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表格教案_第1页
手写表格教案_第2页
手写表格教案_第3页
手写表格教案_第4页
手写表格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溶解

单元分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过程。四

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

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请手做过。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

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

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

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的问题进行思考。

本大爷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

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学生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

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对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

小)、水的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镒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像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水中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

过程。

7、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o

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态度。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1.天气符号

(-)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0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重难

教学教具学具

准备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流程

了解前知识——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认识天气符号——实地观察当天天气——交流描述

当天天气——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课后:持续观察天气现象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2.天气日历

(-)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三)过程与方法

学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

目日历”和“日期一温度”表中。

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教学

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

重难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教具学具

教学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

准备一张天气日历小卡片。

一张气温柱形图表

教学流程

识别一些天气符号--------制作天气日历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3.温度与气温

(一)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二)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课件1、课前布置任务,分1、各组的温度计最好选择同一类型,

学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且保证它们的初始温度均一样。

准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2、各温度计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一致,

备的气温。可先将它们放到同一杯热水中,检查

2、每组1支温度计上升速度及最终温度是否一致。

3、每组1张温度填充

教学流程

复习温度计T室内外温度T比较室外不同T分析比较一天

使用测量与比较地点的温度中的气温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4.风向与风速

(-)科学概念:

教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学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

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目(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

标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重难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

点结果。

教学教具学具

准备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流程

了解风的知识——了解风向——制作并使用风向标——了解风速等级——制作小红旗——

实地测量风向和风速——课后:持续观察风向和风速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5.降水量的测定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

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

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重难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具学具

教学雨量器一个,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

准备一页。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

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

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天气预报引入:

1、天气预报中的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

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

雨量器)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板书:降水量测量)

3、出示教师制作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科学概念: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的

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科学词汇:溶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

置分离水中混合物。

科学方法:观察描述过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

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验。

核心价值观: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重难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泡好的糖水、过滤装玻璃杯6个、水、沙、1.泡好的糖水要卫生,并保证一次

教学置。食盐、面粉、滤纸3性,让一名同学尝。

准备张、漏斗1只、筷子2.在学生操作实验习惯较好的情况

3根、铁架台1个。下,可以用玻璃棒代替筷子。

3.沙要事先清洗干净。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匚〉食盐在水中溶解七泮粉在水中溶解了咤岁过滤的方法加深认识

唤起原认知初步认识新概念加深理解新概念理解溶解和不溶解的本质区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1、教师带了杯糖水,指名尝一尝,并说说尝到的味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

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粕教

科学词汇:物质、溶解、均匀稳定分散、沉淀、过滤、分离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铳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

科学方法:实验观察、联想推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

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溶解特征的认识。

重点:通过对高镒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和食盐、沙子、面粉在

教学重

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建立溶解的概念。

难点

难点:归纳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基本方法。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准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镒

备铁架台、玻璃棒、漏斗、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滤纸、烧杯。科学记录本。

教学流程

激趣引入T观察高就酸钾的溶解T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T总结拓展T巩固练习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教科学词汇:分散漂浮均匀溶解不溶解

(二)过程与方法:

学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

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目科学方法:观察、联想、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标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

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核心价值观: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重难难点:把握液体间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有1/4水试管31、学生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观察点和

教学

一份,洗支,滴管3支,盛水玻璃杯2个,观察角度,提醒注意老师的问题。

准备

涤剂,课小匙1把,玻璃棒1支,洗发液、2、部分实验观察要等待一些时间,

件。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静候点滴变化。

教学流程

1、回忆高钵酸钾、食2、观察描述洗发液溶3、观察其他物质的在4、在食用油和水混

盐溶解现象解现象水中溶解现象合物中滴加洗涤剂

巩固旧知知识迁移分析判断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教科学词汇:溶解能力、公平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目科学方法:试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交流探讨、观察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标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重难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汽水2、开瓶器1、装30毫升水的烧杯2、1.汽水准备两瓶,其中一瓶摇晃过有

教学

注射器1。多媒体(气筷子1、小勺2、食盐可能影响实验,另一瓶备用。

准备

体溶解的课外资料)20克、苏打20克。2.课件重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

课件1。在水中溶解的原因。

教学流程

观察小苏打和食盐,思考谁的溶解能力更强?------►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

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

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重难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

烧杯两只、玻璃棒一根、热水、

准备

冷水、白糖一包、水果糖一颗

教学流程

问题—假设——验证——证实——实际运用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科学概念: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过程与方法:

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事求是的观察记

录。

教学重点: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制定一份比较科学的研究计划

重难表,并按研究计划开展自主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点难点: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②食盐在水中怎样才算不再溶解了。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课件、学生探食盐(2克每份)、200毫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使用天平取食

准备究材料一套、统升烧杯、水、筷子、毛巾,盐又不熟练,为减小实验的误差,所以

计表。探究实验记录单。食盐每份2克一包由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流程

实验导入科学猜想合作学习交流完善实验统计数据谈课堂感

提出问题T预测结论T制定计划T研究计划T探究T交流汇报T整理器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7.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活动;学会使用酒精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进一步激发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实验分离食盐和水的过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重难难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学生实验器具浓盐水、清水、玻璃棒、蒸发皿、1.教师指导如何使用酒精灯

准备一套;幻灯片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角架、2.注意加热时试管的一些注意点

(酒精灯结构)滴管、试管、试管夹、放大镜

教学流程

浓盐水的食盐析出与再溶解一-►酒精灯的使用--►分离食盐和水一-H、结与拓展应用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三、声音

单元分析: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

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

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声音的异同;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

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

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

不断发现感到骄傲。

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3、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

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教材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2、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4、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2,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5、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6、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2、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1.听听声音

(-)科学概念: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

同的声音。

2、了解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

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科学词汇:音叉、音调、振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让学生学会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并能对声音

高低、强弱给听到得声音进行分类。

科学方法:观察比较、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

乐于与同伴交流。

核心价值观:世界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重难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课件、大小不同的音叉、音叉(大小各六组)敲击不同音叉和铁钉

教学

长短不同的3枚钉子、收时,一定要认真倾听。

准备

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

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倾听周围的声音-►听音叉的声音-►知识拓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科学概念:

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词汇:振动、碰撞、摩擦、声带

教(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学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

目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比较推测

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

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从而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

重难由振动产生的”。

点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课件、锣、音叉和小槌、鼓和鼓棒、三角铁、碰乐器的发声应让学生在

准备乒乓球、钢尺、橡皮筋铃、银、小提琴等各类探究的前提上进行,而

乐器不是一味地乱敲乱打。

教学流程

课前玩乐器T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T探究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T再次探究其

他乐器的发声原因-►用“音叉”验证T用“乐器”反证-►学生唱歌引出声带-►聆

听大自然的声音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3.声音的变化

(-)科学概念: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

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

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教科学词汇:音量、振动、幅度、音高、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

学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

进行描述。

目2、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

3、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标科学方法:实验观察、准确描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变化与振动有关的乐趣。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声音的音高与音量的不同,发现物体的音量是

教学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的,认识物体的音高是和物体振动的频率快慢有关。

重难难点: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快慢很难用眼睛观察出

点来。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杯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1、音高课件可请音乐

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老师帮助配合录像

同样的杯子、2份实验记水的同样的杯子、2份2、如果是塑料尺,应

教学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提醒学生实验时不要

准备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太用力,以免断掉。

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3、塑料尺,橡皮筋等

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易损材料应该多备用

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音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一些。

高课件。的3根铁管。

教学流程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T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T拓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

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科学词汇:振动、频率、音高

(二)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

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科学方法:预测、实验、对比、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科学知识。

教学

重点:认识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重难

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一把钢尺、1本厚的每个小组一把钢尺(最好教师汇总表可以在黑板

硬皮书、1张“振动是30厘米长的)、1本厚上事先画好,也可以在

教学

的尺子----我能听的字典、1张“振动的尺投影仪上投影汇总

准备

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子我能听到和看到

录单汇总表的”活动记录单、1张“我

们的观察柱形图”表格。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T预测T实验探究T数据分析、得出规律T课后拓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科学词汇:声波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

学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

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方法:观察想象,试验、对比、推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核心价值观: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难点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音叉、“土电话”纸杯、木制米尺、铝箔、请妥善保管好教学具,以备

装置、水槽棉线、尼龙绳来年使用

教学流程

用音叉制造声波T“土电话”的研究T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T拓展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科学概念: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包括耳廓、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

2、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3、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4、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

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词汇:外耳、中耳、内耳、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

觉神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

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科学方法:观察推测、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耳朵产生研究的兴趣。

2、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鼓膜作用的认识

教学

重点:用实验认识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与鼓膜振动剧烈程度的关系

重难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一个铃铛、耳的模型、1每组:1个玻璃杯、气球气球皮要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

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

准备

于玻璃杯口)、橡筋、音叉、筋、音叉、一小包精盐

一小包精盐、课件。

教学流程

复旧引新T认识耳朵-►研究鼓膜T了解耳廓T课堂总结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7.保护我们的听力

(-)科学概念:

1、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

2、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既控制噪声。

科学词汇:噪声、助听器、发声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

2、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轻重,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科学方法:阅读资料、实验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2、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保护听力

教学

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重难

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轻音乐、吵杂的声塑料罐或空易拉罐、几粒黄豆、报纸、轻音乐与吵杂的

准备毛巾、棉花;本单元资料库中的《呵声音有明显的对

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比

教学流程

谈话引入-►远离噪声T如何控制噪音-►课后延伸

基础设计二次设计

课题第一课光和影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物体影

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

教学目标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分层)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

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

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教学重点】光和影子关系的认识。

重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光和影子关系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

电子媒体

铅笔、尺子。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课题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课时1

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

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

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

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

教学目标

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

(分层)

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

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

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

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

教学太阳的方向相反

重难点【教学难点】长时间的观察与测量。

教具学具教师演示:日展的图片或课件

电子媒体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引入

课题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课时1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目标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分层)5、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6、道推测要有依据

7、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推理

教学【教学重点】寻找证据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重难点【教学难点】实验中的现象分析

教具学具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

电子媒体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课题第四课光的反射课时1

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

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教学目标

(分层)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

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

重难点【教学难点】按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教具学具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电子媒体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课题第五课光与热课时1

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W我们带来光

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暧。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1和热源3、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教学目标

(分层)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4竟子和一面

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