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_第1页
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_第2页
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_第3页
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_第4页
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5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1.某化学兴趣小组试利用镁铝合金废料制备硫酸铝晶体,并对硫酸铝晶体[Al2(SO4)3·nH2O]进行热重分析,其实验流程如下:资料:①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②NaAlO2+CO2+2H2O═Al(OH)3↓+NaHCO3;③硫酸铝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1)在镁铝合金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固体B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操作Ⅱ包含的实验步骤有:蒸发浓缩、、、洗涤、干燥。(3)操作Ⅱ中常用无水乙醇对晶体进行洗涤,选用无水乙醇不用水洗涤的的原因是①;②。(4)若初始时称取的镁铝合金废料的质量为18.0g,得到固体A的质量为7.2g,硫酸铝晶体的质量为133.2g(假设每一步的转化率均为100%,合金废料中不含溶于碱的杂质)。计算得硫酸铝晶体的化学式为(写出计算过程)。(5)取上述硫酸铝晶体进行热重分析,其热分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323K~523K,553K~687K,当温度在1043K以上不再失重同时生成一种气体,其热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根据图示数据计算确定每步分解的产物,写出:①失重第一阶段分解产物的化学式;②失重第三阶段反应化学方程式。【答案】(1)3H2↑;2Al(OH)3+3H2SO4═Al2(SO4)3+6H2O(2)降温结晶;过滤(3)减少晶体损耗;加快晾干(4)Al2(SO4)3·18H2OAl2(SO4)3·nH2O~2Al342+18n54133.2g10.8gn=18(5)Al2(SO4)3·3H2O;Al2(SO4)31043K以上__Al2O3【解析】【解答】(1)在镁铝合金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前有2Al,2Na,4O,6H,反应后有2Al,2Na,4O,未知生成物,所以未知生成物再含有6H,应该是3H2,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固体B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OH)3+3H2SO4═Al2(SO4)3+6H2O。(2)从溶液中得到晶体,操作Ⅱ包含的实验步骤有: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3)操作Ⅱ中常用无水乙醇对晶体进行洗涤,根据“硫酸铝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所以选用无水乙醇不用水洗涤的的原因是①减少晶体损耗;②加快晾干。(4)肥料中镁的质量=7.2g,那么铝的质量=18.0g-7.2g=10.8g设硫酸铝晶体的化学式为Al2(SO4)3·n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Al2(SO4)3·nH2O~2Al342+18n54133.2g10.8g342+18nn=18所以,硫酸铝晶体的化学式为Al2(SO4)3·18H2O.(5)根据题目中图示数据可知,第一阶段,质量减少量=133.2g-79.2g=54g,失重率第二阶段,质量减少量=133.2g-68.4g=64.8g,失重率第三阶段,质量减少量=133.2g-20.4g=112.8g,失重率硫酸铝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666硫酸铝晶体中晶体水的质量分数=18×18所以,第二阶段是失去了全部的晶体水,那么第一阶段,失去了一部分晶体水。第一阶段,失去了一部分晶体水的数目=666×40.54%18≈15,所以第一阶段分解产物的化学式为Al2(SO4)3·3H2O.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27×2+16×3=102第三阶段,剩余物的相对分子质量=666×(1-84.68%)=102所以,第三阶段,剩余物是氧化铝。也就是硫酸铝在1043K以上,会反应生成氧化铝和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2.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K3[(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K3[Fe(CN)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2)(实验探究)探究气体产物。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正确。(3)探究固体产物。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下探究:取K3[Fe(C实验现象结论取滤液加入硫酸固体中含有K2CO3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K固体中含有FeO另一份中加入KSCN溶液变为红色固体中含有(4)(实验结论)K3[Fe(C2O4)(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K3[Fe(C2O4)3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答案】(1)气体产物中含有CO和CO2(2)三(3)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蓝色沉淀;Fe2O3(4)6;14∶11或11∶14【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知识,K3[故猜想三是:气体产物中含有CO和CO2[实验探究](2)探究气体产物。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CO2;C中碱石灰除去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D中固体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有还原性气体CO,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判断猜想三正确。(3)探究固体产物。取K3[Fe(C2O4)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K3[Fe(CN)6],因为实验结论是:固体中含有FeO,硫酸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K3[Fe(CN)6]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所以反应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另一份中加入KSCN,因为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含有[实验结论]根据实验可知,K3[Fe(C2O4)3]⋅3H2O的热分解产物有H2O、CO、CO2、K2[拓展延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生成的常见的黑色磁性固体为四氧化三铁,两种气体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432gFeC2O4中铁元素的质量为:432g×5656+12×2+16×4×100%=168g,故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为:168g56×356×3+16×4=232432g-232g=200g,432gFeC2O4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32g×12×256+12×2+16×472g,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00g-72g=128g,若72g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可知含72g碳元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2g1244=264g264g-72g=192g,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则说明多出来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92g-128g=64g,多出的氧元素的质量=一氧化碳中元素的质量,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64g1628=112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12=88g,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112∶88=14∶3.已知Mg能在CO2中燃烧,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的金属活动性比Mg强,说明Na也能在CO2中燃烧。为了验证,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金属钠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全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②Na2CO3溶液显碱性;CaCl2溶液显中性。(1)(实验探究一)步骤1:打开活塞,让A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收集一瓶纯净的CO2气体。步骤2: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发光放热,冷却后观察到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问题讨论)为获得纯净的CO2,可利用装置B除去CO2中混有的;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2)步骤2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是。(3)(初步结论)Na能在CO2中燃烧。(提出问题)白色物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猜想四:氢氧化钠。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4)(实验探究二)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如下: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5)方案3: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反思与评价)甲同学思考后提出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6)请将方案2结论补充完整:。(填化学式)(7)方案3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实验结论)综上所述,你认为猜想成立。(9)请写出Na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HCl;浓硫酸(2)碳(3)反应物中无氢元素(4)碳酸钠(5)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6)Na2CO3(7)将碳酸钠完全除去;Na2CO3+CaCl2=2NaCl+CaCO3↓(8)二(9)4Na+3CO【解析】(1)大理石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二氧化碳气体中可能混有HCl气体,根据图示信息,装置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HCl气体能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所以,装置B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因为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要去除水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可以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故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故分别填:HCl;浓硫酸。(2)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钠中含有钠元素,盛有干燥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还含有氧元素和氮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步骤2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是碳。故填:碳。(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物质是碳,白色的物质不可能是氢氧化钠,因为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故猜想四是错误的。故填:反应物中无氢元素。(4)实验探究二:根据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则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则白色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故填:碳酸钠。(5)根据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根据题干信息,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根据溶液变成红色不能判断白色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化钠。故填: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6)根据方案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白色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2CO3。故填:Na2CO3。(7)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即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氯化钙是为了将碳酸钠完全除去,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即能够证明样品中不含氧化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8)根据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则白色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向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样品中一定不含氧化钠;所以综上所述,可以证明猜想二成立。故填:二。(9)通过上述分析可知,Na在CO2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其化学方程式为:4Na+3CO4.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查阅资料1]①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黑色)和Fe2O3(红褐色)两种[FeO(黑色)极易被氧化为Fe2O3]。②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盐酸或硫酸的溶液。③铁单质也能与盐酸或硫酸的溶液反应,生成氢气。(1)[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2)[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查阅资料2]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Fe3O4Fe2O3铁分解温度/℃15381400—熔点/℃——1535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Fe3O4。(3)[拓展延伸]①Fe2O3高温时会分解成Fe3O4和氧气,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②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答案】(1)稀盐酸(或者稀硫酸);有气泡冒出(2)1535~1538℃(3)三氧化二铁→【解析】[实验探究]若是要证明研究的黑色物质还含有铁单质,则可以利用铁单质和酸反应生成氢气来验证,即将稀盐酸(或者稀硫酸)加入装有样品的试管中,若有气泡冒出,则黑色物质还含有铁;[理论探讨]结合表中数据、所给的信息资料和实验现象,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该是在1535~1538℃之间,这样三氧化二铁就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了,所以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是四氧化三铁;[拓展延伸]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三氧化二铁→高温四氧化三铁+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测定某还原铁粉中Fe3C的含量。查阅资料)①铁粉在空气中高温加热可以生成四氧化三铁。②Fe3C空气中高温加热可以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装置)(1)(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检验气密性;②在硬质玻璃管内装入5.00样品,并在装置A、B、C中装入相应试剂;③通入空气至装置B质量不变,记录质量286.04g;④点燃(填仪器名称)进行实验;⑤充分反应至装置B质量不变,记录质量286.48g⑥计算可知样品中Fe3C的质量分数是。(2)(实验反思)实验中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装置A作用是。(4)线框内的装置选择如图装置中的(填Ⅰ或Ⅱ),可以提高反应速度。(5)实验结时应该(填序号)a.先停止加热b.先停止通入空气c.停止加热或停止通入空气没有先后顺序(6)步骤③通入空气后再称量装置B质量目的是。【答案】(1)酒精喷灯;36%(2)3Fe+2O2点燃__Fe3(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4)I(5)a(6)将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让装置B中的NaOH吸收【解析】(1)实验步骤:④点燃酒精喷灯进行实验;⑤充分反应至装置B质量不变,记录质量286.48g⑥解:装置B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装置B增加的质量为:286.48g-286.04g=0.44g,设样品中Fe3C的质量为x。Fe18044=x0.44g,样品中Fe3C的质量分数为:1.8g5.00g×100%实验反思:(2)实验中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点燃__Fe3O(3)装置A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线框内的装置是用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使反应速度更快,应选用氢氧化钠浓溶液,选择如图装置中的I,可以提高反应速度。(5)实验结时应该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B中液体倒吸入热的玻璃管,使玻璃管炸裂,故答案为:a。(6)步骤③通入空气后再称量装置B的质量,目的是将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让装置B中的NaOH吸收,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6.过氧化氢性质不稳定,易被某些含铜化合物催化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铜混合产生气体的过程如下:(查阅资料)a.过氧化铜(CuO2)为黄褐色固体b.H2O2+Cu(OH)2=CuO2+2H2O(1)(实验过程)步骤一:制备氢氧化铜向盛有5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步骤二:氢氧化铜与过氧化氢混合向蓝色沉淀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直至过量,发现蓝色沉淀变为黄褐色沉淀,随后黄褐色沉淀迅速变为黑色沉淀,产生气泡且越来越快,最终试管中得到黑色沉淀。分析实验过程,请完成下列问题:Cu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请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验证该气体是否为氧气,可以使用进行检验。(2)(提出问题)气泡越来越快的原因是什么?(作出猜想)组成员作出如下猜想:猜想Ⅰ:Cu(OH)2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猜想Ⅱ:CuO2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猜想Ⅲ:(填化学式)作为催化剂加快H2O2分解产生O2。(3)(验证猜想)①某同学立即否定猜想Ⅰ、Ⅱ,理由是。②简述验证猜想Ⅲ正确的实验方案。(4)(反思拓展)黄褐色沉淀遇到过氧化氢迅速变为黑色沉淀并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1)-1;CuSO4+2NaOH=Cu(OH)2↓+Na2SO4QUOTE2NaOH+CuSO4=Cu(OH)2↓+Na2SO4(3)一开始向蓝色沉淀中加入过氧化氢,无气泡产生,生成黄褐色沉淀,也无气泡产生,后生成黑色沉淀后,才产生气泡,且随着黑色沉淀增多,产生气泡越来越快;取两支试管,一支加入少量氧化铜,另一支不加,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内,加氧化铜的试管,产生大量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加氧化铜的,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说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4)QUOTECuO2+H2O2=CuO+O2↑+H2O【解析】(1)过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x=0,x=-1;产生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作出猜想:过氧化氢性质不稳定,易被某些含铜化合物催化分解,氢氧化铜和过氧化氢混合后,发现蓝色沉淀变为黄褐色沉淀,随后黄褐色沉淀迅速变为黑色沉淀,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黄褐色沉淀为过氧化铜,黑色沉淀应为氧化铜,故可能是CuO作为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验证猜想:①根据实验现象,一开始向蓝色沉淀中加入过氧化氢,无气泡产生,生成黄褐色沉淀后,也无气泡产生,后黑色沉淀产生后,才产生气泡,随着黑色沉淀的增多,气泡越来越快,说明猜想Ⅰ、Ⅱ不正确;②取两支试管,一支加入少量氧化铜,另一支不加,分别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内,加氧化铜的试管,产生大量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加氧化铜的,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说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反思拓展:黄褐色沉淀遇到过氧化氢迅速变为黑色沉淀并产生气泡,是因为过氧化铜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化铜和氧气,由于反应物中含氢元素,故还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7.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C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①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CO2。②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有微溶物生成的复分解反应也能发生。(1)【实验探究】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锥形瓶内充满CO2),并进行实验。打开瓶塞和活塞,使NaOH溶液快速滴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漏斗中仍有溶液剩余),观察到U形管左侧的红墨水液面(填“升高”、“降低”或“不移动”),小红根据现象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反思与评价1】小明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严密,理由是。(3)【拓展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此又设计了下表所示的两种方法,进一步探究.请填写表中的空格。实验方法操作过程现象实验结论方法一取小红实验后锥形瓶内的溶液适量,加入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方法二取小红实验后锥形瓶内的溶液适量,加入足量稀硫酸(4)【反思与评价2】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拓展实验的(填“方法一”或“方法二”)依然不严密,理由是。【答案】(1)升高;2NaOH+CO2=Na2CO3+H2O(2)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也会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3)有气泡冒出(4)方法一;CaCl2+2NaOH=Ca(OH)2↓+2NaCl【解析】【实验探究】观察到U形管左侧的红墨水液面升高,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升高;2NaOH+CO2=Na2CO3+H2O。【反思与评价1】小红的实验方案不严密,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也会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也会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拓展实验】取小红实验后锥形瓶内的溶液适量,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气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故填:有气泡冒出。【反思与评价2】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拓展实验】的方法一依然不严密,因为氯化钙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aOH=Ca(OH)2↓+2NaCl。故填:方法一;CaCl2+2NaOH=Ca(OH)2↓+2NaCl。8.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查阅资料]15℃、101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表:溶液水酒精溶解度1.00.3②15℃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实验设计]在15℃、101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分析与表达](1)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气密性检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2)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3)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填答案字母)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再变慢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4)实验乙中,120mL酒精(填“能”或“不能”)换成水,原因是。(5)实验乙结束时,注射器中酒精体积为20mL,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mL。(6)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写一条)【答案】(1)往U形管内加入适量的水,连接装置,用手捂住支试管,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然后用手捂住另一只试管,再次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2)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3)B;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4)不能;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酒精中的溶解度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现象明显(5)63(6)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间隔不同,酒精具有挥发性【解析】(1)检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往U形管内加入适量的水,连接装置,用手捂住其中一只试管,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然后用手捂住另一只试管,再次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2)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压强的变化幅度大,所以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装置内的压强减少速度快,但是碳酸钠在酒精中是微溶的,所以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故答案为:B;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4)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酒精中的溶解度,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现象明显,所以实验乙中,120mL酒精不能换成水;(5)根据题意可知,进入左侧装置中的酒精体积=120mL-20mL=100mL;二氧化碳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0.3,所以100mL的酒精中会溶解30mL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中的二氧化碳体积7mL。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100mL-7mL(氢氧化钠溶液中水溶解的)-30mL(进入左侧装置的酒精中溶解)=63mL;(6)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间隔不同,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某项目式学习小组对其组成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①黑火药由硝石(KNO3)、硫磺粉(S)和木炭粉(C)混合而成。②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CO2不能使品红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实验方案)Ⅰ.取黑火药与适量水混合、搅拌、过滤、得到溶液和固体。Ⅱ.将Ⅰ所得溶液蒸发溶剂、冷却,得到晶体,该过程在化学上叫做,在老师帮助下,小组通过其他实验证实晶体为KNO3。Ⅲ.通过下述实验证实Ⅰ得到的固体为S和C的混合物;按如图组装仪器,先通入N2,再点燃酒精灯、通入足量O2使A中固体完全燃烧。(记录现象)装置ABCDE现象固体燃烧的火焰为色红色褪去紫红色变浅未变色溶液变浑浊(2)(讨论交流)①装置A中硫磺粉、木炭粉发生了(填“氧化”或“还原”)反应。②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K2SO4+2MnSO4+2H2SO4,实验中装置C溶液的pH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③装置D的作用是。④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1)蒸发结晶;蓝紫(2)氧化;H2O;减小;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C装置完全吸收;CO【解析】实验方案:Ⅱ.将Ⅰ所得溶液蒸发溶剂、冷却,得到晶体,该过程在化学上叫做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记录现象:固体燃烧的火焰为蓝紫色(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填:蓝紫。讨论交流:①装置A中硫磺粉、木炭粉发生了氧化反应。故填:氧化。②反应前后硫原子都是5个,钾原子都是2个,锰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20个,反应前应该是20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③二氧化硫也会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装置D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C装置完全吸收。故填: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C装置完全吸收。④装置E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10.同学们对三星堆遗址的Ⅱ号青铜神树(如图1)展开研究性学习。(查阅资料)科研人员对Ⅱ号神树的树座进行过如下测定:①用光谱仪测定金属材料成分,得到如下数据:含Cu75.1%,含Sn5.6%,含Pb16.2%。②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树座外侧铜锈成分,得出该处铜锈由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铜[Cu2(OH)3Cl]组成。(1)(分析研究)铸造铜树时,在铜中加入锡和铅会使材料的熔点(选填“降低”、“升高”)。(2)考古学家从保护铜制品的角度出发,将铜锈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结构如图2所示。①Cu2(OH)3Cl的生成与环境中的氧气、水和(选填“氯化物”或“CO2”)密切相关。②Cu2(OH)3Cl属于有害锈,原因是。③出土青铜器的包装不能用某些会挥发出酸性物质的木材,原因是。(3)文献显示,Cu2(OH)3Cl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白色不溶于水的CuCl固体,将腐蚀文物置于敞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