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勘查设计类贯标培训·广州《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014—2018重点内容解读罗红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二○一九年十一月目录Contents一修订过程二修订背景和依据三重点内容解读四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修订背景和依据目录修订过程重点内容解读一、修订背景和依据Contents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一、修订背景与依据中国工程地质条件特点独特的地质构造单元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板块内部地震活动性强地质演化与地质环境的多样化各个地质时代不同类型地层俱全,构成了种类繁多的岩土介质宽阔的陆架、漫长的海岸带、典型的边缘海流经多地貌单元的河流,从高原、高山到丘陵、平原、海洋各类地貌单元十分齐全跨越多种气候带和独特的季风气候造就了复杂多样的地球表生环境高度的人为活动与悠久的历史记录一、修订背景和依据高陡地形条件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断裂体系多变的岩(土)体结构特征不均匀的地下水赋存状况高地应力环境强烈的河谷下切历史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盐碱化地震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已编录的灾害隐患点约23万处,直接威胁人口1359万人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地面变形为主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北段山区和西部青藏高原岩土冻融为主中国北部内陆高原、盆地沙漠化、盐渍化中国中部高原,山地斜坡变形为主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中国重大地质灾害点分布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一、修订背景和依据11月19日上午10时,利川双层金龙卧铺车从上海西站出发,本应于20日下午2时到达利川。该车于20日上午8:25在巴东八字岭交警检查站进行登记,显示当时车上共有27人,此时该车距318国道1405公里处约7至8公里。8:44分318国道1405公里处发生岩崩。11月21日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报告的失踪客车被证实是在20日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岩崩滑坡中被填埋,该车实际载有乘客31名。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位置:重庆华蓥溪口镇日期:1989.7.1体积:1,000,000m3边坡类型:反倾+风化壳诱发因素:暴雨损失:死221人溪口滑坡一、修订背景和依据芦庵沟泥石流2016年5月8日凌晨5:00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水电厂原办公楼后芦庵沟突发泥石流泥石流冲毁材料工棚三座、旧办公楼一栋(4层、砖混)及临时宿舍工棚一座,造成35人死亡1人失踪。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面塌陷灾害2009年8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发生路面塌陷,一辆蓝色出租车掉入塌陷区中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安徽淮南采空区塌陷黑龙江鹤岗煤矿开采70多年来,已塌陷土地41.97km2,搬迁房屋总建筑面积39.7×104m2目前山西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以全省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计算,山西有近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悬空区”,大面积土地面临塌陷灾害影响。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面沉降灾害到2003年地面沉降面积已达到93,855km2,形成长三角、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区一、修订背景和依据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现状图20-40mm/a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末,本区累计沉降超过200m的范围达1/3,面积近10000km2.成因:地下水开采一、修订背景和依据1985年1991年2000年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裂缝灾害唐山地震后,顺义马家富村,房山北山村、古庄、纸坊、瑞和庄,昌平辛峰,大兴鹿圈村,延庆大柏老村等地出现地裂缝,造成民房、厂房设施开裂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行政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2015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452起,避免人员伤亡2046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预警监测是降低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灾害应急是减少损失的有效手段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北川县白什乡滑坡,于2007年1月实施专业监测,2007年7月底下滑。临滑前及时发出了预警,避免了重大损失。I-1I-2IIIII一、修订背景和依据04年底开始剧烈变形05年1月下旬实施应急抢险监测05年2月实施应急抢险工程措施05年3月~5月趋于稳定丹巴县城建设街后山滑坡监测预警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为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对标准规范的需求,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委托,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经研院)共同组成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小组,组织开展编制、修订工作(以下统称“编制”)。协会秘书处和经研院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专家咨询、召开会议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的思路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做了论证2012年11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科学设置标准体系,协会将《工作方案》上网公布,征求广大会员单位意见2013年5月一、修订背景和依据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涉及综合、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收费标准、信息系统共10类146项2013年7月16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邀请有关单位申领编制任务。一、修订背景和依据标准规范编制组织实施流程一、修订背景和依据标准规范编制流程一、修订背景和依据2013年11月5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单位确定的公告》,确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的主编和参编单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委托上海、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等单位分别牵头负责一个类别标准规范编制的组织协调和部分项目的编制工作一、修订背景和依据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2013年11月6日发布的“关于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单位确定的公告”(2013第3号),确定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作为《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的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抽调多名人员,联合国内从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单位,成立了《规程》编制组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参编单位: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天昇测绘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一、修订背景和依据本规范起草从2014年1月开始,用1年时间完成《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规范》的编制工作,于2014年12月提交报批稿。一、修订背景和依据编制原则1.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编制工作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3.以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对需要进行科学测试或验证的项目,一定要认真组织测试或验证,并写出成果报告;对已经鉴定或实践检验的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科研成果,应纳入规范。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纳入规范的新技术、新设备,应当具有完整的技术文件,且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5.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有关标准相协调一致,避免矛盾。6.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应积极采纳。一、修订背景和依据编制原则7.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有争议的技术性问题,应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或专题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共同确认或恰如其分的作出结论。8.编写要求按《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标准编写规则(GB/T20001)》、《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等执行。《规范》由正文、附录、条文说明三部分组成,要求条文严谨明确、文句简练、不得模棱两可和相互矛盾。9.编写程序按《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组织实施方案》执行。《规范》编制工作主要程序包括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出版等阶段。协会、牵头组织单位、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确保《规范》的编制质量。一、修订背景和依据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Z/T0221-2006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二、修订过程修订背景和依据目录修订过程重点内容解读Contents地质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二、修订过程大纲编制与评审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编制组工作会议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咨询会议送审稿二、修订过程2014年1月21日组织召开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对规范编制工作大纲、规范的内容框架、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了规范框架草案,明确了各参编单位的分工,制定了规范编制进度计划二、修订过程2014年2月20日主编单位组织召开了《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编制大纲评审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编制大纲编制原则正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针对编制大纲中计划的章节设置提出了宝贵建议二、修订过程章节目录和主要内容1.范围6.5监测控制网布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6.6监测网点布设3.术语和定义7.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4.总则7.1一般规定4.1目的任务7.2巡视检查4.2工作内容7.3位移量测4.3监测工作程序与监测前期准备7.4收敛量测4.4监测设计7.5位错量测4.5其他规定7.6倾斜量测5.监测分级8.监测频率5.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8.1一般规定5.2崩塌、滑坡地表变形监测级别划分8.2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5.3地面塌陷地表变形监测级别划分8.3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频率5.4地面沉降监测级别划分9.预测预报5.5地裂缝地表变形监测级别划分9.1一般规定5.6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级别划分9.2预测预报6.监测项目与监测网点10.监测成果6.1一般规定10.1一般规定6.2监测对象10.2监测数据记录与处理6.3地质灾害巡视检查10.3监测报告6.4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附录规程框架二、修订过程编写组在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收集、总结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规程》(初稿),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先后2次召开了《规程》讨论会议2014.8.4山西太原2015.5.22浙江杭州二、修订过程《规程》专家调研二、修订过程2015年8月13日主编单位组织召开了《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讨论稿)专家咨询会议,会议邀请了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方面的地质灾害专家。2015年8月14日召开了编制组会议,认真讨论专家提出的意见,并进行修改。二、修订过程专家组认为:《规程》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规程》的内容修改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二、修订过程2014年8月29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规范编制专家咨询会。2015年10月27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规范编制工作专家咨询会。2015年11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讨论会。2014.8.28北京2015.10.27宜昌2015.11.14北京二、修订过程2015年10月27-28日,宜昌根据专家意见对本规范的编制大纲进行了调整,解决规范之间的交叉、重复或可能有冲突的问题,理清了地质灾害类监测规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本规范的编制重点2015年11月13-15日,北京根针修改后的《规程》框架进行了专家咨询,随后对《规程》大纲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确定了本《规程》的框架2016年1月-5月完成了《规程》,并开展本规范的内部讨论,对本规范进行了修改,形成《规程》初稿邀请部分专家对本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家咨询,修改完成《规程》讨论稿根据《2016年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完成《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二、修订过程章节目录和主要内容1.范围7.1一般规定9.4水平位移观测技术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7.2水平角观测10.竖向位移观测3.术语和定义7.3水准测量10.1
一般规定4.总则7.4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10.2
竖向位移观测点埋设4.1目的任务7.5GNSS测量10.3竖向位移观测点精度4.2工作内容7.6裂缝观测10.4竖向位移观测技术要求4.3监测工作程序与监测前期准备7.7地面倾斜观测11.裂缝观测4.4监测设计书8.监测控制网测量11.1一般规定4.5监测基本要求8.1一般规定11.2裂缝观测点埋设5.监测分级8.2监测控制点埋设11.3裂缝观测技术要求5.1一般规定8.3平面控制网测量12.地面倾斜观测5.2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划分8.4高程控制网测量12.1一般规定5.3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级别划分8.监测频率12.2地面倾斜观测点埋设6.监测项目与监测网点8.1一般规定12.3地面倾斜观测技术要求6.1一般规定8.3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频率13.监测数据处理与成果整理6.2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9.水平位移观测13.1一般规定6.3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9.1一般规定13.2监测数据记录与处理6.4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布设9.2水平位移观测点埋设13.3监测报告7.监测方法9.3水平位移观测精度附录二、修订过程
2016年4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制定了2016年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方案,确定《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的进度计划二、修订过程
2016年5月底,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征求《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意见的函二、修订过程《地质灾害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函审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E-mail1周平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jzhoupg@126.com2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hys100@2雷明堂中国地质科学院桂林岩溶ingtanglei@4易庆林三峡大学13507206209404415969@5季伟峰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探矿工艺所13908058554449730581@6郑万模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135501376591050736347@7文宝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nbp@8刘传正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iucz@9胡瑞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url@10孙
毅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13601228561896924866@11蔡耀军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aiyaojun88@163.com12方建生中铁西北科学研究js8258@163.com13陈
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dwhcg@二、修订过程二、修订过程《规程》征求总体意见规范章节合理,内容较齐全,目的任务明确,引用的附件可用。该技术规程内容较为全面,章节设置合理,条理清晰,符合技术规程的编写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建议修改后,尽快发布实施。规范送审稿是在总结国内外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重要意义。该规范内容较齐全、写作规范、文字简明、条理清晰,已趋于成熟,经适当修改后可提交主管部门进行会审。
《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内容全面,表述规范,总体已经符合协会的要求,在局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可以上报审批。二、修订过程《规程》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共征求214条意见,采纳意见133条,不采纳意见81条。针对不采纳的意见,编制组提出了不采纳的理由。二、修订过程2016年9月18日-19日中国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在河北保定组织召开标准规范编制进展汇报与专家咨询会二、修订过程专家总体意见:进一步细化《地质灾害表变形技术规程》中单灾种规范中细化不足的内容,并在编制说明中明确与单灾种规范中技术规定一致和不一致的内容,注意衔接二、修订过程2016年10月24日-26日中国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二批标准规范咨询会二、修订过程2016年11月15,根据《关于提交第二批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送审稿的通知》(中地灾防协[2016]64号)要求,编制组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了《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送审稿)二、修订过程2017年4月16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第二批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团体标准审查会,同意《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进入报批发布程序。2017年11月20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已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二、修订过程2016年12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开展《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专题研究工作全面、系统总结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技术、工作经验与教训,将成熟的技术、成功的经验纳入到规范,解决地质灾害变形监测各规范编制的共性技术问题和各规范之间的协调问题,为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类规范的编制提供依据,提高规范的编制水平,使规范更加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二、修订过程1国内外关于地质灾害监测的管理规定及技术标准的调研2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编制范围及编制重点3地质灾害特征、监测分级与监测项目分析4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调研5地质灾害变形监测频率研究6地质灾害变形预测分析方法与趋势判断专题研究内容二、修订过程2017年6月14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在武汉组织《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专题研究报告验收会验收专家组认为专题报告较好地解决了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级别划分、监测项目设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变形预测与趋势判断等问题的技术问题,指导了规范的编制工作三、重点内容解读修订背景和依据目录修订过程重点内容解读Contents地质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目的掌握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及它的边界条件、变形主方向和失稳方式等,为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预报提供信息,同时为防治工程决策和设计施工提供依据和资料。监测基本原理采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手段)对各类地质灾害要素或影响因素,如变形、地下水等进行定期观测,了解其发展变化趋势,为地质灾害评价和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可分为短期监测和长期监测两大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的意义①监测是地质灾害综合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地质灾害往往采用地质、工程地质、数值模拟及监测等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综合研究②监测数据是地质灾害数学建模和计算的必备资料③监测数据可直接用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④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结果可用于检验工程效果,并指导进一步工作⑤监测数据是信息化施工的必备资料⑥利用监测数据可以进行反分析,即通过反分析原理确定地质灾害的边界条件和力学参数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①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即对一些规模大、危害大的重点地质灾害体,应进行重点监测。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监测②监测方法的确定,既要考虑地质灾害体的变形动态和实际情况,又要考虑观测简便,节约投资,即必须针对具体的地质条件、地理条件以及变形破坏方式选择正确合理的监测方法③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要考虑如下几点:ⅰ.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好;ⅱ.有与监测对象相适合的足够的量程和精度;ⅲ.长期监测仪器须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ⅳ.仪器设备安装使用前,必须经过校验标定。④监测网点的布设与方法选择必须目的明确、便于观测,监测网至少由一个主剖面和若干辅助剖面组成;⑤监测应与宏观调查及群防群测相结合,使监测既可靠又经济实用。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三、重点内容解读区域地质条件分析监测对象确定及其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布设及方法选择监测数据汇总、分析预测、预报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内容地表变形监测地表位移裂缝张开度地表倾斜环境因素监测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土体含水率降雨量地表水位温度深部变形监测内部倾斜内部相对位移支护结构监测钢筋应力应变混凝土应力应变接触压力锚索(杆)应力应变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表变形监测: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地面倾斜监测等)几种形式。传统大地测量法GPS法近景摄影测量INSAR
(合成孔径干涉雷达)BOTDR(分布式光纤)大量程位移监测、裂缝监测、表面倾斜监测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测量机器人光电测距仪地表变形监测方法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水准仪、经纬仪大地测量法:通过测量测点的坐标,来确定不同时段测点的相对位移和速率优点:技术较成熟,简单易行缺点:对地形通视条件要求高,另受天气影响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GPS法:通过测量不同时段观测点的空间坐标,以确定观测点的相对位移,进而确定所监测的地质灾害体的空间位移场和速率主要仪器:瑞士徕卡(Leica)GPS测量系统、瑞士威特(Wild)200GPS测量系统、美国阿士泰克(Ashtech)GPS测量系统、美国天宝(Trimble)GPS测量系统。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优点①精度较高,测程在10km时,其相对精度可达10-5~10-6;②监测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可全天候监测;③测点之间不须通视;④测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可以同时测定;⑤可进行自动监测。缺点①它的精度受测点所接收到的卫星的颗数限制,一般需要接收8颗卫星时,才能保证精度,但在一些高山峡谷区和密林深处,往往难以做到,因此,精度受到限制。②GPS监测水平位移一般精度较高,但垂直位移精度较低。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三向测缝计单向测缝计测缝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大量程位移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简易观测用盒尺、皮尺、直尺和卡尺等测量工具人工巡视巡测为主,对滑坡崩塌地表裂缝和建筑物裂缝进行观测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埋钉法贴片法刷漆法埋桩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深部变形监测深部倾斜监测活动式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内部相对位移监测BOTDR(分布式光纤)深层沉降监测多点位移计土体位移计电磁沉降仪沉降仪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探头蓝牙读数仪测斜导管电缆活动式钻孔测斜仪优点:可以测到观测点,从地表到深部的位移分布可以确定滑面的深度缺点:位移大小可以测出,但位移的主方向不明显位移不能太大,特别是差异位移不能太大,否则将把测管剪断,使测点失效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活动式测斜仪观测及工作原理测斜导管灌浆钻孔读数仪探头电缆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土体内部相对位移在土体中埋设土体位移计测量填土、公路路基、堤坝的土体位移变形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深层沉降监测沉降仪电磁沉降仪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环境因素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土壤含水量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降雨量监测三、重点内容解读孔隙水压力监测水位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土壤含水率仪moisturecontenttime雨量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结构应力应变监测土压力计、岩体应力计锚索测力计钢筋混凝土应力、应变计锚杆应力计混凝土应变计钢筋应变计钢筋应力计BOTR(分布式光纤)钢结构应力计、应变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岩体应力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钢板计应变计应力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土压力计、压力盒预应力锚索测力计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典型治理工程结构监测测斜仪锚索测力计钢筋计土压力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压力监测钢筋应力监测锚索预应力监测通过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监测可了解治理工程结构运行情况,及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三、重点内容解读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内容滑坡的特点是:滑体与滑床界线明显,存在明显的滑动面,滑动时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且各处各不同深度也有差异,即滑坡位移为一空间位移场。针对这些特点,滑坡监测应以滑面位移监测为主,且表面位移与深层位移,主剖面位移和裂缝点位移监测相结合,同时与滑坡所处的环境要素(如地下水、气象要素)的监测相结合
三、重点内容解读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地表位移深层位移地下水气象临滑前兆横剖面纵剖面裂缝点纵剖面横剖面水位流量降雨强度降雨量小坍滑地声及动物异常出水、泉水浑蚀
GPS法大地形变测量法收敛计法位移计法收敛计法钻孔测斜法钻孔多点位移计法水位计法孔隙水压力计法
泉水流量计法气象观测法(可收集当地资料)专业人员监测为主,群防群测配合滑坡预测、预报系统预报、报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崩塌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一般发生在地形陡峻的坚硬岩体中,是由于节理等结构面切割的岩石块体在某种触发因素下产生坠落的现象。其特点是垂直位移大,且具突发性。较大的崩塌危岩体常具有明显的拉裂缝,如链子崖危岩体等。因此,对危岩体监测应以裂缝位移监测为主,配合GPS或大地测量等表面位移监测进行。三、重点内容解读裂缝位移表面位移气象位移计法收敛计法应力计法GPS法大地形变测量法降雨量降雨强度崩塌预测、预报系统预报、预警崩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内容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泥石流时空分布特点:时间上,爆发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山区监测内容包括:泥位、流速、降雨强度等三、重点内容解读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泥位流速降雨泥位标法浮标法雨量计法预测、预警系统预警、预报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上覆岩土体失稳土壤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分类:根据成因分为自然塌陷(岩溶塌陷、地震塌陷、暴雨塌陷和人为塌陷(矿山塌陷、工程塌陷等)地面塌陷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且具有突然性,事前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发生的时间监测内容:地面变形、地下水位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裂缝位移表面位移地下水位移计法收敛计法应力计法GPS法大地形变测量法水位流量地面塌陷预测、预报系统预报、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地裂缝特征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灾害的非对称性和不均一性灾害的渐进性灾害的周期性地裂缝监测地面变形监测断层位移监测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断层位移表面位移地下水位移计法收敛计法应力计法GPS法大地形变测量法水位地裂缝预测、预报系统预报、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地面沉降: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地面沉降特点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地裂缝监测地面沉降地面分层沉降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表面位移地下水GPS法大地形变测量法水位地面沉降预测、预报系统预报、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预警规范体系包括各灾害类型单项规范、物理要素单项规程、监测仪器、信息发布、质量评定、竣工验收和资料归档,共7个亚类30项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灾害类型,分别制定监测规范。对地面塌陷,分别按照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制定监测规范地质灾害监测物理要素,包括地表变形、地下变形、地下水、深部位移、降雨(量)、地声(音)、应力应变、地面倾斜等,分别制定技术规程三、重点内容解决单灾种的编制内容:监测分级、监测项目、监测断面布设、监测频率、预测预报、监测报告编制重点:监测断面布设、预测预报本《规程》与单灾种规范之间的关系本《规程》的编制内容:监测网点选点、埋设、监测方法与监测精度、数据处理与成果整理编制重点: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单灾种有关地表变形监测的内容纳入到本《规程》单灾种规范本《规程》互为补充配套使用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本标准适用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地表变形监测。泥石流物源区及其他行业的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可参照执行《规程》适用范围监测的目的任务监测地质灾害体地表变形,掌握地质灾害体地表变形规律,为分析地质灾害演化规律、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处置、防治设计、防治安全施工和检验防治效果提供依据。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监测分级监测站(点)分级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失稳或活动的危害性出现滑坡、崩塌变形破坏或泥石流活动时受灾害威胁的人数/人崩塌、滑坡出现变形破坏或泥石流活动时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万元I级特别重要(县级和县级以上城镇等)特大>1000>10000II级重要(重要集镇、重要工矿企业和重要交通设施)大1000~50010000~5000III级较重要(集中居民点、一般工矿企业等)中500~1005000~100IV级较重要(居民点、一般工矿企业等)小<100<100监测站(点)分级表三、重点内容解读危害等级评价要素一级二级三级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10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500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0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500万,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危害对象城镇威胁人数>1000人威胁人数1000人~500人威胁人数<500人交通道路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三级铁路,一、二级公路铁路支线、三级以下公路大江大河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矿山能源矿山,如煤矿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危害对象等级划分表地质灾害监测分级综上所述,以上有关地质灾害规范中对地质灾害监测的规定,没有对地质灾害监测进行分级,仅有一个规范对监测点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且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监测分级综合以上规范对危害对象、危害程度、险情、灾情等方面的规定,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分级。监测分级是根据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和危害等级两个方面来确定的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危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不稳定监测一级监测一级监测二级欠稳定监测一级监测二级监测三级基本稳定监测二级监测三级/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分级表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级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地面倾斜△△※裂缝收敛○△※裂缝位错○△※表中符号○表示应测;△表示宜测;※表示可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表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级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地面倾斜○△※裂缝收敛○△※裂缝位错○△※表中符号○表示应测;△表示宜测;※表示可测。地面塌陷地表变形监测项目表监测级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表中符号○表示应测地面沉降地表变形监测项目表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三、重点内容解读监测级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裂缝位错○△※水平位移
表中符号○表示应测;△表示宜测;※表示可测。地裂缝地表变形监测项目表监测级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建(构)筑物倾斜○△※裂缝(收敛与位错)○○○表中符号○表示应测;△表示宜测;※表示可测。危害对象变形监测项目表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方法水平位移的监测一般是通过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使用经纬仪、全站仪、GNSS等仪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来测量并计算监测点的位置变化量。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经纬仪及全站仪进行测角和测距,测量仪器采用光学对中以提高对中精度。水平位移测量方法: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GNSS控制网法垂直位移(沉降)的监测方法有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等,大范围地面沉降也可以采用GNSS拟合高程测量。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方法裂缝观测裂缝收敛观测精密钢尺、游标卡尺、百分表、收敛尺等人工直接量测测缝计、伸缩计等位移传感器测量,传感器测量系统应预留有足够的量程,预留量程宜为预警值的2倍位置比较危险或裂缝宽度比较大、且人工直接量测和位移传感器监测等方法不便于操作时,宜采用全站仪等进行裂缝收敛观测。裂缝位错观测采用精密钢尺、游标卡尺等进行裂缝位错观测。采用水准仪、静力水准仪等进行垂直位错监测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点布设地表变形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地质灾害地表变形量、变形方向的要求,并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剖面、观测点的数量均应以充分反映地质灾害体的变形大小、方向为原则监测网中至少应有一个剖面为主剖面,在主剖面两侧布置若干个辅助剖面,组成监测网主剖面一般布置在主变形方向上,并与主勘探线、稳定性计算剖面相重合,主剖面上布置的监测项目和使用的仪器相应比辅助剖面多,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也相对好。剖面两端应进入稳定岩土体,并设置大地测量用的永久性观测点或照准点监测点布设应突出重点、实用可靠,少而精,切忌平均分布。即对地表变形剧烈的地段和关键部位可加密,反之则减少点数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点布设崩塌、滑坡监测网点布设示意图十字交叉网放射网任意方格网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点布设地面塌陷监测网点布设示意图十字型丰字型井字型根据塌陷规模、塌陷形状,对于塌陷面积较小,宜布设十字型监测线;对于塌陷形状呈长方形宜布设丰字型监测线;对于塌陷形状呈方形或圆形宜布设井字型或田字型监测线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点布设地面沉降监测网点布设示意图地面沉降观测点布设应尽量考虑不同的地质构造带、地下开采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应尽量组成结点水准网进行观测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网点布设地裂缝监测网点布设示意图地裂缝监测影响宽度宜采用短水准剖面监测,沿地裂缝走向布设;地裂缝两侧垂直相对位移应采用水准对点监测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地质灾害变形发展速率与趋势合理地确定监测频率,对变形监测非常重要,因其直接影响监测效果和监测费用。地质灾害变形是一个自微量至小量到大量向宏观变形的转化过程,整个过程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不同阶段变形的速度快慢和变形量大小不同,其监测精度不应要求一样。变形发展缓慢,监测精度应当高;反之,则可以适当降低。外界影响因素确定监测频率时,应分析影响因子对地质体变形的响应率。地震、降雨、地下水位、库水位等因素都可能加速地质体变形,所以必须在前期的监测成果中分析影响因子对地质体变形响应率。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应按确定的观测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地表变形监测频率与监测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反映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a)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c)汛期、雨季或防治工程施工期;d)地质灾害体已有明显的变形迹象。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地质灾害类型监测内容监测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崩塌、滑坡地表巡视1~3d3~7d7~15d地表变形3~7d7~15d1月地面塌陷地表巡视7d15d30d地表变形7~15d15~30d1~2月地面沉降地表巡视1月3月6月地表变形1~3月3~6月6~12月地裂缝地表巡视7~15d30d3月地表变形15~30d1~2月3~6月三、重点内容解读3.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意义3.2地质灾害监测原则与思路3.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与方法3.4地质灾害监测类规范体系3.5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适用范围与分级3.6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项目与方法及布设3.7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频率3.8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是一种包括预测与警报的广义“预警”,在时间精度上包括了预测或预估(估测)、预警、预报和警报(数小时)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是一个政府机构、工程技术与公众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体系按预警对象的物理参量划分,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可划分为空间预警、时间预警和强度预警三类,一次圆满的预警应包括这三个物理参量,且应该计算做出每个物理参量发生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从而确定向社会发布的方式、范围和应急反应对策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阶段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方法数据指标措施预测1~10a大区域区域评价区划地质调查数据库发育度风险度危害度建设规划预防预警1月~1a小区域一次过程观测监测数据库临界区间值局部转移或全部准备避难预报数日局部精密仪器监测分析模型库警戒值搬迁警报数小时局部精密仪器监测灵敏度分析警戒值紧急搬迁表1预警工程的阶段划分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级别含义色标说明Ⅴ警报级,可能危害特别严重红组织公众应急响应Ⅳ预报级,可能危害严重橙建议公众采取预防措施Ⅲ预警级,可能危害较重黄发布公众知晓Ⅱ预测级,可能危害一般蓝科技与管理人员掌握Ⅰ常规级,一般无危害绿科技人员掌握表2预警产品等级及色标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监测预警工程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管理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科学难点均匀场(降雨)非均匀场(地质灾害)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2003年以来,中国大陆也陆续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并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启动三、重点内容解读崩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分级分主次确定崩塌变形的预警对象。对以下对象应重点预警:
a)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b)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c)对崩塌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d)对整个崩塌的变形破坏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块体。崩塌预警系统分为两个等级,即警示级(Ⅰ级)与警报级(Ⅱ级)a)警示级(Ⅰ级):当降雨量达到暴雨及暴雨级别以上或连续降雨时常达到72小时及以上时,崩塌体即进入警示级别。b)警报级(Ⅱ级):如发现崩塌体发生位移、形变等趋势,即进入警报级别,该崩塌体随时有可能出现险情。三、重点内容解读滑坡地质灾害预测预警(1)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报法(2)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3)斋滕法和改进的斋滕法(4)统计数学模型:回归模型、灰色理论模型、泊松旋回模型、生物生长模型、梯度正弦模型、灾变理论模型、灰色-灾变耦合模型(5)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报法(6)降雨量参数预报法(7)声发射参数预报法(8)多参数预报法三、重点内容解读滑坡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临滑宏观前兆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降膨胀
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表明即将发生较为深层的整体滑动,滑坡规模也较大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可能是滑坡失去支撑而即将发生整体滑坡,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稳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表明滑坡体上出现了深度较大的拉张裂缝,并且水体渗入,加剧了滑坡变形,可能发生整体滑动三、重点内容解读滑坡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临滑宏观前兆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前部甚至中部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表明滑坡体向前推挤受到阻碍,进入临滑状态。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说明斜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范围可能就是发生滑坡的范围。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
观测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说明出了滑坡变形加速变化的趋势。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等等,可能是滑坡即将来临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滑坡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初始变形阶段T0T1T2T3T4时间变形ABCDE初加速变形阶段临界变形阶段变形阶段初始变形阶段匀速变形阶段初加速变形阶段临界变形阶段预警级别注意级警示级警戒级警报级报警形式蓝色橙色黄色红色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地面塌陷前兆井、泉异常变化
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形开裂,地面出现沉降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对已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一旦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对覆盖层厚度小于10米岩溶区选取人群居住和建筑物集中的地区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周围附近的泉、井、孔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监测。 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和疏排地区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三、重点内容解读地裂缝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预测预报地裂缝的发展方向、速率及可能的危害范围历史演变趋势分析法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应用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机理及基本规律,通过地裂缝灾害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追溯其演变的全过程,对地裂缝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评价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的地裂缝灾害发育区的研究经验或预测评价成果直接应用到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影响因素与之相似的工作区统计分析法根据长期地下水开采(回灌)量、地下水位和地裂缝灾害活动速率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建立合理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评价三、重点内容解读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对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预测,因影响因素复杂,预测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内外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较严重的几个城市也先后进行了系统的沉降量观测、模型试验、沉降量计算和预测工作
统计模型这种方法适用于已长期地面沉降及地下水位详细观测资料的地区传统的理论模型根据土力学固结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在某一特定抽水条件下,各岩性层对应的有效应力增量,分别计算器压缩变形量,然后累加,计算地面沉降量数值方法地下水渗流模型与土体的固结模型耦合四、地质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修订背景和依据目录修订过程重点内容解读Contents地质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四、地质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产品代理及销售合同
- 绿色能源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
-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生产三年计划方案
- 2024年国际货运代理与清关服务合同
- 江苏科技大学《当代西方政治制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法律法规方案
- 物流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及薪资分配方案
- 2024年卫星通信技术许可与服务合同
- 环保行业工人薪资支付应急方案
- 2024年国际赛事组织与服务合同
- 中学校园商店招标公告
- Unit 2 Hobbies Welcome to the unit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山东省青岛市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
- 2024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校园招聘995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真空镀膜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港澳台华侨生入学考试物理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DB11T 1481-2024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 大学美育 课件 第四篇 科技之美 第二章第一节 高铁之美;第二节 桥梁之美;第三节 公路之美
- GRS化学品管理手册
-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五章第二节《数据的采集》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