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全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膻味扑鼻的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割电线,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么,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辫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着我。下雨,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元。’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讲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计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称何湘为“金珠玛米姑姑”,而扎玛伊珍称何湘为“解放军同志”,暗示了她自己的红军身份。
B.扎玛伊珍一家生活贫困,十分节俭,所以要用汉文报纸来糊窗子,待客时也只能把酥油茶换成清茶。
C.扎玛伊珍的父亲对她说“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她也这样对儿子朗嘎说,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D.扎玛伊珍把“三五”年理解为“三五一十五”,这是她经历了漫长等待后,豁然开朗的无奈与自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构成了战争时期藏汉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C.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描摹了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结尾描写扎玛伊珍爽朗大笑,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述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8.作品是怎样叙述扎玛伊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金文,阐释“十五棵向日葵”的丰富内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学情分析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噩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咳!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惟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4分)
9.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6分)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芭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芭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
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
C.“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写出了一棵树从生长到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
D.“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跳跃性的句子看似含蓄优美,实则关联性弱。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通俗质朴,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语,乡土气息浓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语言使人很有亲切感。
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往日时光的悠闲美好。
C.文中多次写到“找”,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平凡中蕴含着温馨,回应“我”要“找”的是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
D.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
8.刘亮程的散文中多次写到“路”和“树”,比如,他在《一条土路》中写道:“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这些总能走到头的路,让人的一辈子变得多么狭促而具体。”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路”和“树”的理解。(4分)
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尾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中学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学情分析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宅
陈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②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
③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难过了。安知非福啊。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④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
老宅啊。
1987年3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述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8.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分)
9.选文围绕“老宅”表述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水平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我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我们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背上起了一阵寒噤,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目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述——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先是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后又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
C.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地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地尽力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使用多种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处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了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拜访老人及陪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不同阶段“我”的心理表现。(4分)
9.在文末引用了歌德的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土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C.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D.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D.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8.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全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膻味扑鼻的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割电线,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么,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辫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着我。下雨,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元。’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讲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计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称何湘为“金珠玛米姑姑”,而扎玛伊珍称何湘为“解放军同志”,暗示了她自己的红军身份。
B.扎玛伊珍一家生活贫困,十分节俭,所以要用汉文报纸来糊窗子,待客时也只能把酥油茶换成清茶。
C.扎玛伊珍的父亲对她说“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她也这样对儿子朗嘎说,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D.扎玛伊珍把“三五”年理解为“三五一十五”,这是她经历了漫长等待后,豁然开朗的无奈与自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构成了战争时期藏汉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C.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描摹了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结尾描写扎玛伊珍爽朗大笑,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述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8.作品是怎样叙述扎玛伊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金文,阐释“十五棵向日葵”的丰富内涵。
6.C7.C
8.①对话形式,在交淡中引出扎马伊珍的故事,自然真实亲切(或:使故事集中紧凑)。
②通过何湘的观察视角呈现扎马伊珍的故事,新颖独特。
③通过追述(回忆)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①小说叙述扎玛伊珍每年种一棵向日葵,坚持整整十五年,喻示她对红军漫长而坚定的等待;
②向日葵种子是红军宣传队同志赠送,喻意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向日葵具有“向日”的习性,象征着各族人民追求光明和解放的愿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暗示了她自己的红军身份”错误。扎玛伊珍称何湘为“解放军同志”,是表明何湘的身份,表述对何湘的尊重。
B.“待客时也只能把酥油茶换成清茶”错误。待客时把酥油茶换成清茶,并不是因为扎玛伊珍一家生活贫困,十分节俭,而是扎玛伊珍怕何湘喝不惯酥油茶。
D.“豁然开朗的无奈与自嘲”错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是她仍然充满信心,她相信红军终有一天会回来的,表现了她乐观的革命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错误。扎玛伊珍日思夜盼红军回来,每年种一棵向日葵,每棵向日葵都是整整一年的期盼,是望穿云山的年轮,种到十五棵时,当年的红军,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来了。这些都是写实的,并非想象和夸张,所以并没有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通过何湘和扎玛伊珍的对话,引出了扎马伊珍的故事。所以文章以对话形式,在交淡中引出扎马伊珍的故事,自然真实亲切。
结合句子“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可知,扎玛伊珍爽朗地大笑,眼睛噙满两颗泪珠,这些都是通过何湘看到的。文章通过何湘的观察视角呈现扎马伊珍的故事,新颖独特。
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的生活都是她回忆的,文章通过追述(回忆)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扎玛伊珍日思夜盼红军回来,每年种一棵向日葵,每棵向日葵都是整整一年的期盼,是望穿云山的年轮,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是她仍然充满信心,她相信红军终有一天会回来的。小说叙述扎玛伊珍每年种一棵向日葵,坚持整整十五年,喻示她对红军漫长而坚定的等待;
由文章“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和“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可知,向日葵种子是红军宣传队同志赠送,宣传队同志最后说“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喻意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从向日葵的特点来说,向日葵具有“向日”的习性,象征着各族人民追求光明和解放的愿望。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学情分析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噩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咳!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惟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4分)
9.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6分)
6.B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说法有误。郭祥骗人是为了摆脱无休止的报告宣传,是淡泊名利的表现,不是品质不良;少先队员也没有批评的意思。
7.A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说法有误,没有肖像、心理描写。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
②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从多个方面将郭与陆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③强化了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9.
①无私奉献的思想美:郭祥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英勇作战,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毫不抱怨。
②淡泊名利的思想美: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不想着升官发财,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③直率敢言的性格美:郭祥爱憎分明,为人直率,敢于批判陆希荣,直言不讳。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芭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芭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
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
C.“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 《驾驶室固定矩形窗》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评试题 物理(含解析)
-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政治试题
- 饲用原料作物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工业涂料水性色浆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儿科急症的超声诊断课件
-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案
- 青霉素过敏应急预案演练
- 诚实课件教学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解析)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 2024至2030年中国轻质墙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及计划)
- 食品工艺学:食品的辐射保藏
- 2024年公开招聘大社区工作人员报名表
- 记者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
- 劳动技能实操指导(劳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LED显示屏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夜场啤酒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