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4年高中语文统编一轮复习(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复习中,考生应首先强化读懂训练,读懂就能得到80%的分数,其次强化主观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满分。这里的规范包括审题解题思路规范,更包括答题模板规范。
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或考查其中一项)。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简单地说:(1)意象=物象+情思;(2)意境=意象+氛围。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鉴赏意象内涵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性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细柳红花”
抓内涵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上去体味
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意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寄兴寓情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下面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请根据理解填出下表。
意象诗句内涵
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鹃(子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思念故乡②时光流逝③表述别离的伤感之情。“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④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⑤寄托物是人非的感慨⑥象征凄凉哀伤
[即时训练]
(202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B[“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错。“娇女字平阳……抚背复谁怜”几句是诗人想象别后三年自己的一双儿女在桃树下的情景,并非“追忆”;且由“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可知,“泪下如泉”的不是诗人,而是“娇女”。]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树是诗人在家乡亲手所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树下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而又忧伤的画面;“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析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①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①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1)(2023新编,6分)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诗中刻画了一位绝意仕途、深居简出,品节清白、性情散淡疏放的隐者形象。(答全形象特点得2分,少点只得1分)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1分)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1分)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1分)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表现了隐者的高远出尘。(1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这三个字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
变式思考
(2)(经典题,3分)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解析: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每点1分)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出诗中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第一、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知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经典题,6分)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分)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内容要点及诗人本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位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苏轼不作儿女之态,他乐观旷达、洒脱豪放的性格借此诗展现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4)(经典题,4分)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翻腾装束,闹春苏堤,这是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这是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这是叹春之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答: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解答本题,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此外要关注词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分析词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如动作、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的是女子们精心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游春,描绘出苏堤上游人如织,大家装束鲜艳、争相赏春的热闹景象,表现出游人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写游湖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驻足凝神不忍离去,表述了游人的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写的是雨后,暮色渐起,人们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表现了游人对春天归去的叹息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
变式思考:
(5)(2023新编,4分)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由爱春、留春到惜春、伤春,再到叹春的情感变化。(1分)上片首句写清明寒食节后花渐渐飘落,女子们精心打扮,到苏堤赏花的景象,“留春春怎知?”道出游人的爱春之情、留春之意。(1分)下片写雨中花褪色,柳絮沾泥,女子神伤,难移步履。伤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1分)最后游人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在暮色中归家,饱含游人对春天离去的叹息和无奈。(1分)
解答: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本题侧重分析词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应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表现的是游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词的上片开头说,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零,季节和背景的交代,奠定了“惜春、伤春”的情感基调。然后,用“番腾”二字写出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箱倒柜,精心打扮,盛装出行。“闹”字的妙用,表现出游人装束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都是为了尽情游春,想要留住春天。此时人们是兴奋而紧张的,带着期盼和爱春之情前来赏春。“留春春怎知?”一句反问,更道出了游人爱春、留春之意。词的下片先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面对人们的盛情挽留,春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深意,仍要归去,此时游湖的人们没了期盼,只有惜春、伤春之情。接着写雨后春去,面对无法留春的事实,人们也只好纷纷叫船归家,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因春的归去而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鉴赏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①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6)(2020浙江,6分)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解析:①外貌描写。“须如猬毛磔”描写“男儿”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描写“男儿”不看重七尺之躯而在意在战马上比试胜负的心理,表现出“男儿”刚勇犷悍的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这句诗通过描写雄伟莽苍的边塞环境,烘托出“男儿”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形象。④对比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心怀柔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答: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表述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概括其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须如猬毛磔”,结合解释①,可知此句写男儿稠密的胡须,属于外貌描写,通过刻画胡须又硬又密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儿”粗犷、勇猛、刚强的形象。“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的意思是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展现了男儿驰骋沙场、无畏生死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刻画了“男儿”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精神。“黄云陇底白云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塞图——将士们马蹄所至,烟尘四起,黄沙弥漫,头顶上寒风猎猎、白云飘飞,诗人借此暗示了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男儿”的豪情和坚毅。最后两句“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铁骨铮铮的三军将士,却因羌笛演奏的出塞曲而泪如雨下,刚毅“男儿”也有思乡的柔情,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兼而有之,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形象类型教材链接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寂寞惆怅、身世飘零的形象李清照《声声慢》、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自傲、顾影自怜的形象李白《独坐敬亭山》、温庭筠《菩萨蛮》
怡然自得、安闲宁静的形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形象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杜甫《前出塞》
识才荐才、爱贤惜才的形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3.分析概括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7)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7)(2023改编,4分)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
解析: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分)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述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2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诗的首联“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骚人”指屈原,“糗粮”指干粮。屈原《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句中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这两句是说:野菊未曾被屈原当干粮充饥,也不曾被当作重阳观赏的名花。这两句诗写出了野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青睐登上文坛,更未受到世俗的观赏和宠爱。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描绘,写它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结合颈联中的“半山碧”可以看出,野菊生长于野外山上,虽无人照看,却也生长旺盛,颇有一番风采。这里的在“野”与在“庭”相对。因无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的菊花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之人的剪裁与赏菊者的诸多采摘,不受人们的干扰,反而能够淡然自若、自留清香。“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时间已到傍晚,旅途中的诗人本该急于回城,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引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诗人对野菊的浓浓喜爱。而尾联更以写野菊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述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在对那些篱边的庭菊冷笑,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唯以冷笑置之。至此,诗中野菊形象已然明了——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香;而诗人的用意也很明确,即有意将它与庭菊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赞美,委婉含蓄地表述了自己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4.鉴赏事物形象
a.鉴赏塑造事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8)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经典题,4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解析: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白,二是到处流动、富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写抬头远望,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静态的“烟”在月光下纯白如云的特点。(1分)第四句,诗人的目光随着“烟”的流动由远及近,以一“流”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的动态。(1分)
解答:本题考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鉴赏塑造事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概括事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所写事物的关键词;鉴赏手法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所用的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本题的题干有明确提示“是如何描写的”,所以作答时可优先考虑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然后根据诗歌具体内容适当地从修辞手法、表述方式、结构技巧等角度进行补充。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对“烟”这一物象的描写。“烟色如云白”,诗人抬头远望,山间的雾气像云彩一样白茫茫一片。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方面描写“烟”的特点——像云一样白。“流来野寺前”,一个“流”字,让前句中静态的“烟”动了起来,诗人的视线也随着流动的“烟”由远及近。显然,第四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出“烟”的特点——富有动态。
b.鉴赏事物形象的内涵及寓意(含典故寓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题。
归雁二首(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家乡。
(9)(2020四川,6分)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解析: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3分)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怀,表述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3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内涵及寓意。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归雁。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大雁的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云中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诗人却在沙滩独自歇息的孤独与凄凉。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内心忧愁寂寞,表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述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5.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a.联系诗歌内容、情感等分析意象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题。
水龙吟①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泪流如雨。
①本词写于金兵南下,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之局面。③《梁父》:指《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好为《梁甫吟》。
(10)(2020河南,6分)“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中的“泪”的内涵有何不同。
解析:本词中的“泪”表述的是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2分)《雨霖铃》中的“泪”表述的是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2分)《水龙吟》中的“泪”表述的是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2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意象的内涵。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说的是如今“我”只能独自忧愁地敲击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甫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这里的“泪”表示词人对国家遭遇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中的“泪”,写的是恋人离别之时的恋恋不舍,抒发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以少女的装束代指少女。在宋代,游宴娱乐的场合一般都有歌伎在旁唱歌伴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来擦拭英雄的眼泪。这里的“泪”是因为感伤抱负不能实现,没有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而流。
b.结合诗歌内容、情感等分析意象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1)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1)(2020新高考Ⅰ,6分)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述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3分)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3分)
解答:本题考查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及意象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述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述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代指诗题中的郑炼将要前往之地襄阳。上句“峨眉晚”写出天色薄暮之际,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述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隔两地,相距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夜雨二首
朱熹
其一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其二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12)(2020海南,6分)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首诗由此时此地的“夜雨”,联想到家乡的风雪,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家路途之远,表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分)第二首诗写故乡的风雪,意在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托物言志,表述诗人像梅花一样具有坚贞不屈和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3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考查的是两首诗中诗人描写“风雪”的用意,要结合全诗内容以及主旨来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风雪”的诗句是“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两句诗是诗人的联想,他由此时此地的“夜雨”,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该是风雪满山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离家遥远的无奈,又蕴含着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诗中“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的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深夜里,家乡的风雪已经落满深山,只有梅花不惧严寒,依然独自芬芳。诗人渲染“风雪”之夜的寒冷环境,就是为了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的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却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表述了诗人坚贞不屈、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6.描述画面,鉴赏意境
a.结合诗歌内容,概括景象(描述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13)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3)(2018天津,2分)“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意正确1分,语言表述优美连贯1分)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描绘画面。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大意。另外,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画面”。所以在答题时,语言要尽量优美,描绘出符合句意的画面。要注意紧扣诗中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理解了这两个难点词语,再结合“远风”“良苗”就可以描绘出画面。
b.结合意象,鉴赏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4)(经典题,6分)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这样写,是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词。第三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奔流的情景;第四句中的“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二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三、四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能力。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高考对古代诗歌画面和意境的考查有六个角度:(1)概括画面内容;(2)赏析画面特色;(3)体会画面氛围;(4)体悟情景关系;(5)概括诗歌意境;(6)分析意境意义等。一般考查的方式是主观题。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1)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2)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4)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5)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6)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典例Ⅰ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唐]李商隐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1.(经典题,4分)第一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析: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不拘小节、格调高雅、充满闲情逸趣的清逸之士。(1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他不拘小节;(1分)来访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见他充满闲情逸趣;(1分)还没来得及与好友交流,他就先走向水边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他的清逸情怀。(1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访者”的形象,解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诗句对“访者”的描写中总结归纳其形象特点。诗的第一句“踏雨来敲竹下门”,说的是“访者”探访好友的时间。他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其不拘一格的率性和高雅的格调。“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说出了探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但“访者”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其个性的清逸自由。
2.(经典题,5分)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解析:两诗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展现“被访者”的形象。(1分)姚诗前两句及最后一句描绘出“被访者”居住的环境——门前有修竹,傍水而居,荷香四溢,展现出“被访者”居住的地方环境清幽、远离尘嚣,同时用“竹”“荷”“白云”这些意象隐喻“被访者”,侧面烘托出“被访者”高洁、清逸的形象。(1分)后两句写“访者”“论奇字”“看白云”,间接表现出与其志趣相投的“被访者”的清逸高雅。(1分)李诗首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被访者”生活的环境——秋水漫长悠远,似要浸湿“被访者”住处,表现出“被访者”居住环境之清幽、偏远,侧面烘托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1分)后两句用“玄蝉”“叶黄落”“冬青”描绘出一幅清冷的深秋景象,而此时“人未归”,侧面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超然物外。(1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题干说“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可见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被访者”的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姚诗,前两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被访者”居住环境的特点。“踏雨来敲竹下门”,说明“被访者”门前有修竹;“荷香清透紫绡裙”,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有荷塘,荷塘里还有荷花;“先向水边看白云”进一步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同时,诗人选用的意象“竹”“荷”“白云”都是高洁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用“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清幽绝尘侧面烘托出“被访者”清逸高洁的形象,用“竹”“荷”“白云”等意象暗喻“被访者”的品质高洁。第三、四句写“访者”的行为,“论奇字”“看白云”表现出“访者”的闲情逸趣,从而折射出“被访者”生活之闲适。再看李诗,首句点出诗人拜访的时节是秋季,“秋水悠悠浸墅扉”显示出“被访者”居处环境之清幽、人迹之罕至,也侧面反映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三、四两句着重描写“被访者”居处的院内之景,“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玄蝉,黑色的知了,指秋蝉、寒蝉。这两句描写也极富韵味。“玄蝉去尽叶黄落”照应首句“秋水”,进一步渲染出“被访者”居处的幽僻冷寂、远离尘俗。最后一句,在“玄蝉去尽叶黄落”的反衬下,突出了冬青为主人苦苦守候的状态;“人未归”与“不遇”相呼应,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3.(2020云南,6分)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本词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结合本词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①《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描写了词人在新开池边浮瓜沉李、凿池唤月等生活情景,塑造了词人率真浪漫、随性自然、襟怀洒脱的闲居者形象。(3分)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典故塑造出一个胸怀壮志、心忧天下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形象。(3分)
解答: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分别把握两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形象的异同。《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闲居者的形象,通过写新开小池周围的美景,描写日常生活,展现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出一种闲适洒脱之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是一个心怀抗金壮志但不受重用的爱国志士形象,词人以廉颇自比,抒发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典例Ⅱ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杏花
[唐]罗隐
暖气潜催次第春,
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
何异荣枯世上人。
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2023改编,4分)结合前两句简析《北陂杏花》中“杏花”的形象特点。
解析:《北陂杏花》的首句交代了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绕”字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之势,又写出水、花之相依相亲,突出了杏花清婉、柔媚的特点。(2分)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用于写杏花,展现出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2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中的事物形象。根据题干要求,要结合《北陂杏花》的前两句来分析。《北陂杏花》的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的是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陂”,此处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突出了杏花傍水而生、占尽春风、清婉而柔媚的特点。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2.(2023改编,5分)两首诗均写杏花,所表述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不相同。(1分)王诗写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赞赏杏花不愿沉沦的品格,寄寓诗人甘愿为理想献身,始终不渝的节操,充满了悲壮。(2分)罗诗由“梅花已谢杏花新”而生发出深沉的人生思考——人事代谢如同杏花荣枯,充满着无奈。(2分)
解答:本题考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及寓意。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有两问。首先回答情感是否相同,此题因两首诗主旨不同,故不能回答“相同”,解析唯一。接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形象有何不同,所蕴含的情感又有何不同。王诗的一、二句通过环境描写和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杏花清婉柔媚、风姿绰约的特点。三、四句则重在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春风吹拂,娇媚的花儿不堪承受,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南陌”则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结合诗歌背景可推知,南陌杏花是对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北陂杏花则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罗诗说的是在春风潜入人间,梅花凋谢后杏花绽放娇妍的新貌。但即便是新开的杏花,也抵不过自然的规律,抵不过自己的命运,陆陆续续开放的杏花终会陆陆续续地凋零枯萎。诗人由杏花的枯荣联想到世间人事的兴衰,不由得感慨万千,抒发了对人事代谢的忧思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2018全国II,6分)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3分)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3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物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一般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寄托情感;具有象征意义,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在咏物诗中);作为线索,串联全诗等。“酒”是本诗中出现了两次的物象。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到“酒”出现在哪里。第一个“酒”出现在创作书法之前,“酒为旗鼓笔刀槊”,诗人把酒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把笔比作冲锋杀敌的刀槊,这样,一幅大战在即的紧张肃穆的画面便宛在眼前了。诗人渲染的这种大战在即的气氛,实际上是为书法创作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第二个“酒”出现在“须臾收卷复把酒”一句中。显然,书成以后,诗人想到的是,赶紧拿起酒纵饮一壶,而在酒酣中,诗人却“如见万里烟尘清”。由此可知,“大战”已经以胜利告终,一位胜利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磊落豪气,他的踌躇满志,他的欣然自足,可见可感。
典例Ⅲ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③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
①此诗为元丰三年诗人离京赴太和知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③初平:皇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之事。④叔度:指东汉黄宪,其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⑤斗杓:指北斗星。
赠别几复
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①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2020山东,6分)《汴岸置酒赠黄十七》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汴岸置酒赠黄十七》一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不被混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3分)《赠别几复》一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想象中的明月),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3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它是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秋月依然澄明。在月明秋高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明高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写不被混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别几复》一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想象中的明月。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想象别后明月空照,由眼前欢聚想到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述不舍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①。
不须更作悲秋赋②,王粲③辞家鬓已凋。
①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②悲秋赋:语本《楚辞·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泛指抒发悲秋之情的诗文。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2.(2020河南,6分)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析: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2分)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冷清。(2分)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2分)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再分析效果。“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大意是台阶旁的绿苔中传来阵阵蟋蟀声,屋檐边的红树上挂着晶亮的蜘蛛网。“鸣蟋蟀”“织蟏蛸”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写了蟋蟀鸣叫和蜘蛛织网的早秋之景,描绘了一幅色彩对比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绿苔”“红树”衬托出庭院的冷清;“鸣蟋蟀”“织蟏蛸”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A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望月有感①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①此诗完整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2023新编,5分)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少年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①谢家池: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②江淹浦: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③王孙: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
2.(2023新编,5分)本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请分析“草”这一意象的运用之妙。
3.(2023新编,6分)本词“那堪疏雨滴黄昏”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黄昏”“细雨”,二者有何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
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当时在苏州,因病休假。②东京:指东都洛阳。
4.(2020吉林六校联考,6分)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第5题。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5.(2020天津,2分)“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①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6.(2023改编,3分)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化用了李煜名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选取夕阳、大地、大江等雄壮意象,描绘了江河黄昏之景,赞颂了江山的壮美,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一词本指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
D.“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的“倩”字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的“倩”字意思相同,都指请某人做某事。
(2023新编,6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词句,分析“物”“我”之间的关系。
B组训练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①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考查事物形象)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寄托着诗人情志。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寄寓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考查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王昌龄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明初著名诗人。诗人曾于吴淞青丘隐居,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考查景物形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B[B项,“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与友人音信难通”曲解诗意,此句意为在登高之时,对对方的思念随着远去的大雁而消逝,借以表现登高之乐。]
5.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夏日即事
刘得仁
到晓改诗句,四邻嫌苦吟。
中宵横北斗,夏木隐栖禽。
天地先秋肃,轩窗映月深。
幽庭多此景,惟恐曙光侵。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宵”点出是半夜,“恐曙光侵”暗示即将天明,照应了首句的“到晓”。
B.“横北斗”是典型的夏夜景象,“横”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斗之态,如在目前。
C.本是夏夜,诗人却感到如秋天般凉爽宜人,颈联字里行间透出愉悦之意。
D.“幽庭”句是对三联内容的综述,其中“幽”字突出了环境的深邃与宁静。
D[D项,“是对三联内容的综述”错误,诗歌首联写自己通宵苦吟修改诗句,中间两联写庭中所见,所以“幽庭多此景”指的是庭中的景物,应指中间两联。]
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三、(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四、(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考点过关解析
A组训练
一、
1.解析:这两句诗塑造了亲人们遭逢战乱、骨肉离散、四处漂泊的难民形象。(2分)诗人运用比喻修辞,前一句将亲人的离散比作千里分飞的大雁,后一句将背井离乡的亲人比成无根飘飞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亲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凄惨、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表述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思念。(3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生活。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为喻,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亲人们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至此,诗人所刻画的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已跃然纸上。最后联系诗歌尾联,把握诗人情感。尾联直抒胸臆,写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望月垂泪的情形,表述了诗人对流散各地的亲人的忧虑和思念。
二、
2.
解析:上片用芳草托物起兴,以春草绵延繁盛象征着离恨之悠悠、无穷无尽。(2分)下片借用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一句,由眼前草而触景生情,抒发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浦畔”一句化用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以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愁之苦,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强化了离愁别绪的抒发;尾句化用《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以春草写萦回之思,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突出了思念之浓。(3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古典诗歌中常用芳草来比兴,萋萋的芳草常常象征着离恨悠悠。本词上片中的“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远连云”指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这里采用了托物起兴手法,以春草的绵延不尽象征着离愁别恨的无休无止。下片连用两个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答题时需关注解释内容,找出典故中有关春草的描写,结合本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一句,以春草又生表述阳春流逝之意,含有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送别时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别的伤感;《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写王孙留深山久不归,漫山遍野春草萋萋,弥漫着郁结、悲怆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
3.解析:相同点: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情感。(2分)不同点:本词以“疏雨”“黄昏”等意象,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渲染出轻寒、孤寂的氛围,表述出主人公不堪离愁之苦的伤感;(2分)李词则借助“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清冷深静之境,暗示、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与孤独。(2分)
解答: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解答本题,还需结合艺术手法,对两首词作比较阅读。“黄昏”“细雨”两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起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答题时需知人论世,联系李清照作《声声慢》时的独特处境及心理,以及本词“离愁”这一主题作答。
三、
4.解析: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到洛阳的家,蝉声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3分)第二次写蝉声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意象的作用和意象所表现的的情感。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题干中提示的意象所在的句子,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将其放入整首诗的背景中去分析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写蝉声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当年的第一声蝉鸣。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蝉鸣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可见,这次写蝉声,主要是蝉鸣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声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竹林中的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声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声表述了病中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四、
5.解析: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1分)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1分)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意象进行描绘,并概括画面的特点,还要注意表述时语言要合乎诗歌意境。“酿酒”描写农家活动,“迎新社”交代了酿酒的目的,“社”指土地神,“酿酒迎新社”描写了农人酿酒准备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繁忙景象。“砧”指捣衣石,“遥砧送暮晖”是指暮色降临,远远传来捣衣之声。酿酒祭祀、日暮捣衣是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送暮晖”为画面增加了祥和、静谧的色彩。据此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五、
6.
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和综合鉴赏诗歌内容。A项,上片中化用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上西楼”“清秋”等词,将表示情感的词“无言”“寂寞”和意象“月”“梧桐”去掉,渲染哀伤的氛围,总体为下片抒情作铺垫。A项正确。B项,“万里夕阳垂地”一句暗示国家沦亡,“大江流”暗示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为全词渲染了气氛,衬托出悲伤的浓重和深沉,而选项仅依据“夕阳”“大地”“大江”等意象,就说赞颂了江山的壮美,断章取义。B项错误。C项,“簪”本指文饰,“缨”指武饰。“簪”“缨”合用,指古代官僚贵族的冠饰,词人巧妙借用“簪缨”,指代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C项正确。D项,选项中给出了课内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的“倩”是央求、请人做某事的意思,代入本词“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结合对上下句意的理解,意思是“试请那悲凉的秋风啊,将我的眼泪吹到扬州”。D项正确。故解析为B项。
7.解析:全词以“我”观“物”,情景交融。(2分)①上片写客居金陵的词人独自登楼,纵目远眺所见的秋景。在词人眼里,此刻的夕阳秋景是凄清悲凉、暗淡无光、苍茫而萧条的。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的景色,采用象征手法,将南宋的国事融入眼前的暮景之中,暮色和夕阳如同国家一样,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没落和衰亡,曾经的繁荣也如一去不返的东逝之水,昔盛难再。句中的“垂”字更形象地表现出此刻沉重的心情。(2分)②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人同样融情入景,将主观感受“悲”,融进了本就清凉的秋风中,所以“风”也染上了词人的感彩,变成了“悲风”。(2分)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意象和意境,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句话的含义。“物”就是客观景物,“我”即指主观情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移到客观景物之上,笔下景物便有了人的情感色彩。在这基础上写出的意境是诗中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在本词中,原本是明净爽朗的清秋变成凄清悲凉的深秋,光线柔和的夕阳变成暗淡无光、一步步沉没进无边黑夜的恹恹夕阳,辽阔无边的大地变成空旷、萧条、笼罩于黯淡余晖的大地,奔流向东的江河似乎也变成一条无法挽留、一去不返、径自走向尽头的江河。在词人的主观着色下,祥和的夕阳晚景一片萧条,可见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而词的下片写中原沦陷,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回忆。一句“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对执政者不思进取的愤慨与抗议。接着,词人将这种难以排遣的复杂情绪上升到“物”“我”合一的高度,将主观心情的“悲”挥洒到眼前所有事物中,就连吹过的风都是凄怆悲凉的,风悲、景悲、人悲,在浓厚悲情的重重包围下,词人不禁潸然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 《驾驶室固定矩形窗》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评试题 物理(含解析)
-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政治试题
- 饲用原料作物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工业涂料水性色浆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儿科急症的超声诊断课件
-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案
- 青霉素过敏应急预案演练
- 项目经理工作交接单
- 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质量管理手册
- 劝学说课课件
-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漂浮码头施工方案
- 2024届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考核测试卷及答案
-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教培机构如何玩转新媒体
- (完整版)四宫格数独题目204道(可直接打印)及空表(一年级数独题练习)
- 移动机器人SLAM技术 课件 【ch04】移动机器人定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