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重点

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2、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二、学习提示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菜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要反复朗读,最好能背诵。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更完整、深入地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进一步领略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魅力。三、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过一点拉丁文、修辞学和文学。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经商。1587年左右到伦敦谋生,起初在戏院里充当杂役,后

来成了演员、编剧和剧团的股东。1613年前后从伦敦告退还乡。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两篇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他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图画,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一般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当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执政的鼎盛时期,英国空前统一、强大,资本主义顺利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暂时的联盟,政治局势比较安定。这时莎士比亚认为,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是可能实现的。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情绪。他完成了全部诗歌创作,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他写下《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要求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愿望和爱国思想。他还创作了《维洛那二绅士》、《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无事生非》等10部喜剧,赞美忠诚坚贞的友谊和爱情,提倡个性解放和享受现世幸福。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带有喜剧的因素和乐观的气氛。

第二时期(1601—1608),主要成就是悲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受重重剥削,经常起来暴动。资产阶级与王权的联盟也开始破裂。面对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莎土比亚感到人文主义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他在这个时期加强了对社会的批判,写下一系列悲剧,愤怒抗议和猛烈抨击现实的黑暗丑恶(《哈姆莱特》),描写人文主义理想的爱情、友谊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奥赛罗》、《雅典的泰门》),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与人之间“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的破灭和个人野心家的邪恶凶

残(《李尔王》、《麦克佩斯》)。写在这一时期的喜剧,如《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也笼罩着背信弃义和尔虞我诈的阴影,实际上成了悲喜剧。

第三时期(1609—1613),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三部“传奇剧”。莎士比亚处在理想同现实尖锐对立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不得不以乌托邦式的幻想来加以调和。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对黑暗的现实虽有所揭露,但都以宽恕和谅解作为主题,人物和背景富有传奇色彩,戏剧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借助于偶然的机缘巧合。

马克思明确提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这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大部分根据旧剧本、散文故事、编年史或民间传说改写,但反映的却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他的历史剧,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即“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广阔背景,从而使他的剧作成为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鲜明图画。莎士比亚善于刻画丰富而鲜明的人物性格。他塑造的人物各具个性,互不雷同,主要人物的性格更是十分鲜明突出,如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夏洛克和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莎士比亚戏剧情节十分丰富生动。他经常在一出戏里组织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传统分界,

将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场面相互穿插,构成波澜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莎士比亚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善于吸收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有时还独创新词。因此,他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脍炙人口。

*莎士比亚的作品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错中错,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四、莎士比亚悲剧1、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2、《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3、《哈姆莱特》的悲剧价值哈姆莱特的悲剧就在于他所怀有的改变社会的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强大的现实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莱特想用最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自己“重整乾坤”的抱负,然而他并没有真正看清社会的现实,低估了对手的强大,因此造成最终的悲剧。《哈姆莱特》是一部跨越时代和个人的人生悲剧。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已经成为“人”的缩影,他是人生中“生死烦恼”的体验者,是人类命运的探讨者,他成了莎士比亚展示给人们的一个“工具”,莎士比亚用他来演示自己对于人类生与死的思考、人与命运的思考。五、背景1、背景资料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与封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作品正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映。本剧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丹麦的历史传说,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借这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反映了英国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社会现实。他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了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2、社会背景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王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哈姆莱特》这个戏剧将个人复仇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哈姆莱特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人文主义者的代表,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则是封建王室的代表。这篇悲剧就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想同封建王室即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矛盾。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的精神。4、人文思想《哈姆莱特》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睿智和光彩,在该剧中涵纳了不少像哲学家培根《论说文集》中优秀散文的内容,其中包含着论人、论人生、论生死、论友谊、论爱情、论宿命、论命运、论艺术、论读书、论交际等,而这些又都和哈姆莱特的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哈姆莱特成为一个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范畴有其共同的内涵。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是派别林立的。哈姆莱特那段独白涉及到两种类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一类是赞美人的尊严,颂扬人的理性,肯定人在宇宙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皮科·德拉·米朗多拉(1463—1494);一类是揭露和批评人的弱点、缺点的,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埃康·蒙田(1533—1592)。这两方面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认识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们达到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自我认识。从哈姆莱特的那段关于“人”的独白中似乎可以听到蒙田与皮科争论的声音。六、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剧中人物哈姆莱特

王子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

王后波洛涅斯

大臣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

王子挚友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小结: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七、节选剧情简介《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共五幕二十场,这里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不得不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作为描绘人类心灵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挖掘得惟妙惟肖,且这种个性是合乎情理、合乎人物身份与情节发展的。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延宕戏剧用语,指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作者将矛盾各要素加以融合与选择,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发展受到抑制或干扰,从而使情节运行达到暂时的缓和,事实上却加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也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术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莱特的独特行为。八、初读课文1、注音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

觊觎(jìyú)

蜥蜴(xīyì)2、词语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涂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鞭挞: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当机立断: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3、结构划分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哈姆莱特上变作今朝的泥土),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结束),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九、课文简析第一部分(开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探查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并指示奥菲利亚进一步试探哈姆莱特。1、后面国王的旁白表明,克劳狄斯虽然成功掩盖了自己弑兄篡位的罪行,却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此时的他心中的矛盾心理已近失衡状态。第二部分(哈姆莱特上变作今朝的泥土),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言行令她痛苦万分2、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可分四层:独白的第一层次(开始哪一种更高贵?)。在知道父亲的死亡真相后,哈姆莱特痛苦、困惑,对复仇还是不复仇顾虑重重。不复仇意味着生存,复仇意味着毁灭。所以在独白一开始,哈姆莱特就提出了两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忍受还是反抗”。独白的第二层次(死了我们踌躇顾虑)。哈姆莱特将反抗后的死亡比喻为睡眠,从正反两个方面假设了死后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死亡如同睡眠,那是最好的情形。第二种情形:睡眠中会做梦。会做什么梦?死后的世界什么样?人是否会因为人世的罪恶而受到惩罚?死后世界的不可预知,引发了哈姆莱特对于死亡的恐惧,从而踌躇顾虑。独白的第三层次(人们甘心不知道的痛苦飞去?):高潮。哈姆莱特运用两个反问和一连串的排比,分别对活着和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首先,以排比句列举了生存之艰难,如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等,这也是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再一次强调。既然如此,那么“一柄小小的刀子”或者说死亡,真的能够将所有人类的罪恶清算吗?哈姆莱特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死亡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哈姆莱特的思绪又转向了对死后世界的探寻:那是一个“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对死后世界的惧怕,再一次占据了哈姆莱特的所有意识。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对于哈姆莱特来说,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亡,都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生存意味着无涯的苦难,死亡意味着不可预知的恐惧。因此,“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莱特存在的困境,使他处于无法作出选择的两难境地。独白的第四层次(这样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占了上风。哈姆莱特承认“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伟大的事业……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行动失去意义,就意味着复仇计划搁浅。在之后的剧情里,虽然“戏中戏”已经证明了克劳狄斯的罪行,但哈姆莱特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放弃了好几次可以杀掉他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哈姆莱特来说,“行动(即复仇)”已经失去了意义。他最终还是陷入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的思考中无法自拔。3、这段独白是体现哈姆莱特“延宕”性格的经典台词,是理解他性格之谜的一把钥匙。这段台词既真实地表现了哈姆莱特困惑、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也表现了其思想日臻成熟后的理性思考。4、奥菲利娅的最后表白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奥菲利娅的语言充满抒情性,揭示了这位心地纯洁的少女的性格。听到哈姆莱特指桑骂槐的独白,奥菲利娅满心伤痛。文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赞美哈姆莱特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突出了奥菲利娅的无比惋惜之情。“我曾经……,现在却……”是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她的痛苦、惋惜之情。第三部分(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结束),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5、国王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①听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的对话后,国王的疑虑进一步加重,他不相信哈姆莱特是真疯。②表面上看是国王对哈姆莱特的关心,实际上隐含着他对哈姆莱特要来找他复仇的担心,也体现了他的狡诈与阴险。6、波洛涅斯显然和国王的意见不一致,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自己充当窃听者。以国王为中心的一方不断试探,步步紧逼,哈姆莱特孤立无援。7、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8、总结: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说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在阅读人物台词对白时,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十、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经历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不合理的人生。哈姆莱特,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1、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2、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1)、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2)、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3)、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十一、鉴赏人物形象1、课文节选部分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冲突双方力量悬殊,一方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一方弱小,弱小到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是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2、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3、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反映哈姆莱特性格的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土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扣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5、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十二、鉴赏戏剧冲突1、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2、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定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冲突双方力量悬殊,一方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一方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十三、问题探究1、课文节选部分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①本文的冲突主要有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之间的冲突等。其中,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处于主要地位,其他矛盾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具体来说,以国王为中心的一方不断试探,步步紧逼,哈姆莱特则孤立无援,以装疯来保护自己,这构成了这一场戏的主要冲突。矛盾主要在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展开。在哈姆莱特心中,奥菲利娅突然从女神变成了责难的对象,这是因为母亲的改嫁让哈姆莱特对爱情产生了怀疑,使他开始否定爱情的美好,也可能出于爱护,希望自己深爱的奥菲利娅能逃离这场是非。而不明真相的奥菲利娅被爱人粗暴而无情的言语刺痛,以至于在无尽的落寞中伤心不已,痛苦不堪。②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如从表面看来,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冲突与恋人之间的感情有关,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另外,激烈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个性迥异、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2、文中的哈姆莱特具有哪些性格特征?他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①性格特征: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富有理想、敢于行动,具有英雄的个性,又有孤独、忧郁、优柔寡断的一面。他既是一个身负为父报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一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的王子。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正是他血肉丰满的形象的魅力所在。②复杂原因: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从情理上他必须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这让他不堪重负。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因此他有着复杂多样、矛盾统一的性格特征。3、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反映出人类在面临困境时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消除内心困惑的过程,充满哲理。那么,独白表现了他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1)表现了他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个是生死问题,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问题。①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内心存在的是否要为父报仇的矛盾。不报仇可以苟活,报仇将会殒命。②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也是哈姆莱特对复仇时机与方式的思考。马上复仇可以一了百了,但未必成功;选择等待,则要忍受折磨与煎熬。③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死了并不能清算自己的一生,死后的未知让人恐惧。④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对如何选择人生的思考。他在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的不公,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两种选择哪一种更高贵。(2)处境和精神状态: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旋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和心理煎熬。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哈姆特表达了什么思想?①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将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权力、地位、仇恨、愤怒、战争等,这一切都是长时间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我们为了目标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最终会得到什么呢?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什么都没有。剧中争夺王位的人、为正义奋斗的人,他们的下场是一样的一一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的悲观,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悲剧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发人深省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之处,也是其悲剧的感人之处。5、在戏剧中,哈姆莱特迟迟不进行复仇,以至于连他本人在第四幕中也责备自己:“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大言不惭地说……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结合剧作创作背景及全剧内容,分析哈姆莱特复仇行为“延宕”的原因。①延宕受王权意识影响。哈姆莱特的延宕与对“王”这个概念的思考不无关系。他对于王权问题的反复斟酌使他放慢了复仇的脚步。在当时的欧洲,人们普遍有君权神授的宗教观念以及权力来自武力征服的政治观念。质疑君权神授无疑会毁掉王的神圣。叔父现已为王,他就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哈姆莱特如果将其罪行揭露,就是对君权神授的摧毁,也是在自毁前途。他既要复仇,又不能否定君权神授这个让王位世代稳定的法器。如果武断杀王,他就会成为众人讨伐的对象。揭露叔父罪行又会使国家陷入信仰危机,甚至政权颠覆,国将不国。②延宕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哈姆莱特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其行为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见他看到了人类的伟大与美妙。这种观念含有人文主义思想。然而这在复仇行动中就变成了巨大的阻碍。人文主义者重视自由平等,于是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不复仇这个问题就变得很难决定。因为就算叔父是杀害先王的凶手,哈姆莱特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权结束叔父的生命。于是他就反复思考掂量,甚至错失了复仇时机。③延宕受其性格特点影响。哈姆莱特缺乏英雄所需要的“坚强的精力”,他耽于沉思、忧郁寡欢、犹豫不决,这些性格特点使他缺乏行动力。这些性格弱点实际上源于现实与他的生活理想之间的不对等。哈姆莱特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痛苦而清醒地观察现实、反思自我。他是一个理性个体,如果为泄一已私愤而杀王,虽能报仇却会使国家政局面临动荡。这是他理性的思想所不允许的。6、从哈姆莱特大段独白再结合全剧,莎士比亚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这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十四、主题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作者一方面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欲绝,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揭曷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十五、写作特色1、通过自白揭示人物性格。在课文节选的段落中,除了最著名的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之外,国王的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和奥菲利娅的自白“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都起着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剧中人物的其他对白,也都性格鲜明、动作性很强。2、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具有强烈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言如其人,各有个性。3、善于运用比喻(如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十六、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B

)

A.匍匐(pūfū)

意旨(zhī)

暴虐(nuè)

D.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

C.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chú)

D.迷惘(wǎng)

延宕(dāng)

虔敬(q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B

)

A.吝惜

盘据

鞭挞

B.紊乱

嫁奁

迁延

C.熏陶

殒落

审慎

D.甘密

艰贞

懦夫

3.下列各组词语中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虔敬(恭敬)

B.迁延(拖延)

审慎(周密而谨慎)

C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陨落(死亡)

D.瞩望(期望;期待)

延宕(拖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像我这样的家伙,甸甸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

B.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

C.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________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D.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

5.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排比)

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反问)

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对比)

D.现在却跟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比喻)

6.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B

)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学者的________,军人的________、国家所瞩望的一朵________,时流的________、人伦的________、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A.辨舌

眼睛

利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