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7/28/wKhkGWW27dCAFKAuAAMiuU1ppyI293.jpg)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7/28/wKhkGWW27dCAFKAuAAMiuU1ppyI2932.jpg)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7/28/wKhkGWW27dCAFKAuAAMiuU1ppyI2933.jpg)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7/28/wKhkGWW27dCAFKAuAAMiuU1ppyI2934.jpg)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7/28/wKhkGWW27dCAFKAuAAMiuU1ppyI29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在中国,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文化,因为它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早已深深的扎进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对茶的研究一直在传承,几乎挖掘了茶的一切用途。今天我们来聊聊茶的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茶已成为我国人民皆爱的举国之饮。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而且也可以算是是一味中药,这个在许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茶作为人类文明以来最古老的饮料,在它浓厚的文化底蕴的背后隐含着的对人类健康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养心,五能修生。茶是确实可以使人长寿的,有例为证:“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岁,“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茶对于人有如此重要作用,我们不得不好好了解一下茶根本。一、茶的历史1、神农尝百草相传在2700年前的一天,神农氏在森林中尝遍百草,某天觉得口渴,遍在一棵野茶树下浇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煮开的水色微黄,神农氏喝入口中,顿觉神情气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由此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做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由此可见,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药”的身份出场。另一个传说的例证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2、陆羽与《茶经》当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唐代文人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低温大大提高,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其中以茶圣陆羽的贡献最大,陆羽经过三十年时间,从初学茶启蒙、品泉问茶、出游考察、潜心著书、补充丰富成书等几个阶段,终于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开创了茶文化先河,成为中国茶的鼻祖和圣人。基于他对中国茶叶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3、茶的分类唐代的茶类主要是饼茶,是经过蒸煮杀青、压制成型的,也有不压制成型的三茶,这是制茶工艺的打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六大茶类已经形成,花茶在民间开始普及。同治年间《平江县治》载:“近岁红茶盛行,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已悉种茶,茶市方殷······”说明红茶得到发展。另外,乌龙茶(青茶)、黑茶也发展很快,最终形成了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六大茶类。二、茶与中医药1、茶为中药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从中药炮制学的角度上看,制茶与制药的加工目的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充分提取有效物质,提高服用效果;改变原料本身的一部份性质,使之适应特定需要;便于保存等。制茶使用者制药技术,保证了以上加工目标的实现,茶的烹点方法随着饮茶的嗜好化、进而娱乐化而发生着变化,在陆羽以前的早期的烹点方法中,比较多的保存着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的原始要素,在茶叶以外加入其它材料。因此从中药药剂学的角度,将魏晋南北朝乃至初唐茶的烹点方法与当时的中药汤剂、以及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收录的茶的汤剂处方相比较时,就会发现当初的茶汤是一剂复方汤剂。中药炮制与茶叶加工从意图到技术都是吻合的;从中药药剂学的角度看,茶的烹点就如同中药的煮散制剂,而茶汤的材料组合就像一个中药复方,从这几个方面综合来看,茶的最开始应该就是作为中药来饮用的。另外,在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2、茶的功效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219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对茶的研究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份,茶叶中大多具备。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体生理流行性活性。目前已分析茶叶中的化学物质多达600多种,包括生物碱类、分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等。3、茶与五行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还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木,“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与火。土,“土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与金。水,“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4、茶与四时年有四季,各季气候各不相同,所以饮茶方面也要与四时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春饮花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春天,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人喝花茶,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珍品。“花引茶香,相得益彰”,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类毛茶的吸味特性和鲜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将茶叶和鲜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为有名。这是因为,茉莉花香气清婉,入茶饮之浓醇爽口,馥郁宜人。夏饮绿茶。夏日炎热,骄阳似火,人在其中,挥汗如雨,人的体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这种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秋饮青茶。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冲泡后可看到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红色,素有“青叶镶边”美称,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既能清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阳气。冬饮红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5、喝茶禁忌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对茶还没有进行冷静思索,只是相信它是万能的药。茶五毒性的认识古今一致,但是茶具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因此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饮茶者来说,存在是否合适的问题。《唐国史补》说:“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坊曲必有大署其门,以烙黄为业者。灞浐水中,常有昼至夜去者,谓之浸黄。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耳。疑其茶为之也。”此书作者,李肇,唐宪宗年人。其时唐代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因此肉食数量增加也不难想象。由此导致内存湿热,变现黄疸,所谓“热黄”,盖即指此。茶性苦寒,苦可燥湿,寒可清热。饮茶后除去湿热,黄疸现象自然消除。然而,苦寒虽可清热,同时也耗气。饮茶伤了阳气之后,使人脾胃虚弱,腰部以及腰部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528T 140-2024库尔勒香梨密植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五年期产品供应合同书
- 个人住房融资合同协议书
- 人事保管档案合同实施细则
- 个人养殖场合作协议合同
- 个人合伙合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 个人借款合同延期至协议
- 产品销售补偿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纠纷起诉书范本
- XX市小学结对合作合同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2025年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招聘2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做投标文件培训
- 9.4+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活塞式抽水机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建筑工程工作计划
- 2025年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限责任公司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瓶装液化气送气工培训
- 外科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 船舶航行安全
- 道德经全文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