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日,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相同。

B.千乘,千辆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是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之一。

C.中国,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华夏”“中土”与“中国”含义相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认为穰侯、秦王采取的策略不当,不利于秦国发挥自身诸多的优势而称霸。

B.当年齐国攻打楚国,虽战胜却未获尺寸之地,范雎认为是受到疆界形势的限制。

C.范雎建议,对于赵、楚等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使他们相互钳制,令其归附秦国。

D.对于地处中心的韩、魏两国,范雎认为要想让他们归附,可以采用直接攻打的方法。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请简要概括范雎建议秦王采用“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原因。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B.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C.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D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11.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臣子之不孝君父(《墨子·兼爱》)

B.邻国之民不加少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

C.鸡豚狗彘之畜迩之事父(《论语·阳货》)

D.填然鼓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乐”与“贤”是紧密相关的,君主首先需修养德行,而后才有感受这种快乐的可能。

B.孟子对梁惠王的“尽心”说不以为然,但“以战喻”却含蓄地表述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

C.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从农、林、畜、牧、渔、教化等方面明确了施政的举措。

D.孟子认为梁惠王未认识到“民不加多”的本质,“罪岁”只会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景破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结合文本内容,归纳孟子的治国理念。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二大夫再拜谒。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①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比周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节选自《史记·日者②列传》)

①贱简:鄙视、怠慢。简,忽视、怠慢。②日者: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B.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C.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D.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沐浴,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文中指休假。

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的朝代,三公所指并不相同。

C.正襟危坐的“危”指端正,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相同。

D.小子与《论语》中“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小子”相同,均为自谦,指晚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司马季主之口讥讽尊官厚禄者,斥其谋求个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夺农民的财产;依仗官位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横暴。

B.本文写出了司马季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世之贪位慕禄者卑污、可憎的嘴脸。贤者与不肖者,相互映衬,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C.宋忠、贾谊认为司马季主所处的地位是低微的,职业是污浊的。司马季主连连发问,对宋忠、贾谊的看法进行有力的反驳,使这两位大夫哑口无言。

D.本文侧重写司马季主与宋忠、贾谊的对话,语言描写突出。文章反复推论,说理透辟,词锋犀利。运用生动确切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句子。

(1)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文中画横线的)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

14.根据文本,概括司马季主所认可的高人贤才的特点。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B.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颂,原指各地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贯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

B.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C.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西宾的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

D.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B.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C.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D.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岱,即封禅泰山。“岱”是中国泰山的别称,又称“岱宗”“岱岳”。

B.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C.“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D.“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为人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遮遮掩掩,即使自己因为焚烧了皇帝想册封刘氏为贵妃的手诏而犯了罪,也不愿意用秘密的方式上奏,坚持公事就公开说明。

B.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

C.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间会渐生奢侈之心,但参知政事王旦并不重视这些论断。

D.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宋仁宗登皇位,诏令李沆的灵位在宋真宗的庙庭中附带享受祭祀。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

②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日,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相同。

B.千乘,千辆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是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之一。

C.中国,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华夏”“中土”与“中国”含义相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认为穰侯、秦王采取的策略不当,不利于秦国发挥自身诸多的优势而称霸。

B.当年齐国攻打楚国,虽战胜却未获尺寸之地,范雎认为是受到疆界形势的限制。

C.范雎建议,对于赵、楚等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使他们相互钳制,令其归附秦国。

D.对于地处中心的韩、魏两国,范雎认为要想让他们归附,可以采用直接攻打的方法。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请简要概括范雎建议秦王采用“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原因。

10.D11.A12.C

13.(1)落得这样下场的原因,是因它攻打楚国而使韩国、魏国获得土地壮大起来,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送给)小偷粮食啊!

(2)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孩子将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

14.①能够占有因胜利而获得的秦国邻近的土地;②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是心腹之患,必须攻打;③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攻下它们有利于制衡威慑楚赵;④楚、赵归附秦国,齐必恐惧臣服。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对秦国来说,就如同木头有蛀虫,人的内脏有病一样。天下的形势如果有变动,最能伤害秦国的就是韩国。大王不如收服韩国。

“秦之有韩”和“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句式相对,语义相关,后两者都是对“秦之有韩”的比喻,而“心腹”是“病”的宾语,所以应在“腹”后断句,排除BC。

“天下有变”是“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的前提,而“王不如收韩”中,“王”是后面“不如收韩”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说法错误,两者意义不同。后句中的“幸”意为宠幸。句意: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令其归附秦国”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也就是说,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惧,定会说好话、送厚礼来侍奉秦国,只要齐国依附,秦国就可以使韩、魏成为一片废墟。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肥”,使动用法,使……壮大;“藉”,借给;“赍”,资助,送。

(2)“不忍人之心”,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乍”,突然;“孺子”,孩子;“怵惕恻隐”,惊惧同情。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可得出:能够占有因胜利而获得的秦国邻近的土地;

根据原文“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可得出: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是心腹之患,必须攻打;

根据原文“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可得出: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攻下它们有利于制衡威慑楚赵;

根据原文“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可得出:楚、赵归附秦国,齐必恐惧臣服。

参考译文:

这一天,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要塞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两水环绕,西有险峻的陇、蜀山地,东边有险要的函谷关与陇阪,拥有千辆战车,百万精兵。凭着秦兵的勇敢,众多的车骑,以这样的实力去对付诸侯,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霸王之业真是手到擒来。现在反而闭起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都怪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

秦王说:“我很想知道究竟错在哪里。”

范雎说:“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好办法。您派出的军队少了,就不能打败齐国,多派军队,又会对秦国有损。我估计大王想少派军队,而让韩、魏两国投入全部军力,但这是不恰当的。如今认为盟国韩、魏不可以亲附,越过它们去攻齐,能行吗这是谋划不周啊!从前,齐国人去攻打楚国,取得胜利,打败楚军,杀掉楚国将领,再次开拓上千里的土地,但最后齐国却连分寸土地都没有得到,哪里是齐国不想要土地,而是形势不允许啊!诸侯看到齐国军队疲劳,君臣又不团结,于是兴兵攻打齐国,齐王蒙羞,部队瓦解,被天下人所耻笑。落得这样下场的原因,是因它攻打楚国而使韩国、魏国获得土地壮大起来,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送给)小偷粮食啊!我认为大王不如与远方国家结盟而攻打邻近的国家,这样,得寸土就是大王的寸土,得尺地就是大王的尺地。现在不采用这个策略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吗如今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想成就霸业,必须控制中原地区,用它们作为天下的枢纽,从而威胁楚、赵两国。赵国强大则楚国会依附秦国,楚国强大则赵国会依附秦国。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惧,定会说好话、送厚礼来侍奉秦国,只要齐国依附,秦国就可以使韩、魏成为一片废墟。”

秦王说:“我想和魏国亲近,可魏是个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没法去亲近它。请问怎么才能拉拢魏国呢”范雎说:“最好的选择是出兵攻打它。”于是秦国出兵攻打邢丘,拿下邢丘后,魏国就主动请求依附秦国了。

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就好像锦绣的花纹一样,相互交错。韩国对秦国来说,就如同木头有蛀虫,人的内脏有病一样。天下的形势如果有变动,最能伤害秦国的就是韩国。大王不如收服韩国。”秦王说:“我想收服韩国,可是它不买账,怎么办呢?”

范雎说:“出兵攻打荥阳,从成皋来救援的路就不能通行;北面切断太行山的要道,上党的援军就不能到达;一举攻占荥阳,韩国就被断为三截。魏、韩国眼看灭亡就在眼前,怎么会不听秦国的支配呢?韩国服从,大王的霸业也就成功了。”

秦王说:“好!”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B.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C.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D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11.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臣子之不孝君父(《墨子·兼爱》)

B.邻国之民不加少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

C.鸡豚狗彘之畜迩之事父(《论语·阳货》)

D.填然鼓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乐”与“贤”是紧密相关的,君主首先需修养德行,而后才有感受这种快乐的可能。

B.孟子对梁惠王的“尽心”说不以为然,但“以战喻”却含蓄地表述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

C.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从农、林、畜、牧、渔、教化等方面明确了施政的举措。

D.孟子认为梁惠王未认识到“民不加多”的本质,“罪岁”只会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景破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结合文本内容,归纳孟子的治国理念。

10.C11.A12.B

13.(1)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2)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14.孟子认为君主要有德行,要对百姓施行仁政。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子晋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介词“于”的宾语为“沼上”,所以应在“上”后面断开,排除AB;

“鸿雁麋鹿”是“顾”的宾语,所以应在“鹿”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对于国家。/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

B.“之”,助词,的。/代词。句意: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C.“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鸡、猪、狗的畜养/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D.“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助词,的。句意:咚咚地敲响战鼓。/可以多了解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却含蓄地表述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错误。由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可知,孟子只是认为梁惠王喜欢作战,所以用作战作比喻,使得能够更好地让梁惠王明白自己的主张。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偕”,一起;“虽”,即使;“岂”,怎么。

(2)“衣”,穿;“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原文“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可知,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

由原文“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所以孟子认为君主要有德行,要对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中说:‘开始筑灵台,勘测又标明。百姓都来做,慢慢就完成。王说才开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儿子,都来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鸟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管这台叫‘灵台’,管这池叫‘灵沼’,还乐意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时候的圣君贤王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记载:‘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二大夫再拜谒。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①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比周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节选自《史记·日者②列传》)

①贱简:鄙视、怠慢。简,忽视、怠慢。②日者: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B.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C.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D.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沐浴,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文中指休假。

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的朝代,三公所指并不相同。

C.正襟危坐的“危”指端正,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相同。

D.小子与《论语》中“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小子”相同,均为自谦,指晚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司马季主之口讥讽尊官厚禄者,斥其谋求个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夺农民的财产;依仗官位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横暴。

B.本文写出了司马季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世之贪位慕禄者卑污、可憎的嘴脸。贤者与不肖者,相互映衬,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C.宋忠、贾谊认为司马季主所处的地位是低微的,职业是污浊的。司马季主连连发问,对宋忠、贾谊的看法进行有力的反驳,使这两位大夫哑口无言。

D.本文侧重写司马季主与宋忠、贾谊的对话,语言描写突出。文章反复推论,说理透辟,词锋犀利。运用生动确切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句子。

(1)司马季主视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文中画横线的)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

14.根据文本,概括司马季主所认可的高人贤才的特点。

10.C11.D12.C

13.(1)司马季主打量他们的状貌,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让弟子邀请他们就坐。

(2)因此(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惜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14.①品行正直,敢于直谏;

②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③处变不惊;

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⑤无功不受禄。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贤人的行为,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图其回报,厌恶别人也并不顾及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

“三谏不听则退”,“三”修饰“谏”作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

“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句意:(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正确。

D.“相同,均为自谦,指晚辈”错误。“小子何莫学夫《诗》”中“小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两者不相同。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

C.“使这两位大夫哑口无言,自讨没趣”错。宋忠、贾谊在司马季主连连发问之后,紧接着又发话了,并没有“哑口无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视”,打量;“如类”,好像;“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以礼相待;“延”,邀请;

(2)“是以”,因此;“贵”,珍惜;“复”,补救;“所过”,过错。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可知,高人贤才要品行正直,敢于直谏;

由“以便国家利众为务”可知,高人贤才要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由“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可知,高人贤才要处变不惊;

由“故官非其任不处也”可知,高人贤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由“禄非其功不受也”可知,高人贤才要无功不受禄。

参考译文: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

宋忠此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边走边讨论。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医师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于是二人同车到市区。天刚刚下过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主正闲坐在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他)正在讲解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两位大夫向司马季主拜了两拜。司马季主打量他们的状貌,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叫弟子邀请他们就坐。坐定之后,司马季主重新梳理前面讲的内容,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讲了几千句,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收揽冠带,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形貌,听先生的谈吐,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大夫好像是有道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呢?今天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所认为高尚的人是谁呢?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呢?”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认为高尚的地位,只有贤能的人才能享有这种地位。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这种地位,所以说是卑下的。(卜者)讲话不能让人相信,按照所说的去做得不到应验,而又索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用夸大怪诞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以骗尽钱财;贪求酬谢,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卑下污浊的。”

司马季主说:“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照,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就不能解释说明。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贤人的行为,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图其回报,厌恶别人也并不顾及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位居显位也不恭敬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以为喜,失去荣华富贵也不以为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被捆绑受辱也不感到羞愧。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结党营私,排斥正人君子,以骗取尊荣美誉,以享受公家俸禄;谋求个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夺农民的财产;依仗官位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横暴:这与手持利刃抢劫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尚的贤才呢?”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B.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颂,原指各地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贯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

B.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C.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西宾的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

D.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10.B11.D12.B

13.(1)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

(2)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14.(1)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2)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

“大怒”的主语是“兢”,故“兢大怒”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吏椎呼之”中的“之”指代的是“奴”,做“呼”的定宾语,句意完整;且“醉骂”的主语是“奴”,故“奴醉骂”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颂,原指各诸侯国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理解错误。民间歌谣是“风”,颂是《诗经》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指宗庙祭祀时的舞曲歌辞。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可知,是受皇帝诏令继续完成,而非“私下”完成。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雅”,一向,向来;“愈”,更加;“幸”,受宠;“数”,多次;“或”,有时。

(2)“虑”,用绳结缀;“以为”,把……作为;“樽”,盛酒器,这里指形状像酒樽,缚在身上用来凫水的东西;“忧”,担忧;“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原文找到相关情节“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可见,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让他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写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中,典校秘书。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自永平年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

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班固认为自己身怀二世才能,但职位不超过郎中,因此作《宾戏》来让自己通达。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只是害怕汉朝的威严,逼畏南方的敌人,所以希望得到回复,来安定他们的叛离之心。如今如果派遣使者,恐怕会失去南虏亲附汉朝的欢心,而成就了北方少数民族狡诈的计策,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当时六十一岁。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B.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C.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D.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岱,即封禅泰山。“岱”是中国泰山的别称,又称“岱宗”“岱岳”。

B.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C.“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D.“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为人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遮遮掩掩,即使自己因为焚烧了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