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_第1页
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_第2页
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_第3页
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_第4页
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大班下期数学主备课教案

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说出圆形和椭圆形的名称。

2、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别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准备:

1、圆柱体物品若干,圆形、椭圆形纸片若干,圆形、椭

圆形物品若干,圆形铅丝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圆。

1、教师出示圆柱体物品,引导孩子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圆柱体上下一样粗;顶部和底部是圆圆的,而且一

样大。)

2、教师将圆柱体的底部面对孩子,并请孩子摸一摸圆柱

体底部的边,用手比划一下摸到的圆柱体底部的形状。

3、教师将圆柱体底部的形状印在纸上,并用笔沿着底部

画一个圆。

4、教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圆形”。你知道生活中还有

哪些物品也是圆圆的吗?(如:圆镜子、圆形的饼干、

圆形的盘子、饮料的瓶盖。)

5、教师出示圆形纸片,小结:这些圆形物品的共同特征

就是圆圆的。鼓励孩子用手边的圆形物品印一个圆形。

二、认识椭圆形。

1、教师出示椭圆形物品,请孩子说一说这些物品能印出

什么形状。鼓励孩子摸一摸,用手比画这个形状。

2、教师将椭圆形描在黑板上,提问:这些物品的形状一

样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都是圆圆的,扁扁的。)

3、教师出示椭圆形纸片,小结:这些物品的形状都是圆

圆的,扁扁的。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椭圆形”。

三、区别、比较圆形和椭圆形。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

吗?请你数一数圆形有几个,椭圆形有几个?

2、教师:圆形和椭圆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引导孩子

它们的边缘都是圆滑的,没有角。)圆形和椭圆形又有

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导孩子发现圆形是圆圆的,椭

圆形是扁扁的。)

四、做游戏“圆形、椭圆形变变变”,进一步感知两种图形

的特征。

教师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用铅丝做好的圆环:这是什么形

状?(这是一个圆形。)你能把它变成一个椭圆形吗?(将

圆形拉长就成了椭圆形,鼓励孩子拉出不同的椭圆形。)

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名称,掌握其特征并能

正确区分。

2、愿意通过描画等活动探究有关图形的内容。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纸片若干,正方体

物品若干(如:魔方、积木),长方体物品若干(如:

纸巾盒、药盒)。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

1、教师出示正方体物品,引导孩子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2、教师将正方体的其中一个面面对孩子,并请孩子摸一

摸,感受正方体的这一个面。并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形

状。

3、教师将正方体的一个面印在纸上,并用笔沿着底部画

一个正方形,并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正方形”。

4、教师:请你数一数,正方体上有几个正方形?

5、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某一面也是正方形的?

请你说一说。

6、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

形的呢?(引导孩子描述正方形的特征。)

7、教师请孩子用绳子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用对折的

方式比一比正方形的四个角,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正

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二、认识长方形。

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在黑板上印一个长方形,并提

问:这个图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观察

长方形的边和角,发现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不一样。)

2、教师: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长方形?请你找一找。

3、教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一样大的四个角,但

是长方形只有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相邻的两条边不

一样长。

三、尝试判断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出示活动材料,引导孩子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并说说理由。

四、做游戏“正方形、长方形变变变”,进一步感知正方形

和长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正方形能不

能变成长方形呢?长方形又能不能变成正方形呢?请

你试一试。(鼓励孩子通过折、剪等方式大胆进行尝

试。)

2、教师请孩子上来演示,并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

变的。

6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组成,能用分合式记录分解的结果。

2、在学记6的组成过程中,初步感知交换两部分数的位

置而总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准备:

1、5根小棒,1〜5的数字卡片若干节奏欢快的音乐,孩子

每人6面小旗、2块橡皮泥、1张作业纸。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6的组成。

1、教师请孩子把6面小旗分别插在2块橡皮泥上。

2、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分

别为:

3、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下一组6的分合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如:这两个分合式总数都是6,部分数的数字相同,都是1

和5,只是交换了位置。)

4、教师小结:这两个分合式,总数是相同的,部分数的数字也

是相同的,只是交换了位置,但是结果不变,他们之间存在交

换规律。

5、教师(出示作业纸):小朋友,请你在空格中填上数字。

6、引导孩子先集体检查,再说说还有哪些分合式也存在交换规

律。

三、做游戏“找朋友”,巩固6的组成。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每个孩子拿一张。

2、游戏规则:教师播放音乐,请孩子跟着音乐走走跳跳,音乐

停止时,要快速找到和自己手中的数字合起来是6的小朋友,

找得又快又对的孩子获胜。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6的加法

活动目标:

1、尝试看图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学习6的加法。

2、乐意参与活动,积极思考。

活动准备:

1、两张图(分别画有一个花坛,其中一张的花坛里有2朵花,

另一张的花坛里又开了4朵花);6支粉笔(4支红色、2支白

色,3支长、3支短,5支粗、1支细)。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图片,学习6的加法。

1、教师(出示图片):春天来了,花坛里的花开了,你们看,

花坛里开了几朵花?(2朵。)

2、教师(出示图片):第二天又开了几朵花?(4朵。)现在花

坛里总共开了几朵花?(6朵。)

3、教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在黑

板上列出2+4=6。)

4、教师:算式中的2、4、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在图上

指一指吗?

二、结合实物,进一步学习6的加法。

1、教师:你们看,这里有几支红色的粉笔?几支白色的粉笔?

总共有几只粉笔?

2、教师: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在黑板上列

出4+2=6。)

3、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4、这些粉笔中有几支是短的?有几支是长的?共有几支粉笔?

5、请孩子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1+5=6,5+1=6。

三、巩固加法交换律。

1、教师:请你们结合花坛的图片仔细观察,2+4=6和4+2=6这

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字只是交换了位置,

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交换律。

3、教师:找一找,前面列出的算式中,谁和谁是交换律。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6的减法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理解算式中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学习6的减法,能根据图意列出减法算式。

活动准备:

1、6颗纽扣,每个孩子2个玻璃瓶、6颗糖果。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二、学习6的减法。

1、教师:这里有6颗纽扣,我把它们分别拿在两只手中,现在

我打开右手,你们看我右手有机颗纽扣?

2、教师:那么,我左手中有几颗纽扣呢?

3、教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列出算式吗?(如:6-2=4。)

4、教师:请你结合纽扣说一说算式中6、2、4各表示什么意思?

5、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6的其他减法。

三、巩固6的减法。

1、教师请孩子将糖果放入2个玻璃瓶中,每次玻璃瓶中的糖果

数不同,然后列出减法算式。

2、孩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导孩子互相检查。分享操作结果。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2页的练习。

认识时间(一)

活动目标:

1、能区分时针、分针,知道钟面上的数字1—12的排列次序及

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能够将学习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准备:

1、时钟。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教师:会走没有脚,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品?它有什么用?

二、出示时钟,认识钟面构造。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请你说一说。

(如: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格。)

2、教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用吗?(时针表示几时,分

针表示几分。)

3、教师转动控制时针和分针的调节器,请孩子观察时针和分针

的运转关系。

4、教师:时针和分针是两兄弟,长得很像,谁能想个办法让我

们记住它们?

5、教师小结:长的叫分针,走得快;短的叫时针,走得慢。假

如现在是12点,当分针从12往右走一圈,时针只从12走到

1.也就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三、巩固对钟面的认识。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漂亮

的钟面吧。

2、请孩子在活动材料上贴上时针、分针和数字,鼓励孩子在钟

面上进行添画。

活动延伸:请孩子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面,比较它们的相

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认识时间(二)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钟面的认识,学习整时和半时。

2、了解生活中一天的时间。

活动准备

1、时钟,每个孩子自带一个可以拨动的玩具钟。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钟的转动,学习整时和半时。

1、教师一边转动时针和分针的调节器,一边讲解。

——当时针和分针指向12,表示现在是12时,可以用“12:00”

表示。这时分针向右开始转动,当它再转到12,时针指向1,

表示1时。小朋友,当分针指向12,时针转到3,表示几时呢?

——当时针和分针从12时出发,分针走了半圈,指向6,此时

时针指向12和1中间,表示12时半。也可以用“12:30”表示。

小朋友,当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表示什么时间

呢?

2、教师旋转时钟调节器,请孩子说出是几时或几时半。

二I、拨玩具钟,在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

1、教师报一个典型的时间(如起床、上课、晚上睡觉的时间),

请孩子把时针和分针拨到相应的位置。

2、孩子两人一组,一人报时间,另一人拨时针和分针。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第3页的练习。

认识年历

活动目标:

1、认识年历,了解年历的用途。

2、探究年历中不同数字的意义,学会使用年历。

活动准备:

1、一张年历。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年历,了解年历的用处。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认识吗?你在哪里见到

过它?你什么时候需要它?

2、孩子自由讨论。

二、结合活动材料观察、了解年历。

1、教师:我们一起来认识年历,请你仔细看一看年历上有什

么?

2、孩子结合活动材料观察年历。

3、集体交流。

——教师:年历上有什么?

——教师:这些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引导孩子了解表示年、月、日的数字所在的位置。

——教师:看一看,一年有几个月?

——教师:一年中,每个月都是31天吗?

——教师:一年中30天、31天、28天分别有几个月呢?(请

孩子仔细观察、统计。)

——请孩子数一数一星期有几天?记住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顺

序。

——教师:今天是星期几?明天(或后天)是星期几?

三、学习运用年历查找特殊的日子。

1、教师:年历中可以找到很多的节日,你知道有哪些节日吗?

2、教师请孩子在年历中找出自己所说的节日。

3、教师:你还想在年历中找到什么节日?

4、请孩子说一说、找一找(如自己的生日等。)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7的组成

活动目标:

1、会按照互换规律把总数分成两个部分数。

2、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活动准备:

1、7颗木珠,2个盒子(1个红色、1个黄色),记录纸、笔。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学习7的组成。

1、教师:我要把这7颗木珠放在1个红盒子里和1个黄盒子里,

想一想,可以怎么放?共有多少种放法?

2、请孩子想一想,写出分合式。

3、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记录。

4、教师: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去分(引导孩子选择其中一个

盒子,并从1开始分,每次增加1。)就能分得又快又好。

二、学习按互换规律记录7的组成。

1、教师:小老鼠收到了7盆花,他想把7盆花放在两间房子里,

可以怎么放呢?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示,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3、教师:我们按互换规律来分一分。第一次把7盆花中的1

盆放在左边的房子里,剩下的6盆放在右边的房子里,怎么记

录分合式呢?

4、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分合式:

5、教师:接下来,按照互换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分?

6、教师将7盆花分给左边的房子6盆,右边的房子1盆。并写

下分合式:

7、教师:看一看,这一次的分发和刚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8、教师:刚才的分法和现在的分法符合互换规律,两边的数字

只是交换了位置。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写到一个分合式里。

9、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合式。

三、孩子操作,学习交换规律。

1、教师:接下来该怎么分呢?请你按照交换规律分一分。

2、请个别孩子分一分,教师和其他孩子评判。

3、教师请孩子观察记录结果,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记一记7

的组成。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7的加法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2、继续探索加法交换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一张画有2只黄色蝴蝶、5只黑色蝴蝶的图片,7以内数的

加法算式卡片。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图片,学习7的加法。

1、教师(出示图片):图片上有几只黄色的蝴蝶?有几只黑色

的蝴蝶?

2、教师:图片上共有几只蝴蝶?请列出算式。

3、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在黑板上列出2+5=7,提问:算式中2、

5、7各表示什么?(鼓励孩子边说边指一指、圈一圈图片上的

蝴蝶。)

4、教师:如果把加号前后两个数字的位置调换一下,会怎样?

请你列出算式。

5、教师:我们一起来看2+5=7和5+2=7这两个算式,2、5、7

各表示什么?请你指一指、圈一圈。你知道这两个算式是什么

关系吗?

6、教师: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是相同的,结果也都是7,

只是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字调换了位置。我们知道了这个规律之

后,只要看到前面的这个算式,就能够列出后面的那个算式了。

二、进一步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7以内的加法算式,请孩子根据加法交换

律写出另一个对应的加法算式。

2、教师请个别孩子说出自己列出的算式,并请其他孩子判断。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7的减法

活动目标:

1、结合实物,学习7的减法。

2、看图列算式,巩固对减法算式的理解。

活动准备:

1、7颗糖,1只盘子,7的减法算式卡片,图片(小猫在吃鱼,

盘子里有3条鱼,盘子外有4根鱼骨头。)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实物,学习7的减法。

1、教师:桌上有7颗糖,现在我把其中的2颗糖放在盘子里,

桌上还剩下几颗糖?

2、请孩子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3、教师:现在我把5颗糖放在盘子里,桌子上还剩下几颗糖?

4、请孩子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5、教师请孩子比较7-2=5和7-5=2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看图列式,进一步理解7的减法。

教师出示图片,请孩子列出算式,并请个别孩子说出算式中

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4页的练习。

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能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在活动中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三角形的物品,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长短不一的小棒

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三角形的物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教师出示三角形物品,请孩子用手笔画这些物品的形状。

2、教师将三角形从物品中抽象出来,画在黑板上。

3、教师引导孩子发现这些图形的相同之处(有3条边、3个角,

且每条边都是直直的线。)

4、教师:像这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操作活动:图形变变变。

1、教师将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分发给每个孩子。

2、教师:小朋友,你手中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它变成

三角形吗?

3、教师鼓励孩子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大胆尝试,引导孩子建立正

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联系。

三、操作活动:图形搭搭搭,用小棒摆图形。

1、教师给每个小组若干小棒,请孩子尝试用小棒搭一个三角

形。

2、教师请孩子用4根小棒搭三角形,说说能搭出几个三角形。

3、鼓励孩子用更多的小棒搭三角形,说说搭出了几个山角形。

四I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正确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了解基本

特征。

2、通过观察,能够从画面中准确地数出平行四边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

1、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模型,各种平面图形纸片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教师出示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模型,通过拉伸将长方形变成平

行四边形。

2、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它有什么特

点?

3、教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平行四边形”。小朋友,

你能变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4、教师(出示各种图形):你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二、学画平行四边形。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请孩子观察第一部分的练习中的四个图

形。

2、小朋友,请你将每幅图沿虚线连起来。

3、教师请连好的孩子说说是什么图形,有哪些特征。

三、平行四边形大搜索。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请孩子完成第二部分的练习。

2、教师:图形宝宝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请你看一看图上藏了

哪些图形宝宝?

3、教师:你能找到他们吗?比比谁的眼睛亮!

4、教师:请你数一数,每幅图中平行四边形的数量是多少?

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8的组成

活动目标:

1、会按左边多1个、右边就少一个,合起来总数不变的互补规

律,把8个物体分成两个部分,学习用数字记录分的结果。

2、发展思维的条理性,提高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练习纸、印章、印泥若干。

2、活动材料、挂图。

活动过程:

一、结合挂图,探索互补规律。

1、教师出示挂图,请孩子看一看画面上有什么,有多少。

2、教师:每一行有8辆玩具车,要把这8辆玩具车分成两份,

送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呢?

3、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4、教师:老师想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里藏着一个规律,看

看你们能不能发现?

5、教师用画线的方式,按照多1少1的规律把玩具车分成两份。

8

6、请孩子思考: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7、教师小结:把一个总数分成两个部分数,可以按一个不分数

少1,一个部分数多1,合起来总数不变的方法分。这样分得既

快又不会有遗漏。

二、做游戏“碰球”,口头练习8以内数的组成。

1、教师:当老师说“我的3球碰几球",你们要说出“你的3

球碰5球”,你们说出的数字和老师说出的数字合起来是8.

2、游戏可重复数次。

三、小组活动:盖印章。

1、教师将孩子分成若干组,提供练习纸、印章和印泥,请每

个孩子取一张练习纸和一个印章,并看清楚三角指向的数字,

分别在每一列上下两个格子里盖上印章,使两个格子中印章的

数量合起来是三角指向的数字所表示的数量。提醒孩子注意同

一行每个格子里的数量要不同。

8

2、孩子进行操作活动。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8的加法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数学问题,并能按图意

列式计算。

2、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画有两排树的图片一张。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图片,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数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第二排8棵树中的6棵树用纸遮住,只看到

2棵树),并给出数学信息:中班小朋友种了6棵树,大班小朋

友比中班小朋友多种了2棵。请问,大班小朋友种了几棵树?

2、教师:图片已经告诉你哪些信息?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请你

结合图片再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3、教师引导孩子结合图片找到“中班小朋友种了6棵树”“大

班小朋友比中班小朋友多种了2棵树”这两条数学信息和“大

班小朋友种了几棵树?”这一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列出的

算式。

4、教师掀开遮住6棵树的纸,请孩子数数、看看大班小朋友是

否种了8棵树。

5、教师小结:这道数学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样的问

题需要用加法计算。

二、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孩子列数计算。

1、教师提问:

——小红画了5只鸭子,小青比小红多画了3只鸭子,小青画

了几只鸭子?

——小白兔种了2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种了6个萝卜,

小灰兔种了几个萝卜?

——妈妈给哥哥7块饼干,弟弟拿到的饼干比哥哥多1块,弟

弟有几块饼干?

2、孩子列出以上各题的算式后,教师提问“算式中的各数表示

什么”,帮助孩子进一笔理解此类数学问题的含义。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8的减法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数学问题,并能按图意

列式计算。

2、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画有两排手帕的图片一张:第一排是6块手帕,第二排是8

块手帕。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图片,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数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第二排8块手帕中的6块用纸遮住,只

看到2块手帕),教师提出数学问题:第一组小朋友洗了6块手

帕,第二组小朋友比第一组小朋友多洗了2块,第二组小朋友

共洗了几块手帕?

2、孩子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孩子结合图片找到数学信息

和数学问题。

3、教师请孩子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4、教师:第二小组的小朋友洗了8块手帕(掀开遮住6

块手帕的纸),第一组小朋友比第二组小朋友少洗了2块,第一

组小朋友洗了几块手帕?

5、孩子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孩子结合图片找到数学信息

和数学问题,并引导孩子理解第一组小朋友比第二组小朋友少

洗2块手帕就是要从8块手帕里减去2块手帕。

6、请孩子列式计算,并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二、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孩子列出算式。

1、教师提问:

——老师的左手拿了8颗豆子,右手比左手少拿了2颗豆

子,右手有几颗豆子?

——草地上有8只黄小鸡,黑小鸡比黄小鸡少3只,草地

上有几只黑小鸡?

——小明折了8架飞机,小平折的飞机比小明折的飞机少

4架,小平折了几架飞机?

2、孩子列出以上各题的算式后,教师提问“算式中各数表

示什么",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此类数学问题的含义。

三、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认识尺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尺子,了解尺子的作用。

2、能够正确使用尺子,并学会整数刻度的读法。

活动准备:

1、孩子每人一把尺子、一张纸条(长度为整数)。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尺子。

1、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尺子,说一说尺子上

面有什么。

2、孩子仔细观察。

3、教师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尺子上面一格一格的线叫做刻度线,1表示

1厘米,2表示2厘米......

5、教师:尺子上的刻度是用来做什么的?(引导孩子讨论。)

6、教师小结:尺子的作用就是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学习使用尺子。

1、教师:那么,我们怎样用尺子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呢?

(引导孩子讨论。)

2、教师出示纸条,请个别孩子尝试测量纸条的长度,并在黑板

上记录测量结果。

3、教师: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

4、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我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首先要把物

体放平,尺子和物体要紧紧地挨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然

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应的刻

度就是该物体的长度。

5、请孩子再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合活动材料,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

1、教师:你还见过那些尺子?她们是什么样子的?(如:三角

尺、卷尺。)

2、教师:书上这些尺子你见过吗?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

3、教师:尺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会正确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很重要。

活动延伸: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用尺子测量物体。

简单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棒一根、尺子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尺子的使用方法。

二、结合活动材料进行操作活动。

1、教师将孩子分成若干组,每个孩子一把尺子。

2、教师结合活动材料讲解操作方法:请你测量活动材料中物体

的长度,并将物体的长度用数字记录下来。

3、孩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操作结果。

1、教师:我们一起来分享小朋友的操作结果。

2、教师请测量方法不正确的孩子上台演示测量。

3、教师和其他孩子为其纠正。

4、请孩子再次说说正确的测量方法。

9的组成

活动目标:

1、探索9的组成,学习用简便的方法记录分解式。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1—8的数字卡片若干套。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1、教师:有一个数字,它是8的相邻数,并且比8大1.这个

数是几呢?

2、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二、学习9的组成。

1、教师请孩子阅读活动材料,观察每一排木珠的颜色是怎样变

化的;按照变化规律,把下面几排的木珠涂上两种颜色,并记

录在空格中。

2、孩子操作,教师观察孩子的操作方法。

3、请做得又对又快的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4、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9<

5、教师:你有什么发现?

6、这就是我们学过的用一边多1,一边少1的方法来分解数字。

7、教师: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分得又对又快呢?

8、教师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9、教师按照交换律写出9的组成:

9<

10、教师:还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的方法来分解数字。

三、做游戏进一步巩固9的组成。

9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目标:

1、活动过程:学习看演示列出9的加法、减法算式,并创编数

学问题。

2、理解加减互逆的规律。

活动准备:

1、盘子一个、豆子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看演示,创编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

1、教师往面前的盘子里放4颗豆子,提问:老师做了什么事

情?

2、教师再往盘子里放5颗豆子,提问:老师又做了什么事情?

3、教师:谁能根据老师刚才做的动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4、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5、教师:老师先往盘子里放了4颗豆子,接着又放进去了5

颗豆子,老师总共在盘子里放了多少颗豆子?

6、教师: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7、教师:请你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的含义。

二、观看演示,创编数学问题并列出减法算式。

1、教师:现在盘子里总共有几颗豆子?

2、教师从盘子里拿走7颗豆子。

3、教师:请你根据老师刚才做的动作创编一道数学问题。

4、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5、教师:盘子里有9颗豆子,老师拿走7颗豆子,现在盘子里

还剩下多少颗豆子?

6、教师: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7、教师:请你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的含义。

三、解决“一图四式”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6个苹果。

2、教师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图中一共有几个苹果?可以怎样列式?(3+6=9)

——还可以怎样列式?(6+3=9)

——图中一共有9个苹果,左边有3个,右边有几个?(9-3=6)

——图中一共有9个苹果,右边有6个,左边有几个?(9-6=3)

3、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算式。请孩子说一说算

式中各个数的含义。

4、教师:像这样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个算式的题目我们叫做

“一图四式”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6页的练习。

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认识小额的人民币,能简单的进行等价兑换。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人民币的作用。

活动准备:

1、人民币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区分硬币和纸币。

1、教师出示1元硬币和1元纸币,请孩子说说两者的相同之处

与不同之处。

2、请孩子通过看看、摸摸,说一说硬币和纸币的相同之处和不

同之处。

3、教师:他们都是人民币,这种圆圆的、硬硬的钱币是硬币;

这种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钱币是纸币。

4、教师:人民币有什么用处?你用人民币买过什么?

二、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1、教师将孩子分成若干组,并分给每组若干硬币和纸币。

2、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硬币,说说上面有什么?

3、教师请个别孩子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硬币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5、教师:硬币上的数字就是钱币的面值,数字后面还有面值单

位。

6、教师请孩子找出1角硬币、5角硬币和1元硬币,并进行比

较,说说这三种表示什么意思。

7、教师请孩子找出1角纸币、5角纸币和1元纸币,说说纸币

上有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8、教师请孩子比较三种纸币,说说它们的区别。

9、教师:小朋友,请你把面值相同的人民币放在一起。

10、请孩子分组展示操作结果。

三、初步学习人民币的换算和加减。

1、教师(出示1张1元人民币):小朋友,你能用几张1角的

纸币和老师换这张1元?又能用几张5角的纸币和老师换这张

1元?还可以怎么换呢?

2、请个别孩子回答,集体验证。

3、教师(出示1个1元硬币和3个1角硬币):小朋友,你知

道这里一共是几元几角吗?

4、请个别孩子回答,集体验证。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的练习。

1、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孩子到附近的商店购买小商品,引

导孩子进一步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2、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7页的练习。

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用小数法表示的商品价格。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活动准备:

1、储蓄罐、人民币、购物小票、文具(如:铅笔、橡皮、尺子

等)若干。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做游戏“算算我有多少钱”。

1、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实现放入若干人民币),请孩子从储

蓄罐里依次取出人民币,并说出取出的人民币的面额。

2、教师: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算一算,这个储蓄罐里共有多少

钱?

3、请个别孩子计算并回答,其余孩子验证。

4、教师将孩子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储蓄罐(实现放入若干人

民币)。

5、教师:请每组小朋友合作算一算,储蓄罐里共有多少钱?

6、请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验证。

二、学习看购物小票。

1、教师(出示超市的购物小票):这是什么?上面的数字表示

什么?

2、孩子自由讨论。

3、教师(将其中一个价格写在黑板上):这些数字是用来表示

物品的价格,中间的这个小点是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几就

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是几就表示几角,第二位是几就表示几

分。比如:2.50标小兀5角。

4、教师将孩子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张购物小票,请孩子互相说

说小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价格。

三、做游戏“我会买文具”,学习简单的购物。

1、教师将各种文具陈列在桌子上,并给每种文具标明价格,布

置成小小文具店。

2、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营业员,请孩子带着钱去文具店买文具,

买之前要说清楚买什么,给多少钱,是否要找钱,要找多少钱。

交易顺利完成后,教师与孩子相互用双手击掌一次。

3、可请个别孩子当营业员,再次游戏。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请孩子说说商品的价格,鼓励

孩子自己付钱。

10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10的组成,探索用简便的方法记录分解式。

2、积极参与活动,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I、10个梨的图片,孩子每人一张10以内数的数字卡片。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0o

I、教师:数字10怎么写?

2、请孩子说一说、写一写。

二、学习10的组成。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上10个梨的图片。

2、教师:请你把10个梨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呢?怎样

分才能分得又对又快呢?

3、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4、教师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教师根据交换规律和左边多1,右边少1的规律在黑板上

写出10的分解式。

10<

三、做游戏“找朋友”。

1、教师提供每个孩子一张数字卡片,组织孩子围成一个

圆圈。

2、游戏规则:教师和孩子一起唱歌曲《找朋友》,当唱到“找

到一个好朋友”时,请孩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卡合起来是10

的同伴做好朋友。

3、可以让孩子互换数字卡反复游戏。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10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目标:

1、学习10的加法、减法,能列出算式。

2、积极探索,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活动材料、挂图。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教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人民币吗?老师今天带了10

元钱,我们一起去购物吧。

二、猜一猜我买了什么(一)。

1、教师出示挂图,请孩子观察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及价格。

2、教师:老师现在要拿10元钱去超市买两样东西,并且把10

元钱用完,你们猜一猜老师会买什么?

3、请孩子想一想、猜一猜。

4、教师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在此

环节中,教师应尽量叫孩子多猜几次,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

他们的思考。)

三、猜一猜我买了什么(二)。

1、教师:现在老是拿了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还剩下3元,

请你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

2、请孩子想一想、猜一猜。

3、教师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4、教师请一个孩子上前当小老师,其他孩子猜猜他买了什么?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娃娃家、超市。

2、加法和减法算是提若干。

3、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计算算式。

1、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娃娃家做客。可是,娃娃

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呢?算一算这几道算式,就知道了。

2、教师出示算式,请孩子计算。

3、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娃娃家的门牌号,我们去给她买些礼

物吧。

二、做游戏“超市购物”。

1、请几个孩子当超市的营业员,其他孩子当顾客。

2、孩子从“银行”里取“人民币”,然后到超市购物。

3、孩子自由购物,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分享。

1、教师:说一说你去银行取了多少钱?是怎样取的?

2、教师:拿在超市买了几样东西?一共用了多少钱?还剩下多

少钱?

3、请你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的含义。

4、请孩子说一说,教师和其他孩子评判对错。

四、活动结束。

教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购买的礼物一起去娃娃家做客吧。

五、请孩子结合活动材料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8页的练习。

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轻重,感受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推理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两本轻重不同的书,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只鸡蛋。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尝试感知物体的轻重。

1、教师出示两本大小相同的书,提问:这两本书哪本重?哪本

轻?

2、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3、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4、教师请个别孩子用手掂一掂,比较两本书的轻重。

5、教师:在比较物体的轻重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得

出结果。

二、通过比较,感知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只鸡蛋,提问:这个苹果和这个鸡蛋

谁轻谁重呢?

2、教师请孩子先猜一猜,再请部分孩子用手掂一掂,比较后得

出苹果重,鸡蛋轻。

3、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橘子,这个橘子是重还是轻呢?

4、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5、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

6、请个别孩子用手掂一掂,比较后得出苹果重橘子轻。

7、教师:我们来比一比橘子和鸡蛋谁重谁轻。

8、请个别孩子用手掂一掂,比较后得出橘子重,鸡蛋轻。

9、教师:橘子是重还是轻呢?

10、引导孩子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三、操作活动:找一找,比一比。

1、教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在教室里找三件物品,比一

比它们的轻重,说一说各自的发现。

2、孩子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请个别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四、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1、请孩子在家中和父母一起找几件物品,比一比物品的轻重。

2、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9页的练习。

二等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许多物体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并知道整

体大于部分。

2、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

活动准备:

1、一根有若干橡皮筋接成的长橡皮筋,各种图形纸(如:长方

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由故事导入活动。

1、教师:小猪在跳橡皮筋,小熊跑过来说“我也想跳橡皮筋,

你能把橡皮筋分给我一些吗”,小猪说“好的,我们把它分成一

样长的两根橡皮筋”。可是,小猪发愁了,不知道怎样分才能分

成两根一样长的橡皮筋。小朋友,你能帮助小猪吗?

2^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

二、学习二等分。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根橡皮筋,想把它分成一样长的两根,

请你来分一分。

2、请孩子演示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橡皮筋可以分成相同长度的两根,老师这儿有图形,

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呢?

4、教师请孩子说一说哪些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

三、操作活动。

1、请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孩子多种分法。

四、分享交流。

1、请孩子说说哪些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并演示给小朋友

看。

2、请其他孩子说说土星的不同分法。

3、教师为什么剩下的图形不能分成两等份呢?

4、教师: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呢?

五、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操作手册第10页的练习.

守恒训练

活动目标:

1、自主探索、发现、感知量的守恒。

2、激发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只同样大小的杯子,一

只高且细的杯子,水,孩子每人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四

张不同形状的纸。

2、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测量纸的面积,感知量的守恒。

1、教师出示一张大正方形纸和一张大长方形纸(如下图),请

孩子判断两张纸是否一样大,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教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两张纸是否一样大呢?

3、教师示范用一张小正方形纸片(面积是大正方形纸的四分之

一),测量大正方形、大长方形纸的面积:把小正方形纸片的两

条边与大正方形、大长方形上的两条边的一角对整齐,然后沿

小正方形纸片的边在大正方形纸和大长方形纸上画线,大正方

形和大长方形纸上就有一个和小正方形纸同样大的小正方形。

数一数,各有几个小正方形,然后得出两张纸是否一样大。

4、教师小结:因为两张纸上都有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所以

它们一样大。

二、教师演示,引导孩子判断并讨论。

1、教师出示三只同样大的杯子,用其中一只当量杯,先在量杯

中注满红色的水,然后全部倒入一只杯子中,再在量杯中注满

红色的水,然后全部倒入另一只杯子中,请孩子比一比这两只

杯子里的水是否一样多,说说为什么。

2、教师出示一只又细又高的杯子,把其中一只杯子里的水全部

倒入此杯,请孩子比一比这两只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说说为

什么。

3、教师小结:因为这两只杯子中的水原来是一样多的,因此,

不管倒入哪只杯里,水还是一样多的。

三、孩子自主操作、探索,进一步感知量的守恒。

1、教师给每个孩子提供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四张不同形

状的纸(如下图)及用于测量的小长方形硬纸片。请孩子测量

后找出哪张纸最大、哪张纸最小、哪两张纸一样大。

2、请孩子自主操作。

3、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延伸:

请孩子完成活动材料中的练习。

解决问题(一)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动作或画面创编加法类数学问题。

2、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准备:

1、两面小红旗,一面小黄旗。

2、活动材料、挂图。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导孩子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教师请一个孩子站在讲台前,先给他2面小红旗,再给他1

面小黄旗。

2、教师请孩子思考如何讲述刚才看到的事情。(老师先给XXX2

面小旗,又给他1面小旗,他一共有3面小旗了。)

3、教师请个别孩子说一说。

4、教师:老师把刚才的事情编成一道加法题,请你们听一听。

5、教师:老师先给XXX2面小旗,再给他1面小旗,老师一共

给了XXX多少面小旗?

6、教师请孩子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7、教师小结:在一道数学题中,必须有一件事情(如:给小旗),

还要有两个已知的数字(如:2和1),最后要提出一个问题(如:

老师一共给了XXX多少面小旗?)

8、请孩子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结合挂图,学习创编加法类数学问题。

1、教师出示挂图,提问:左边的画面中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

事情?有那两个已知的数字?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请你创

编一道加法题。

2、请孩子集体交流,说说自己创编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

3、以此种方式结合右边的画面创编第二道数学问题。

三、进一步巩固练习创编加法类数学问题。

1、教师:请你找个好朋友,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创编数学

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编得又对又快。

2、请孩子自由结合进行合作,创编数学题。(如:一个孩子先

拍4下手,再拍3下,另一个孩子提供其动作,创编加法数学

题。)

3、教师请部分小组的孩子演一演、说一说。

4、教师小结:我们在做合起来的动作的时候,一般表示求两个

部分相加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四、请孩子结合活动材料练习。

解决问题(二)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和相关数量关系创编减法类数学

问题。

2、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7支粉笔。

2、活动材料、挂图。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导孩子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教师出示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