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_第1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_第2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_第3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_第4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之(解析)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之

(共19题)

一、复合题(共19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a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b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c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d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捐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闻天子之诏之:的

B.称善者久之之:他

C.天子且至且:将要

D.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于是,就

(2)对选文中文帝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贤明B.识大体C.善于反思D.治军严明

(3)第②段a、b、c、d四句话属于对将军亚夫正面描写的一项是

A.aB.bC.cD.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i无案牍之劳形

ii何陋之有

iii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iv不蔓不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ii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述了怎样的志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④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⑤大梁⑥也远于市,而议臣者⑦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庞葱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①庞葱:魏国大臣。②质:作人质,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③邯郸:赵国的郡城。④市:集市。⑤去:距离。⑥大梁:魏国国都。⑦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及其家穿井

ii不若无闻也

iii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iv王信之乎?

(2)下面句子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

C.家无井而出溉汲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不义而富且贵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三处。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庞葱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4)译下面句子。

i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ii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5)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对于传言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一词多义。

(1)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

得一人之使(助词,)

(2)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

(3)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

问之于丁氏(介词,)

(4)日

日月星宿(名词,)

终日在地上行上(名词,)

(5)其

其人曰(代词,表指示,)

奈何忧其坏(代词,代指)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本在冀(jì)州之南B.惩山北之塞(sè)

C.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D.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年且九十

ii且焉置土石

iii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iv河曲智叟亡以应

v寒暑易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操蛇之神闻之

(4)用原文语句填上空。

i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ii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iii愚公确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

iv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理由是。

(5)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

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①

愚公妻子②③

孀妻弱子始龀,跳往助之。④

河曲智叟⑤⑥

操蛇之神⑦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帝⑧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①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②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③老矣,恐力不胜④。”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nǎng)者⑤愚公年且⑥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邑:旧指县。②向:以前。③然:然而。④胜:能承受,承担。⑤曩(nǎng)者:以往,过去。⑥且:将近。

(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i惟叟一人而已惟:

ii叟携酒至乙翁第至:

iii然未尝登泰山尝:

iv乙翁欲扶之欲:

(2)下列选项中与“何老之有”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甲翁之妻子去乡B.无丝竹之乱耳

C.一老河兵闻之D.何陋之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翻译下列句子。

i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ii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5)二翁登泰山这件事情表现了“二翁”什么精神?

回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下车引之王凝之妻也

C.学而不思则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陈太丘与友期行君与家君期日中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公/大笑乐D.俄/而雪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后与友期》一文中,“尊君”一词是敬辞,用以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B.《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表现了陈元方聪明懂礼,告诉人们作人要守信、守礼,否则就得不到尊重。

C.《咏雪》一文中,“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儿女”指“子侄辈们”,“讲论文义”是谈论文章的大意。

D.《咏雪》一文着重写一次家庭聚会中,谢太傳教育孩子们时宽容有度,教育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文天祥/文,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i惟其义尽惟:

ii吾事毕矣毕:

iii南面再拜就死再拜:

iv见闻者无不流涕涕: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

i即为绝笔自赞为:

ii系之衣带间之:

iii问市人孰为南北为:

iv俄有使使止之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为文天祥就义而感佩,文天祥就是孟子所说的。

说说下面句子中“其”“之”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一狼洞其中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复投之

(6)久之,目似暝

(7)又数刀毙之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阅读《阅微草堂笔记》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姑妄听之二)

一日,塔尔巴哈台①押逋②寇满答尔至,命印接解。以铁杻贯手,以铁链从马腹横锁其足。时已病,奄奄仅一息。与之食,亦不甚咽。在马上每欲倒掷下,赖絷③足得不堕。但虑其死,不虑其逃也。至戈壁,两马相并,又作欲堕状。印举手引之,突挺然而起,以杻击印仆马下,即旋辔驰入戈壁去。戈壁东北连科布多,绵亘数百里,古无人迹,竟莫能追。始知其病者伪也。参将岳济,坐是获重谴,印亦长枷。既而伊犁复捕得满答尔。盖额鲁特来降者,赏赉最厚。满答尔贪饵而出,因就擒。讯其何以敢再至,则曰:“我罪至重,谅必不料我来;我随众而来,亦必不疑其中有我。”其所计良是,而不虞识其项上箭瘢④也。以印之巧密,而卒为术愚;以满答尔之深险,而卒以诈败。日以心斗,诚不知其所穷。然任智终遇其敌,未有千虑不一失者,则定理也。

(姑妄听之三)

①“塔尔巴哈台”为清朝驻守塔尔巴哈的驻军,“印”为李印,时为驻守库尔喀喇乌苏的军士。后文“满答尔”“岳济”为人名,“科布多”“伊犁”时为清西北边疆政区名、地名,“额鲁特”指一少数民族部落。②逋,音bǔ,指逃亡。③絷,音zhí,指用绳索拴住。④瘢,音bān,指创伤后留下的疤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i阅十余岁

ii坐是获重谴

(2)下列选项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求之下流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D.与之食

(3)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翻译:众人很信服。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译: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C.印举手引之翻译:李印打了个手势暗示他(不要耍花招)。

D.讯其何以敢再至翻译:问额鲁特部落为什么来归降。

(4)《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不少故事直接表述了纪昀的看法。比如:材料中,的看法是①;材料中,的看法是②。由这两则材料推测,《阅微草堂笔记》之所以与《聊斋志异》一起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双璧”,不仅在于它记狐鬼怪等故事,还有可能在于③。(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体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⑦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⑤体:体质。⑥虚受:虚心接受,⑦实:充实。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香远益清

ii夫如是

(2)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君子人多树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水陆草木之花

C.康肃笑而遣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

(4)甲乙两文都借植物的外形特点比喻君子品德,请从以上两文中找出莲和竹子共有的一个特点,说说这一特点象征了君子的哪种品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虎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①者由之。至正丁未②春,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③杀之。或裂其肉,如噬啮状;裂其囊,取物之尤者,余则封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下有虎,不食人,唯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妇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乃蒙虎皮而搏之。妇人质脆弱,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贩者微见其蹠④,人也。归而谋诸邻,噪⑤而逐之。抵穴,获金帛无数。民竟逃去。

①鬻(yù):卖。②至正丁未:即公元1367年。③吭(hāng):咽喉。④蹠(zhí):脚掌。⑤噪(zào):许多人大声呼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i使侦者缘木而视缘:

ii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负:

iii绝类类:

iv且神之神: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噪而逐之

A.何陋之有B.无丝竹之乱耳C.扼其吭杀之D.能以径寸之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i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

ii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阅读并回答问题。

惠子之梁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①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②,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③乎?”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④如未视之狗耳。”

(选自《说苑》,有删改)

①遽:匆忙。②困:被困住。③何能相梁:怎么能到梁国任国相。④蒙蒙:未睁开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i惠子欲之梁之:

ii子居船楫之间而困居:

iii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全:

iv蒙蒙如未视之狗耳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

ii子欲何之而遽也?

(3)划船的人认为惠子不能当梁相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日:“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日?“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聚室而谋日(室:室内、客厅)

C.母置之,吾计已决矣(置:放弃,放下不管)

D.即有不称(称:称职)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王以括母先言B.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跳往助之王终遣之D.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下列对两文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采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B.文中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

C.两文段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D.文“其妻”和文“括母”都是考虑问题周到,见识深远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石垦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①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

①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其中的一年。

(1)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i得一人之使

ii夫“己”与“三”相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及其家穿井

ii求闻之若此

iii子夏之晋

iv是己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有闻而传之者。

ii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4)你从上面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课内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问今是何世

B.学学半/学而时习之

C.其此之谓乎/何陋之有

D.故曰:教学相长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以生活体验人笔,以“嘉肴”类比“至道”,论证“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学和教的话题,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B.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C.“教学相长”和“学学半”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是,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而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说明。

D.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然后逐层深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层次井然。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国学阅读。

杨子之邻人亡羊①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⑤竖:童仆。⑥反:通“返”,返回。⑦奚:为何,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ii何追者之众:

iii多歧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ii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3)邻居的羊丢失了,他带着许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是没找到羊?

(4)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并说说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B.闻之于宋君C.问之于丁氏D.得一人之使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吴太伯①,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②,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③,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

解释:①吴太伯,即泰伯。②圣子昌:圣,指道德智能极高。昌,后来的周文王。③荆蛮:泛指南方的蛮夷之地。泰伯所奔之地为梅里,就是无锡梅村。

(1)下列各项中的“之”字与“太伯之奔荆蛮”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B.居天下之广居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已而之细柳营

(2)解释下列加点字。

i荆蛮义之

义:

ii三以天下让

让:

iii民无得而称焉

称:

iv见微而知清浊

微:

(3)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4)结合本文,说说司马迁为什么把《吴太伯世家》作为《史记》“三十世家”的开篇之作?

解析

一、复合题(共19题)

1.

(1)B

(2)D

(3)D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称善者久之”的意思是“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其中“之”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解释错误。故本题解析是B项。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阅读选文,可知选文主要写文帝劳军的事,通过霸上、棘门军和细柳营的对比,突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特点。故本题解析是D项。

(3)方法一:本题考查判断描写角度的能力。阅读文段中的四句话,可知d句通过对周亚夫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特点。a、b、c三句都是对周亚夫的侧面描写。故本题解析是D项。

方法二: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细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在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

(1)i官府公文

ii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iii亲近而不庄重

iv长枝节

(2)i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ii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3)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铭》通过描绘陋毫不陋,表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通过描绘莲花的高洁之美丽,表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事态的厌恶。

(1)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从而得出实词的意思。

i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从而得出“之”为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ii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得出“亵”的意思为:亲近而不庄重。

iv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得出“枝”的意思为: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i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无学问的人。得出句意为: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ii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香:芳香。益:越加。亭亭:少女站立的样子。得出句意为: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3)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理解。答题时注意两篇短文的区别。甲文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知的志向。乙文由“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的志向。得出解析:《陋室铭》通过描绘陋毫不陋,表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通过描绘莲花的高洁之美丽,表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事态的厌恶。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人该是很多了。

3.

(1)i等到

ii如

iii和

iv相信

(2)A

(3)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庞葱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4)i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ii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5)宋君不轻信传言,而魏王轻信了传言。

(1)i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等到。

ii句意为:不如没有听到。若,如。

iii句意为: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与,和。

iv句意为:您相信这件事吗?信,相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助词,的。B.他\这。C.表并列,不译\表顺承,不译。D.表顺承,不译\表转折,不译。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从邯郸回来,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故断句为: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庞葱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4)i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道,谈论。闻,被……听到。句意: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ii重点词语:夫,发语词,不译。明,明显。句意: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解析: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对于传言的态度是不轻信,而是派人去查明真相。根据乙文中的“反果不得见”可知魏王轻信了传言。解析:宋君不轻信传言,而魏王轻信了传言。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从邯郸回来,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4.

(1)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的

(2)知道,听说;使听到

(3)在;向

(4)太阳;天

(5)那;地

5.

(1)C

(2)i将近

ii况且;放置、安放

iii嘲笑、讥笑;制止、阻止

iv应答、回答

v更替、变化

(3)A

(4)i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ii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iii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iv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①支持愚公,献计献策,解决移山有关的问题。②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对移山存在疑虑,担心愚公之力以及土石安置问题。④不顾自身弱小,全力支持愚公移山。⑤笑而止之曰:“甚矣,妆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⑥轻视、嘲笑,认为移山是愚蠢行为,阻止愚公移山。⑦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⑧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⑨被愚公的行为和精神感动。

6.

(1)i单,只

ii到

iii曾经

iv想要

(2)D

(3)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i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县里。

ii那山我也没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5)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1)i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全句的意思是:只有他自己而已。

ii全句的意思是: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

iii全句的意思是:但没有登过泰山。

iv全句的意思是:乙翁要扶他。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选出用法相同的一项。“何老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甲翁之妻子去乡”的“之”的意思是“的”。B项,“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一老河兵闻之”的“之”为代词。D项,“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本题解析选择D。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考虑语句含义,然后结合语句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解析。全句的意思是: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所以应该在“暮”后断开。

(4)i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昔:以前,从前。

ii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余:我。亦:也。未:没有。恐:担心。

(5)方法一: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分析的能力。《二翁登泰山》,讲述的是两个年逾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解析。

方法二: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县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7.

(1)B

(2)C

(3)C

(1)A去,离开;B之,代词,他/人名,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C则,就;D与,连词,和。

(2)A释义:相约在正午,日中,正午,不可断开。B释义:对着儿子骂这个儿子的父亲,应为“对子/骂父”C谢公开心的笑了,正确。D释义:不久雪下的很急,俄而,不久,正确断句应为“俄而/雪骤”。

(3)A项中“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B《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对于陈元芳懂礼一点并未突出。D咏雪一文主要表现出了谢道韫的才华,体现出诗礼之家的和谐气氛,并为着重突出谢太傅的教育方式。

8.

(1)i因为

ii完

iii拜了两拜

iv眼泪

(2)i写

ii代词,代指绝笔

iii是

iv代词,代指行刑

(3)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4)从容;大丈夫

9.

(1)指代两狼

(2)指代麦场

(3)指代柴草堆

(4)指代屠户

(5)指代骨头

(6)无实际意义

(7)代指狼

(8)结构助词,的

10.

(1)i经过,经历。

ii这,指代满达尔逃脱这件事。

(2)D

(3)B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任智终遇其敌,未有千虑不一失(者,则定理也)。;记录了底层老百姓、士兵的故事或当时种种社会现象/将叙事、议论融为一体/发微,在故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笔法简练,末尾点评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i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词语翻译。“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所在句子的意思是经过了十多年。

ii“是”的意思是这,指代满达尔逃脱这件事。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参将岳济因此事受到严厉惩处,李印也长期戴枷示众。

(2)这道题考查词语的意思。D“之”和例子一致,都是代词。

(3)这道题考查句子的翻译。B正确。A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C错误,意思是李印伸手去拉他。D错误,应该是问他为何敢再来。

(4)方法一:

①这道题考查文本的理解。第一处要用原文的语句回答,“可据理臆断欤?”强调的是主观判断不可靠,不能全靠主观判断,会出现错误。

②这道题考查文本的理解。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任智终遇其敌,未有千虑不一失”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专门依仗心计的人终究会遇到对手,从来没有千虑而不一失的。讲述了道理。

③这道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合理即可,解析不唯一。比如乙文在讲述故事后,“然任智终遇其敌,未有千虑不一失者,则定理也”结尾点明了道理,专门依仗心计的人终究会遇到对手,从来没有千虑而不一失的。所以这就是行文的优点。

方法二:

一天,塔尔巴哈台押来一名叫满答尔的强盗,长官命令李印接着押送。李印用铁铐铐住他的手,用铁链从马肚子底下绕上来横锁住他的脚。满答尔当时已患病,虚弱得好像只剩下一口气。给他食物,他也不大下咽。坐在马上,他总要向下倒,只是因为系住了脚,才没掉下来,李印只担心他会死,不担心他会逃。到了戈壁,两人的马并列行走,满答尔又作出要倒下的样子。李印伸手去拉他,他突然挺起,用镣铐把李印砸倒在马下,接着拨转马头,驰入戈壁中去了。戈壁东北面连着科布多,绵延数百里,自古没有人迹,根本无法追捕。大家这才知道他生病是假装的。参将岳济因此事受到严厉惩处,李印也长期戴枷示众。不久伊犁重新抓到满答尔。原来,额鲁特部落来归降的人,朝廷给的赏赐最丰厚。满答尔贪图赏金,也来想领赏,因此就被擒。问他为何敢再来。他说:“我的罪最重,估计你们肯定想不到我还会来;我随很多人一起来,你们也肯定不会怀疑其中有我。”他想得也确实周到,却没料到人们会认出他脖子上的箭伤疤痕。像李印这样机警细心,结果还是中了圈套;像满答尔这样阴险狡诈,结果还是因使诈而败亡。人们每天都在用心互斗。确实不知心计的巧妙会到什么地步。但专门依仗心计的人终究会遇到对手,从来没有千虑而不一失的,这一点则是肯定无疑的道理。

11.

(1)i益,更,越。

ii这样。

(2)C

(3)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4)莲和竹子共有的一个外形特点是直;象征了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品格。

(1)i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学生要充分调动平时的积累,联系课内所学的知识及上下文来作答,尤其要注意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语。益:益,更,越。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故君子人多树之”的之为代词A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结构助词“的”;C项“康肃笑而遣之”的“之”,代词,他;D项“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之”为结构助词。故本题解析为C。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濯”“妖”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方法一: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莲的外形特点有:不蔓不枝;竹的外形特点有“竹性直”。象征了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品格。

方法二: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岀却不被污染,经过淸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淸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12.

(1)i向上爬(攀爬)、攀援。

ii背。

iii像、相似。

iv以……神,把……看作神。

(2)C

(3)i有个人(百姓)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作为爪子和牙齿,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

ii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使侦者缘木而视: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缘:向上爬(攀爬),攀援。

ii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有背着行囊的人,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负:背。

iii绝类:特别像(了)。类:像,相似。

iv且神之:并且传得神乎其神。神:意动用法,以……为神,把看作神。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代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结构助词,“的”。故选C。

(3)i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此句中的关键词语是:衣:名词作动词,穿。锻:锻造。习:学习。

ii方法一:

此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方法二: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宋濂;年代:明

译文:莆田的壶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贩卖(货物的)商人(都必须)经过那。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有一个村民,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作为爪牙,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特别像(了)。就出来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有背着行囊的人,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便)像老虎一样地跳出来,掐他(路人)的喉咙,杀了他,有的就将其肌肤刺成被噬咬的样子。打开他的行囊,挑选那里面最好的东西,剩下的密封如初,给人看了不起疑心。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后来(有一天)村民偶尔出门,他的老婆守在岩洞里。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妇女的体质单薄而软弱,商人得以有和她反抗之力。妇人害怕了,(就)逃跑,(商人)稍微看到(一点)脚掌,(原来)是人啊。回去和邻居谋划,(便来)呼喝着追逐她。来到岩洞,缴获金银锦帛无数。村民终究还是逃跑了。

13.

(1)i去,往

ii在

iii保全

iv罢了

(2)i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这一职位),匆忙过河,掉到了河里。

ii你这样匆忙想要到哪里呢?

(3)子居船楫之间而困。

(4)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也是这样,人各有长短,重要的是如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

(2)i关键词:堕,掉。

ii关键词:欲,想要。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的对象是“船人认为惠子不能当梁相的理由”,找到船人的语言,不难找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可通过惠子“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的话来判断,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4.

(1)B

(2)C

(3)B

(4)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室: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句意:凭你的力气。以:凭借/句意: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以:因为;

B.句意:到达汉水南岸。于:到达/句意: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于:向;

C.句意: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之:代词,他,指愚公/意: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遺他为将。之:代词,他,指赵括;

D.句意: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焉:哪里/句意: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焉:语气词。啊、呀。

故选C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有误,文中赵奢之妻反对赵王任命儿子为大将。

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荷,扛。夫,成年男子。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于,到。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现在赵括一旦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