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法学》教案第一编知识产权法总论第一章 知识产权概述第一节知识产权的定义、分类、范围一、知识产权的定义(一)几种方式我国民法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该术语最早出现于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是在《民法通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1.列举式这是国内外通常的做法,如传统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或者将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2.下定义这是国内教科书和学者最常用的方式。具体的定义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智力成果说”,以郑成思教授为代表,“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又如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张玉敏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3.完全列举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这是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习惯采用的方式,后面在讲到知识产权范围的时候我们将详细介绍。(二)本教材采用的定义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二、知识产权的分类(一)传统分类:工业产权和著作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著作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版权(二)智力成果类与商业标识类该分类将商标权、商号权独立出来,而将专利权著作权等都视为智力成果类的知识产权(三)人身性质类与财产性质类依知识产权是否有财产性内容将其进行分类,前者是知识产权人享有的人身权利或精神权利,后者是财产权利或经济权利。从权利比重来看,财产类的知识产权远远大于人身性质类。(四)其他分类三、知识产权的范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揭示知识产权的外延。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助于大家更具体、更感性地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外涵也日益扩大。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范围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国内立法对知识产权范围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一)国际组织划定的范围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定的范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一些国家在瑞士斯德哥尔摩签订了《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该公约于1970年生效,我国于1980年加入该公约,成为该组织的第90个成员国。该公约第2条对知识产权规定的范围是:1、著作权或版权。即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2、邻接权。即与表演者、广播、录音制作者有关的权利。3、专利权。即与发明创造有关的权利。4、发现权。即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5、外观设计权。即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6、商业标志权。即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识别性标志有关的权利7、反不正当竞争权。即与防止不正当经营竞争有关的权利。8、其他一切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成果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2.世界贸易组织划定的范围(trips协议)1、版权与邻接权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原产地标志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拓朴图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容易理解,拓朴图恐怕就有些费解。实际上,拓朴图是英文词的音译和意译。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trips中使用了两个同义词,即Layout-designs(ofintegratdcircuits)和topographies.前种表述常见于美国,拓朴图的表述常见于欧共体。trips同时了采用两种表述方式。实际上就是指半导体芯片上的掩膜作品(或称为一种布图设计),这是随着电子技术这一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7、未报露过的信息专有权(主要指商业秘密权)(二)我国立法确定的受保护范围1.《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在我国作为一类民事权利,因而《民法通则》不可避免地对知识产权的范围进行了规定。《民法通则》第94条至97条规定:1、著作权(版权)2、专利权(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3、商标权4、发现权5、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2.现行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确认的受保护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商号权其他知识产权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知识产权是在传统物权、债权、人身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与传统民事权利相比,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一、无形(一)知识产权以无形的智力成果为客体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创造的无形财富。“无形”,是指知识产权客体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客观上无法被人们实际占有。这使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相比,更容易被他人侵犯。从法律保护的角度看,有形财产权保护的核心是“占有”,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则是“使用”。例:一只手表财产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核心是占有或控制,秘密占有为盗窃、乘人不备地占有为抢夺、暴力占有为抢劫。法律将这些不当占有一律定为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惩处。但是,一只手表发明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则并不考虑占有关系,而是将非法使用专利权人的技术方案视为侵权行为予以制裁。认识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都是围绕着非法利用他人智力劳动成果而进行规定的。“无形”这一特点,使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侵权认定比有形财产权的保护和认定复杂得多。(二)无形的智力成果必须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表现知识产权与有形物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智力成果必须能被认识、被感知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这就使知识产权的客体常常依附在一种有形物质载体上,如纸张、石头、胶片、磁盘等。学习知识产权法,应当从无形之物联系有形之物,准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地加以区分。如:美术作品必须有物质载体才成为版权客体。一个画家如果这样说:“我创作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只说不做,没有载体,他不享有版权。但他把山水画在纸上或刻在石头上,就享有版权。如果他把画卖了、烧了或丢了,他仅丧失画的所有权,仍享有版权。买画的买主仅有画的所有权,但不享有版权(展览权除外)。二、专有性(一)含义也称排他性、垄断性或独占性。其基本含义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笼统地讲专有性,有形财产所有权也具备。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有独特之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两个方面。(二)绝对性——权利主体单一专有性的绝对性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相同时,权利主体一般只能有一个。例如:两个单位分别申请一件相同的商标时,只能由申请在先的单位获得商标权,两个单位不可能分别都获得商标权。而有形财产权的客体相同时,可以由众多的主体分别享有所有权。如十台相同的电视机可以由十个人分别拥有所有权。(三)相对性——权利利用受限专有性的相对性是指知识产权的利用受到法律的许多限制,其垄断性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智力成果的垄断利用就必须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平衡,因而知识产权法中有强制许可、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过期失效等限制垄断性利用智力成果的条款,规定了许多情形下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不经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意,有条件地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而有形财产权的使用则较少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同的知识产权,权利利用受限制的程度也有所区别。如版权法中有大量合理使用的条款,版权垄断性相对较弱;商标权的垄断性则相对较强,权利利用几乎不受限制;专利权的垄断性则介于版权和商标权之间。三、时间性(一)含义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法律保护,超出期限后,该智力成果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可以无偿使用。这一特点也体现了知识产权专有性的相对性。比如: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商标权的保护期为10年,版权中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的企业在技术引进时不考察专利技术是否过期,盲目引进,不必要地花钱购买过期失效的专利技术。在80年代,有一位作家未经许可改编了另一位当代作家的作品被控侵权。《光明日报》登载一篇文章为其辩解说:“难道郭沫若写《蔡文姬》也侵犯了《三国志》的版权?”这种比拟显然是荒唐的。因为《三国志》是处于公有领域的智力成果,而当代作者的作品还在保护期之内,享有版权保护。(二)原因对知识产权进行时间限制的原因有二:一是智力成果的利用与社会的繁荣休戚相关,由个别人无期限地垄断利用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二是智力成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周期,到了一定的期限也会自然丧失价值。(三)例外须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针对大多数知识产权而言的,少数知识产权并不受时间限制。从理论上讲,这些知识产权长期受法律保护。例如:商业秘密权、企业名称权、地理名称权、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权。美国“可口可乐”饮料配方通过商业秘密法保护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外人无法知晓其内容。如果通过专利法保护,最多只能保护20年。四、地域性(一)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涵义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力原则上只及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地域范围。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体现:1、知识产权只能根据一定国家的法律产生,并且只能在其产生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例如,一个中国注册商标在其他国家并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这一特征有别于有形财产权。一般来说,对有形财产权的保护,原则上没有地域性的限制。一个人在中国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到了美国仍然会被作为其个人财产受法律保护;法人或公民为投资或贸易,将其财产从一国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也不会发生其财产所有权失去法律效力的问题。而知识产权则不同,按照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的以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其他国家对这种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也有学者对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提出过质疑,认为一国获得的知识产权,其效力应及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学者Kohler,基于商标之人格权说而极力主张商标之世界性观念。”但是,知识产权国际性的观念并未得到有关国际条约及各国国内立法的认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四条和第六条分别规定了同一发明和同一商标在不同国家获得的专利权和商标权无关,即工业产权相互独立原则。该原则实际上承认了一国没有保护在其他国家的工业产权的义务。如欲在他国获得工业产权,必须依他国国内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商品商标必须在销售地国家及时申请注册,否则得不到该国法律的保护。中国在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出口商品商标在国外被外商抢先注册的多达300多起。如:北京的“五星”啤酒在美国销路很好,被外商抢先注册后被迫改换为“九星”啤酒,销售大减;上海的“芭蕾牌”珍珠霜畅销东南亚,在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地被外商抢先注册,外贸部门只好花近200万人民币从外商手中买回商标专用权;上海的“英雄”牌金笔深受日本人欢迎,被日商抢先注册后,因不愿支付每支笔销售利润5%的商标使用费,被迫退出日本市场。2、知识产权相互独立,同一智力成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的知识产权相互无关。3、知识产权可以分地域行使。(二)原因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有其产生的根源。在知识产权的雏形时期,其地域性的特点就已产生。在欧洲封建国家末期,原始著作权、专利权都是因君主的恩赐作为特许权而出现的。这种特许权当然只能在赐权的君主所管辖的地域内行使并受保护。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国家主权原则,只对依本国法取得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不承认根据外国法设立的知识产权。因此,地域性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特点继续保留下来,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一个准则。(三)地域性的削弱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并不是绝对的。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知识产品如专利、商标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往。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则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成立了一些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形成了一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例如,《伯尔尼公约和》和《世界版权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作者的作品,或在某一缔约国内首次出版的作品,在其他任何一个缔约国内,都享有该国法律给予本国作者的同等保护。由此可见,虽然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已成为知识产权地域性的补充。有的国家共同制定了统一的知识产权法,也使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削弱,如《比荷卢经济联盟统一商标法》。第三节知识产权的保护一、什么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一般意义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针对知识产权的侵害行为而言的,包括防御性保护和救济性保护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和避免知识产权将来可能受到的侵害。比如企业域员工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规定不得泄漏商业秘密,就是典型的防御性措施。但是这种方式只能针对特定的人或群体。后者是指在知识产权被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所给予的救济。根据权利分保护方法又可以将救济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关,在我国主要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又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等。二、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一)概念是指权利人在其知识产权被侵害和有被侵害的危险时,请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给予的法律救济。(二)知识产权纠纷的行政保护措施1.行政强制。包括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查封、扣押或扣留等。2.行政处罚。3.行政调解。三、知识产权的民事保护(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1.概念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凡违反法律规定而侵害知识产品所有人专有权的行为,均喂侵犯知识产权。构成要件有两个:第一,行为人侵害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第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2.类型有过错侵权行为和无过错侵权行为直接侵权行为与间接侵权行为;单方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二)表现(三)侵权民事责任形式1.停止侵害2.损害赔偿赔偿原则赔偿数额的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问题3.赔礼道歉4.消除影响(二)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三)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问题1.管辖2.被许可人的诉讼地位3.诉前禁令4.举证责任5.诉讼中止四、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一)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1.专利权2.商标权3.著作权4.商业秘密(二)刑事责任五、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主要原则(一)国民待遇原则(二)最惠国待遇原则(三)独立性原则(四)透明度原则(五)优先权原则(六)版权自动产生原则第二章知识产权法第一节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一、狭义的知识产权法仅指独立的知识产权法法典。是为形式上的知识产权法。目前颁布了正式的知识产权法典的国家只有法国和菲律宾。前者在1992年颁布《知识产权法典》,后者紧随其后,于1996年颁布。二、广义的知识产权法指涉及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视为实质上的知识产权法。显然,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仅指实质上的知识产权法。第二节知识产权法的法源一、宪法宪法乃一国之母法,当然也是知识产权法的制定依据。《宪法》第47条之规定。二、法律知识产权领域的专门法律:《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其他涉及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刑法》等。三、行政法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国防专利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四、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具有行政管理只能的直属机构有权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数量很多,如《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等。五、地方法规和规章略六、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2.商标民事纠纷案件3.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4.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5.专利纠纷案件6.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全行为和抱拳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七、国际条约我国加入或缔结的有:《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马德里协定》《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专利合作条约》trips《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录音制品公约》《巴黎公约》《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尼斯协定》等。第三节知识产权法的地位一、知识产权法在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知识产权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即知识产权法的位阶。第一层次:宪法第二层次:民法、刑法、行政法、程序法第三层次: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包括了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和程序的法律规范,是一个综合的法律体系。总体上还是规范知识产权这一私权领域的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规范是其重点和核心。二、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知识产权法的民法属性(二)知识产权法在民法典中的位置第二编著作权第一章著作权概述第一节著作权的概念一、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是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是著作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著作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没有作品,就没有著作权,脱离具体作品的著作权是不存在的。二、著作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联系和区别
著作权和工业产权二者主要共同之处是,二者的标的或对象都是表现形式,即各类作品和各种发明创造和产品设计以及工商业标记都是表现形式。二者也有如下的区别:
1.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的标的所反映的领域和作用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工业产权的标的,是以一定的产品和工艺方法以及标记为表现形式,其作用也主要在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以及商品流通方面用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产和生活条件。作品则主要反映在文学艺术和科学范围之内,用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令人赏心悦目,科学作品则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尽管近年来计算机软件被列入著作权的保,范围,但也存在理论上的争议。故上述二者的区别还是客观存在的。
2.与工业产权相比著作权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程度更弱些。著作权的效力只排斥那些对自己有独创性的表现形式未经许可的利用,但不能排斥他人独立完面的与之相近似和相同的作品也取得同样的权利。所以,只要是独立完成而非抄袭他人之作,就同样的表现形式的作品,允许两个以上的著作权存在。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除商业秘密之外,其独占性和排他性远较著作权强。不管有多少相同构思的表现产生,法律只保护其中的一个,赋予它以独占排他的权利,并排除其他表现形式再享有同样权利的可能。比如,发明创造专利权只赋予最先完成发明创造或就其发明创造最先提出专利申请的人,商标权赋予最先使用该商标或最先申请该商标注册的人。
特别是商标权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比如,商标权的排他性权利所涉及的范围,要大于商标权的独占性权利的范围。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即独占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根据该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商标专用权的权利保护范围,即商标权的排他性权利的范围,除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之外,还包括与注册商标相近似的商标和与该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相类似的商品。可见,商标权的独占性权利范围和商标权的排他性权利范围是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商标权人对自己的注册商标有权利用的方式问题,后者则为商标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所为的各类行为规定了范围和界限。商标权的排他性权利范围大于独占性权利范围,也是世界各商标法律制度的通例。
3.由于著作权制度赋予独立完成同样或相似作品的作者均享有著作权,所以,著作权通常可以自动产生。工业产权的排他性导致必须由特定的机构、法律机制完成必要的技术和法律上的鉴别、审查授权。所以,通常由政府设立主管部门完成该项工作,并通过法定程序来确定将专利权或工商业标记权授予合法的申请人。第二节著作权的特征著作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权利主体广泛原则上,各类民事主体(公民、法人等)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但著作权权利主体的实际范围较之其他各类类型的知识产权更为广泛。如未成年人,一般难以成为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权利主体,但却不妨成为著作权的主体。又如外国人,如要取得专利权或商标权,均须履行法定申请与审批手续,因种种条件限制,其申请未必得到批准,而其作品只要是在国内首次发表,即依法享有著作权,这就使其权利主体范围广于专利权和商标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吕的创作活动较之发明创造、商标创制活动更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因为著作权的以得所遵循的是不同于授予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的立法原则。二、权利客体广泛作为著作权的客体,作品同样是一种智力成果,但其表现形式繁多,范围极其广泛。无论从其思想内容(含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还是外观表现(口头、书面、摄影、绘画、雕刻、音像等)看,只要能被人感知,均能成为客体,从而广于专利权、商标权等工业产权的客体范围(专利权的客体只限于“技术发明创造”,商标权的客体也只表现为一定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三、权利内容丰富著作权内容和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包括人身和财产权两方面权利。然而从立法上看,无论是人身权还是财产权,在著作权中都体现得更加充分,内容更加丰富。就人身权而言,工业产权中专利权、商标权基本上不涉及人身权,而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则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的财产权也极为丰富,包括播放权、摄影权、演绎权、发行权等内容。四、权利产生独特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商标权,均以“依法确认”为特征,即权利的取得需经国家主管机关依法确认。如专利权的产生需要经过申请,报专利机关审查批准;商标权的产生,需依照法定程序申请注册。从历史上看,著作权的取得也曾经过“注册保护主义”的立法阶段,但时至今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著作权法均采取“创作保护主义”的立法原则,即规定作品一经产生,不论是否发表,均依法享有著作权,从而使著作权的产生有别于其他知识产权。五、权利可以分割如职务作品可以由作者和所在单位分别享有著作权的有关具体权利,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也有此特点六、权利限制较多从法理上说,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权利滥用更为法律所禁止。这一点,在著作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既是个人(单位)财产,又是一种社会财富,为了国家、公众和社会利益,法律对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专有权利作了直接规定加以限制,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所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第32条第2款所作的“法定许可”规定,都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限制。七、权利时间较长作者终身,加死后50年。第二节中国著作权法的制定和修改一、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是指调整因著作权的产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的著作权法包括著作权法、邻接权法、各种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相互提供著作权保护而缔结的国际条约。
我国著作权法律规范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分别简称《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刑法》)、单行法规、行政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文件中。我国参加的与著作权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和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有关著作权保护的双边条约,通过立法程序,也可以转化为我国著作权法的法源。二、新中国《著作权法》的制定三、《著作权法》的修订(一)修订背景(二)修订内容第二章著作权的客体第一节 作品的界定一、作品的定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解释,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二、作品的要件(一)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体育中的技巧、动作、阵势排列等,不属于作品范畴。(二)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或传授知识,或阐述理论,或反映现实,或抒发情感。路标只具有指示作用,没有思想,不能成为作品。我国出现过单独为标点符号提起版权诉讼的案例(三)有一定的表达形式作品的表达形式是指表达作者思想并能被人感知的外在形式。有时,作品的类型也被视为表达形式,如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雕塑、电影等都会被视为作品的表达形式。不同的作品,其具体表达形式各不相同。如对文字作品而言,表现为文字符号的组和、字词句的排列;对美术作品而言,表现为富有情感的线条、色彩、描绘手法等;对音乐作品而言,则以旋律、节奏、合声等为表现形式;舞蹈作品,则是通过文字和图形表现的连续动作、姿势、表情等。作品表达形式与物质载体的关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不同的规定。英美法系强调作品必须以物质载体固定,因而不保护口述作品;大陆法系的国家和伯尔尼公约则相反,承认口述作品的版权,如即席演说、课堂讲授、法庭辩论等也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作品表达形式与作品的载体不能混淆。我国《大清著作权律》将版权客体表述为“著作物”。这是直接将日文汉字引进的结果。这种表述容易混淆作品和作品的物质载体。曾有人反对以版权法保护大批量制作的美术品,原因之一是:如果根据一个雕塑设计制作出100个雕塑产品,那么仿制那一个才构成侵犯版权呢。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作品的表达形式与载体的关系。通过互联网阅读作品就容易分辨表达与载体的区别。我们很容易了解网上小说受版权保护的是那些表达一定构思的文字组合,而不是其载体屏幕本身。1999年我校民商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民法科目中有一判断分析题为:甲不小心将乙设计制作的一尊泥菩萨打烂,其行为侵犯了乙的著作权。(四)具有独创性也称原创性,初创性应与创造性相区别。是指作品由自己通过智力劳动创作完成,非抄袭之作。只要是自己完成的,作品可以与他人的雷同。对独创性的理解,大陆法系国家掌握较严,火车时刻表、电话号码簿、法律文件汇编等创作程度较底的成果一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英美法系国家的标准则相对宽松,认为只要付出了劳动,即使创作程度较低,也应受到保护。(五)具有相对完整性即作品应当完成。作品的初稿也受版权法保护。只要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即使作品未全部完成,也开始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节 作品的种类著作权法第3条和实施条例第4条作了具体规定。一、文字作品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广告语在我国的判例中也被视为文字作品受到保护。如广告语“横跨春夏,直抵秋冬”案、“世界风采东方情”案,被告以广告商务语部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抗辩,未获得法院支持。二、口述作品指即心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这类作品统称文艺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象作品修订草案改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修订草案改为“与地理、地形或者科学有关的图形和模型”八、计算机软件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第三节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一、作品的思想二、违禁作品三、官方文件四、时事新闻五、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一、禁止传播的作品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二、需要及时传播的作品如官方文件及译文时事新闻广西广播电视报诉广西煤矿工人报侵犯版权案。(《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院倾向于将其作为类似于时事新闻未通过版权法保护。英国有对电视节目时间表给予版权保护的案例。三、表现形式单一不宜垄断使用的成果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四、应由专利法、合同法调整的成果(著作权法第7条)如产品设计如果是职务发明创造,单位申请专利的权利就会和发明人版权中的发表权冲突,发表会破坏新颖性。再如技术秘密如属于职务技术成果,技术秘密权也会和发明人的发表权冲突。但是,实用工艺美术品既可受专利法保护,也可受版权法保护,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过版权法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司法判例,如“金秋茶具”(《法制日报》,张亦嵘等,1997年9月1日第6版)。第三章著作权的内容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一、著作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指著作权人基于作品而享有的人身性质的权利。有学者将其称为作者的精神权利。二、内容(一)发表权1、定义发表权是依法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以及如何公之于众的权利。作品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再现,它倾注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从一般的观念来看,人们习惯于将作品与作者的人格联系起来进行评价,认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其作品也是高尚的,一个人格低下的人其作品也可能低下。因此,一部作品创作出来后,作者在决定是否将其公之于众时,往往都非常慎重。有时,在作品发表以后,由于作者观点的改变,还会出现将已发表的作品收回的问题。另一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发表作品,发表的时间、场合和范围不同,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可能大不相同。著作权人对是否发表作品和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应有权加以选择。发表权是一项容易被人忽视,容易被人侵犯的人身权.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写了一本《声音》出版,不久,有重庆晨报(1998年10月17日)发表了一篇署名李修文的文章,标题是“敬一丹,这书是你著的吗”?文章对敬一丹在《声音》一书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读者来信的作法提出了批评,明确提出了侵犯读者发表权的观点。2、发表权的特征1)发表权是一次性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首次发表”的表述欠妥。2)发表权可以转让。如作品交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就是允许出版社行使作品的发表权。再如,画家出售美术作品原件的,其发表权随同作品的展览权转让给受让人,但其它著作权仍由画家享有。3、发表的认定1)出版构成发表。英语中的发表和出版都是同一个词publish,但中文中的发表和出版不能等同。2)将作品公之于众。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知悉作品的内容。如指在朋友间传阅,请人提意见,不算发表。研究生毕业时将论文提交答辩老师阅读也不算发表。但我的课堂讲授,或者律师的法庭辩论会构成发表行为。作品的发表方式很多,传统的有出版发行、公开陈列、现场表演等,现代的有广播电视播送、输入计算机网络等。4、行使发表权的限制行使发表权,不得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他合法民事权利。对这一问题,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原草案曾有一条这样规定,“以肖像和人体为主要内容的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未经有关被画、被摄人的同意不得发表,但新闻照片除外。”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即模特儿问题。几年前北京为裸体画展览引起模特儿的抗议风波。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人提议,可以作这样一个规定:如无相反约定,专为绘画、摄影充当模特儿获得报酬的,推定被画、被摄人已同意发表该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这种规定,是否妥当,大家可以讨论。(二)署名权1、定义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著作权法》第三10条第2项)。严格地说,署名权和作者身份权略有不同,它只是后者的一部分。但是学术上倾向于对署名权作广义的理解,从而使它包含了作者身份权的全部如下内容:首先,作者有权要求确认其作者身份;其次,作者有权决定在作品上署名的方式,如署真名、假名,或者不署名等。在作者为多人的情况下,署名的方式应包含对署名的顺序的安排不过判例不认为擅自调换署名顺序侵害了署名权;再次,作者有权禁止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第四,作者有权禁止自己的名字被署到他人的作品上。即,有权禁止他人假冒自己的姓名的行为。假冒署名是一个学术上和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属于民法中侵犯姓名权的行为,不属于侵犯著作权中的署名权的行为。但大多数知识产权学者和司法判例都认定为侵犯著作权。比较有影响的案例有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诉郭沫若的身前好友陈明远《新潮》一书假冒郭沫若署名案(《知识冲突》,辽海出版社1999年1月版)。著名画家吴冠中诉上海朵云轩、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其假冒吴寇中署名的《毛泽东肖像》油画案;王云飞诉《中国书法》杂志社展览假冒著名画家舒同绘画作品案。2、署名权的处分问题引发这一问题的是出在北京的一个案例。北京一名大学的讲师与另一大学的讲师签定一名口头合同,约定一方为另一方代写文章以评职称,另一方出现金三千元。对于署名权的处分问题学术界争议很大。对于署名权的处分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即作者可否允许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一些人认为,作者以外的人不得在作品上署名,否则不足以维护智力劳动者的正当利益;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无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同意作者以外的人在作品上署名正是作者的署名权的一项内容,如果加以限制则恰恰不利于实现作者的利益。他们甚至要求真正的作者不得在事后反悔。还有一种折衰的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只有具备作者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在作品上署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便于行使著作权,作者必须放弃署名权。例如,根据委托合同创作的作品,有时实际作者(受托人)不能署名,反而必须由委托人署名。(三)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法》将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分列在第10条第3、4项。一般都认为两者实际上同属一种权利的正批面。其中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著作权法》第10第3项)。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反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思想观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赋予作者修改权,体现了对作者创作自由的尊重。如果对修改权作极端的理解,便可认为作者享有收回作品的权利,即制止自己的作品的继续扩散的权利。作者行使收回权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例如要有正当理由、应赔偿作品使用者因此受到的损失等等。正因此,事实上极少作者有能力行使该权利。即便在德国,收回权的规定也几乎形同虚设。我国除个别学者外通常认为立法者当初无意保护收回权。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著作权法》第10条第4项)。作品的完整性不仅包括其表现形式的完整性,也包括其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的完整性。故如果未经许可而援用原作的故事创作后续作品,也可能触犯著作权人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完整性也包括作品的标题和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的联系。故如果未经作者认可,他人擅自改换作品具有独特含义的标题或者利用原曲另填新词也是对侵害。此外,该权利还及于作品的外包装,例如,出版社违背作者意愿给作品配上半裸女人像封面也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该权利甚至还及于作品的使用环境,例如,将严肃的作品用于低俗的环境中可能构成对此一权利的侵害。它也可以反映在一种再现方式上,如用一种取笑的、调侃的腔调来演唱严肃歌曲,在放电影的过程中任意插播广告等。修改权的行使要受到一些限制。主要是美术作品。某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卖出去了。几天后,心血来潮,灵感突至,想要修改那幅已卖的画。打听到买者的住址,要求行使修改权,把画再改两笔。作者改画,买主不同意怎么办?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一、著作财产权的概念和特征二、著作财产权的内容1、复制权是以一定的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利。一般说来,以复制以外的方式使用作品的,往往是在作品复制以后进行。因此,要保护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首先必须保护复制权。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复制权都是著作权人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复制可分五种形式:(1)从平面到平面的复制。如文字作品的印刷、复印;(2)从无载体变为有载体的复制。如口述伤口的录音。(3)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如米老鼠动画变成玩具,按设计图制作产品;(4)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如对立体雕塑的临摹、照相;(5)从立体到立体的复制。如对雕塑的缩小、放大等。我国著作权法第53条规定:“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不属于本法所称的复制。”可见,我国著作权法排斥了前述第三种复制。2、表演权表演权指著作权人自己表演或授权他人表演作品的权利。表演,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郎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表演是直接传播作品的方式。表演者上演剧本、曲艺、或者演秦音乐,这些现场表演活动是表演,另外通过电视台、电台将表演活动直接或传播给公众也属于表演。表演权不像复制权的涉及面那么广,它并不是一切作品都可能享有的,而主要是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享有的权利。表演权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作者或者著作权人可以自己表演其创作的作品,例如,一些曲艺演员表演的说唱段子其脚本就是自己创作的。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作品问世后,须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活动公开再现作品。因此,表演权意味着,著作权人有权许可或禁止表演者表演其未发表的作品,和因作品被表演而获得报酬。应该注意不要把表演权和表演者权相混淆。表演权是著作权人就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就其表演形象,表演活动所享有的权利。前者是一项著作财产权;而后者属于邻接权。2、播放权著作权人有权许可或禁止通过电台、电视台传播其作品的权利。播放即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在我国,著作权人主要通过允许电台、电视台播放其作品而实现其播放权。播放权适用于文字作品、戏剧、曲艺作品、音乐作品、电影、电视作品。在播放权关系中,播放权是著作权人的权利,作品播放与否,必须征得作者同意。所有的广播组织都是义务主体。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应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3、展览权著作权人或美术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享有的公开陈珍其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展览是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展览权主要适用于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由于这类作品的特殊性,展览权的先例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肖像问题。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这是《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的人身权之一。在美术、摄影作品中被画、被摄的人能否主张肖像权,易言之,此类作品的作者行使展览权时,是否构成侵犯肖像权。这在著作权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在两种权利可能发生冲突时,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与被反映的对象事先约定。无约定的情况下,著作权人能否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行使展览权,被反映对象是否可以依据民法主张肖像权,频有争议。二是美术作品原件展览权问题。因为展览的作品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品。所以,当美术作品的原件已在购买人手中时,该购买人即原件合法持有人享有展览权。这样,美术作品展览权权的主体有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作者本人,一个是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5、发行权发行权是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伤口复制件的权利。一般认为,作品复制出来后,如果不向社会发行,既限制了向社会传播作品,无法满足公众的合理需要,也无法实现作品复制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因此发行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它往往与复制权结合在一起。出版就是以印刷、间像录制等方式复制作品,然后再予发行。但出版并不能等同于复制加发行,因为复制的方式多样,如以手抄、临摹等方式复制作品后出售、出租,就不能称为出版。发行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发行者必须是著作权人或经著作权人授权委托的人;发行必须是将作品的复制品散发,因此,文学、艺术作品的表演,工艺美术品的展示,建筑设计图的实施,不是发行。只有将作品复制并公开散布(向公众散发销售),才叫发行。向公从散发,是指散发给亲朋以外的人,向亲朋赠送,不是发行,因校对、审阅而向他人寄送作品的复制品,也不能算是发行。英国著作权法认为,散布文学、艺术作品的录音片不叫发行。究其原因,大概是因录音片属于声音的表达,而不是具体形式。但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录音片、录像制品,一部分美术作品、计算机软件等的散布置于发行之列。我国著作权法也不另外。6、摄制电影、电视、录相权著作权人授权他人将自己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电视、录相的权利。将作品摄制为影视片,录相片,是一般作家难行使的,因而作者所行使的大多是许可权。那种将表演和景物机械地录制下来,不属于摄制电影、电视、录相作品。摄制电影权,包括摄制电视与摄制录像作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改编”形态,我国著作权法将它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单项权利加以规定。7、演绎权指著作权人自己或才许可他人将其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编辑等二次使用作品的权利。行使演泽权产生的作品统称为演绎作品。演绎者对演绎作品享有著作权,因为改编、翻译等演绎活动是再创作,付出了智力劳动。但由于演绎作品是在原作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演绎活动应当征得原作者的许可,并且不得损害原作品的著作权。演绎的方式有:1)改编,即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2)翻译,指把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包括把本国文字译成外国文字或少数民族文字,以及将外国或少数民族文字译成本国文字。3)注释,即文字作品的字、词、句进行解释。注释应当忠实于原著。注释仍在保护期内的作品,注释者应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支付报酬。4)编辑,指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汇集编排成为一部新作品。出版社工作人员对来稿进行文字性加工或修改,也是一种“编辑”活动,但不属于这里所指产生新作品的“编辑权”。5)整理,指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如古籍的校点、补遗等。上述方式,可以由著作权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经其授权由其他人行使。(二)获取报酬权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因他人使用作品而获得报酬的权利。作品是作者智力劳动成果,它和有形商品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作品的价值在其被使用中体现出来。著作权使用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行为。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作为对价便是取得报酬。取得报酬是许可使用的后果,似乎不应成为一项单独权利。我国著作权立法将其单独规定,意在将此项权利指在明处,便于著作权人行使。(三)新型权利《著作权法》第10条第5项中的“等方式”一词,表明其他使用方式也可能成为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这使得著作权的内容有扩充的余地,同时也给法官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著作权法的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将使作品的使用方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从而使得作者的权利越来越丰富。1、公共借阅权公共借阅权是发达国家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一项使用费请求权。由于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使得作品的销量减少,作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弥补作者的损失,少数西方国家规定图书馆要付给作者一定的版税。版税的数额由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与国家文化管理部门谈判确定,而后每年从国家给图书馆的拨款中扣除。《伯尔尼公约》并没有明文规定公共借阅权。我国考虑到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实际利益,也不保护该权利。2、进口权与平行进口权所谓进口权,是指著作权人禁止和允许其作品复制件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入某一国家的权利。由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不存在著作权保护,或者保护水平与该某国不一致,从而使得作品在该地区的复制发行不必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这些“侵权”复制品输入该国,将会对著作权人在该国的市场形成威胁。赋予作者进口权的目的就在于维护其在该国的利益。目前,各国对进口权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一些国家认为它是发行权的一部分,我国官方也曾持这种立场。但是,根据前文对发行权的解释,这种说法恐怕难以成立。不过,著作权人对于上述“侵权”复制品的进口和销售行为也不是束手无策。由于海关保护的实施,著作权人可以要求海关查处侵害其著作权的货物,所以,事实上他已经享受到了某种程序上的进口权。另外,著作权人还有权制止进口的作品复制件在境内的销售,因为这种销售行为本身是未经其同意的,因而触犯了他的发行权。平行进口,是指作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经作者授权合法生产之后,进口商合法购买并输入某一国家的行为。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生产成本的差别,使进口商有机会通过平行进口来赚取差价利润。由于这种进出口是符合自由贸易原则的,而且有利于消费者获得价廉物美的文化商品,因此大多数国家均持认可的态度,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有为了维护其权利人在世界各国的利益,反对平行进口。对这个问题我国法律亦无明确规定。3、追续权追续权是指作者分享其作品再次销售收益的权利。它是著作权之中的一项特殊的权利。其严格的含义如下:首先,该项权利有一定的人身性质,只能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享有,且不转让,不得事先放弃;其次,其客体一般只限于美术作品原件,且通常不适用于建筑作品和实用艺术作品;再次,其内容是报酬请求权,即按一定比例分享作品经作者售出以后在其著作权保护期内被公开销售的收益的权利。追续权最早起源于法国。建立该权利的理由是许多艺术品被社会承认的过程很漫长,它们当初为艺术家带来的收益往往很微薄,而后来却在流通中不断升值。人们感到,其转售不应仅仅成为收藏者与拍卖商牟利的手段,而应给作者再次获得适当报酬的机会。1948年6月修订的《伯尔尼公约》开始确认它,并将其权利客体扩展到作家和作曲家的手稿。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并不保护追续权,这使我国的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伯尔尼公约》第14条之三规定只有在起源国确保这项权利的前提下,作者才能在其他成员国享受该项权利。4、公开传播权向公众传播作品原则上是著作权人的权利。各国著作权法以及国际著作权公约大都赋予作者以公开表演、以有线和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权利。这些权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作品对公众的传播,即是同时面向不特定的广大公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品在网上以点对点的形式传播。按照传统的著作权法,这种形式属于私人使用,因而应划归合理使用的范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保护作者在网络上的正当权益,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定义公开传播权。这种努力在刚通过的《著作权条约》中得到了反映。其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该条实质上确定了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权利。个人在网络上获取作品将受到该权利的控制。5、商品化权商品化权即将作品中的角色用作商业标记的权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不及于作品中的思想、方法的实施,而只针对作品本身的使用。只要使用行为在《著作权法》第10条第5项列举的范围之列,便属于作者的专有权利的内容。至于具体使用行为的目的,则在所不问。故无论是将他人美术作品作为图书一部分印行,抑或是将它作为商标或者商品装潢使用,都应得到著作权人的认可。(一)使用权1、复制权2、发行权3、出租权4、展览权5、表演权6、放映权7、广播权8、信息网络传播权9、摄制权10、改编权11、翻译权12、汇编权13、使用作品的其他权利(二)转让权1、转让权的概念2、著作权转让合同(三)使用许可权1、使用许可权的概念2、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四)获得报酬权第四章著作权的归属第一节 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著作权主体,又称为著作权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作品享有著作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二、著作权主体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按主体形态分1、公民。没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未成年人即使属于民法理论中的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也可以因为创作这一事实行为而依法享有著作权。如幼儿园儿童的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活动均可产生著作权。案例:2、法人。法人必须符合《民法通则》第37条的规定: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非法人单位。《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不具备法人资格,经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或者组成法人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包括两种:一是依法进行登记单位或团体,如分公司、合伙企业、研究会等,这在合同法和诉讼法中也能成为主体,被称为“其他组织”;二是组成法人的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如大学的系、学院、教研室,法院的审判庭等。对第二类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与诉讼法不协调的问题,有学者表示反对,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在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上的讲话(〈著作权法讲要〉,法律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3页)。他反对的理由是这类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这理由不能成立,5岁幼儿也没有财产承担责任,但世界上基本上均承认其成为版权主体。有趣的是,〈著作权法讲座〉一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编”,把培训班这种临时机构也作为著作权人。(二)按是否直接创作分1、作者2、其他著作权人(三)按权利产生方式分1、原始著作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直接享有著作权。2、继受著作权人。依照合同或继承方式间接享有著作权。(四)按国籍分:1、本国人2、外国人第二节作者一、作者的概念(一)作者的定义作者的认定是著作权法中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根据〈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的规定,作者是指创作作品的公民。(二)著作权法所称的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者必须是直接具有思维能力的自然人2、作者必须具有创作能力创作是一种事实行为,故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作者的标准,应当是客观上的创作能力,而非法律上的行为能力。这一要求并不苛刻,没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只要事实上创作出了作品,就从法律上反推他具有创作能力。创作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会因人而异,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文字表达能力;由文字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绘画表达能力;有绘画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音乐表达能力,各种创作能力都会得到法律的认可。3、作者必须实际从事了创作活动所谓创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第1款作了立法解释,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该条第2款还明确规定:“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为创作”。大量的版权纠纷都与作者认定时如何理解该条的规定有关。如刘国础诉叶毓山歌乐山烈士群雕案,刘德彬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版权案,李淑贤诉李文达〈我的前半生〉版权案等。4、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产生了作品仅有创作活动而无创作成果也不能成为作者。作品的认定问题后面详讲。(三)作者与常见相关术语辩析与作家、撰稿人、执笔人、主编、审稿人、编辑之间的关系三、视为作者的单位(一)有关争议单位能否成为作者是著作权法起草过程中争议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三种观点:1、否认说。理由:1)认为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思维能力,创作活动为自然人所特有。单位没有思维,没有意志,因而不可能直接成为作者。2)从著作权的历史发展上看,它根源于法国大革命时代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特别是著作权中的人身权。人权仅指自然人之权。3)世界各国均只承认自然人是作者,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法律原则,就各国专利法中都不承认法人可以成为具体的发明人一样。国际作家、作曲家联盟1956年通过的《著作权宪章》就明确声明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原始版权主体,并认为:“因为著作权的授予源于智力创作行为,所以这一权利只能从自然人创作者起始,法人绝不能成为精神产品的原始著作权人。”(《著作权法讲座》,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法培训班编,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2、肯定说。如1990年4月30日审议《著作权法》的草案中直接出现了“法人是作者”的表述。理由有二:1)从理论依据上讲,有“法人实在说”和“法人拟制说”,认为法人是和自然人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人或法律上拟制的人,具有意思活动能力,并且其意思是独立的,不同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意思,因而具有独立的创作能力。2)从实际需要来看,有些大型作品如地图、报刊、百科全书及计算机软件等需要大量的自然人的集体劳动和单位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而且有的作品在过程中要体现单位的意志,而非具体执笔人的意志,如政府工作报告等。3、折中说。现行法律采纳的观点。《著作权法》第11条第3款规定,在有些条件下,法人和非法人单位被“视为作者”。其实,这种规定,并非我国创造,实际上是借鉴了日本著作权法第15条的规定。(二)单位被视为作者的条件1、作品的创作活动由单位组织2、作品的创作代表了单位意志3、由单位承担责任常见的单位视为作者的情况有:政府工作报告、大型百科全书、单位工作总结等。这类作品可以从理论上称为单位作品。须注意的是,单位作品不同于我们后面要讲的职务作品。三、作者的认定作者的认定实行推定原则,即“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这一原则一方面减轻了作者在有关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另一方面也为法官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在理解推定原则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作品中署名的人并非都是作者。应注意将其中的非作者区分开来,如丛书的顾问、策划人、校对人、审稿人、编辑等。2、作者的上民署名应是完整意义的署名。如《眼病图谱》案中“协助创作”之类的表述不能适用推定原则。3、有相反证据证明署名的人为非作者或者真正作者未署名的,应当根据证据进行认定。第三节 其他著作权人一、其他著作权人的含义其他著作权人是指作者和被视为作者以外,依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享有全部或者部分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其他著作权人是著作权主体中的一类重要主体,范围较广,既有单位,又有个人;既有原始主体,又有继受主体。二、其他著作权人的类型(一)职务作品中作者所在的单位一般职务作品,作者所在单位享有优先使用权。特殊职务作品,作者所在单位享有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二)影视作品的制片人电影、电视、录象作品的导演、编剧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三)委托作品的委托人(四)作者的被继承人(五)其他根据法律或合同取得著作权的人如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取得著作财产权的人一、著作权属于作者(一)作者的定义(二)作者的要件二、被视为作者的单位三、作者的认定第四节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演绎作品的概念和特征演绎作品是基于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作品。演绎作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它是根据已有作品而派生出来的,也叫派生作品。与演绎伤口相对应的的原作,是由作者完全独立创作而产生的。多数演绎作品是基于原作派生的,还有的演绎作品其于已有的演绎作品而产生。如根据翻译小说而改编的话剧,又如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又根据电影改编成连环画。2、演绎作品也是创作作品。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整理,是再创作的过程。演绎作品要对已有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创新,具有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演绎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付出了创作性劳动。因此,演绎作品是一种独立的新作品。(二)演绎作品著作权归属及行使由于演绎作品要以原作品为基础,所以演绎作品著作权归属和先例,应当注意与原作品著作权的关系。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一规定表明:第一,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属于演绎者所有。第二,演绎权行使著作权时须注意与原作品著作权的关系。具体讲,首先演绎权是著作权中的一项权能。是原作者赖以获得经济利益的一项财产权利。作者既可对其作品自行改编、翻译、注释等,也可以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使被许可人成为演绎者。因此,对他人已有作品进行演经绎创作,应当事先征得原作品作者的许可。当然,许多演绎作品所基于的原作品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过了保护期的作品。例如历代名作、古文。对于这类作品任何人都不享有专有权。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改编、翻译加以利用。其次,演绎作品时必须保护原作品完整性。他人不管以何种方式演绎加以利用。其次,演绎作品时必须保护原作品完整性。他人不管以何种方式演绎已有作品,都必须忠实于原作品的主题、内容。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修改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此,应当在演绎作品中指明原作者姓名,向原作品著作权支付报酬。三、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合作作品的概念和特征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称为合作作品。合作作品的作者应为数人,可以是两人以上的公民,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法人,非法人单位。合作作品概念本身十分清楚。但是合作作品容易产生纠纷,解决起来也较困难。实践中发生的著作权纠纷,属于合作作品的约占三分之一。在这些纠纷中,最基本的问题学是要解决什么是创作,什么是作者,才能正确处理纠纷。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二人以上按照约定共同创作作品的,不论各人的创作成果在作品中被采用多少,应当认为该项作品为共同创作”。结合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合作作品必须具备以上条件:1、创作人为两人以上。即使作品的署名为数人,但只要能够举证说明该作品确系一人独立创作,这种作品也只能是独创作品而非合作作品。相反,作品的署名为一人,但如果未署名者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自己参加了作品的创作该作品就是合作作品。因为,确认是否为合作者,应以是否从事了创作作品的智力劳动为依据,而署名者为作者的判断是建立在“无相反证明”这个前提之上的。2、有共同创作的意思表示,即“约定”。共同创作的约定,包括两人以上有共同创作的意图,对作品的主题及表现形式的一致设想,对创作活动的一致安排,等等。3、有合作创作的事实。即两个以上按照约定都对作品的完成做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反言之,作品凝聚了两个以上人的共同智力创作劳动。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者。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视为创作。但应注意,“直接参加创作活动”,并不一定亲自执笔完稿,诸如共同研究写作提纲,口授作品的基本内容等属于分工不同,也是参加了创作活动。根据著作权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合作作品分为可分割使用的和不可分割使用的。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是指合作者之一对自己创作的那部分可以单独另行使用,而不会影响合作作品的完整性和整体著作权的行使。与之相反的,为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二)合作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行使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共同享有,针对整部作品而言,即每一个合作者都是该伤口的共同所有人。有关著作权行使,如发表、署名、稿酬等问题,应由全体合作者协商一致。但是,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每一个合作者对其所创作的部分享有著作权。如教材中的编、章、歌曲中的词和曲,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但是合作作者在单独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初恋》歌曲被篡改案四、编辑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编辑作品的概念及特征将若干单独的作品汇编在一起而形成的新作品,为编辑作品。百科全书、辞典、文集、期刊、年鉴等都属于编辑作品。编辑作品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其中包含了编辑者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安排、整部作品的系统构思及其效果等方面。对材料的挑选、编排,是否体现了编辑者的独具匠心,决定一个作品是否成为编辑作品而受著作权保护。有争议的是某些“边缘客体”,如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表。节目预告属于一种消息或信息,本身并不是作品。但是,它的编排包含了编者较长时间的努力,溶入了他们的技巧和劳动,它们是否能够成为编辑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没有回答。在我国不财方的司法实践中,作出的回答是不同的。另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作出决定,报纸不得一次转载一周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如需要的话,应与有关部门协商。与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类似的还有邮政编码大全、火车、飞机时刻表是否享有著作权。正确认识“边缘客体”的关键仍在对作品创造性的判断,对编辑作品的创造性的判断。编辑作品的第二个特征为,在编辑作品中,每个单独的作品是可分的,可以独立享有著作权的。例如文集作为一本书其著作权属于编辑人,但书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又对这篇文章享有著作权,他可以将文章拿出来再单独使用。换句话说,编辑作品是各个作者的作品可分地集合在一起。有的国家因此称之为集体作品、合成作品。(二)编辑作品著作权归属及行使1、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编辑作品是在谁指导下,并以其名义编辑、出版的,谁就是编辑人。编辑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单位,如资料室、编委。实际中,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为编辑人的较为常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2条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创作,提供资金或者资料等创作条件,并承担责任的百科全书、辞书、教材、大型摄影画册等编辑作品,其整体著作权归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所有。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意味着整部编辑作品的出版、翻印、翻译、销售等等,必须取得编辑人的许可。2、编辑人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编辑作品是将已有作品选择、编排、合成,因此,编辑时必须经原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汇编在编辑作品中的单独作品,有许多是已发表的作品。编辑者将其收入、汇编,是对作品的再次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原作品著作人同意,往往是从相反方面证实的。即著作权人在作品首次刊登时未附带声明不转摘编的,编辑者就可以认为著作权人同意使用其作品。3、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编辑作品是各个作品可分地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一部新作品,其著作权归编辑人享有;其中可以独立存在,单独使用的原作品,其著作权由该作品的作者享有。这在著作权理论上称为“双重版权”。原作者对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权,不仅表现为作者有权决定作品的其他使用方式或途径,还表现为,编辑者在编辑活动中除对原作进行有限的文字性修改或删减外,一般无权对原作作实质性修改。五、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影视作品的概念和特征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统称为影视作品。它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意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影视作品不是电影剧本或脚本,而是指拍摄完成的影片。《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及绝大多数国家版权法都是这样规定的。这是因为,电影剧本或脚本的完成,仅公是作品创作的开始。有了脚本以后,首先要经过导演的分镜头、挑选演员,然后才有影片的摄制,其中包括摄影师、录音人员、演员、配音演员,以及作曲者、布景制作者、服装设计者的共同创造性劳动。最后还要有剪辑师对镜头的剪辑。上述步骤全部完成了,电影中包含的各个镜头都固定在胶片上了,一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才算完成。所以,一部电影中,至少可能有导演、演员及剪辑师的成果不可分地融进作品中,故影视作品是一种兼有合作作品及合成作品特点的特殊作品。(二)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由于影视作品较为特殊,在确认其著作权人是谁的问题上,例来存有争议,各国法律规定亦有所不同。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制片人所有;法国著作权法规定,电影作品的原始版权属于参加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自然人,但是制片人可能对影视作品从事商业经营。因而是参加创作的各个自然人可能只是对其创作的成果享有单独的著作权。前苏联以及一些东欧国家则认为,整个电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制片人,即电影片人,即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参加创作的其他人员对其创作的可分的部分,分别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在影响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上采取的做法是,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电影、电视、录相作品的制片者享有。电影、电视、录相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这就是说,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其中的署名权由导演、编辑、作曲人、作词者、舞美、演员、摄影者等作者享有,除署名权外的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项著作人身权和使用权、获得报酬权等项财产权利,由制片人享有。影视作品的整体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属于著作权法第11条末句,著作权不属于作者的特殊规定之一。制作人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复制权,即制作拷贝的权利,包括转换录相带用于电视播放。2、上映权,将影视作品公开上映的权利。3、播放权,通过电台、电视台将影视伤口的影像、声音或者声像同时播放的权利。4、发行权,即将影视作品的复制品以出售或出租方式推进流通领域的权利。5、改编权,包括戏剧化、小说化、美术化。6、翻译权。影视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著作权,其作者有权单独先例其著作。这些作品指剧本、音乐等,单独行使著作权指脱离影视作品以其他使用方式加以使用。如:剧本可以作为文字作品的刊物上发表,音乐可以出歌曲集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员工培训奖惩管理办法
- 综合专项应急演练培训
- 预防普通感冒的措施
- 自制英语课件教学课件
- 神秘的宇宙培训宣传
- 第四章 曲线运动-教材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2025年高考物理基础专项复习
- 防台防汛安全教育培训
- 繁育员的年终总结
- 深度学习及自动驾驶应用 课件 第1、2章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概述、深度学习基础
- 花样跳绳说课稿小学
- 颈椎间盘突出的护理的
- 陪护服务方案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培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 装卸搬运工作业安全常识范本
- IC引脚泛黄是工艺问题
- 职业规划虚拟现实技术
- 汉语言文学职业生涯规划
- 红色故事演讲
- 《大学语文2》课程教学大纲
- 《NBA球队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