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无废亚运”是“绿色"的重要内涵。“无废亚运”这一概念是杭州首创,指的是在申办、组织和举办亚运会的过程中,以及举办亚运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固体废弃物能减尽减、办会物资可用尽用,100%无害化处理。

比赛场馆是赛事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办赛理念的重要板块。杭州“无废亚运"的建设首先从竞赛场馆做起,能改则不建。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除12个新建场馆外,其他均为改建或临建场馆。场馆内的设施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尽可能循环利用。

位于绍兴市的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体育馆,在此次亚运会中承担部分排球比赛。该场馆按照“建筑布局少改动、建筑空间高利用、改造成本低"的原则进行了改造:运动员房只增加了洗浴设施,观众坐席仅进行了必要清洗,在体育馆原有地板上铺设排球比赛专用地胶,主场馆墙面吸音板、扩音系统、照明设备等应留尽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之外,杭州亚运会有些场馆的建设还采取了新的搭建方式——先将所有建设材料制成符合场馆电梯承重及尺寸的“材料块”,再运输到场馆内组合拼装。杭州淳安县界首乡场地自行车馆内,环绕场地的椭圆形木赛道由租来的374片赤松木拼接而成,拆卸便利,经济节约。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改造之初,一方面因地制宜,渗透传统文化,体现人文之美;另一方面“还馆于民",谋好赛后“出路”,促进城市发展。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由废弃矿山开发建设而来,形似蚕茧,外立面的镂空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丝绸文化,将中国山水和国际赛事完美融合,赛后将成为青少年攀岩研学基地。

此外,杭州出台的《亚运会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等标准规范——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可再生材料等,使得场馆建筑垃圾大幅减少,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总用钢量为2.8万吨,比同等规模体育场的用钢量减少了约1/3。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等应用了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每年照明节能可达30%。

除了场馆建设,杭州亚运会在交通购物、餐饮筹备、商品开发等方面也坚持简约低碳,认真践行“无废亚运”理念。例如:倡导电子无纸化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材料物品回收再利用等。

(取材于郑轶、窦皓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杭州亚运会是史上场馆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届亚运会。这些场馆个个拥有“硬核科技",彰显“智能”风采。

杭州亚运会应用了很多前沿科技材料,充分践行办赛理念。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的场馆外立面无需人工清洁,因为其上喷涂的光催化材料能够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有效分解表面的污染物。绍兴棒球体育文化中心的顶部采用了漂浮的“云翼”膜结构,能够在烈日照射下发挥保温隔热性能,使场馆内部维持恒温,减少空调使用。

杭州亚运会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提升各场馆的运营效率。例如: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控场馆的能耗、温度、湿度等参数,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设备的使用,节约能源并提高场馆的效能,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的竞技环境。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地下埋设有制冰管道,借助智能调控,可以在8小时内使篮球场变身冰场。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场承担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的比赛,其青葱的草皮下yùn藏着3层结构,能够快速渗透雨水。

以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智能管理平台,成为杭州亚运会多个竞赛场馆的标配。这些平台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全空间、全要素、全场景地掌握着场馆的实时运作状况,被形象地誉为场馆的“智慧大脑"。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赛事在线”指挥平台、数智气象平台、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等“xié同作战",确保大型活动指挥调度、重点区域气象精准预报、突发医疗急救响应等有序开展。

5G网络全面覆盖场馆,为杭州亚运会带来优质的网络体验。有的场馆支持多台设备多角度高清直播,以及虚拟现实观赛、赛场内外互动等多种功能。在滨江体育馆,坐在看台上的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近在咫尺观赛的美妙。有的场馆配备了智慧远程医疗救治系统,借助5G与AR技术设备,馆内的医生可以与其他医院的专家发起远程会诊,共同为受伤运动员提供专业医疗救治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本届亚运会的文明风尚。

(取材于孙龙飞、刘军国、孙妍等的相关文章)

(1)文中加点词语的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载zài体韵藏协同咫zhǐ尺

B.载zǎi体蕴藏携同咫zhí尺

C.载zǎi体韵藏携同咫zhí尺

D.载zài体蕴藏协同咫zhǐ尺

(2)根据材料一,以下做法不符合“无废亚运"理念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在亚运会餐厅推行按需加工以及小份量饮食。

B.利用生产中的边角料拼制独特色彩的吉祥物。

C.鼓励运动员在亚运村购物时用纸币交易支付。

D.亚运村中的衣架和漱口杯使用秸秆材质制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杭州“大莲花”场馆表面具备免清洗的自洁净功能。

B.即使雨下得很大,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场也不会积水。

C.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平台被誉为场馆的“智慧大脑"。

D.在滨江体育馆,你可以在运动员身边近距离观赛。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杭州亚运会场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杭州在建筑和改造场馆过程中,考虑最多的理念是经济节俭。

B.场馆建设在短期赛事应用和长远城市发展之间实现了双赢。

C.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新建场馆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届亚运会。

D.杭州亚运会场馆可有序调度大型活动,精准预报重点区气象。

(5)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杭州亚运会秉承的理念有共通之处。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请在链接材料中填空,并概括解说其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或运营中的表现。

【链接材料】新华社杭州10月12日电12日,来自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60余名智库专家学者相聚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围绕“一带一路"十年实践,共话、、减贫合作、文明互鉴等议题,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贡献智库力量。在持续的努力下,浙江定能绘就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裸露在外的,经历自然风霜雨露的滋育,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

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

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

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创造的,只能说它曾经在艮岳出现过。这块石有米芾的题字,也不表明它是一块宋石。石没有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有了这“二气”的色浆,古物便有活意

一件物品,或是实用的,或是纯粹为了赏玩,与人肌肤相亲,就成为一个“生命相关者"。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晚唐诗僧贯休《砚瓦》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无为瓦砾看。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这种经低徊吟味蒙润的古物,但贯休摩挲砚台所谈的体会,其实就是后人所言包浆的基本内涵。

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体现的是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生命的韧度。一件古物,来到当下与人互动,会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感——抚摸着包浆的印痕

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庄子说:“圣人怀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而为一就是: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

B.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C.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D.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品鉴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

B.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

C.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

D.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B.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

C.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

D.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

C.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

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序也”“乐者,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们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同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于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之美育作用中的诗歌,主要指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

B.本身的内涵与张力,让音乐不仅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提升人低劣的本能和欲望的途径。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这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材料三中,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的是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的是全方位完善自我,二者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告诉我们诗教在“无功利"主张上与“完人”的最终目标上都具有了美育的意义与作用。

B.显示独特创造能力的“诗性"与体现美与善协调的“诗意地栖居”并不能反映诗歌的“无功利"性。

C.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能够使人达到精神的和谐平衡,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

D.材料二从音乐的特性和能带来快乐、校正品行的作用上说明了它的美育性及学习它的必要性。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古典诗歌美育教育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以演艺圈人士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诗词为内容,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来增加诗词的感染效果。

C.《朗读者》这个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朗读经典,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D.在当代生活中,有的活动是需要古典诗歌来增加点典雅的文化仪式感的。如北方一大学图书馆馆庆,就组织人员发起了律诗唱和集会。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诗教就是美育”的?请简要说明。

5.王国维的“四育"里,现在的“五育”里,都有“美育",请结合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areyou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1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1)根据材料,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2)根据材料,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3)根据材料,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无废亚运"是“绿色”的重要内涵。“无废亚运"这一概念是杭州首创,指的是在申办、组织和举办亚运会的过程中,以及举办亚运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固体废弃物能减尽减、办会物资可用尽用,100%无害化处理。

比赛场馆是赛事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办赛理念的重要板块。杭州“无废亚运”的建设首先从竞赛场馆做起,能改则不建。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除12个新建场馆外,其他均为改建或临建场馆。场馆内的设施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尽可能循环利用。

位于绍兴市的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体育馆,在此次亚运会中承担部分排球比赛。该场馆按照“建筑布局少改动、建筑空间高利用、改造成本低”的原则进行了改造:运动员房只增加了洗浴设施,观众坐席仅进行了必要清洗,在体育馆原有地板上铺设排球比赛专用地胶,主场馆墙面吸音板、扩音系统、照明设备等应留尽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之外,杭州亚运会有些场馆的建设还采取了新的搭建方式——先将所有建设材料制成符合场馆电梯承重及尺寸的“材料块",再运输到场馆内组合拼装。杭州淳安县界首乡场地自行车馆内,环绕场地的椭圆形木赛道由租来的374片赤松木拼接而成,拆卸便利,经济节约。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改造之初,一方面因地制宜,渗透传统文化,体现人文之美;另一方面“还馆于民”,谋好赛后“出路",促进城市发展。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由废弃矿山开发建设而来,形似蚕茧,外立面的镂空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丝绸文化,将中国山水和国际赛事完美融合,赛后将成为青少年攀岩研学基地。

此外,杭州出台的《亚运会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等标准规范——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可再生材料等,使得场馆建筑垃圾大幅减少,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总用钢量为2.8万吨,比同等规模体育场的用钢量减少了约1/3。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等应用了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每年照明节能可达30%。

除了场馆建设,杭州亚运会在交通购物、餐饮筹备、商品开发等方面也坚持简约低碳,认真践行“无废亚运"理念。例如:倡导电子无纸化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材料物品回收再利用等。

(取材于郑轶、窦皓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杭州亚运会是史上场馆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届亚运会。这些场馆个个拥有“硬核科技”,彰显“智能"风采。

杭州亚运会应用了很多前沿科技材料,充分践行办赛理念。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的场馆外立面无需人工清洁,因为其上喷涂的光催化材料能够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有效分解表面的污染物。绍兴棒球体育文化中心的顶部采用了漂浮的“云翼"膜结构,能够在烈日照射下发挥保温隔热性能,使场馆内部维持恒温,减少空调使用。

杭州亚运会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提升各场馆的运营效率。例如: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控场馆的能耗、温度、湿度等参数,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设备的使用,节约能源并提高场馆的效能,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的竞技环境。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地下埋设有制冰管道,借助智能调控,可以在8小时内使篮球场变身冰场。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场承担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的比赛,其青葱的草皮下yùn藏着3层结构,能够快速渗透雨水。

以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智能管理平台,成为杭州亚运会多个竞赛场馆的标配。这些平台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全空间、全要素、全场景地掌握着场馆的实时运作状况,被形象地誉为场馆的“智慧大脑”。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赛事在线"指挥平台、数智气象平台、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等“xié同作战”,确保大型活动指挥调度、重点区域气象精准预报、突发医疗急救响应等有序开展。

5G网络全面覆盖场馆,为杭州亚运会带来优质的网络体验。有的场馆支持多台设备多角度高清直播,以及虚拟现实观赛、赛场内外互动等多种功能。在滨江体育馆,坐在看台上的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近在咫尺观赛的美妙。有的场馆配备了智慧远程医疗救治系统,借助5G与AR技术设备,馆内的医生可以与其他医院的专家发起远程会诊,共同为受伤运动员提供专业医疗救治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本届亚运会的文明风尚。

(取材于孙龙飞、刘军国、孙妍等的相关文章)

(1)文中加点词语的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载zài体韵藏协同咫zhǐ尺

B.载zǎi体蕴藏携同咫zhí尺

C.载zǎi体韵藏携同咫zhí尺

D.载zài体蕴藏协同咫zhǐ尺

(2)根据材料一,以下做法不符合“无废亚运”理念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在亚运会餐厅推行按需加工以及小份量饮食。

B.利用生产中的边角料拼制独特色彩的吉祥物。

C.鼓励运动员在亚运村购物时用纸币交易支付。

D.亚运村中的衣架和漱口杯使用秸秆材质制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杭州“大莲花"场馆表面具备免清洗的自洁净功能。

B.即使雨下得很大,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场也不会积水。

C.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平台被誉为场馆的“智慧大脑”。

D.在滨江体育馆,你可以在运动员身边近距离观赛。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杭州亚运会场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杭州在建筑和改造场馆过程中,考虑最多的理念是经济节俭。

B.场馆建设在短期赛事应用和长远城市发展之间实现了双赢。

C.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新建场馆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届亚运会。

D.杭州亚运会场馆可有序调度大型活动,精准预报重点区气象。

(5)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杭州亚运会秉承的理念有共通之处。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请在链接材料中填空,并概括解说其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或运营中的表现。

【链接材料】新华社杭州10月12日电12日,来自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60余名智库专家学者相聚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围绕“一带一路”十年实践,共话、、减贫合作、文明互鉴等议题,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贡献智库力量。在持续的努力下,浙江定能绘就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的把握能力。注意平时多积累,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D.载体:zài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蕴藏:yùncáng,意思是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协同:xiétóng,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或能力。携同:xiétóng。和别人一起(做某事或某处去)。从语意上看,应选用“协同"。咫尺:zhǐchǐ,比喻相距很近。也比喻微小。

故选D。

(2)C.结合“除了场馆建设,杭州亚运会在交通购物、餐饮筹备、商品开发等方面也坚持简约低碳,认真践行‘无废亚运’理念。例如:倡导电子无纸化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材料物品回收再利用等”可知,本项不符合“无废亚运"理念。

故选C。

(3)D.“你可以在运动员身边近距离观赛”错误,结合“在滨江体育馆,坐在看台上的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近在咫尺观赛的美妙”可知。

故选D。

(4)A.“考虑最多的理念是经济节俭"错误,无中生有,结合“杭州‘无废亚运’的建设首先从竞赛场馆做起,能改则不建。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除12个新建场馆外,其他均为改建或临建场馆。场馆内的设施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尽可能循环利用”可知。C.“是史上新建场馆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届亚运会"错误,于文无据。D.“杭州亚运会场馆可……”错误,偷换概念,结合“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赛事在线’指挥平台、数智气象平台、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等‘xié同作战’,确保大型活动指挥调度、重点区域气象精准预报、突发医疗急救响应等有序开展"可知。

故选B。

(5)①结合“‘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无废亚运’是‘绿色’的重要内涵。‘无废亚运’这一概念是杭州首创,指的是在申办、组织和举办亚运会的过程中,以及举办亚运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固体废弃物能减尽减、办会物资可用尽用,100%无害化处理”可知,“绿色节俭"在于提倡环保和循环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控制经济成本,践行“无废”理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筹备竞赛场馆时能改不建;场馆内的设施器材尽量租借等。

②结合“杭州亚运会应用了很多前沿科技材料,充分践行办赛理念"“杭州亚运会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提升各场馆的运营效率”等可知,“智能科技"在于应用新材料和新科技技术。例如杭州亚运会场馆利用“云翼”膜结构保持恒温;场馆运营时借助智能管理平台协同作战;场馆使用5G网络提升观众观赛体验等。

答案:

(1)D

(2)C

(3)D

(4)B

(5)①“绿色节俭"在于提倡环保和循环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控制经济成本,践行“无废”理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筹备竞赛场馆时能改不建;场馆内的设施器材尽量租借等。

②“智能科技"在于应用新材料和新科技技术。例如杭州亚运会场馆利用“云翼”膜结构保持恒温;场馆运营时借助智能管理平台协同作战;场馆使用5G网络提升观众观赛体验等。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裸露在外的,经历自然风霜雨露的滋育,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

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

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

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创造的,只能说它曾经在艮岳出现过。这块石有米芾的题字,也不表明它是一块宋石。石没有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有了这“二气"的色浆,古物便有活意

一件物品,或是实用的,或是纯粹为了赏玩,与人肌肤相亲,就成为一个“生命相关者”。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晚唐诗僧贯休《砚瓦》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无为瓦砾看。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这种经低徊吟味蒙润的古物,但贯休摩挲砚台所谈的体会,其实就是后人所言包浆的基本内涵。

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体现的是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生命的韧度。一件古物,来到当下与人互动,会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感——抚摸着包浆的印痕

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庄子说:“圣人怀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而为一就是: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

B.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C.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D.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品鉴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

B.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

C.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

D.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B.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

C.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

D.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

C.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

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概念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表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B.“器物”错误。原文是说“古物表面由此形成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故选B。

(2)A.“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错误。原文是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B.正确。

C.“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错误。原文是说“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

D.“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错误。原文是说“至高德性的人,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

故选B。

(3)A.正确。

B.“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错误。原文是说“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

C.“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错误。原文是说“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

D.“只有……才能……”错误,过于绝对。

故选A。

(4)D.“不关注其是否包浆"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D。

(5)①由“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史久远;

②由“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还有使用它和赏玩它的人气,古物便有活意,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的水气、人气”“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

③由“中国人重包浆,其实是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的发挥”可知。

答案:

(1)B

(2)B

(3)A

(4)D

(5)①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史久远;

②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的水气、土气;

③体会其“生生"之妙(“是对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发挥”)。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1(3分)D

2(3分)C

3(3分)C

4(3分)B

5(6分)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序也”“乐者,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们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同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于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之美育作用中的诗歌,主要指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

B.本身的内涵与张力,让音乐不仅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提升人低劣的本能和欲望的途径。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这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材料三中,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的是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的是全方位完善自我,二者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告诉我们诗教在“无功利"主张上与“完人”的最终目标上都具有了美育的意义与作用。

B.显示独特创造能力的“诗性"与体现美与善协调的“诗意地栖居”并不能反映诗歌的“无功利"性。

C.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能够使人达到精神的和谐平衡,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

D.材料二从音乐的特性和能带来快乐、校正品行的作用上说明了它的美育性及学习它的必要性。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古典诗歌美育教育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以演艺圈人士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诗词为内容,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来增加诗词的感染效果。

C.《朗读者》这个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朗读经典,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D.在当代生活中,有的活动是需要古典诗歌来增加点典雅的文化仪式感的。如北方一大学图书馆馆庆,就组织人员发起了律诗唱和集会。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诗教就是美育”的?请简要说明。

5.王国维的“四育"里,现在的“五育”里,都有“美育",请结合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答案】1.C2.B3.D

4.首先用朱光潜的话亮出观点,接着引用林语堂的名言予以证明,还分别简析了古今诗歌发挥作用时面临的问题,后面通过具体分析“无功利性”与“最终目标"这两个侧面有力证明了观点。选段多引用名言并进行理论分析。

5.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的和谐的联系方式,求得与自然的合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人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创造力,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从人与自己的关系来看,首先美育能够提升人的低劣本能与欲望,让人成为“完人”、高贵的人;其次美育能够让人放弃世俗的烦恼,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总之,美育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