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1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2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3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4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學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則第三章民事法律關係第四章自然人第五章法人第六章合夥第七章民事法律關係第八章代理第九章訴訟時效第一編

民法總論緒論

一、民法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二、民法在法律體系中是僅次於憲法的基本法三、民法學是學習法學理論的重要基礎

拿破崙:“我的光榮不在於打勝了四十多個戰役,滑鐵盧會摧毀這麼多的勝利……,但不會被任何東西摧毀的,會永遠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民法學民法是規範人民生活相互間的法律,主要包含:出生死亡財產關係權利義務民法學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學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節民法的概念、特點和調整對象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

民法概述民法學(一)形式上的民法和實質上的民法

1、形式上的民法: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

2、實質上的民法:指所有調整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民事法律規範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與其他民事法律、法規。漢謨拉比法典

民法學(二)廣義的民法和狹義的民法

1、廣義的民法:指調整所有財產關係、人身關係和婚姻家庭關係的法律,包括民法總論、物權法、債和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破產法等。

2、狹義的民法:指調整一定範圍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民法學民法學

(三)民法典和《民法通則》

二、民法的特點(一)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法律關係的規範總和

(二)民法為私法

民法學民事主體是私主體民事權利是私權利民事行為是私行為

民事責任是“私”責任

民事救濟的可私決性

(三)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學權利財產權非財產權人格權身份權物權

權知識產權繼承權民法學三、民法的調整對象(一)

財產關係:

1、靜態財產關係:物權

2、動態財產關係:債權(二)

人身關係

1、人格關係: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身體健康權等

2、身份關係:榮譽權、親權(父母子女關係)、監護權、配偶權等

民法學

第二節民法淵源

一、民法淵源的概念

民法淵源這一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說民法的淵源是指民法產生的根源,這是從民法與它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關係講的;也可以說民法淵源是法官裁決民事案件的法源,即法官判案的法律根據。我們這裏說的民法淵源,是通常所說的民事法律規範的表現形式。民法學二、民法淵源的種類(一)正式的民法淵源:制定法

1、憲法

2、民事法律

3、國家機關對民法規範的解釋

4、國際條約和公約民法學(二)非正式的民法淵源

1、習慣

2、判例

3、法理

4、行業自律規範民法學第三節民法的適用範圍

一、民法對主體的效力

1、屬人主義:凡屬一國國籍的人不問其處於何處,均適用國籍國法律。

2、屬地主義:凡居住或置身於該國領域內,即不問國籍均受該國法律支配。我國實行的是以屬地主義為主的折衷主義。原則上,我國民法適用於我國境內的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民法學二、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

(一)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的民事法律、法規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頒佈的民事法律,國務院制定公佈的民事法規,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二)適用於局部地區的地方性民事法規地方性民事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事法規、經濟特區的民事法規、特別行政區的民事法規,適用於制定者所管轄的區域之內。民法學三、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一)民法的生效時間

1、自民法規範公佈之日起開始生效。

2、自公佈日後的一段時期屆滿生效或直接規定特定日生效。(二)民法的失效時間

1、新法明令廢止舊法。

2、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民法學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學第一節民法的基本原則概述

特徵貫穿於民法始終,具有普適性不直接涉及具體的權利義務,具有抽象性具有功能上的補救性民法學功能民事立法的基本準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的依據填補法律漏洞的工具民法學第二節民法的各項基本原則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民法學一、平等原則含義:在一切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其合法利益應當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體現: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平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主體的權益平等地受民法保護

民法學二、意思自治原則含義: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係。體現:民事主體自主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行為合同自由原則約定優先原則民法學三、公平原則

含義:民事主體應本著公平的觀念從事民事活動,立法者和裁判者應根據公平的觀念創制民事法律規範和裁決民事糾紛。體現:民事立法以維持當事人的利益平衡為目標在合同關係領域體現為等價有償原則、情勢變更原則、顯失公平制度等在侵權法中體現為公平責任制度民法學四、誠實信用原則

含義: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該誠實、守信,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填補法律漏洞的工具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基本準則解釋民法和民事行為的依據民法學五、公序良俗原則

含義: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內容:公序,包括社會公共秩序與生活秩序,它體現了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良俗,在我國也被稱為社會公共道德。它是指國家、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民法學第三章民事法律關係民法學第一節民事法律關係概述

概念民事法律關係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在法律上的表現,也是民法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結果。

民法學特徵

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係通常是民事主體在自主自願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當事人的意志民事法律關係主體的權利義務通常是對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關係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民法學分類以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為標準: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以民事法律關係的義務主體的範圍為標準:絕對法律關係和相對法律關係以民事法律關係的財產權利為標準:物權法律關係和債權法律關係以民事法律關係內容的複雜程度為標準:單一法律關係和複合法律關係以民事法律關係的目的為標準:基礎法律關係和救濟法律關係民事法律關係能否獨立存在為標準:主法律關係和從法律關係民法學第二節民事法律關係的要素

要素民事法律關係主體民事法律關係客體民事法律關係內容種類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主要是物、行為、智力成果民事權利民事義務民法學二、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

(一)物特徵不包括人身能夠滿足人的生產、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能為民事主體所支配民法學分類有體物和無體物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動產和不動產特定物和種類物主物和從物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原物和孳息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單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民法學(二)行為“給”:以交付標的物為內容“做”:完成一定工作並交付工作成果“提供”:直接提供勞務和服務民法學(三)智力成果

特徵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分類主要有作品、專利、商標和技術秘密民法學三、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

(一)民事權利分類:以民事權利的作用方式為標準: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以權利的相互關係為標準:主權利和從權利以權利的服務與被服務關係:原權和救濟以權利的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實現:既得權和期待權5.以權利與權利主體之間的結合程度:專屬權和非專屬權

民法學(二)民事義務分類以義務人行為的方式為標準: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以民事義務發生的根據為標準: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以義務與義務主體之間的關係為標準:專屬義務和非專屬義務民法學四、民事責任分類依民事責任的產生原因:侵權責任、違約責任與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民事責任依民事責任的內容: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依承擔民事責任的共同責任人之間的關係: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依民事責任歸責方法:過失責任、無過失責任與公平責任依出資人承擔的責任範圍: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民法學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

概念: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分類事件:又稱自然事實,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行為:當事人的有意識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活動。民法學第四章自然人民法學第一節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

一、自然人與公民

自然人外國人無國籍人公民民法學

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它是自然人參加民事法律關係、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依據,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體資格的標誌。民法學三、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特徵

(一)統一性

(二)平等性

(三)廣泛性

(四)不可轉讓性民法學四、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五、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為其一生享有,依《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至自然人死亡時方告終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終止的法律事實。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一)自然死亡

(二)宣告死亡民法學第二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的區別:

1、民事權利能力是每個自然人都具備的能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則並非每個自然人都能夠具備。2、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事行為能力則以意思能力的存在為前提。兩者的聯繫,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行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權利能力實現的條件。民法學二、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特徵

1、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賦予的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一種資格,不是由其自行決定的,非依法定程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剝奪。

2、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和認識能力即意識能力為依據。只有有意識能力的人才有民事行為能力。而人的意識能力與人的年齡和智力健康狀況有關,因此,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受其年齡、智力和健康狀況的影響,並不是人人都相同。民法學三、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1條第1款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11條第2款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第12條第1款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第13條第2款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三)無民事行為能力第12條第2款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第13條第1款又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學四、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可單獨實施的行為

1、使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利益的行為,如接受獎勵、贈與和報酬的行為。2、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自由財產的處分行為。如學費、旅費等由法定代理人預定使用目的的財產,以及零用錢等未預定使用目的的財產。3、被許可營業的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由法定代理人許可從事營業的未成年人,在該營業範圍內有與成年人同樣的行為能力。4、締結勞動合同和請求勞動報酬。我國法律規定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參加工作,當然可以獨立締結勞動合同和領取勞動報酬。一般情況下,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參加與其年齡相適宜的勞動,其勞動合同之締結應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所應得的報酬應由未成年人獨立請求,不得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受領。5、日常生活中的定型化行為,如利用自動售貨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遊樂場所等,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單獨實施。民法學五、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宣告1、被申請的當事人須為精神病人。2、須經其利害關係人申請。3、須由人民法院經特別程式作出宣告。

《民法通則》第19條第2款規定:“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民法學

六、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終止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終止,是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因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以民事權利能力為前提,以意識能力為根據,因此,自然人死亡時,其民事行為能力當然終止。民法學第三節監護

一、監護的概念監護,是指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的對其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制度。所設立的保護人稱為監護人,受監護人保護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稱為被監護人。二、監護的特徵

1、被監護人須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設立監護;

2、監護人須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能作監護人;

3、監護人的職責是由法律規定的,而不能由當事人約定。

民法學

三、設立監護的目的監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四、監護的設立

1、法定監護。

2、指定監護。

3、約定監護。

4、委託監護。

5、遺囑監護。民法學

五、未成年人的監護

《民法通則》第16條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應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兄、姐;③關係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民法學

六、精神病人的監護依據《民法通則》第17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應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親屬;⑤關係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民法學七、監護人的職責

1、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

2、教育、照顧和管理被監護人

3、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和訴訟活動

4、監護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八、監護人的職責

1、被監護人獲得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監護人或被監護人一方死亡。

3、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

4、監護人辭去監護。

5、監護人被撤銷監護人資格。

民法學第四節自然人的戶籍和住所

一、戶籍和身份證戶籍是以戶為單位記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住所、結婚、離婚、收養、失蹤和死亡等事項的法律檔。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民身份證法》規定,居民身份證是為了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16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民法學三、住所的法律意義第一,確定民事主體的狀態,確定某些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終止的地點。第二,確定債務的履行地。第三,確定案件的管轄。第四,確定法律文書的送達和某些特定行為的實施地。第五,確定涉外民事關係的准據法。民法學

四、住所的確定《民法通則》第15條規定:“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民通意見》第9條規定:“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療的除外。”“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民法學第五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蹤宣告失蹤,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係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失蹤人的法律制度。自然人下落不明滿2年期間利害關係人的申請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式宣告

宣告失蹤的條件民法學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係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自然人下落不明滿4年期間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係人的申請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式宣告宣告死亡的效力:自然人宣告死亡應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即宣告死亡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其原先參加的民事法律關係歸於消滅;其婚姻關係自然解除;其個人合法財產變為遺產開始繼承。民法學第六節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

一、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是自然人以個人或家庭財產作為經營資本,依法經核准登記,並在核准登記範圍內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的自然人的特殊形式。二、農村承包經營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依承包合同的規定從事特種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一種自然人的特殊形式。三、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財產責任依現行法律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民法學第五章法人民法學第五章法人

第一節法人概述

一、法人概念的起源二、法人的概念

《民法通則》第36條的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三、法人的特徵

(一)法人是依法定條件和程式成立社會組織(二)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社會組織,有獨立的法律人格(三)法人是擁有獨立的財產,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會組織法人民法學

四、法人的本質(一)法人擬制說認為只有自然人才是完全行為能力人,法人不過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人為擬制而成,僅是法律的虛構。(二)法人否認說

法人只不過是多數個人的集合或財產的集合。權利的最終歸屬均是個人。

1、目的財產說

2、受益者主體說

3、管理者主體說(三)法人實在說法人是超出自然人生命之外的統一體,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主體。

1、法人有機體說

2、法人組織體說民法學

五、法人的類型(一)大陸法系國家對法人的主要分類

1、公法人和私法人

2、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

3、營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間法人(二)英美法系國家對法人的主要分類(三)我國民法對法人的分類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民法學

第二節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設立”與“成立”二、法人成立的條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三、法人設立的原則(一)法人設立的幾種原則

1、自由設立主義

2、特許設立主義

3、核准主義

4、準則設立主義

5、強制設立主義民法學

(二)我國各類法人的設立原則

1.對於營利法人的設立原則

2.對於非營利型法人的設立原則四、法人設立的方式(一)命令設立(二)發起設立(三)募集設立(四)捐助設立五、法人資格的取得

《民法通則》第50條規定:“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民法學第三節法人的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二)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區別

1.產生、消滅的時間不同

2.內容不同

3.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主要受到以下限制:(1)法人自然性質方面的限制(2)法律規定方面的限制(3)法人目的的限制

4.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差異性民法學

二、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一)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二)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特點

1.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同時產生、同時消滅

2.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範圍相同

3.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團體意思為前提,通過法人的機關來實現民法學三、法人的民事責任能力(一)法人的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二)法人民事責任的性質與表現

1.法人對其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2.法人對其自己的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3.法人出資不實的責任

4.法人對其分支機構的責任

5.法人對其籌建中的法人的行為的責任民法學第四節法人的機關

一、法人機關概述(一)法人機關的含義(二)法人機關的法律特徵1.法人機關根據法律、條例或章程的規定而設立2.法人機關是法人的有機組成部分3.法人機關是形成、表示和實現法人意志的機構4.法人機關是法人的領導或代表機關5.法人機關由單個的個人或集體組成

民法學二、法人機關的構成及法定代表(一)法人機關的構成

1、權力機關

2、執行機關

3、監督機關(二)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民法學第五節法人的變更與終止

一、法人的變更(一)法人的合併(二)法人的分立(三)法人組織形式的變更(四)法人其他重大事項的變更二、法人的終止(一)依法被撤銷(二)法人自行解散(三)依法被宣告破產(四)其他原因民法學三、法人的清算(一)法人清算的概念(二)法人清算的分類

1

.破產清算

2.非破產清算(三)清算組織(四)法人在清算期間的性質(五)清算終結民法學第六章合夥民法學

第六章合夥

第一節合夥概述一、合夥的基本理論(一)合夥的概念合夥,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用收益、共擔風險,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二)合夥的特徵

1.合夥是獨立從事經營活動的聯合體

2.合夥協議是合夥形成的基礎條件

3.合夥人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用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合夥民法學(三)合夥的分類

1.民事合夥與商事合夥

2.個人合夥和法人合夥

3.企業型合夥與非企業型合夥

4.顯名合夥與隱名合夥

5.普通合夥和有限合夥(四)合夥組織的法律地位民法學第二節合夥的成立

一、合夥成立的條件

1.合夥人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

2.有書面的合夥協議

3.有各合夥人實際繳付的出資

4.有合夥企業的名稱

5.有經營場所和從事合夥事業必要的條件二、合夥成立的程式

1.合夥人向登記機關提交法定檔

2.登記機關的審查

3.合夥資格的取得民法學第三節合夥財產關係

一、合夥財產的概念所謂合夥財產,就是為經營合夥事務所集合的各種財產的總稱。二、合夥財產的構成

1、合夥人的出資財產

2、合夥存續期間經營積累的財產三、合夥財產的歸屬“共有”四、合夥財產的管理和使用

民法學第四節合夥事務的執行一、合夥事務執行人

1、全體合夥人共同為合夥事務執行人

2、受託負責人執行合夥事務二、合夥事務執行人的權利與義務(一)合夥事務執行人的權利

1、因執行合夥事務所墊付的必要費用,有請求合夥組織償還的權利。

2、因執行合夥事務而負擔的必要債務,有請求合夥組織代為清償的權利。

3、因執行合夥事務而受有不可歸責於自己的損害,有請求合夥組織賠償的權利。

4、執行合夥事務,如約定報酬的,有請求合夥組織支付報酬的權利。民法學(二)合夥事務執行人的義務

1、注意義務

2、忠實處理合夥事務的義務

3、競業禁止義務

4、任何合夥人都不得為個人謀私利,合夥人不能與合夥組織簽訂合同民法學三、合夥事務的決策與執行(一)合夥事務的決策(二)合夥事務的執行

1.全體合夥人共同執行合夥事務

2.部分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三)合夥事務的執行與保護善意第三人(四)競業禁止民法學

四、合夥債務(一)合夥債務的含義(二)合夥債務的清償辦法

1.首先由合夥財產清償;

2.合夥財產不足以清償合夥債務時,各合夥人對外承擔連帶無限清償責任;

3.對內各合夥人應按約定比例分擔合夥債務與虧損。(三)合夥債務與合夥人個人債務並存時的清償順序民法學

第五節入夥、退夥與合夥的解散、清算

一、入夥

1.入夥的概念

2.入夥的條件

3.入夥的效力二、退夥

1.退夥的概念

2.退夥的形式(1)聲明退夥(2)法定退夥(3)強制退夥民法學

3.退夥的效力(1)退夥人的合夥人資格喪失(2)退夥人或其合法繼承人有權請求退還退夥人在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3)退夥人對退夥前的合夥債務,仍應承擔連帶責任。(4)可能導致合夥企業的終止三、合夥的解散與清算(一)合夥解散的概念(二)合夥解散的原因(三)合夥解散的後果

1.合夥組織解散後應當進行清算,並通知和公告債權人;

2.合夥組織解散後,合夥人在一定時間內對未清償的合夥債務仍應承擔連帶責任。四、合夥的註銷登記民法學

五、有關合夥的民事責任(一)合夥組織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下列行為應屬合夥組織的行為,由其對外承擔責任:

1.合夥事務執行人執行合夥事務的行為;

2.不具有合夥事務執行權的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或合夥事務執行人超越許可權執行合夥事務,且第三人屬於善意的;

3.被聘任的合夥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合夥企業授權範圍內履行職務的行為。(二)合夥人之間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三)合夥組織的非合夥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四)清算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民法學第七章民事法律行為民法學

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為概念和特徵民事法律行為,簡稱為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基於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合法行為,是一種最重要的法律事實。

(1)它是民事主體實施的以發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為目的行為。

(2)它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

(3)它是合法行為。民法學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一)單方法律行為、雙方和多方法律行為(二)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三)諾成性法律行為和實踐性法律行為(四)要式法律行為和不要式法律行為(五)主法律行為和從法律行為(六)獨立法律行為和輔助法律行為(七)有因法律行為和無因法律行為(八)財產法律行為與身份法律行為(九)生前法律行為與死後法律行為民法學三、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形式推定形式沉默形式民法學第二節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一、民事行為的成立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行為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情況,即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其主要解決成立民事行為,應具備哪些必不可少的事實要素,即闡明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問題。民事行為成立要件通常可分為:一般成立要件:(1)當事人(2)意思表示(3)標的特殊成立要件:如實踐性行為以標的物交付為特別成立要件,當事人約定合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式方能成立的,則採用書面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式為特別成立要件。民法學二、民事行為的生效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法律概念。其聯繫在於: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行為生效的邏輯前提。一項民事行為只有成立以後,才談得上進一步確認其是否有效的問題。三、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一)民事行為的一般有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2)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二)民事行為的特別有效要件如《合同法》第44條第2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的,應依照其規定。

民法學第三節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意思表示作為法律行為的要素,是指行為人依據自己的意願,將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內在意志,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形式。內心要素,即主觀要素效果意思。意思表示的構成外在要素,即客觀要素表示行為。民法學二、意思表示的分類

(一)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二)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三)對話的意思表示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四)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三、意思與表示不一致

(一)故意的不一致

(二)無意的不一致四、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欺詐

(二)脅迫

(三)乘人之危民法學第四節效力有瑕疵的民事行為一、無效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但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包括:1.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不真實且損害國家利益3.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民法學二、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是指因為行為欠缺法律規定的有效要件,因該行為受損害的當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該行為,使其效力歸於消滅的民事行為。包括:因重大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2)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3)欺詐、脅迫和乘人之危,不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民法學三、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有效或者無效尚未確定,需要由第三人意思表示追認或者特定事實條件成就,效力才能確定的民事行為。1.無權處分行為2.無權代理行為3.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超越其行為能力範圍的民事行為4.債務承擔民法學四、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一)財產返還(二)賠償損失(三)其他法律後果在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時,追繳雙方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返還給第三人民法學第五節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限制

一、附條件的法律行為(一)概念:附條件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設定一定的條件,以該條件的成就與否作為確定行為人民事權利和義務效力發生與否依據的法律行為。(二)所附的條件須符合的要求:(1)條件必須是將來發生的事實。(2)必須是不確定的事實。(3)條件是由當事人約定的,而不是法定的。(4)條件必須合法或妥當。(5)條件不得與法律行為的主要內容相矛盾。(三)附條件法律行為的分類:

1.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

2.積極條件和消極條件

民法學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一)概念附期限的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設定一定的期限,並把期限的到來作為法律行為效力發生或消滅依據的法律行為。(二)附期限法律行為的分類1.延緩期限和解除期限2.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三)法律對期限的限制法律不允許對民事行為附加不能期限。所謂不能期限,是指約定的期限過於久遠,違背常理。民法學三、案例分析1.高某16周歲,初中畢業後想從事個體商業,個體工商戶李某得知此情況後便找高某洽談合夥事宜。高某十分高興,雙方當面擬定合同內容:高某出資1萬元作為合夥投資;李某原有的個體商業資產估價為10萬元,共同勞動,共同經營,盈餘按出資比例分享。數日後,高某的父親發現自己在家存放的現款1萬元不翼而飛。經追問,高某承認是他拿走,用以作為與李某合夥的投資。高父素知李某為人狡詐,其資產不足萬元,便以高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與李某所訂的合夥合同應屬無效,要求李某退還1萬元。李某則認為高某已達16周歲,並能夠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應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其訂立合同有效。為此雙方發生爭議。試問:(1)高某與李某所訂的合夥合同是否有效?(2)本案應當如何處理?提示:無效,李某返還財產。民法學第八章代理民法學

第一節代理概述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徵(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據代理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二)代理的特徵(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代理行為。(2)代理人須在代理權限內為代理行為。(3)代理行為具有法律意義。(4)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的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民法學二、代理與類似制度比較

(一)代理與代表

(二)代理與傳達

(三)代理與居間

(四)代理與經銷三、代理的適用範圍

(1)代理實施法律行為。

(2)代理進行訴訟或仲裁行為。

(3)代理進行民事行政行為。注意:不可適用代理的行為:(1)具有人身性質的行為。(2)違法行為。(3)事實行為。民法學四、代理的分類(一)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二)本代理和再代理(三)一般代理和特別代理(四)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五、設定代理制度的意義(1)是保障自然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重要手段。(2)是擴大民事主體活動範圍的必要形式。民法學第二節代理權一、代理權的概念代理權,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並由被代理人承擔其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資格。二、代理權發生的原因(一)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二)基於有關機關的指定(三)基於被代理人的授權行為(四)依“外表授權”而發生民法學三、代理權的行使代理人應當在代理權限範圍內積極行使代理權。(2)代理人應當從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出發行使代理權。(3)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四、濫用代理權它是代理人行使代理權違背代理的宗旨,而實施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濫用代理權的構成須具備以下條件。

(1)代理人有代理權。這一條件是濫用代理權的行為與無權代理行為的根本區別。

(2)代理人實施行使代理權的代理行為。

(3)代理人行使代理權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即違背了代理權設定宗旨和基本行為準則。

(4)代理人所實施的代理行為損害或會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民法學五、再代理再代理,又稱複代理或轉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必要的情況下,將部分或全部代理事項轉托他人,由他人進行的代理。因代理人的轉托而享有代理權的人,稱為再代理人或複代理人。再代理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必須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2)必須經原代理人授權。(3)必須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事後及時報告被代理人並取得其同意。

民法學六、代理權的消滅(一)委託代理權的消滅1.代理期限屆滿或代理事務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代理人辭去委託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失去行為能力5.作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終止(二)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權的消滅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復民事行為能力2.被代理人死亡或者代理人死亡或者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3.指定代理的法院或者指定機關取消指定4.其他原因

民法學第三節無權代理一、無權代理的概念和特徵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以他人的名義實施的代理。行為人的行為具備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徵。(2)行為人的行為不具備代理行為的實質要件。(3)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與他人實施的法律行為,是一種效力待定法律行為。民法學二、狹義無權代理它是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也沒有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而以本人名義所進行的代理。構成狹義無權代理的要件:①行為人既沒有法定的或意定的代理權,也沒有令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②行為人以本人的名義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③第三人須為善意且無過失;④行為人與第三人所為的行為不是違法行為;⑤行為人與第三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民法學

代理人根本無代理權。無權代理種類超越代理權的無權代理。代理權消滅後而為的無權代理行為。三、表見代理1.行為人無代理權卻以本人的名義為民事行為2.客觀上有足以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事實3.相對人主觀上無過錯4.行為人與相對人所為的民事行為具備生效要件

民法學案例分析:甲的老家在福建的茶鄉。春節期間,甲回老家探親,同事乙委託甲買上等茶葉10斤,並付款5000元給甲。因春節期間無茶葉出賣,甲將情況告訴乙,乙說你轉托一人在春天三月再買吧。甲在回城的前一天晚上,好友丙正好前來探望甲,於是甲便委託丙代乙買10斤上等茶葉,丙答應了。甲將5000元交付給丙。問:(1)丙在當晚回家途中,5000元被人搶走,搶劫案未偵破,該5000元的損失由誰承擔?(2)丙攜帶5000元潛逃,該5000元的損失由誰承擔?(3)丙根本不認識茶葉,買了10斤芝麻葉,該5000元的損失由誰承擔?提示:(1)乙承擔;(2)甲承擔;(3)乙承擔;民法學第九章訴訟時效和期限

民法學第九章訴訟時效和期限

第一節概述一、時效的概念時效,是法律所規定的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滿法定期間,即依法產生取得權利或消滅權利的法律後果的制度。二、時效的特徵

(1)時效是法律事實。

(2)時效是事件。

(3)時效具有強制性。民法學

取得時效。三、時效的種類消滅時效四、時效的意義(1)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保護交易安全。(2)便利法院的審判工作。(3)有利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民法學

第二節訴訟時效一、訴訟時效的概念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後,權利人如不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行使請求權(救濟權),其權利即不再受訴訟保護的法律制度。二、訴訟時效的特徵(1)法定性。(2)可變性。(3)強制性。民法學三、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1)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期間主要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如撤銷權、變更權、解除權、追認權等。(2)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能行使請求權之時起算。除斥期間通常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3)計算方式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在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後,可以發生中止、中斷、延長;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除斥期間開始計算後不發生中止、中斷或延長。(4)期間屆滿的法律效果不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並不使沒有得到及時行使的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導致其權利不再受訴訟保護;除斥期間屆滿使權利本身消滅。(5)當事人是否可拋棄權利不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允許義務人拋棄其獲得的時效利益,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時效的限制;除斥期間屆滿權利消滅,不存在拋棄相應利益的問題。不論當事人是否主張,法院可依職權主動適用關於除斥期間的規定。民法學四、訴訟時效的適用範圍(一)債權請求權(二)物權請求權(三)人身權請求權五、訴訟時效的種類(一)普通訴訟時效:《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特別訴訟時效:依《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①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②出售品質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④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民法學六、訴訟時效的起算《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七、訴訟時效的中止《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民法學八、訴訟時效中斷《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訴訟時效中斷與中止的區別:1.發生的事由不同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屬於可由當事人主觀意志決定的情況;而訴訟時效中止的事由屬於不由當事人主觀意志決定的客觀情況。2.發生的時間不同訴訟時效中斷可發生在訴訟時效開始後的任何時間內;而訴訟時效的中止只能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3.發生的後果不同訴訟時效中斷是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全歸無效,重新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期間;而訴訟時效中止是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仍然有效,只是使時效期間暫停計算,待中止事由消除後繼續計算時效期間。民法學九、訴訟時效的延長訴訟時效的延長,是指在訴訟時效完成後,權利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時,經法院查明權利人確有正當理由未能及時行使權利的,可延長時效期間,使訴訟時效不完成。訴訟時效延長和中止的區別:(1)訴訟時效中止發生在訴訟時效進行中,而訴訟時效延長則發生於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2)訴訟時效中止的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而訴訟時效延長的事由是由法院確定的。由於有無使訴訟時效延長的正當理由,是由法院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因而為避免使訴訟時效制度流於形式,法院在對訴訟時效延長上應當嚴格掌握。民法學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期間,可以適用延長的規定,而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十、訴訟時效屆滿的效力1.權利人的勝訴權消滅2.義務人的自願履行3.時效利益的拋棄民法學

第三節期限一、期限的概念和種類期限,是指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終止的時間。期限包括期日和期間。二、期限的意義

(1)期限是決定民事主體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開始和終止的尺度。(2)期限可決定某些事實的推定。如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可依法推定其失蹤或死亡。(3)期限決定著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如債務履行期限、保證期限、撤銷權的行使期間。(4)期限可決定民事權利義務的取得、喪失。如所有權的轉移時間、除斥期間、時效期間。(5)期限可決定民事法律關係的效力,如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期限,在所附期限到來時,該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或失效。民法學第十章物權法基本理論民法學

第一節物權與物權法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與特徵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民法學特徵物權的客體只能是特定物物權法規範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而精神產品受著作、商標、專利法調整,僅在某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2.物權是支配權3.物權是絕對權4.物權具有排他性這種排他性首先意味著排斥他人干預、侵害而佔有或享有特定客體物的能力。其次,物權排他性要求在特定物上只能存在一種權利;存在多種權利的情形下,必須確定順位,一個物上權利排他。民法學二、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保護原則見《物權法》第4條規定物權法定原則見《物權法》第5條規定公示公信原則見《物權法》第6條規定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原則見《物權法》第7條規定民法學第二節物權的效力一、物權的排他效力在同一物上,只能有一個所有權。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互不相容的他物權。對世效力。不可侵害性。任何人侵害物權時,物權人可以行使物權請求權,以排除他人的侵害並恢復物權應有的圓滿支配狀態。民法學二、物權的優先效力

在同一物上存在物權和以該物為給付標的的債權時,物權優先。在同一物上多項他物權並存時,應當根據物權設立的時間先後確立優先的效力。例外的情形為①他物權優先於所有權;②法定擔保物權優先於意定擔保物權;③在某些情況下,法律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等因素的考慮,對物權相互間的效力另有規定的,應當從其約定。民法學第三節物權的分類

分類標準分類結果權利人對標的物的支配範圍所有權與定限物權權利人對標的物所支配的內容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物權的客體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以權利為客體內容的物權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主物權與從物權物權的存續有沒有期限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民法學

第四節物權的變動

物權變動內容原因

物權取得原始取得繼受取得民事法律行為;善意取得、公用徵收或沒收、繼承、拾得遺失物等物權變更物權內容變更(狹義)在不影響物權屬性的情況下武器的客體、心理範圍、方式所發生的改變。物權消滅絕對消滅(狹義)民事法律行為;標的物滅失、法定期間屆滿、混同民法學二、物權變動的原則變動原則公示原則公信原則善意取得登記簿的公信力不動產登記受讓人相信了登記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為真正的權利人;因信賴登記所記載的權利而與權利人進行的交易,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動產交付動產的佔有與動產交易的具體情況綜合判斷民法學三、物權的公示

不動產需登記,不登記不生效動產需交付,交付不完成不發生動產物權的變動效果動產交付的新型方式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動產交付的特殊規定參見《物權法》第23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變動適用登記對抗原則,即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學第五節物權的保護

一、物權的保護可分為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二、物權請求權特徵物權請求權屬於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基於物權而產生物權請求權主要是基於對有體物的保護而產生民法學物權請求權的類型確認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民法學第十一章所有權民法學第一節所有權概述一、所有權的概念及特徵所有權人依法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一)所有權是自物權(二)所有權是最完整的物權(三)所有權是無期限物權(四)所有權具有回歸力民法學二、所有權的權能

所有權的積極權能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消極權能是指排除他人的不當干涉和妨害的權能。

所有人佔有佔有合法佔有非所有人的佔有善意佔有非法佔有惡意佔有使用收益自然孳息,又稱天然孳息法定孳息

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法律上的處分

民法學三、所有權的行使第一,直接行使。第二,授權他人行使。四、所有權的取得與消滅(一)所有權的取得1.原始取得:2.繼受取得:(二)所有權的消滅1.絕對消滅,是指因所有權的客體毀損滅失而導致所有權消滅。如生活消費、生產消耗、拋棄以及其他原因使所有物滅失等法律事實均可使所有權絕對消滅。2.相對消滅,是指原所有人失去所有權,新的權利主體取得所有權,即所有權相對於原所有人消滅,而對於新所有人則為取得。民法學第二節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一、國家所有權國家所有權主體的統一性和惟一性。(2)國家所有權客體的廣泛性。(3)國家所有權內容中的權利一般並不由國家直接行使,而是由其授權的機關行使。二、集體所有權集體組織所有權的主體是各個集體組織。(2)從客體上看,集體所有權的財產範圍也很廣,除了法律規定的國家專有的財產外,可以是其他任何財產,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3)從內容上看,集體所有權是集體經濟組織對它所有的財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也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民法學三、私人所有權私人所有權,即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權利,是私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

《民法通則》第75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物權法》第64條、第65條是有關私人所有權的規定,其內容包括:(1)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2)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私人的財產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民法學第三節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及特徵它是指多個所有人,共同擁有一棟高層建築物時,各個所有人對其在構造上和使用上具有獨立性的建築物部分(專有部分)所享有的專有權,對供全體或部分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建築物部分(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共有權,以及基於建築物的管理、維護和修繕等共同事務而產生的成員權的總稱。第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主體身份具有多重性。第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內容具有多樣性。第三,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權利具有一體性。第四,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專有權具有主導性。民法學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專有權它是指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對專有部分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物權法》第71條規定:“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1.業主享有的權利:業主對其專有的標的物具有完整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2.業主應負的義務(1)按專有物的使用目的或約定使用專有部分的義務。(2)維護建築物牢固和完整的義務。(3)不得侵害專有部分中的共有部分的義務。(4)准許合理進入的義務。(5)損害賠償義務。民法學三、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共有權共有權,是指建築物區分所有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規約的規定,對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共用部分所享有的佔有、使用及收益的權利。1.共有人的權利

(1)共用部分的使用權。

(2)共用部分的收益共用權。

(3)共用部分的處分權。

(4)共用部分的物上追及權。

(5)共用部分單純的修繕改良權。2.共有人的義務

(1)維持現狀的義務。

(2)依共用部分本來用途使用共用部分的義務。

(3)分擔共同的費用的義務。民法學四、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的管理權管理權,也叫做成員權,是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業主作為整棟建築物所有人團體成員之一所享有的權利。《物權法》就業主的成員權從其內容的角度進行規定,稱之為“共同管理”的權利。成員權通過業主大會行使,業主大會成員可以就具體事項作出決議。管理權的特徵:1.獨立性;2.從屬性;3.永續性。管理權的內容:1.表決權;2.選舉權和被選舉權;3.監督權;4.遵守業主大會決議的義務。民法學第四節共有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徵共有,亦稱財產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主體對同一項財產共同享有所有權。財產共有具有以下法律特徵。(一)共有的權利主體是多數人(二)共有的客體是同一項財產(三)共有具有內部和外部雙重權利義務關係(四)共有是所有權的聯合民法學二、共有的分類(一)按份共有: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確定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的共有。其特徵可概括如下:(1)各共有人對於共有財產按照預先確定的份額分享權利,分擔義務。(2)共有人的權利義務及於共有物的全部。(3)共有人可自由處分其份額。(二)共同共有:共同共有,又稱不分份額的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共有人基於共同關係,對共有財產共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共有。其特徵可概括如下:(1)共同共有關係的產生,須以共同關係的存在為前提。(2)共同共有是無份額的共有,共有人對共有的全部財產共同享有權利,承擔義務。(3)共同共有隨共同關係的消滅而消滅。民法學四、共有財產的分割(一)分割原則1.遵守約定的原則2.遵守法律的原則3.平等協商、和睦團結的原則(二)共有財產分割的方法1.實物分割2.變價分割3.作價補償民法學第五節相鄰關系

一、相鄰關係的概念及法律特徵相鄰關係,又稱不動產相鄰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係。其法律特徵主要有四點。(一)相鄰關係的主體是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用益人或佔有(二)相鄰關係只能基於不動產相鄰的事實而發生(三)相鄰關係的客體是行使不動產權利時互相給予方便所追求的利益(四)相鄰關係的核心內容是給予相鄰他方以必要方便民法學二、相鄰關係的類型《物權法》僅列舉性規定了六種相鄰關係,包括用排水、通行、修建與鋪設管線、通風、採光、日照以及污染物、固體廢棄物和有害物質排放以及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等相鄰關係。司法實踐中還涉及其他相鄰關係,例如,竹木根枝越界、越界建築、果實越界等相鄰關係,對此《物權法》未加以規定。民法學三、處理相鄰關係的原則(一)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二)團結互助、公平合理(三)尊重歷史和習慣(四)合理損失賠償原則民法學第六節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一、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指受讓人以財產所有權轉移為目的,善意、對價受讓且佔有該財產,即使出讓人無轉移所有權的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物權法》對動產和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制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1.出讓人為無處分權人2.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必須是法律允許轉讓的3.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是以合理的價格轉讓的4.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5.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民法學二、拾得遺失物遺失物,是指動產的所有人、佔有人因主觀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他處而失去控制的物品。(1)須為有主的動產。(2)須佔有人喪失佔有。(3)須佔有喪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