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XX年司考刑法重点难点知识归纳及解析(12)第一部分:刑法总则1、罪刑法定原则【考点精讲】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1)法律主义,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处罚。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因此行政规章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过文字表述,习惯法和判例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2)禁止事后法——禁止重法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罪刑法定原则既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也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扩大解释。(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5)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6)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考查方式】罪刑法定原则在2002-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3次,主要是对罪行法定原则基本内容的考查。所以考生在复习罪刑法定原则时,主要的就是掌握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重点就是法律主义和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的理解。2、刑法的解释【考点精讲】刑法解释的分类:(1)按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立法解释,是指由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议形式对刑法条文含义所作的解释。二是最高立法机关在刑法的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过程中,最高立法对发生歧义的条文所作的解释。立法解释属于“有权解释”。司法解释,是指由最高司法机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条文进行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属于“有权解释”。学理解释,是指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学理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属于“无权解释”。(2)按解释的方法不同,刑法的解释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的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根据立法精神,联系相关事项,阐明刑法条文的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又分为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和补正解释。扩大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所作的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缩小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所作的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适用范围之内的解释。反对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反对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考查方式】刑法的解释在2002-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3次,主要是结合分则具体法条来考查具体的刑法解释的分类,考生须要重点掌握论理解释中的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和补正解释的区别。3、不作为犯罪【考点精讲】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从表现形式上看,作为是积极的身体活动;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作为直接违反禁止性的罪刑规范。如:刑讯逼供行为、抢劫行为等。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不作为不仅违反了禁止性罪刑规范,而且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如遗弃罪的不提供扶助的行为,表现为没有抚养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刑法》第261条的禁止性规范,而且直接违反了婚姻法中的命令性规范。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作为义务)——前提,义务来源包括: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违法性的基础。(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反过来说,只有当行为人履行作为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时,其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不作为犯的分类:纯正不作为犯(真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不真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典型纯正不作为犯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纯正性”指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方式一致,均为不作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不纯正性”指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方式不一致。注意:不作为犯既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过失犯罪。【考查方式】不作为犯罪在2002-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7次,侧重于纯理论层面的考查,同时也结合分则的具体罪名进行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2)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区分。(3)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所以考生在复习不作为犯罪时,主要就是掌握上述知识点。4、因果关系的认定【考点精讲】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条件说”,即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采取条件说时,不可避免提出禁止溯及理论,以防止扩大处罚范围,即当一个行为或事实独立地导致结果发生时,就应当将结果归责于该行为(或归属于该事实),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条件。采取“条件说”认定因果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有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的行为,即实行行为,否则不能承认有条件关系。(2)条件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现实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预想的发展过程是否符合,并不影响条件关系的存在与否。条件关系又是特定条件下的客观联系,故不能离开客观条件认定因果关系;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了特定条件,并不左右对因果关系的认定。(3)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可认定条件关系,并非唯一条件时才肯定条件关系。换言之,一个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行为造成,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否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认其他行为同时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反之,一个行为可能造成数个结果,所以,在认定某种行为造成了某一结果时,也不要轻易否认该行为同时造成了其他结果。注意:因果关系只是犯罪构成中的客观方面,客观上有因果关系,是否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主观上是否有罪过,有无责任能力。特殊情形下因果关系的认定:(1)因果关系的中断,在介入独立的行为或事实导致结果发生时,则例外地否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独立的行为或者事实,被称为“介入因素”,包括:自然事件、第三人的行为、被害人自身的行为等。判定时主要考虑:(1)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关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现是异常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的。(2)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2)二重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例如,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甲的行为或者没有乙的行为,丙都会死亡。即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3)重叠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结果。例如,甲、乙二人没有意思联络,分别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致死量50%的毒药,二人行为的重叠达到了致死量,丙吃食物后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故肯定甲、乙二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考查方式】因果关系的认定在2002-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5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或者说因果关系与形式责任的关系;(2)因果关系认定中“条件说”的理解,如卷二第2题;(3)特殊情形下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掌握存在介入因素时,因果关系的认定(如卷二第41题)。因果关系的认定是较难理解的考点,考生在平时复习时,需要多加强这部分考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5、事实认识错误【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但不一定意味着行为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也称具体的事实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1)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例如,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里误将乙当作甲进行杀害。处理: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认为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2)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例如,行为人举枪射击甲,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乙,导致乙死亡。此情形,具体符合说认为,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从一重罪处罚,最终定故意杀人罪(未遂);法定符合说则认为,甲直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司法考试采用法定符合说的观点。(3)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推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因果关系的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况:即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事前故意与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事前故意,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的情况。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实际上是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采用法定符合说,即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是处理事实认识错误的两种不同理论。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认识或者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行为人所认识或者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符,就属于有事实认识错误,从而阻却故意,成立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法定符合说则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典型的如:行为人欲杀甲,由于对象错误,杀死了乙。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也即抽象的事实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抽象的事实错误只有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不同的法益,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例如,行为人本欲盗窃一般财物,却误将枪支当作一般财物进行盗窃。这种认识错误超出了犯罪构成的范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盗窃财物)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盗窃枪支)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后者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构成。例如,行为人本欲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将乙身边价值近万元的宠物打死。同样,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杀人)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毁坏财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对抽象的事实错误依据法定符合说,在主客观相一致的范围内定罪。【考查方式】事实认识错误是必考考点,非常重要,在2002-20XX年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7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的认定,抽象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认定;(2)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6、故意犯罪几种停止形态的区分【考点精讲】故意犯罪形态分为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是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与中止是未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1)犯罪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的,是预备犯。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①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如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但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②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顺利着手实行犯罪,所以未着手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③预备犯的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未得逞;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实行行为包含多个环节或多种形式的,行为人开始实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形式的行为,原则上就应认定为着手。未得逞是指没有齐备某个罪的全部的构成要件。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客观上使犯罪不可能既遂,或者使犯罪人认为不可能既遂,从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原因。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犯罪中止也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①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则不存在中止的问题。②自动性,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③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并不意味着行为人要避免任何损害的发生,只要行为人有效地防止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结果的发生,就算有效。④中止犯的处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2)犯意表示、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区分: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犯意表示是指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将真实的犯罪意图单纯表露于外部的行为。犯意表示对法益没有构成现实的威胁,属犯罪思想的范畴,而犯罪预备对刑法保护的法益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行为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了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准备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区别的主要标志是主观上的意志因素不同。犯罪中止主观上是自动放弃犯罪,而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放弃犯罪。(3)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类型犯罪未遂的类型:①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②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没有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③能犯的未遂,有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④不能犯的未遂,因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犯罪中止的类型:预备阶段的中止,即发生在预备过程、着手实行犯罪之前的犯罪中止。②实行阶段的中止,即发生在着手实行以后的犯罪中止。又可细分为: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之前的犯罪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行为人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考查方式】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主要是结合分则重点罪名进行考查,考生在复习时主要掌握以下知识点: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别,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犯罪未遂、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未遂、中止的类型。7、累犯的成立条件【考点精讲】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特殊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1)犯罪性质——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不成立累犯。(2)刑度——前后两罪都被判处或者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时间——后罪发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之内。时间上需要注意:①被假释的犯罪分子——自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5年以内,而不是自假释之日起计算。②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含附加刑。③赦免不包括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形,后者可构成累犯。不构成累犯的两种情形(属于刑法未执行完毕的情形):(1)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原判刑罚没有执行的;被判处缓刑的犯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不能构成累犯,因为缓刑考验期满意味着刑罚不再执行而不是执行完毕。(2)在服刑期间或假释期间再次犯罪的。特殊累犯的成立条件:(1)前后两个罪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2)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罪,不受时间和刑种的限制。累犯的法律后果相同:一个应当+两个不能,即应当从重处罚,不能适用缓刑,不能适用假释。【考查方式】累犯在2002-的司法考试中共考查了6次。考查方式通常是以小案例的形式,结合具体罪名予以考查,涉及的考点主要是累犯的成立条件与法律后果,尤其是累犯的成立条件是高频考点,如卷二第10题。对于法律后果的考查通常结合缓刑、假释等考点予以综合考查。因此需要考生掌握重要个罪,尤其牢记重要的过失犯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毒品犯罪。第二部分:刑法分则1、盗窃罪【考点精讲】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多次窃取或者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1)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原则上是失控说,即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自己财物的控制,不管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都应当认为是盗窃罪的既遂。如行为人以不法所有的目的,在火车上将他人的财物扔到偏僻地方的轨道旁,意图以后再去捡回。不管行为人是否真去捡回,也成立盗窃罪的既遂。在认定盗窃罪的既遂时,还要根据财物的体积大小、形状、被害人的控制状况来认定,一般来说,体积小、易于控制的财物,以行为人实际控制为犯罪既遂;体积大、不易控制的财物,以脱离被害人的控制范围为犯罪既遂。(2)盗窃罪一罪的情形:①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发生竞合的情形;实施盗窃行为,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②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3)数罪并罚的情形:①盗窃机动车辆并犯其他罪的,数罪并罚。非出于犯罪目的,偷开机动车辆造成机动车损坏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处罚。②实施盗窃后,为掩盖罪行或者报复等目的,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犯罪数罪并罚。(4)与侵占罪的区分: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以及由谁占有。行为人不可能盗窃自己事实上占有的财物,对自己事实上已经占有的财物只能成立侵占罪。行为人原本是否有权占有;财物是否脱离占有。原本有权占有的是侵占;使财物脱离占有的是盗窃。(5)与抢夺罪的区分:取得财物是秘密还是公开;判断标准以行为人的认识为准。(6)与诈骗罪的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可能都使用欺诈的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受骗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了财产。【考查方式】盗窃罪是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的考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盗窃罪的认定;(2)与侵占罪、抢夺罪、抢劫罪、诈骗罪的区分;(3)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因此需要考生准确把握盗窃罪的成立条件及与侵占罪、抢夺罪、抢劫罪、诈骗罪区分的关键点。2、侵占罪【考点精讲】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侵占委托物(代为保管物);二是侵占脱离占有物(遗忘物、埋藏物)。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eq\o\ac(○,1)盗窃是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对自己占有的财物不能成立盗窃罪。eq\o\ac(○,2)委托物侵占只能是“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侵占脱离物只能是侵占遗忘物或埋藏物。盗窃罪是变他人占有为自己所有,而侵占罪是变自己占有为自己所有。因此,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在于判断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以及由谁占有。首先,从客观上来说,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①只要是在他人的事实支配领域内的财物,即使他人没有现实地握有或监视,也属于他人占有。②虽然处于他人支配领域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③在特定场所,所有人、占有人在场的,原则上应认定为所有人占有。④主人饲养的、具有回到原处能力或习性的宠物,不管宠物处于何处,都应认定为饲主占有。⑤即使原占有者丧失了占有,但当该财物转移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者第三者占有时,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的财物。其次,从主观上说,占有意思对事实的支配的认定起补充作用。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区分eq\o\ac(○,1)非法占有为目的,欺骗被害人,使其交付财物给被害人“代为保管”,进而非法占有,定诈骗。eq\o\ac(○,2)接受委托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后,对方请求返还时,虚构财物被盗等理由,使其免除返还义务的,定侵占。其行为仅侵害了被害人同一法益,事后欺骗行为属于为确保对同一被害人财物的侵占而实施的不可罚事后行为。【考查方式】侵占罪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主要是结合具体案例考查侵占罪的认定,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所以考生需要重点掌握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区分的关键点。3、诈骗罪【考点精讲】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成立的关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受害人陷于认识错误。(1)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eq\o\ac(○,1)使对方形成错误认识并产生恐惧心理而处分财产(a)由欺骗手段引起,定诈骗。(b)由胁迫手段引起,定敲诈。eq\o\ac(○,2)手段同时具备欺骗和胁迫的性质(a)仅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定诈骗;(b)仅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定敲诈,主要是看被害人基于什么心态交出财物;(c)若是既产生错误认识,又产生恐惧心理,想象竞合,从一重。(2)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分eq\o\ac(○,1)被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定诈骗;非处分行为,定盗窃。eq\o\ac(○,2)未取财时(未遂),行为人的行为足以使对方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定诈骗。③从没有处分能力的幼儿、高度精神病患者处取财,不符合欺骗特点,被害人也无处分意识,定盗窃。器如:ATM机不可能被骗,所以定盗窃。骗人是否有处分财产的地位或权限,若没有,则行为人成立盗窃罪(间接正犯)。(3)各种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关系问题。有一点需要提请考生特别注意,由于司法解释对各种金融诈骗罪起刑点的数额较诈骗罪的数额高,如贷款诈骗罪起刑点数额是1万元以上(即数额较大的起点),而诈骗罪起刑点数额是2000元以上(即数额较大的起点),因此,当行为人进行贷款诈骗,在2000元以上而不满1万元的,应当成立诈骗罪,而不是无罪。其中的道理是:特殊诈骗罪的成立以构成普通诈骗罪为前提,当行为人的诈骗行为的数额没有达到各具体诈骗罪的要求,而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要求,即2000元以上时应认定为普通诈骗罪。【考查方式】诈骗罪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主要是结合具体案例考查诈骗罪的认定,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分,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以及各种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关系问题。所以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诈骗罪的成立条件以及与敲诈勒索罪、盗窃罪的界限问题。4、抢劫罪【考点精讲】(1)抢劫罪的构成要件:①方法行为:当场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暴力,是指不法行使有形力。首先,抢劫罪中的暴力必须针对人实施,而不包括对物暴力。其次,抢劫罪中的暴力手段必须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但不要求事实上抑制了对方的反抗。因此,以不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轻微暴力取得他人财物的,应认定为敲诈勒索罪。胁迫行为,是指以当场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胁,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因而不敢反抗的行为。其他方法,是指暴力、胁迫以外的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的强制方法。单纯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状态取走财物的,仅成立盗窃罪。附带说明的是,抢劫罪中的胁迫与其他方法,都必须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②目的行为:强取公私财物。强取财物,是指违反被害人意志将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亦即,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与夺取财物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③抢劫罪中,行为人劫取财物一般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具有“当场性”,但即便如此,对于“当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暴力、胁迫等方法与取得财物之间虽然持续一定时间,也不属于同一场所,但从整体上看行为并无间断的,也应认定为当场取得财物。(2)携带凶器抢夺。所谓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夺,但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行为人将随身携带凶器有意加以显示、能为被害人察觉到的,直接适用《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后,在逃跑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定罪处罚。(3)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eq\o\ac(○,1)为继承遗产而杀害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的,定故意杀人罪。eq\o\ac(○,2)抢财后为灭口而杀人的,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eq\o\ac(○,3)由于其他原因故意杀人后,产生非法占有财产意图,进而取财的,故意杀人罪与侵占罪数罪并罚。【获取死人的财产,张明楷认为和获取遗忘物、埋藏物的性质相同】④行为人出于其他犯罪故意实施暴力行为,在此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故意,并抢走或者夺走被害人财物的,则成立抢劫罪。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杀害被害人再夺取财物的,成立抢劫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杀人后取财的,定抢劫罪。抢劫罪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致人死亡”包括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两种情况。在故意杀人而抢劫的情况下,没有将人杀死的,则成立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未遂。(4)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分eq\o\ac(○,1)只向第三者勒索财物的,定绑架。eq\o\ac(○,2)直接迫使被绑架人交付财物,定抢劫。如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要求其交出财物,但被害人身无分文,行为人强令被害人立即从家里拿来财物,或者一道前往其家中而取得财物的,成立抢劫罪;行为人实施暴力后发现被害人身无分文,然后强令被害人日后交付财物,原则上认定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进行数罪并罚。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固定总价合同计量规则规范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工艺应用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有企业代理采购合同管理制度
- 国有文物社会力量合作合同范本
- 合同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举例说明
- 大班游戏《一朵美丽的花》微课件
- 2024年广西客运资格证考试内客
- 2024建筑工程供货合同
- 2024上海市技术咨询合同范本
- 沈阳城市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梯形的面积》(课堂PPT)
- 天然气脱硫(课堂运用)
-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表(共2页)
-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资料》古建筑油漆彩画施工方案
-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措施
- 阿拉丁神灯介绍ppt[共27页]
- 人教版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Reading and Thinking)教案(2课时)
- 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制度
- 毕业设计500kv变电站设计
- 讲故事社团活动教案
- 五四制新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