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氏,韶州曲江人,公讳靖,字安道。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治平元年,自广朝京师,六月癸亥,以疾薨于金陵。天子恻然,辍视朝一日,赙以粟帛,赠刑部尚书,谥曰襄。明年七月某甲子,返葬于曲江之龙归乡成家山之原。

公为人质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阴阳、律历外,暨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天圣二年举进士,为赣县尉,书判拔萃,改将作监丞、知新建县,再迁秘书丞,刊校三史,充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范公仲淹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谏官、御史不敢言,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徙泰州。已而天子感悟,亟复用范公,而因之以被斥者皆召还,惟公以便亲乞知英州,迁太常博士。丁母忧,服除,遂还为集贤校理,同判太常礼院。

景佑、庆历之间,天下怠于久安,吏习因循,多失职。及赵元昊以夏叛,师出久无功,县官财屈而民重困。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公感激奋励,遇事辄言,无所回避,奸谀权幸屏息畏之,其补益多矣,然亦不胜其怨嫉也。

庆历四年,元昊纳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毋与和。朝廷患之,欲听,重绝夏人而兵不得息,不听,生事北边。议未决。公独以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挠我尔,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是岁,以本官知制诰、史馆修撰。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来告捷,又以公往报,坐习虏语,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公怡然还乡里,阖门谢宾客,绝人事,凡六年。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数矣,大臣有不喜者,第迁光禄少卿于家,又以为寿州兵马钤辖,辞不拜。

(选自《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B.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C.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D.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亥,癸亥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六十天,前一位是王戌,后一位是甲子。

B.视朝,即临朝听政。如《礼记·曾子问》:“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视朝。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佛塔也称为浮屠。

D.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史”加上《资治通鉴》,通称为“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靖自小博学多才,勤奋刻苦,记忆力超群,历代史记、阴阳律历以及佛学道教,无所不通。

B.余靖被皇上提拔担任谏官之后,他努力履行职守、直言敢谏,那些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害怕他,他也因此招致了许多不满怨恨。

C.朝廷委派余靖与契丹谈判时,他只带领十多名勇将直出居庸关,镇定而从容地与敌虏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回来后升任谏议大夫一职。

D.余靖因为被与之结怨的大臣中伤,被降职到南京为官,而他自己毫不计较。回乡之后闭门谢绝宾客,不再过问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徙泰州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4.西夏赵元昊向北宋王朝纳誓请和时,契丹有何反应?北宋廷议悬而未决时,余靖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请作简要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B.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C.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D.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哙拜谢”的“谢”相同。

B.蚕食,像蚕食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吞。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义。

C.户,即住户,古代一家谓一户。文中的“万户”“千户”是指赏赐的食邑。

D.爵,指爵位,我国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14.在对待上党的问题上,赵胜、赵禹的观点和赵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唯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礼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直五钱,其尤贱处,计斗直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安得不喜?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编自吴兢《唐太宗吞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欲不夺农时”与“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夺”含义相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农时甚要”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含义不同。

D.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临时所在地。例如南宋在杭州设临安府,就称之为“行在”,而仍然将东京汴梁称为京师。

B.吴孙兵法,是《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合称。“吴”指吴起,“孙”指孙膑,二人并称“孙吴”,皆战国军事家。

C.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足球。战国就开始流行蹴鞠游戏,而汉代开始成为兵家练兵之法。

D.薨,帝后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霍去病是侯爵,所以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霍去病少年得志。他依靠家世关系和个人能力,很快出人头地,得到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机会,很早就立功封侯。

B.霍去病战功彪炳。他每次出征战绩优异,杀敌超过战损;有一次合骑侯没能和他会合,他竟凭借一己之力杀到祁连山。

C.霍去病受宠显贵。霍去病大放异彩后,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逝世后玄甲军列阵送葬,坟墓谥号都规格极高。

D.霍去病不恤士卒。出征塞外,士兵忍饥挨饿,而霍去病个人拥有大量食物,他却不分给部下,甚至还有心情玩耍游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14.霍去病是军事奇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其取得辉煌战绩的具体原因。(3分)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氏,韶州曲江人,公讳靖,字安道。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治平元年,自广朝京师,六月癸亥,以疾薨于金陵。天子恻然,辍视朝一日,赙以粟帛,赠刑部尚书,谥曰襄。明年七月某甲子,返葬于曲江之龙归乡成家山之原。

公为人质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阴阳、律历外,暨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天圣二年举进士,为赣县尉,书判拔萃,改将作监丞、知新建县,再迁秘书丞,刊校三史,充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范公仲淹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谏官、御史不敢言,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徙泰州。已而天子感悟,亟复用范公,而因之以被斥者皆召还,惟公以便亲乞知英州,迁太常博士。丁母忧,服除,遂还为集贤校理,同判太常礼院。

景佑、庆历之间,天下怠于久安,吏习因循,多失职。及赵元昊以夏叛,师出久无功,县官财屈而民重困。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公感激奋励,遇事辄言,无所回避,奸谀权幸屏息畏之,其补益多矣,然亦不胜其怨嫉也。

庆历四年,元昊纳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毋与和。朝廷患之,欲听,重绝夏人而兵不得息,不听,生事北边。议未决。公独以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挠我尔,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是岁,以本官知制诰、史馆修撰。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来告捷,又以公往报,坐习虏语,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公怡然还乡里,阖门谢宾客,绝人事,凡六年。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数矣,大臣有不喜者,第迁光禄少卿于家,又以为寿州兵马钤辖,辞不拜。

(选自《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B.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C.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D.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亥,癸亥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六十天,前一位是王戌,后一位是甲子。

B.视朝,即临朝听政。如《礼记·曾子问》:“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视朝。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佛塔也称为浮屠。

D.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史”加上《资治通鉴》,通称为“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靖自小博学多才,勤奋刻苦,记忆力超群,历代史记、阴阳律历以及佛学道教,无所不通。

B.余靖被皇上提拔担任谏官之后,他努力履行职守、直言敢谏,那些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害怕他,他也因此招致了许多不满怨恨。

C.朝廷委派余靖与契丹谈判时,他只带领十多名勇将直出居庸关,镇定而从容地与敌虏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回来后升任谏议大夫一职。

D.余靖因为被与之结怨的大臣中伤,被降职到南京为官,而他自己毫不计较。回乡之后闭门谢绝宾客,不再过问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徙泰州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4.西夏赵元昊向北宋王朝纳誓请和时,契丹有何反应?北宋廷议悬而未决时,余靖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请作简要分析。

10.B11.D12.C

13.(1)余靖上疏皇上,讨论这件事,因而被贬为筠州监酒税,不久被调去泰州。

(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14.①契丹:陈兵边境,威胁北宋朝廷不能与西夏讲和。

②余靖认为不能答应契丹的无理要求;他亲自奔赴契丹帐营谈判,最终说服契丹达成和解协议。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醒悟了,想着改变这种颓败的景象,并将各个方面修整起来,不久就更换任用两三个大臣,又增添了谏官四员,让他们将天下所有事上报,余襄公就是其中之一,便改任右正言一职。

“天子赫然”主谓结构,独立长句,“思振颓弊”为动宾结构,之间不断,排除AC;

“四员”属于数量词作定语,是对“谏官”的补充说明,这是定语后置句,其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三史’加上《资治通鉴》,通称为‘前四史’”错误。前四史不包括《资治通鉴》,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回来后升任谏议大夫一职”错误。原文“是岁,以本官知制诰、史馆修撰”可知,襄公调任制诰史馆修撰史书,不是谏议大夫。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疏”,上疏;“坐”,因……而被贬;“稍”,不久。

(2)“以……为”,把……当作(作为)……;“恶”,哪里、怎么;“劝”,鼓励。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由原文“庆历四年,元昊纳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毋与和”可知,契丹:陈兵边境,威胁北宋朝廷不能与西夏讲和。

由原文“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可知,余靖认为不能答应契丹的无理要求;他亲自奔赴契丹帐营谈判,最终说服契丹达成和解协议。

参考译文:

余靖,韶州曲江人,避君王“靖”之讳,字安道。做官当过朝散大夫,任职过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管理过广州军州事,兼人过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封地二千六百户、封赏二百户。治平元年,余襄公从广州回京城朝见皇上,六月癸亥日,因病在金陵去世。天子非常悲痛,停止一天上朝,朝廷出粮食和布帛为他办理丧事,追赠刑部尚书,谥号襄。次年七月乙酉日,返回曲江龙归乡成家山安葬。

襄公为人直率刚劲,说话温顺恭谨,喜怒不行于色。从小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阴阳、律历外,到浮屠、老子之书,没有不知道的。天圣二年,他考中进士,担任赣县县尉,因断案出类拔萃,后提升为监丞、新建县知县,再升任秘书丞,刊校三史,担任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因为上书陈言触犯了宰相而获罪,谏官、御史都不敢说话,余襄公却上书陈言,因为这被贬为监筠州酒税,之后又被贬到泰州。后来皇上悔悟了,重新重用了范仲淹,那些因这事被责罚的人都重新召回来,只有余襄公因为方便照顾双亲请求到英州做知县,担任太常博士。后来他母亲去世,孝期服满后,便重新担任集贤校理及太常礼院同判。

景祐、庆历年间,国家长时间疏于治理,官吏因循守旧习以为常,大多失职。等到赵元昊凭借西夏军队叛乱时,朝廷派出平叛军队又久战无功,朝廷财物耗费,百姓贫困潦倒。皇上醒悟了,想着改变这种颓败的景象,并将各个方面修整起来,不久就更换任用两三个大臣,又增添了谏官四员,让他们将天下所有事上报,余襄公就是其中之一,便改任右正言一职。他感激皇上的信任,遇事敢言,无所回避,一些靠奉承络宠的奸臣都不敢再妄言,襄公的行动对政局是非常有利的,但也遭到一些流言蜚语。

庆历四年(1044年),元昊发誓请求和解,封册为夏国主,而在北方与西夏比邻的契丹向西夏发起进攻,并派来使者声称他们的行动是帮中原讨贼,并报告了出兵的日期,请求不要与西夏和解。朝廷左右为难,不知所措,若答应契丹的要求,就得重新拒绝与西夏和解而战争不断,若不答应,必然会爆发与契丹的战争。议论不决。襄公提出了一个独特见解,认为中国长期稳定、无战事,这是契丹有利之处,我军息兵养勇,对契丹非常不利,故此用离间计,阻挠宋朝封册西夏希望对西夏宣战,是不可听的。朝廷虽然接纳襄公意见,但还犹豫留着西夏册不敢遣放,而赞成襄公意见的大臣支持襄公去办理,襄公受委派,带领十名勇将直出居庸关,从容地走进驻在九十九泉的契丹军帐营,镇定自若地坐下来与契丹头领谈判,他文正严词与对方辩论分析数十个来回,契丹终于理屈词穷,接受停止进攻西夏,襄公带着和解协议回来,朝廷决定遣放夏册,封册西夏元昊为臣。西境战争和解,而此线也无战事。当年,襄公调任制诰史馆修撰史书。契丹不守协议派兵攻打西夏,次年契丹派使者来说攻夏胜利。因襄公曾出击契丹,熟习契丹语,受任吉州(山西省吉县)知州。但是一些与他结怨的奸臣,为私利造谣诬陷。随后调任少监,分管南京,襄公毫不计较,怡然自得地回到家乡,闭门谢绝宾客,不过问政事,前后共六年,皇上多次想邀请他回朝廷任职,对此有非议的大臣,皇上赐一些光禄少卿的空职衔,让他们回家。而襄公则任命为寿州兵马钤辖,襄公仍不愿出任。

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B.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C.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D.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哙拜谢”的“谢”相同。

B.蚕食,像蚕食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吞。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义。

C.户,即住户,古代一家谓一户。文中的“万户”“千户”是指赏赐的食邑。

D.爵,指爵位,我国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14.在对待上党的问题上,赵胜、赵禹的观点和赵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10.C11.A12.C

13.(1)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2)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14.赵胜、赵禹认为用兵多年没得到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城是大吉大利的事。赵豹则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蓄谋已久,志在必得。赵国如果想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具备和秦国交战的有利条件。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

“不能死”,不能战死,“不能”与“死”一起做句子的谓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BD;

“主内之秦”是“内之于秦”的省略,“于秦”作后置状语,即“向秦国”,“之”“秦”之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鸿门宴》中‘哙拜谢’的‘谢’相同”错误。“入谢于秦”句意:到秦国谢罪。“谢”,谢罪。“哙拜谢”句意:樊哙跪拜感谢。“谢”,是“感谢”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错。根据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是秦国逐渐侵占韩国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凰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是使韩国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凰的道路,而并非割裂了秦国。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全部;“发”,发动;“卒”,最后;“死”,为动用法,为……死。

(2)“逾”,超过;“坐”坐着;“而”,连词,表修饰;“此大利也”,此……也,表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可看出当赵王告诉赵胜、赵禹韩国要把上党地区送给赵国时,二人非常认可,认为以前用兵多年都没有得到城邑,现在能坐得城市是非常吉利的事情。所以对这件事二人非常乐观,欣然接受;

而根据文中赵豹的回答“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可以分析出赵豹认为无缘无故地取得利益是一种最大的灾祸,然后利用对当时局势的具体分析,认为秦国对上党地区已垂涎已久,而且从区域和交通上对韩国已形成阻隔,赵国平白无故地占有此地,会招致秦国的进攻,而且赵国在形势和条件上都没有优势,只能会遭遇祸患,所以劝赵王不可与秦国交战。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获取上党地区,赵胜、赵禹盲目乐观,认为是好事,而赵豹有自己冷静客观的分析,认为是祸事,而且灾难会由此产生。因此,赵胜、赵禹与赵豹观点不同。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靳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

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凰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赵豹退出去。

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金子一百二十两。’”冯亭流泪并低头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唯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礼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直五钱,其尤贱处,计斗直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安得不喜?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编自吴兢《唐太宗吞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欲不夺农时”与“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夺”含义相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农时甚要”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含义不同。

D.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0.A11.A12.D

13.(1)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2)大学(或者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4.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君无为则人乐”和“君多欲则人苦”结构一致,断法相同,可以排除BC。

“抑情损欲”是“所以”引导的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两句中的‘夺’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夺”是“耽误”。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第二个“夺”是“改变”。句意: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两句中的“夺”含义不同。

C.第一个“要”是“要紧”。句意:农时很要紧。第二个“要”是“邀请”。句意: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宜”,应该;“追”,增加;“备”,使……齐备。

(2)第一个“明”,彰明;“亲”,亲近;“止”,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可知,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

从“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么能不高兴呢?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全家能够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A11.C12.C

13.(1)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D。

“末”是“图”的宾语,“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据此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说法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理解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2)“原”,探究,寻求,“故”,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