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1/20/wKhkGWW3HFCATWRQAAHP6J_QqOs115.jpg)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1/20/wKhkGWW3HFCATWRQAAHP6J_QqOs1152.jpg)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1/20/wKhkGWW3HFCATWRQAAHP6J_QqOs1153.jpg)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1/20/wKhkGWW3HFCATWRQAAHP6J_QqOs1154.jpg)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1/20/wKhkGWW3HFCATWRQAAHP6J_QqOs11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19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检测,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B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开始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12月联考,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第二次联考,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江淮地区农业发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4.(2018福建泉州质量检查,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D解析精耕细作与材料中“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耕织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小农家庭支出超过收入,无法说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表格中的支出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生活艰难,故D项正确。5.(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4)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知()关中西汉东汉凉州西汉东汉并州西汉东汉240万50万128万40万330万70万扬州西汉东汉荆州西汉东汉益州西汉东汉320万430万350万620万470万720万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无法得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6.(2018山东滨州期末,9)1712年,康熙帝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体现了清朝初期人口越来越多,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应当是比较繁荣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将人头税摊入田亩税,对农业税进行了重大改革,不能反映商业税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当时人地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实际上废除了人头税,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D项正确。7.(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25)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D解析汉代加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假民公田”是一种经济制度,打破“累世公卿”是政治现象,且两者不构成直接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租佃关系比较普遍,故C项错误;题干中“公田……征收一定的假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处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期,故D项正确。8.《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这一规定()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意在保证国家赋税征收C.确立了小农的经营方式D.实为禁止土地随意买卖答案B解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允许土地买卖,因而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故A项错误;《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虽然允许土地买卖,但要求其必须在政府所规定的制度之下进行,这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民间的土地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故B项正确;《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土地的兼并,这不利于小农经营方式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土地买卖在当时并未禁止,故D项错误。9.(2018河南郑州一模,8)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占有土地及比例1亩以下6927.43亩,2.4%1—10亩122494.62亩,43.6%10—20亩36469.36亩,41.4%20亩以上6142.86亩,12.6%合计2331134.27亩,100%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占有土地1—10亩有122户,共494.62亩,占土地比例的43.6%,占土地10—20亩有36户,共469.36亩,占土地比例的41.4%”得出该地拥有1亩到20亩地的农民户数和占地比例均超过80%,可知当地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资料,属于自耕农经济,故B项正确。10.(2018河南八市第二次测评,5)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 B.租佃关系认知呈多样性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史实 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答案B解析租佃关系是地主(租户)与佃农(佃户)的契约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从道德层面带贬低性地认识,故A项错误;从对古代租佃关系的三种不同态度看,认为是为富不仁者为贬义,各得其所是客观的中性态度,认为地主行仁义则是褒扬态度,反映了对租佃关系认知的多样性,故B项正确;租佃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仁义是一种儒家道德,认为地主养活了租佃者即行仁义,是从儒家道德来看租佃关系的一种主观褒扬,故C项错误;认为租佃关系是地主与佃户各得其所,是一种较为中肯的看法,故D项错误。11.(2018黑龙江大庆二模,26)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历史撰述越多不一定越接近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12.(2018四川双流中学高三10月月考,28)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和南方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比例不断变化,因此无法得出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我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因此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增多,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C项正确;北宋前期,北方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明显多于南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4.(2018山东枣庄期末,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续表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使用权授权合同范本
- 个人建房合作开发合同
- 专业技术服务承包合同
- 上海房屋交易合同范本
- 二手房购房合同定金支付协议
- 乡村住宅买卖合同范本
- 个人农田种植承包合同范本
- 临时摊位租赁合同细则
- 个人买卖合同范本
- 互助服务领域推广合作合同
- 课题申报参考: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下社区生活圈建设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
- DCMM练习题练习试题
- 《工业化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标准》
- 废旧保温棉处置合同范例
- 2024年数据编织价值评估指南白皮书-Aloudata
- 托育园老师培训
- 水文水利课程设计报告
- 600字A4标准作文纸
- GB/T 18015.2-2007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2部分:水平层布线电缆分规范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新编《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