了兵,参加革命。因为有点文化,他一直做思想政治工作,从指导员、教导员干到政委。
父亲曾对我说,他们一同出来当兵的有39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就剩一个半了——他一个全乎人,还有一个负伤致残的。
父亲开朗,在我小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永远是笑呵呵的,说起战争的残酷,都以轻松的口吻叙述,从不渲染。
他告诉我,他和日本人拼过刺刀。一瞬间要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决一生死,其残酷可想而知。他脸上有疤,战争时期留下的,你问他,他就会说,挂花谁都挂过,军人嘛,活下来就是幸福。
我在父亲的身上学到的是坚强与乐观,一辈子受用。
我虽是长子,但在小时候,还是有些怕父亲。那时的家长,对孩子动粗是家常便饭,军队大院里很流行这种风气。我看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打孩子,觉得很真实,还有点儿幸灾乐祸。
战争中走过来的军人,对孩子的爱是粗线条的,深藏不露。小时候,家中没什么可玩的,没玩具,也没游戏机、电视什么的,男孩子稍大一点都是满院子撒野。一到吃饭的时候,就能听见各家大人呼唤孩子吃饭的叫声。父亲叫我的名字,总要加一个“小”字,”小木都、小木都”地一直叫到我二十多岁,也不管有没有生人在场。
我甚至不记得父亲搂过我、亲过我。那时,军人忌讳儿女情长,随时都要扛枪上战场呢。我15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我回老家。他在路上对我说,多年没回老家,很想亲人,看看他爹他娘,弟弟妹妹不能都带上,带上我就够了。那次经历让我感到长子的不同。
路上,火车很慢,按规定,他可以报销卧铺票,我得自费。那年月,没人会自费买卧铺票,不管多苦,忍一下就过去了,我和父亲就一张卧铺,他让我先睡,他在我身边凑合着。我15岁就长到成人的个儿,睡着了也不老实,加上当时旅途劳累,躺下就一觉睡到天亮,睁开眼时,看见父亲坐在铺边上,瞧样子就知他一宿没睡。
我有些内疚,父亲安慰我说,他小时候,他的祖父还每天背着他渡海去读书呢。
父亲晚年不幸罹患癌症,72岁就去世了。父亲病重的日子,他曾把我单独叫到床前,告诉我,他不想治疗,毎一分钟都特别难受,被癌细胞侵蚀的滋味,不仅仅是疼,难受得说不清道不明。他说:“人总要走完一生,看着你们都成家了,我就放心了,再治疗下去,我也不会好起来,还会连累所有人。”
父亲经过战争,穿越枪林弹雨,幸存于世。他对我说过,曾有一发炮弹,落在他眼前的一位战友身上,战友牺牲了,他活着,如果他死了就不会有我。所以,每个人活在世间,说起来都是极偶然的事。
癌症最不客气,也没规律,赶上了就得认真对待。过得去这关就属命大,过不去也属正常。
父亲说:“拔掉所有的管子吧,这是我的决定。我含泪咨询主治医生,治疗下去是否会有奇迹发生?
医生给我的解析是“没有”。
1998年12月9日晩上,在拔掉维持生命的输液管四天后,父亲与世长辞,留给我的是无尽的痛。父亲的口吃,终生未获大的改观,但他最愿做的事就是教孩子们如何克服口吃。我年少的时候,常看见他耐心地向我口吃的同学传授经验。他说:“口吃怕快,说话重些,拖个长音就可解决。”一次,我看见他在一群孩子中间,手指灯泡认真地教学:“灯——泡,开—关。”其乐融融。
父亲走了十几年,我什么时候想起他,什么时候怅然。很多时候,我还会梦见他。我一个人独坐窗前思念父亲,他的耿直、乐观、豁达等等优秀品质均不具体,能想起又倍感亲切的却是父亲的毛病——口吃。倒是这时,痛苦的回忆让我哑然失笑。
(1)请简要概括父亲“对孩子的爱是粗线条的,深藏不露”的事件。
(2)加着重号的词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他脸上有疤,战争时期留下的,你问他,他就会说,挂花谁都挂过,军人嘛,活下来就是幸福。
(3)“父亲要求拔掉所有的管子”这件事表现了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让我们难堪的亲人
①在一家大型超市的洗手间里,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上完厕所,没有冲水,便笑眯眯地看着身后长长的队伍,向门外走去。她身后的一个年轻女子,蹙眉看着用过的厕所,回头嘟囔了一句:“真没素质!”而那老太太,大约是耳背吧,始终笑眯眯的,穿过异样地注视着她的人群,一路走出去。行至门口的洗手台处,她打开水龙头,开始洗手。
②她先用水接连冲了四五遍水龙头,接着将脸凑过去,用手捧了水一遍遍地漱口。我有些纳闷,不知她上厕所为何还要漱口。但这样的疑惑还没有消除,她又开始清洗水龙头,这一次,冲洗了至少有十次,然后再一次漱口、洗手。这样的动作,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直到她身后的人开始抱怨、指责,甚至有人不耐烦地骂出声来:“在洗手间不知道冲洗,跑到水龙头下倒是洁癖起来了,真是神经有毛病!”
③她仿佛不自知,不紧不慢地,在镜子里看着后面排队等候洗手的人,脸上依然有淡淡的微笑。只是,这样的微笑,在那时的我看来,有了几分让人反感或者同情的感觉。
④大约又过了几分钟,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走过来,看见洗手间旁边挤满看老太太洗手的人,即刻红了脸,如芒在背似的,低着头把还在洗手的老太太拉出了人群。我经过他们身边,无意中听到他压低了声音说:“咱别在这儿让人笑话行不行?”而这个显然是有轻微神经障碍的母亲,则抬头看着自己的儿子,依然不说话,但神情里,却已微微有些忧伤。就像一只依恋主人的小猫,看着主人难看的脸色,尽管不知为何,却也可以感觉到,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于是便将身体怯怯地靠过去,试图博取主人的欢心。
⑤又想起在学校门口,曾有一个卖山东煎饼的男人,大约五十岁的样子,穿着朴素,每日都在傍晚的大风里,站在拐角处,等着学生来买他的煎饼。我是他的常客,常常顺便跟他聊天,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在附近一所学院读自考的本科,尽管前途未卜,但他还是为能够供儿子到大城市来读书而感到骄傲。我从他微笑时丛生的慈祥的皱纹里,知道这是个会为了儿子做一切事情的男人。
⑥偶尔我会碰到他的儿子过来,这是个言语不多的男孩,只站在父亲旁边,帮他收一会儿钱,再找些理由,说回校学习,便匆匆走开。男孩的身影同样瘦削、单薄,有着与父亲一样对于这个城市的疏离与惶惑。只不过,男人对于儿子,有浓浓蕴蓄的温柔;而儿子对于父亲,则始终像是隔了一层。
⑦男人的生意,并不时时如意,常常就有整顿市容的城管,开着车,没收他违章的摊子。几乎每一次,男人都会做一只逃窜的老鼠或者小兽,推起车子,与几个同样摆摊的小贩,一起沿着黄昏的马路飞奔。每一次我路过看到,都会觉得难过,想,如果是他的儿子看到父亲样狼狈逃窜的一幕,不知会不会像我们路人一样,生出心疼?
⑧一次,城管又搞突然袭击,我恰好路过,看见男人手忙脚乱地将东西随便一收,便与几个小贩一起,沿街飞奔起来。但行出去几米,他猛地回头,朝站在原地的儿子喊:“快回去学习吧,我一会儿就回来了。”我以为瘦弱的儿子会追赶上父亲,与他一起承担这样的惊吓,但他却是看着身旁开车追上去的城管,又羞愧地扫一眼周围观看这一场追逐的路人,很匆忙地,掉头走开了。
⑨我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这个山东男人,听门口卖水果的小贩说,他做煎饼的炉灶与三轮车,已经被没收掉了。但他并没有抱怨什么,也没有离开这个城市,而是在儿子学校门口的一家饭店打工,继续为儿子挣学费。
⑩常常想:我们在人前,需要面子,需要那些花哨的点缀,可是却常常忘了,亲人给予我们的那些难堪,恰恰在很多时候,是爱,是最快的发酵粉,只要放入一点,我们彼此的心中,便会有一盆火,熊熊地燃烧。
(安宁/文,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第8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什么事让两个“儿子”感到难堪。请分别简要概括。
(2)试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理。
就像一只依恋主人的小猫,看着主人难看的脸色,尽管不知为何,却也可以感觉到,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于是便将身体怯怯地靠过去,试图博取主人的欢心。
(3)让文中的“我们”感到难堪的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记叙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两件事,是想提醒读者关注哪些社会问题?请简要概括。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猫
郑振铎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来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来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鸣”,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猫》)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述的是第三次养猫的经历,这是全文的重点,不仅着墨较多,而且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B.“我”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是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猫又常对着鸟笼凝望。人们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对于似是而非的现象,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C.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既是前两只猫不幸的制造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目击者,极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心理描写真挚细腻。
D.本文构思巧妙,描写生动。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被冤枉埋下伏笔,显示了构思的巧妙,匠心独运。
(2)结合文章主旨,下列对选文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B.不愉快的经历再也不想发生。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3)这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原因是什么?联系文章的主旨谈谈体现了“我”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眼里的金庸先生
刘国重
①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只靠聪明是不够的。
②金庸先生天分之高,固不待多言,更难得他精力过人、勤勉过人。治事与著述,两不相误。治事,乃将《明报》经营为全港最具公信力的报纸。著述,写出了约千万字的小说,其他类型的文字也有千万字之谱。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写于1950—1970年代,短短20年间,金庸之大成,殊非幸致。
③金庸生平,大宗的著述,也就这么三份了:15部小说,约千万字;二三十年间,七千余篇《明报》社评,超过五百万字;起于1962年12月,讫于1968年10月,每日一篇的《明窗小札》,总数两千篇,二百多万字。
④出于同一,三类著作,分属三个名字:小说,叫做“金庸”;《明报》社评一般是不署名的,特别重要的篇章,会标出“查良镛”之名;《明窗小札》则以“徐慧之”之名发表。
⑤这位徐慧芝坐到“明窗”之下,谈京剧,谈武侠小说,谈“香港九龙城寨”,谈古巴导弹危机,谈南越与北越,谈南韩与西德,谈疯狂变态的日本影迷,谈苏联的经济……四海五洲,无所不谈。略带谈话风,而时有逸趣。谈到戴高乐,“今天算得上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大鼻子比前越发光亮了”。看着这两句话,再想想老戴那高耸的大鼻子,越想越可乐。
⑥金庸修改自己的小说,改了又改,这《明窗小札》,却是一字不改。他对此书编者李以建说:“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可以修改或掩饰自己当时的观点和立场。”这种态度,最是要得。不像有的人,不断改动自己早先的论证文章,又从不肯明白交代给读者,以此显示自己神目如电、绝对正确。对照之下,甚是可鄙!金庸先生就是这样真实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不完美。
⑦金庸说过:“倪匡写得很快,快得不得了,我说你这样快的文章写不好。”金庸本人,不仅是天分高,也不仅是写得勤、写得多,最难得,是他那种谨慎的态度。写社评,推敲琢磨,“字字皆辛苦”;写小说,“我的写稿速度其实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15部小说,约千万字,是多少时间,多少心血。这是先生笔下的英雄,眼里的江湖。
⑧金庸的创作态度,不是现代与当代任何“通俗作家”可比的,比起今日国中大多数的倚“严肃文学”为自雄的们,实在也未见得怎样的更不“严肃”。
⑨很多人,因为武侠小说之“通俗”,而轻看金庸作品。他们不知道,或者忘记了,近在百年前,国人是把所有的小说都归类为“俗”的。今日无人不艳称“四大名著”,在那时绝大多数人眼中,也就是“闲书”罢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文学类型本不该有高下之别,世纪创作成就才有高低之分。
⑩我个人对金庸的成就评价甚高。他在新闻史上自有其地位,在将来不复囿于成见的小说史上,更将有极崇高的地位。如此人物,写下的片言只字,我都认为值得珍视。
(2014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仅一句话,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金庸形象。
(3)都是为作家写传记,本文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在选材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罗师傅
王尚桐
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河南人,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一天又一天,老罗成了小区中的一员,家家离不开他。
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觉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越细,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纯净水取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有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有人调侃了:“老罗,我教你微信支付吧。”“老罗,再用现金支付就打折。”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浓河南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金支付习惯,不麻烦。”
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上午A区,下午B区,不再随叫随到,几乎一夜之间,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从此,除了偶尔在小区照面,碰见小师傅的机会少了,生活也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老罗走了,和老罗一起走的,还有他的时代。
(1)文章多次将老罗师傅与小师傅进行对比。请在下列相应处补写情节并分析这些对比的作用。
老罗师傅对比小师傅
①小师傅拒绝“我”索要电话号码的请求。
住户不在家,老罗便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在付费。②
③只通过微信收费。
对比作用:④
(2)文章写老罗时反复出现“嘿嘿一笑”请分析下列两处“嘿嘿一笑”,分别表现出老罗当时怎样的心理。
i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
ii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浓河南口音回一句话……
(3)文章的老罗与杨绛笔下的老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从两个人的品性、处境与的情感来进行比较分析。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橙皮
李芝桂
①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岀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成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②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变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菜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③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④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来成熟的柚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岀,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糖”,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⑤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
⑥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⑦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菜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⑧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菜,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⑨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闻得湿软。
⑩“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岀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丟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1)根据提示,仿照示例,简要概括与“母亲的橙皮”有关的几件事。
段落事件
①~②(1)
③~④母亲制作橙皮点心,不厌其烦。
⑤~⑥(2)
⑦~⑧母亲叮嘱我们,走亲戚时不要动橙皮之类的好点心。
⑨~现在的小孩子们不喜欢吃橙皮,母亲不再晒橙皮。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
(3)母亲身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含义的理解。
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风化雨
高军
①我一直很怀念我的小学老师,一个沉默而倔强的小老太太。她是数学老师,我的班主任。
②我上学时那真是“皮”得很。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痛,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甚至有时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就有老师向我下“放逐令”了:“这个学期你无论如何不能在我班上了,你不走,我走!”起因是我在下课时捉了许多蜜蜂,又仔细地把翅膀揪掉,然后用一个玻璃瓶子装起来。我上课不大听课,跟几个差生被老师撵到教室的后面,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别的同学的危害。我上课时把装蜜蜂的小瓶子打开,用一只医用的镊子把蜜蜂的头夹住,蜜蜂的屁股对着前面张红叶的脖子凑过去,然后镊子稍用力,蜜蜂就会把针刺到张红叶的脖子里,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很快地把镊子收起来,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像没事人一样。因为我周围的同学都莫名其妙地哭过,我被老师发现了,被抓了个现行,并且被缴获了“凶器”。
③后来这位班主任就把我交到何老师班上来了。何老师刚从外地转过来,她好像是河北人,一口河北梆子腔,随丈夫转业到这里,也是一大窝孩子。她个子不高,才一米五多一点,一点也不像北方人。她人还有一股狠劲,后来我总结,一般个子矮的人都比较有韧性。她天天笑眯眯地看着你,跟你耗着。她走到哪儿,我也得跟到哪儿,跟黑白无常似的。下午放学了,她不许我回家,要我跟她到办公室写作业,一直写到天黑,她什么时候作业改完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低头用红笔飞快地判着作业,时不时用眼睛余光看我一眼,看得人心里一凛。她家住在交通厅,路上有个包子铺。在路上她买两个包子,她的那个是蔬菜馅的,我的是肉馅的。
④我爹比较狠,何老师知道他脾气不好。何老师家访时总是说成绩,说这学期不错,数学考到六十五了,比以前进步了十分,及格了。这是多么大的跨越啊!她用诗人般的语言对我爹描述,你这孩子如果好好培养,上个清华、北大也没问题啊!咱得换换方法,哪能动手就打,你在部队也不能体罚战士对不对?
⑤可能是天资拙劣,我的数学到了七十来分,就进入“滞胀”阶段,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何老师是班主任,教数学的。有人就说她你费这么大精力带一个差生划不来,她还真红了脸,还跟人吵一架,说:“你怎么能当孩子面这样说话?”晚上回去的路上,她还气哄哄的,买了两个包子,她说没胃口全给了我吃,我恬不知耻全吃了。现在想想我也够没心没肺的,怎么就不给她争个脸呢?
⑥后来我工作了,经常还会遇见何老师。她早已退休了。她的个子更矮了,一头银发。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她一边问工作好不好,一边叮嘱我要看点书。她也不说理由,就单单说:“看点书总是好的!”
⑦后来她搬到外地的女儿家去,跟女儿一起过了,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如果她健在的话,现在也有八十多了。
(选自《广州日报》)
(1)文章幽默而深情地回忆了“我”和何老师相处的点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转班后何老师紧盯“我”学习→→争吵时何老师维护“我”的尊严→
(2)按要求回答问题。
i她天天笑眯眯地看着你,跟你耗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句话中加点的部分)
ii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痛,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朗读这句话时,“放逐”一词应重读,请简析理由)
(3)“我”到何老师班上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中的何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后来我工作了,经常还会遇见何老师。她早已退休了。她的个子更矮了,一头银发。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她一边问工作好不好,一边叮嘱我要看点书。她也不说理由,就单单说:“看点书总是好的!”
后来她搬到外地的女儿家去,跟女儿一起过了,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如果她健在的话,现在也有八十多了。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这两段文字表述了们的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陪母亲磨面
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和馍没面味儿。”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簸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打开一口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水平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A.舞动B.运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地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A.蜂拥而入B.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母亲把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的,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远郊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菜蔬等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1)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为什么?
(2)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至少三点)
(3)阅读第③段,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空白处。(只填序号)
(4)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
(5)探究下面一组句子,你有哪些发现?试简要阐述。
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亲的生活美学
积雪草
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在我心中,母亲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深谙生活美学,虽然母亲并没有去过东京,也没有去过巴黎,甚至不知道土耳其在哪里;既听不懂秦腔,也看不懂昆曲,更不知道村上春树是何方人士,但母亲懂生活,爱生活,能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光,发现美。
②母亲年轻时就喜欢花草,家里的窗台上,院落里,到处都是瓶瓶罐罐。有道是好马配好鞍,好花配美器,母亲的花草都很普通,也没有什么美器,有的只是随手拈来的灵感。
③木桶漏水了,便装入泥土,种上大丽花,待两片小叶蓬勃葳蕤,大丽花便开得妖娆富丽,风一吹,摇头晃脑,甭提有多美。废弃的石槽种上铜钱草,这种植物虽不开花,但却是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石槽古旧包浆,铜钱草孱弱碧绿,两者倒也相得益彰,显拙朴之美。
④诸如此类,喝光了酒的空酒瓶里插一枝梅花,不小心豁了牙的盘子里摆几瓣大蒜,普普通通的柳条筐里随手放一把从田间地陇采来的野菊花,母亲随手拈来的灵感总能照亮那间暗淡无光的石头房子,成为我们年少时的乐园。
⑤那时候,缺衣少食,穿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儿,只有过春节和过生日才有新衣穿。记得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要求统一服装,蓝裤子配白衬衫。蓝裤子尚且好说,是日常必备,可白衬衫就有些奢侈了,大人们怎么舍得给我们这群熊孩子们做白衬衫?娇滴滴的白色,既不好洗也不耐穿。我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没有白衬衫还不得挨老师批?
⑥第二天起床,意外发现床上有一件叠得方方正正的白衬衫,看着母亲笑意盈盈的眼睛,我惊喜得跳起来。母亲心灵手巧,花一宿的时间把父亲的白衬衫改成了我的新礼服,掐腰、紧袖,与别人的着实不同。
⑦母亲能做得一手好针线活,乡人都夸好看。那时候流行灯芯绒,母亲去供销社买一些便宜的布头给我们做衣服,样式是她自己设计的,紧身、宽摆、拼色,小圆领上镶有花边,看起来非常漂亮。那时候正是爱臭美的年纪,看到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我心中别提有多得意了!
⑧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住得舒服些,穿得好看些,吃得开心些。母亲在吃食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用碧绿的蔬菜汁和面,擀出的绿面条让我至今念念不忘。那时候物质贫乏,自然不会天天吃,只有感冒生病时才有此待遇。
⑨母亲做的各种时令小菜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春季有豆腐干,夏季有酱豆角,秋季时令小菜最多,像拌萝卜丝,凉拌藕片等等,冬季有早先储备的腌蘑菇,黄瓜条等等。普普通通的食材,到了母亲的手里便会华丽转身,酱萝卜清脆可口,酸豆角健脾开胃,盛在粗瓷盘子里,虽不精致,倒也古雅,再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快意人生莫过如此吧!
⑩母亲像一位行吟诗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游走,会给她养的每一只猫、狗、鸡、鸭、鹅都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会给她做的每一道菜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精心照料她养的花,种的草。母亲不嫌烦,也不喊累,每天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她像一道明媚的光照进我年少的生活里,给捉襟见肘的窘迫生活增加了日常美感。感谢母亲,把生活美学种进我年少的血液里,让我学会了隐忍和坚持,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困苦,都以明媚的姿态接纳和拥抱。
(选自《桂林日报》2021年5月26日,有删改)
(1)选文通过几件事叙述了母亲的生活美学?请简要概括主要事件。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i待两片小叶蓬勃葳蕤,大丽花便开得妖娆富丽,风一吹,摇头晃脑,甭提有多美。(修辞角度)
ii感谢母亲,把生活美学种进我年少的血液里。(赏析加点字)
(3)请简要分析概括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形象的异同。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的生活美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盛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不得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掎都是旧的,柜门的钢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钢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般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地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③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垫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④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我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丰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地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园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需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洞,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⑤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永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i地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ii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2)阅读全文,简要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3)“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句单独成段,但在文中漏掉了,你觉得应该插入在文中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4)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填补表格A、B处的空自。
语句情感
示例她的泪会往心中落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A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事的眼泪B
(5)文中下列子极其富有表现力,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6)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加以分析)
解析
一、复合题(共16题)
1.
(1)D;E
(2)ABD;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温室大棚内植物种植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云南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大全及解析
- 2025年荆门大车货运资格证考试题
- 2024全新车辆顶账拆分及追偿服务协议5篇
- 2025年河池怎么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4年煤矿开发深度合作协议模版版B版
- 《男员工站立时,怎》课件
- 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年物业服务管理合同(智能化系统)
- 2024年水果订购合同:柑橘专篇
- 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00道(全)-及答案
- 学生辍学劝返记录表
- 在线客服质检述职报告
- 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
- 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会
- 上海一建安装质量攻关QC小组
- 粮油产品授权书
- 报告厅座椅间距
- 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