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1•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

自叹®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

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己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清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

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师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

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

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病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1.《自叹》一诗中借“”和“”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文言语句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稼轩/倚楼,望见之适:©___

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

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

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寡:②_

思。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

《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假十万缗以济贫假:③_

解为“给”的意思。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4.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

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

印证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____,

以并南者如此。

____________a

(《访辛弃疾》)

5.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6.《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

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答案】

1.倦鸟神龟

2.恰好,正好,刚好少借

3.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示例:“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

而进”这一细节描写夸张成分浓厚,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写出了陈同甫的侠士风度。

6.三人均为南宋爱国文人,诗文中流露出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共同意愿:《自叹》表现了文天祥为敌

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而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相

与谈天下事,指点江山,富有壮志豪情。

【分析】

1.

考查诗歌意象的判断。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是在文天祥被元军扣留以后写的,他回

想不久前的往事,不免发出深长的感慨。据这首诗的前言说,正月十三日夜晚,作者听说,丞相陈宜中将

要在十五日到长堰去会见元军统帅伯颜,便极力加以反对,认为这时与元军谈判并无实际意义,阻止了陈

宜中的这次行动。但在朝廷上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受到吴坚等人的鼓动,自己竟接受了到敌营谈判的建

议,想来真是不可理喻。“自叹”实际上是“自怨”,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诗人以“非无翼”的“倦鸟”

表达还有不少的抗元志士支持自己却自投罗网的悔恨,用有灵性可以托梦给人却被托梦求救的人所杀的

“弗自灵”的“神龟”表达了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2.

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①要求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此时稼轩与陈同甫尚不相识,同甫直接

上门来访,稼轩只能是“正好”在家,靠在楼上看到他。故解释为“恰好,正好,刚好”;②要求用“成

语推断法”,“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③要

求用“课内迁移法”,“假十万缗以济贫”中的“假”,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可理解为“借”的意思。

3.

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

语法和句式,加I".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是: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

成了好友。结合“则”“遂”两个句首虚词,可断句为:遣人询之/则己及门/遂定交。

4.

考查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可知,

稼轩一心合并南北,而这南北合并也是君王之念,彪炳千秋的伟业,故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生前、身后”易写错。

5.

考查笔记小说的特点。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兼有“笔记”和“小说”

特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示例:“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

遂盗其骏马而逃。”这一情节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性,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前

文可知,辛弃疾与陈同甫两人见解相合,互为知己,辛弃疾会杀陈同甫灭口可能性很低,小说中设置这一

传奇虚构情节,起了增强情节曲折度,写出了陈同甫的粗豪中有机警的性格,表现了辛弃疾的以国为重态

度的作用。

【小题6】

考查诗文主题理解及情感分析。“意似而情非”指主题相似而情感有别。从三人的身份背景及诗文上看,

他们的“意”是相同的:同为南宋爱国文人,都有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文天祥的“倦乌非无翼,

神龟弗自灵”是知救国不可为而努力的矛盾,同一时期他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

明以死报国之志。辛弃疾与陈同甫慷慨激昂,共谈南北融合,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壮词中有''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白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具体到诗文中,表达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自叹》中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表现了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表现

「期待脱离幻想矛盾,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由同甫斩马首及“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可知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豪迈,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满城皆

鱼鳌”可知两人相会时热血沸腾,纵论天下事,富有壮志豪情。

【点睛】

参考译文

(-)

自叹

[宋]文天祥

既然知道到长安镇谈判不可贸然前往,是什么缘故,使我和敌酋伯颜相会在高亭?我虽然像一只倦鸟,

但是并不缺高飞的双翼;为什么像《庄子》寓言中的神龟,预见不了被人杀害的命运?天地都会为此大加

慨叹;从今而后,我将像落叶随风,到处飘零。这是个无眠之夜啊,回头看看窗外,西湖上已经破晓,连

宵风雨之后,湖边的青山一定更青。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潜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开始听说辛弃疾名声,去拜访他,快到辛弃疾家门口时,要过一座小桥,三次

提缰策马准备过桥,马三次退却。同甫发怒,拔出剑斩落马头,把马身推倒在地,走进去。辛弃疾正靠在

自家楼上,看到他这番举动,大感惊诧,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

友。

数卜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依然直接上门去见辛弃

疾,一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高谈阔论起南宋和北方外族的军事形势,并说明南宋

想收复北地要如何如何来作战,而北方若想并吞南宋又要如何如何。并且说钱塘一带不适合建为国都,北

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

都成/鱼鳖。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在馆里。陈同甫想起辛弃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后说了不少不该说的

话,)一旦酒醒回想起来,一定杀他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

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钱济困,(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言论,)辛弃疾

只好如数给他。

(2021•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萝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

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无所供。其告示石“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

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里无所供()(2)其告示本()

8.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9.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

””的品质。

【答案】

7.另,另外说

8.B

9.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洁己奉公

【分析】

7.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

(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

8.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身:独身一人。自:自己。

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

B.理解正确。

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己的年老体衰。

D.“恤”“单身”理解错误。

故选Bo

9.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

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

的品德。

【点睛】

译文:

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

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

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

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

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2021•江苏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渲渊、东流入史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

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镭,畜土石,积刍菱,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

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

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

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

者浮舟楫样、载楔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澧渊,未暇及徐。子瞻目:“澧渊诚塞,徐

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

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目:“土实胜水”。徐人相劝

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①澧渊:古湖泊名。②被:遭受,蒙受。

10.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四处)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①使民县畚铺②此人——为用言所闻

C.方水之淫也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①水里复至②故余里愚,卒获有所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浪渊球塞,徐则无害。

(2)故水即去,而民益亲。

1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

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

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

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D.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

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

10.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11.A

12.(1)澧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

(2)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

13.C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该句大意为“亲自率领军民守城,表示与城共存亡,因此洪水暴涨城池的百姓也没有溃逃”,故可断句为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11.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和用法。

A.均为“做,担任”的意思;

B.准备/详细;

C.正当/土地方圆;

D.即使/虽然;

故选A.

12.

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1)诚:如果,果真;塞:堵住;则:就;害:灾害,危险。

(2)故:所以;既:已经;去:退去;益:更加;亲:亲近。

13.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C项“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判断错误,是苏辙在饱览山川,凭吊水的遗迹之后,主

动写作的本文。

故选Co

【点睛】

参考译文: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澧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济南,向南溢出到泗水。八月

戊戌日,水到彭城边,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水没到的时候,他就让百姓准备畚箕铁锹,集聚土石,

准备好牛马的饲料,堵塞空隙,为抵挡洪水做准备。所以洪水到来,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

日,水到城下的有二丈八尺,堵住了东面西面北面的门,水从城边到山边,大雨昼夜不停。子瞻身穿制衣,

脚踏草鞋,搭帐篷临时住在城上。紧急征调民工和禁卒来进行防御,让百姓不得私卜出去避水。亲自率领

军民守城,表示马城共存亡,因此洪水暴涨城池的百姓也没有溃逃。当洪水正盛的时候,漫无边际千余里,

冲走房屋,毁坏坟墓,老弱被洪水冲走,强壮的狂跑,没有食物,最后干死在丘陵上的树木之上。子瞻使

熟悉水性的人驾浮船,装载食物来帮助这些人,因而得以脱困的人无数。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漕渊,

没有时间顾及徐州•子瞻说:“演渊如果真堵住了,那么徐州就没有危险了。堵住堵不住,是天意,但不

可以让徐州百姓再受洪水的灾害。”于是请求增筑徐州城,阻挡洪水的冲击,用木头堤保护的,洪水虽然

又到,不能再危害徐州。因此,洪水退去后,百姓更加亲近。于是在城的东门修建大楼,用黄土粉刷,说:

“土克水。”徐人互相鼓励。我刚刚入朝为官,登上这座黄楼,饱览山川,凭吊水的遗迹,于是写下这篇

黄楼赋。

(2021・四川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屣,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目:

“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②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

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

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

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縻,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捐瘠(ji):贫乞、瘦弱;②不避:不让,不差于;③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

14.为理解材料一中“有饿者蒙袂辑履”的“屐”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屣:视若

敝屣;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屐”的意思应该是()

A.行走B.鞋子C.脚D.遮盖

1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耕而食之”(食:粮食)B.加以。天灾数年之水旱(亡:通“无”)

C.“以实仓縻”(以:来,表目的)D.“加蓄积未及者”(而:表转折)

16.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C.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2)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18.“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的梦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七

连丰”。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

【答案】

14.B

15.A

16.B

17.(1)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到这个地步的。

(2)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会等到有了轻柔暖和的(衣服)才(愿意)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

会等到有了鲜美可口的(食物)才(乐意)吃。

18.①可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②可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③不会

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

【分析】

14.

考查词义。比较偏旁相同的三个字,推断字义。①视若敝屣: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屣:鞋子。②应怜屐

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屐:木鞋;③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

鞋的大小;履:鞋。因此推断“履”的意思为“鞋”,故选B。

15.

考查重点词语含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有误。句意: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食:(0)给……吃;作动词用。

B.正确。句意: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亡:通“无”,没有;

C.正确。句意:以便充实仓库;以:来,表目的;

D.正确。句意: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而:表转折:

故选A。

16.

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据此

可断句为: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故选B。

16.

考查翻译。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予,我;唯:只是;食,食物;斯:这;

(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轻暖:又轻有暧的衣服;甘旨:指甜美的食物。

18.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从“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唐尧、夏禹时的故事可知粮食充足,百姓能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②从“不地著,则

离乡轻家,民如鸟兽。”可知贫穷使人离家不安定,相反富足才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③从“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可知人贫穷饥寒会生奸邪,不顾廉耻,那么粮食多,

人富足就不会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

【点睛】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

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

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

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材料二】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

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

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

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

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

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

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

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

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

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

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2021•湖南中考真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身死而不受(乡邻)B.死亦我所晋(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

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

家方面。

2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3.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答案】

19.D

20.B

21.B

22.①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是贤明的人能够保有本心不丧失罢了。

②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3.“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

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分析】

19.

考查朗读节奏划分。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正确句读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D。

20.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乡:同“向”,先前、从前,不是“乡邻”;

C.于:介词,比,不是“在”;

D.得:同“德”,感激,不是“获得”;

故选B。

2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孟子是战国时期人,不是“春秋时期”;

C.不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是从“正面举例”;

D.“为宫室之美”的意思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宫室之美”不是指国家方面;

故选B。

2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

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心(思想)、丧(丧失)”几

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万钟(指高位厚禄)、辩(同'辨')、于(对)、何加(什么益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

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

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

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

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据此理解分析作

答。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

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

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

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

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

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

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o不仅

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

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

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

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021•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上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二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日:“汝心之日,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上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阳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河曲智叟笑而比之曰身已半入,中露尻尾B.汝心之囿,固不可彻凰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般之菊之爱,陶后鲜有同D.帝感其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答案】

24.C

25.(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也太不聪明了!

26.B

【分析】

24.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句意: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止:使……停止,阻止。句意:狼的身体已经钻

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止:通“只”,仅有:

B.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固:顽固。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

坚固,巩固;

C.句意: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二者一样;

D.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句意: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

故选Co

2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

(1)易:交换。始:才。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26.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B.妻子并没有嘲笑和阻止愚公,她只是“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见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可能面对的困难,让愚公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和打算。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

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

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

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

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

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

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021•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唯手

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核舟记(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翳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

口技(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7.《卖油翁》作者是代的(人名)。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9.[甲]文形象地表达出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

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起”而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

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答案】

27.宋欧阳修

28.可是计算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29.熟能生巧惊慌失措技亦灵怪矣哉

【分析】

27.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

田录》。

2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语:而:可是。其:代词,指核舟。曾:竟然。盈:满。

2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文“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可知,道理是熟能生巧;从丙文“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可知,宾客的样子是惊慌失措;从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可知,

是赞叹艺人的高超技艺。

【点睛】

参考译文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

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

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磐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

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

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

要抢先跑掉。

(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

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日:“南家,工人也,为鞠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鞍,,已僧三世矣。今

徙,是宋邦之求鞠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

潦本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日:“宋不可攻也,其主

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

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

积水。⑤宫:院子。⑥鞅(ma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潦之经吾宫也利()

(4)已食三世矣()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2.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33.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

影响。

【答案】

30.女子出嫁兴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供养,谋生。

31.(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32.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33.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

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分析】

30.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

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女有归:女子出嫁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已食三世矣: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31.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

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

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32.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物者也。吾将

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鞭,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晚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

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

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

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

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33.

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

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

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

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

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

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料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

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点睛】

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

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憎恶

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而不•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

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

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

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

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

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

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

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

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

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2021•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肯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

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目:“泯然⑤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

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3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氐理的一组是()

A.以毋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B.尝草百里外(动词,快步走)

C.未学识书具(副词,曾经)D.日里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

3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氐聊的一项是()

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及运用有送的一项是()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

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