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荷塘月色》授课日期2023.11.14教学课型新授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课文,品味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在写景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脉络。学会借鉴使用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教学重难点重点:多形式品读文本,感受文辞之美,意境之美;理清本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难点:感受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暂获超脱、自由的心情;感受民族审美情趣学习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析鉴赏法教学用具教材、教案、课件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为更好地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美,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文学社举办了“校园探幽,以景寄情”为主题的分享会,大家需要从第七单元的五篇散文中学习借鉴写景抒情的方法,并准备这场分享会的相关素材。今天我们要赏读的篇目是《荷塘月色》。检查预习本文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要夜游荷塘?)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背景资料)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任务一:品情景之语探游览之踪活动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和作者游踪相关的句子,并找出与每个游踪点对应的表达心情的语句,体悟作者的情感。明确:游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家中院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寻宁静小煤屑路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②便觉是个自由的人。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获宁静、自由荷塘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得到宁静(喜悦)荷塘四周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打破宁静(苦闷)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失宁静活动2:理清线索——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明确:明线:游踪(家——小径——荷塘——小径——家)暗线: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任务二:赏读入境,感受美景活动1.朗读文章4-6段,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并从文中找出意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明确:意象: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荷塘月色——月光、青雾、叶花、云荷塘四周——树、路灯、蝉声蛙声意境:淡雅、朦胧、幽静情感:寻得了暂时的宁静,内心有淡淡的喜悦。活动2:朗读美文,感受意境美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朱自清面对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云满月下能享受到独处的妙处。你日日走过的校园,或许有别样的景致,可曾有某一刻发现它与平日不同?请同学们就校园某处的一景写一篇随笔。(300字左右,并使用比喻修辞)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明线:游踪暗线:情感第二课时导入“莲”字飞花令导入学习任务一:研读文本,学习写作手法活动1、细读4-6段,勾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小组合作作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1)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用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听觉写嗅觉。“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用曲调来写光与影,用听觉写视觉。(2)博喻: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本体,加强语意,增添气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活动2:对比阅读课文第四段和《绿》第三段(文章见课前预习清单),概括总结比喻修辞在写景文章中的作用。1.增强表现力和生动性: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与具体的景物相比较,可以使描述更具象化和生动性,从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2.加深理解和感受:比喻句能够通过相似之处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描述的主题或情感。3.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或话语更富有趣味性和多样性,避免语言单调乏味。4.增强文学性和艺术感:比喻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和优美语言表达中常见的手法之一,恰当使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或话语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感。活动3: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将现实之景和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合到一起的?教师引导:融情于景,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虽不直接抒情,即处处隐含作者的感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文中作者缓解内心的“不宁静”是通过对月夜荷塘的环境、氛围等的传神描绘默默进行的,悄悄地传递给读者,作者将眼中景和心中情巧妙、无形的融为一体。学习任务二:走进回忆、探微民族审美活动1:作者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状态下夜游近春园荷塘,为什么会在寻求宁静的过程中“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提及《西洲曲》、《采莲赋》?明确:(1)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他在江南度过了18岁之前的美好的少年时光,而采莲又是江南旧俗,眼前的荷塘美景自然而然让作者忆起江南采莲之事。(2)当时的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在荷塘月色中暂时寻得的一份脱离现实的安静,收获了一点淡淡的喜悦,却被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只能再度寻静。活动2:比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分析一下两篇课文中所描绘出的秋景图和荷塘月色图,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明确:两篇课文虽然写的景不同,涉及的季节也不同,但是景物描写用词丰富却不艳丽,有一种含蓄优美却不失生命力的美感。课堂总结:无论是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还是朱自清描绘的清华校园里的荷塘月色,都有着一种民族传统的含蓄之美、不屈的张力之美;有着在那段特殊岁月中的文人对于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担忧,在课文的品读鉴赏之上,我们能感受到虽手握寸毫却怀此身长报国壮志的爱国之情。同学们正值美好的学生时代,对于自己的学校的热爱也未尝不是将来能有家国大爱的萌芽,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准备并积极参加校文学社的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获益良多。课后作业每位同学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文字片段朗读、想象、体验,置身文境,再次感受荷塘月色之美。课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