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_第1页
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_第2页
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_第3页
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_第4页
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沧海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

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千古名句:表现作者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博大胸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

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

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首二句“东临碣石,以

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诗人登上碣石山,

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

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

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

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这是

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

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

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

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

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

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

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2.饮酒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

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作者的闲适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

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氤,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这其中蕴

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

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

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

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

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

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

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

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

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

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

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

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

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

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

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此处注意:出题:见可以换成望吗,为

什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

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

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

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

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

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

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

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

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

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

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

四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

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

在仕途上千古名句,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

在身边。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

打湿衣裳。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

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

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

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

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

诣。

4.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诗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

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

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暗示时光流逝,新事物源自于旧事物的道理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

洛阳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

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

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

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

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

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

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

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

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三联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

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

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

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

千古名篇。

5.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去慰问边疆的战士们,我途

中经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千古名句,写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

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

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

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

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

“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

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

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

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

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千古名句,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

随风直到夜郎西。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慰藉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

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

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

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7.行路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

佳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

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

但大雪封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

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

何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

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名句:表现作者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

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不像以往,而是推开酒杯,扔下筷子。他离

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

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

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

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

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

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

上。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

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

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

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

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

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8.望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

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

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将显得极为渺小的

众山。

展现了诗人的凌云之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

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

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

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

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9春望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

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因感时伤别而掉泪伤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渴望安定和平,亲人团聚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

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

悲凉。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

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

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

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

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

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

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

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

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翻译: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

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

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

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

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

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

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

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

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

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起势迅猛。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

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

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卷”、“飞”、“渡”、“洒”、“挂

胃”、“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

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

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

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

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自然不会受这

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

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

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

无可奈何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

童”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

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

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

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

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

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

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

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

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

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

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

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

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

然不能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

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

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

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

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

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

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好像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飘落下来。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

得单薄。

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

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

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面对冬天那死气

沉沉的景色,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

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

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

还会远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己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

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

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

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

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

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

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

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

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

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

襟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现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因为白居易在赠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

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

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

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

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

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泥”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

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

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

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

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

蹉蹈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

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

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

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

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

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

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

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

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14.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写诗人自愧

译文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

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

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

干点活。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

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

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

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

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

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

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

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

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

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

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

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

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

间必须抓紧呀!。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

地的感情烈度。

笫三层八句,诗人摄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一个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

贫妇怀抱孩子,手提破篮,拾麦穗充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

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画外音——诗人由眼前农民的艰苦生活,触景生情,联想自己舒适

生活,深感惭愧,不能忘怀。

1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描写春景,抒发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

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

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

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

离去了,由最爱两字也可以看出。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

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

诗歌来。

16.雁门太守行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

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名句:现在人们常借黑云压城城欲摧来比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态严重,借甲光向日金鳞开来比喻严重的事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之中又蕴含一些生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

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

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

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

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

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

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

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

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

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

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

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

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

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

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

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

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

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

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17.赤壁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

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

铜雀台了。

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

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

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是用火攻以寡敌众,而此妙计的应用则是因

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

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

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

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后来的诗论家对此也有一番议论:“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

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其实不然,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

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