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地表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近年真题全覆盖1~2.答案:1.C2.B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位于大兴安岭迎风坡,降水易沿山坡下渗到山麓,山麓水分条件应当最好,排除A、B。临近森林带地区降水较多,所以草原Ⅰ水分条件应当好于草原Ⅱ,故选C。第2题,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应当属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排除A。草原Ⅱ所在地区与其他地区坡度没有明显差别,排除C。土壤最肥沃的地区应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排除D。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主要是受山谷风的影响,蒸发较强,水分条件稍差造成的,故选B。3~4.答案:3.A4.D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I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I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I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5~6.答案:5.B6.A解析:第5题,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第6题,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7~8.答案:7.B8.C解析:第7题,温带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的景观随气温而变化明显,因此变化较大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自然带(森林)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甲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故答案选B。第8题,丁地的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难以发育出苔原;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也不高,发育不出苔原;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高3700多米,能发育出苔原。故答案选C。9.答案:(1)留存和保护村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对水和大气等造成污染。(2)针叶林;约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3)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解析:第(1)题,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两方面作答。有利影响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留存和保护村落(注意材料信息“全村仅剩19人”),根据材料“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可知,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使得当地的常住居民增加。不利影响方面:根据材料“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旅游人数规模增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加剧,旅游活动也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干扰和破坏。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可知,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分布海拔相对较高,应属于针叶林;根据材料可知,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结合该村落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4~10月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满足森林的生长条件,应该是该针叶林生长的大致月份。第(3)题,两地冻土层的差异可从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即是冻土层的空间厚度)两个角度说明。读图可知,甲地冻土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根据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读图可知,相比而言,甲地的冻土层更薄。原因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原因是甲地地表积雪更厚,地表积雪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使得甲地的冻土层较薄。10.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化特征;风沙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化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分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第(3)题,由于年降水量总体增多,按常理湖沼面积应该扩大,但实际上湖沼面积变小,说明人为原因导致了该地湖沼水分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多。第(4)题,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度分析。课练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新单选一扫光1~2.答案:1.D2.A解析:第1题,甘肃省南部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选D。第2题,解答该题时,要分析原因能否正确解释结果,重点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选项中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甘肃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阴坡降水量较小;阴坡太阳辐射较弱;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选A。3~5.答案:3.A4.A5.C解析:第3题,读图,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A项正确,B、C、D错误。第4题,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的种类也少,A正确。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海拔高,光照条件好,B错误。起伏大小对丰富度影响小,C错误。土壤影响的是植被的生长状况,而非数量状况,D错误。故选A。第5题,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因此自然带数量较多,C正确。6~7.答案:6.A7.A解析:第6题,由题干信息“北半球假想大陆的高度理想化降水分布图”,区域a位于高纬度地区,全年干燥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区域e位于低纬度地区,全年少雨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两地全年干燥的共同原因是高压控制降水少,A正确。与距海较远、气温较高、沙漠广布下渗多无关,B、C、D错误。故选A。第7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区域g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亚热带季风对应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植被是热带荒漠带,B、C、D错误。故选A。8~9.答案:8.C9.D解析:第8题,根据其纬度位置,该处不处于西风带,A项错误。该处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的作用,加上副高和信风的交替控制,气流多下沉,较难产生热带气旋,B项错误。该处地处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有降温作用,容易使水汽凝结成雾,C项正确。暗礁是指经常隐在水面以下的岩石,一般有岩礁和珊瑚礁两类,与河流沉积无关,D项错误。故选C。第9题,“狭长的绿洲”不存在纬度和经度方向上的差异,不能够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A、B项错误。“狭长的绿洲”是在南北方向上的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相对一致性,在东西方向上表现出较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性,应该是地方性分异规律,而不是垂直分异规律,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10~11.答案:10.D11.A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的高度北坡上升接近20米,南坡上升接近10米,东坡上升不到10米,西坡下降了5米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第11题,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带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③对、④错。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选A。12~13.答案:12.C13.A解析:第12题,由材料“高山带海拔2895m处年平均气温为-4.0℃,年降水量平均为880.6mm”可知,该山高山带的气候寒冷湿润,故选C,其余排除即可。第13题,材料“在林线附近典型的山地针叶林‘树岛’或孤立木的形式存在”可知,该山地林线附近的针叶林稀疏,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降水随之增多,林线上升,新增森林应多为幼树,同时由图表可知,树木年龄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选A。14~16.答案:14.A15.A16.A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野骆驼遗骸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北部,说明历史上这些地区曾经生活着野骆驼,华北北部为暖温带落叶林区,①正确;从图例符号可以看出,野骆驼分布范围由温带季风区扩展到西北干旱区,②错误;文献记载区占据西北地区大部分,为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③正确;目前野骆驼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交界处,④错误。故选A。第15题,结合图例可看出,从野骆驼分布区面积不断减少,且不断向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集中,可以知道,这是由于人类增多,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扩大所导致。人为原因包括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大量捕杀等,①②③正确;种群退化不是人为因素,种群退化也不会使其分布地区面积减少,更不会向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集中,④错误。故选A。第16题,结合图例可看出,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气候更干旱,河网更稀疏,A正确,C错误;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和目前野骆驼分布区,地形差别不大,纬度相当,热量差别不大,B、D错误。故选A。17~19.答案:17.B18.A19.D解析:第17题,据图1分析可知,2001~2003年黄河源区的NDVI较多年平均值偏低,据材料可知,归一化植被指数越高,地表植被覆盖度越高。说明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可推测该时期可能气候相对干旱,风沙活动增加,水量减少,凌汛危害减小。故选B。第18题,黄河源区海拔较高,积温不足,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或落叶植被,春季万物刚刚复苏,植被覆盖度较低,生物量有限,而经过一个夏季的积累,秋季植被覆盖度超过春季。故选A。第19题,根据图1分析可知,黄河源区NDVI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材料可知,指数越高,地表植被覆盖度越高,说明黄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可推测其气候向暖湿化方向发展,水热条件改善。故选D。20~21.答案:20.A21.C解析:第20题,该地位于辽东半岛,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能反映此区域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A正确。第21题,洼地易积水,洼地生长草甸而不是乔木的主要原因是洼地处土壤水分较多,C正确。洼地地势低,气温较高、土壤较厚,A、B错。光照对生长草甸或乔木影响较小,D错。22~23.答案:22.B23.C解析:第2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珠峰的海拔高,气温常年都在零下,气温低,A错误。5月份正好是珠峰地区雨季和风季过渡的时间,气候相对会比较平和,风雪强度小,B正确。珠峰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较强,紫外线会影响人体健康,C错误。珠峰峰顶长年积雪,风力大,大风将峰顶积雪吹起形成漫天白雾,能见度低,D错误。故选B。第2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珠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消亡边界带上,还在隆起抬升,①错误。地震对珠峰高度也会有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峰顶积雪融化,海拔会产生变化;喜马拉雅山区岩石,被降雨和冰川等各种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海拔会产生变化,②③④⑤正确,C正确。故选C。24~25.答案:24.B25.C解析:第24题,由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读图可知,甲地冻土深度浅,乙地冻土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