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9/0E/wKhkGWW2LOuAFcG_AAGwdlINsgE319.jpg)
![论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9/0E/wKhkGWW2LOuAFcG_AAGwdlINsgE3192.jpg)
![论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9/0E/wKhkGWW2LOuAFcG_AAGwdlINsgE3193.jpg)
![论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9/0E/wKhkGWW2LOuAFcG_AAGwdlINsgE3194.jpg)
![论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9/0E/wKhkGWW2LOuAFcG_AAGwdlINsgE31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将创作的重心聚焦在对人性的研究上,在乡土文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小品文和抒情诗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湘西人民的原始自然生活图景,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俗美、风景美、人性美三个角度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的乡土情结。“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在沈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是诗意与神韵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本文结合乡土文学的相关理论,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总结沈从文的乡土情结,结合对沈从文的介绍以及其对乡土文学的贡献,以其典型的代表作《边城》为例,对《边城》所表达的文化意蕴及其体现的乡土情结进行总结,一次来读懂沈从文,读懂他所倡导自然的人性观以及其构建的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关键词: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沈从文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乡土情结的相关概念 4(一)乡土文学的内涵 4(二)乡土书写与乡土意识 41、乡土中国与乡土作家 42、乡村风景、风俗和风情的回忆与发现 53、乡土社会与乡下人事的变迁 5二、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6(一)乡土文学作为沈从文小说创作起点的必然性 61、“乡下人”定位与边缘心态的认知 62、沈从文: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边城人 7(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81、乡村与城市的并存 82、小说中充满温情及对人性的关注 93、大量运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为素材 10三、《边城》中的乡土情结 11(一)《边城》的文化意蕴及诗化的乡土风情 111、“边城”的文化意蕴 112、《边城》中的乡土风情 12(二)牧歌作为乡土抒情形式 13研究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论乡土文学是一种借助人类文化意识觉醒及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环境下的乡土文化,表达人类常见的乡土情怀的一种民族文学形式,这种形式的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最早出现在鲁迅的《故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乡村叙事和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前者以鲁迅代表,后者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从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来看,“边城”不仅是小说《边城》中一系列往事发生的地方,更是沈从文所构建的湘西乡土世界的“缩略图”,具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在乡土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倾向。因此“边城”作为意蕴丰富的文学意象,也是理解分析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的主要依据之一。一、乡土情结的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的乡土文学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故乡那块土地的怀旧、改变及反感情感。而在这些文学作品的中,作者好像什么都诉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但是故事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那片故土上。(一)乡土文学的内涵对于乡土文学的解释,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国内对于乡土文学的解释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提到过对乡土文学的解读,而它是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大部分作家的文学代表思想,而这些理论更为今后研究乡土文学奠定了文学基础;第二种,乡土文学是指对地方的一种看法,而且把相关地方文学也包含在了乡土文学当中;第三种,自21世纪前后涌现的乡土文学也叫做“新乡土文学”,这种新文学完美的遗传了1930-1950年前后乡土文学的情感特征及文体表现力。本文所指的乡土文学指的是依托湘西独特文化和名宿风情所书写的用于描绘人们生活状态,民俗风情和文化的文学作品。(二)乡土书写与乡土意识 具有“乡土作家”美誉的沈从文,他的成功无疑为乡土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他对故乡中出现的各种田园景色描写可谓是精彩纷呈,作品中也常用写实手法来表达对乡土的热爱。其实他很矛盾,与鲁迅等人的批判主题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而这种地位可以让其具有批判的优势条件,并以他个人角度去评价当时的文学趋势及特点;此外,这一身份不仅能表明他是农村的代言人,还可以对农村生活有更真实的共情。1、乡土中国与乡土作家 先有乡土意识后才有的乡土文学,这种乡土意识的形成并正式进入文学体系离不开中国乡土形象的塑造,它是表达作家与中国传统意识的重要纽带,通过这种媒介从而才让乡土意识及乡土文学有了更新创造的机会。乡土更能反应中国当时的政治思想及传统意识,从最基层的一个农村缩影来展现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一个农村的兴盛衰败虽然很难反应前进中国的形象,但可以体现我们这个在顽强中战斗、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精神。而这恰恰也是乡土文学中最基本的创作素材,作家沈从文带着这样一个乡土意识去进行创作,目的就是要体验感受乡土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家园。无疑它是宽容且顽强的,而在这样的表现理念下,沈从文写出来的人物也更加直率、真实、任性。他的文学价值去向也可以说代表了他对于乡土文学的审美情趣,他有目的的去削减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性,从而从这种顽固思想中超脱出来。2、乡村风景、风俗和风情的回忆与发现 沈从文在表达与乡村的关系上是离开回忆再到回归再离开回忆这样一种反复发展进程。所以他在叙述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时的笔墨都用乡下风景回忆等表现出来。其中的回忆主要是他在他乡和少年时的乡下生存的再现;他从这种回忆中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安逸淳朴,而在他乡的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感又是活灵活现的。作为作品当中的故事与人物,他常常用乡土意识来书写,这种巧妙也是完美的避开了生硬的文字。这种回忆进程本身就体现了对乡下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对他而言,这是对思念家乡的宣泄途径;而对于读者而言,这个作品中所描绘的乡下画面感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与自己世界的异同,从而更好的产生共情感。3、乡土社会与乡下人事的变迁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取得“城市人”这一“光鲜”身份以后,在描写乡土中的故事和人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用自己乡下人的身份去进行叙述创作,而类似沈从文这些作家在面临乡土变迁及乡土风情时往往会让其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一种乡土意识下的沈从文对于乡土人事变迁认识上也有独特的看法。所以,他在书中描写乡土风情时会将现实中的乡土结合交融起来,有虚有实的展现出乡土回忆中最想体现的情感内容。而理想与现实的交汇慢慢的同担忧与批判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浪漫写实主义色彩。这种乡土书写的纪实特征还反应了他对于部分乡土文化的批判与反讽,可是这样批判反讽意识并没有针对乡土社会,更多的是对现实历史下引起乡土文化变迁和改变的一种担忧。在这种腐败堕落下的社会背景下,沈从文反复的惆怅与担忧,不断的崩溃与复苏,最终都埋伏在作品的乡土社会与人事的变迁当中。二、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的沅水流域,对农村生活中的乡俗民风与风土民情比较熟悉,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蕴涵浓烈的原生态湘西乡村生活气息,形成了他笔下独特的湘西边城风情。沈从文始终以“乡下人”的自称,他在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构建的乡土风情以及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人情正是他内心乡土情结的读白。(一)乡土文学作为沈从文小说创作起点的必然性 1、“乡下人”定位与边缘心态的认知 沈从文不是出身于“乡下人”,也不甘心做“乡下人”,而且,他在个人自传开篇中也提到他所生长的地方是在一个“小城里”,他从十五岁离开这座小城,一直到两年半以后中途回去过一次,从此再也没有进入那故乡的小城;可是这个“小城”他是了解的。此外,直到现在小城里还有很多人生活,但对于他而言,这个乡土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回忆当中,他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思念当中不断的细化那故乡小城的生活场景。此外,他在文中出现“小城”这一词的频率很高,由此说明沈从文一开始就不认同他是一个“乡下人”。虽然在当时沈从文的家庭不太富裕,但他绝不是“乡下人”。沈从文曾学习英语,学了近一个月后发现连英文中最基础的26个字母也背不下来,这也为以后他是新月派的特例埋下了隐患,自然也就被孤立了起来。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纯粹的身份让沈从文在面对城里人的时候产生一种“乡下人”的自卑情绪。此外,在《习作选集代序》也暗示他对城里人不明的、极端的敌意,而文中体现的批判讽刺氛围更是浓味十足,甚至可以说这是乡下人对城里人发起的挑战。此外,在开篇沈从文就用极其讽刺的言语发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段关系是不可缓和的,紧接着下句,他又反复的强调了这种关系的矛盾性,而且他还对两种人之间进行了比较,文中写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老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即使是乡下人来到城里,这种尖锐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在说城里人嫌弃并排挤乡下人,其实是在讽刺城里人,并将自己摆在乡下人的地位去和城里人叫板。他这种认同感并不意味着他想做乡下人,而是他有一种逆反城里人的思想。2、沈从文: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边城人 现代文学对“边城”的解读大多还是试图从“城乡”的对立中揭示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意义,其目的并不在于消解对沈从文研究的意义,而是尝试揭示沈从文的真实心态,进而走进真正的“边城”。沈从文借《边城》表达了对乡下人真挚的感情,文中到处都能看到他对农民那种无法言说的关心,这种温暖几乎贯穿了全文。反之对城里人的描写,字字珠玑,甚至放话说这是给极个别关心国家生死存亡、认识写中国字、想了解文学理论以及批评的人看的,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城里人是看不懂《边城》的,可沈从文自己也不会改变。因此可以看出,沈从文虽然是从乡下人的角度去展开故事情节的,可他从不认同这个乡下人的身份,而是一直想要一个城里人的身份。这是因为,当初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时候,城里人就不接受乡下回来的人们,一方面他不能很好的让城市接纳他,另一方面又不想回到从前的农村,所以这种矛盾且复杂的心里让沈从文由不得怀念乡下无忧无虑、朴素简单的生活,这种对于城市奢华糜烂的抗拒心理愈发严重,由此才产生了这么多讽刺批判的文字,最终彻底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边的“边城人”。(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1、乡村与城市的并存 沈从文长年居住于都市却有“乡下人”的标签,因此其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乡村与城市并存。他的作品多以追求人性为基础,运用浪漫、象征、写实等艺术手法,搭配小说结构技巧,描绘了湘西的乡村生活以及大都市的生活。第一,乡土小说及乡村乌托邦的建立沈从文笔下所写的乡村生活基本都是在湘西一带发生的,比如《边城》《萧萧》、《虎雏》、《夫妇》等等。而在这些作品当中,他毫不吝啬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让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风光宜人的乡村风景,和谐简单的乡村民风,同时,在享受自然风光带给人愉悦感后,还让读者领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需求,处于乡下生活的人民,他们质朴的、温暖,轻薄利、重情义,诚实守信,真切待人,这也符合湘西一带的乡土风俗特色。这些乡土小说的中心思想主题是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体现的是乡下人可贵的精神品格,此外,沈从文还表示了对乡下人命运的同情和关心。最后,沈从文创作乡土小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有尊严的生命得以体现和延续,同时也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树立一个新的价值观、生命观。如果乡村乌托邦有得以建立的可能,那乡土书写就可以给人民带来终极美的享受与感悟,这也就是乡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所在。沈从文对于乡村乌托邦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他在创作乡土小说当中的忧虑感,而且,从心理治疗角度讲,乡村乌托邦更是治疗“城市病”的一种绝佳药方;它让乡土文学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得以谋杀,从而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其实,这也解释了沈从文为什么要通过回忆的视觉来探讨人文思想,把乡村乌托邦堪称是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港湾。第二,都市书写与都市批判意识沈从文在描写都市社会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城市称为是一个病态的高级圈,他不认同这个高级圈中所提倡的“上流文明”,从《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以及《来客》等代表作品看,这些无一不彰显了城里人的“变态”文明以及苦苦挣扎命运,感叹上天不公的现象,而世人口中所说的“文明世界”也处处充满诡计多端,在这样的“文明”下,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此时的都市文学以及批判意识也更为强烈,这种价值取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迹可循,而与此相关的逆反心理的缘由也逐渐清晰明了起来。其实,无论身处何方何地,那些不堪的回忆都牢牢的在沈从文脑子持久不能消退,所以,他把城市当作乡村的反例,把城市变迁看成是城市文明的堕落,并没有从客观角度去看待城乡之间最根本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城市批判讽刺也就慢慢累积爆发。他只身来到城市看城市文明,其实是一种类似讨好性的试探,并不像他描写乡土文化那样,有一个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这对于他来说,缺失的是一种身份,虽然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让他更深入了解城市中的一花一草,但是在叙述回忆城市生活的时候总是比不上描写乡土作品那样轻松自然。长期以往,也就将对城市生活的好奇、新鲜转变为了逃离、陌生,这种心里上的转变是很难一时间适应的,所以我们在看他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时会感受到一种压迫、紧张感。2、小说中充满温情及对人性的关注 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一直追求生命的美好、探索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他想通过自己强劲有力的笔锋书写出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在寄托心灵的整个过程中,对乡土的思念日益增加,而对城市世俗文化愈发讨厌,他通过这种发泄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一个美好的人性及世界,更为读者指出一条敞亮的人生道路。后来,沈从文也公开发表过对《边城》这一作品的解释,他提到,他希望展示的是一种健康和谐、自由、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人性”也贯穿于沈从文所描绘的整个原始自然的湘西边城小镇,旨在表现乡土人家的美好人性本质,即“人性美”。《边城》正是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来描写川湘交界的某个小镇生活状态,自然风貌及居民日常习惯;它同时具有抒情与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去给世人展示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乡土风俗;此外,在小镇中生活的各种底层小人物之间的心理变化、邻里故事等都在字里行间中描写的一清二楚。在这样一种常态和睦的生活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也就凸显的极为纯洁干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更多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变化,它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边城人民简朴、美丽、老实的地域特色,更表达出沈从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整篇《边城》的篇幅不是很多,它通过仅仅7万字就将那个回忆当中小乡镇的模样展示的栩栩如生,这更能说明它对于美学的极度追求。比如,文中的老船夫、天保、翠翠等人物都变身成为了美丽善良的精灵,这些人物在他的笔下入木三分,恍若真实存在的人,所以,这样美学价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边城的茶峒小镇让人觉得是一个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世外桃源,而沈从文将这种幻想世界当成是人们逃避现实的暂避所,好让人们那疲惫的心有所缓解。第一,翠翠:“爱”与“美”的理想化身翠翠是《边城》小说中的主要中心人物,而边城小镇的所有故事开展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进行的,因此,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非常深刻的,翠翠本性纯良、美丽大方中又不失少女的俏皮感,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女性形象便是爱与美结合体的小精灵,爷爷将她抚养长大,二人相依为命,边城特有的地域特色风俗又让她的人性美得以升华,她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自然的女儿;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作者千挑万选才敲定的,更是体现沈从文对这种美好人性的追求,作者希望她的理想生活通过翠翠得以实现完成,期待翠翠能够代替他走向那个乌托邦理想世界,脱离世俗的纠缠与烦恼。第二,老船夫:“忠厚”与“善”的理想化身老船夫是养育翠翠的外祖父,也是《边城》里“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人,他将这项简单的摆渡工作当作自己的天职,河边来来往往的过客数不胜数,他也不曾有所厌烦与埋怨。老船夫身上有着中国的传统美德,首先他是一位慈祥、和蔼、善良、可以为外孙女付出一切的外祖父,将翠翠抚养长大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翠翠幸福快乐,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城市人不可比拟的;虽说偶尔倔强,但为人憨厚,从不借此敛收钱财,平生最大的愿望也就是让翠翠嫁个好人家,从此幸福生活;他在小镇也是非常受村民的敬重,更是“忠厚”与“善”的理想化身。3、大量运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为素材 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湘西文化和湘西民歌为素材,这与他对自己“乡下人”定位的原因有关。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沅江流域的农村一带,他渴望接受大学教育但只上过小学,作为“乡下人”的他从观念上就一直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而一直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这使得他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湘西文化和民间歌谣的朝气与活力以及它所带来的的无限情感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对湘西文化的热爱和留恋。他从小的经历使得他对这种素材很敏感,他幼时听着湘西民歌长大,使得他对民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得他在作品中写了大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为他在乡土文学创作中湘西乡土世界的描写增加了一份独特的抒情气质,描绘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地理环境。三、《边城》中的乡土情结(一)《边城》的文化意蕴及诗化的乡土风情 无论是从地理意义上讲还时文化角度讲,湘西的茶峒小镇都是一个处在繁华都市之外毫不起眼的“边城”。但沈从文笔下所写的“边城”却像一个蕴含诗情画的“桃花源”。沈从文深知“诗意”是变平凡为神奇、化庸俗为优雅的重要表达手段,因而他讲“诗意”作为他描写湘西世界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文风格。在《边城》中,他用充满意境和韵味的语言勾勒出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包括湘西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在湘西世界里,现实与虚幻结合,共同完成了对“边城”的诗意构建。1、“边城”的文化意蕴“边城”是指处于城市边界的地方,即我们常说的郊区“城郊”,但在沈从文的《边城》中是指位于湖南和四川交界地带的边陲小镇茶峒。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其所要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座带有深刻文化意蕴兼具地理位置的“边城”。第一,“边城”的地理意义地理意义上的“边城”是湘西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的交界处的湖南省的西部偏北处。从地理位置角度看,湘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东北部的武陵山腹地之中,群山险峻,地形险恶。也正因为这样偏僻的地理位置导致交通落后,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区域,这里生活的人们很少受外界的打扰,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因此,从地理意义上来这里就是一座真真正正的“边城”。第二,“边城”的文学意义湘西作为“边城”的代名词,不仅只体现地理概念,它还有着特有的文学内涵。湘西具有历史的悠久,文化灿烂,是武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有很多如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名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与发源较早的汉文化相比,很多少数名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湘西文化也往往被视为“边城”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是保守的、过时的、迷信的。沈从文将写作的切入点着手在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所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的“边城”文化,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湘西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边城”。2、《边城》中的乡土风情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要素便是对乡土风情的刻画。笔者在研究沈从文文学作品之后,发现在其大多数文学作品当中都使用了很多笔墨来详细描绘湘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并且沈从文作品的高超之处便是并未在描绘过程当中加入过多修饰,他能够用独特的笔墨来向读者们呈现出湘西特有的风俗,使读者们为湘西独具韵味的乡土文化和风情而陶醉。例如:《边城》当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生长在美丽的茶峒,这里美好的景色和淳朴的乡情也深深融入到了翠翠的性格之中,使其朴实、温柔而又不失一些灵巧。正如文章当中所写,当渡船上的陌生人注意到翠翠时,翠翠便会用眼睛直瞅着那陌生人,并带有一种“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由此可见,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朴实无华,却又满含灵气的乡土世界,这里的景美、人美、情更美,令人心生向往。《边城》当中,翠翠是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的,两人守着一条渡船在绿水青山中相依为命,翠翠和爷爷生活的地方流露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气息,完全掩盖住了外界世俗的繁华。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十分纯粹的,傩送与天保两兄弟之间的情感是诚挚的,翠翠对傩送的感情也是极为纯真的。这些不被世俗所沾染的真挚之情与湘西淳朴、诗意的风情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用充满韵律的文字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便会油然而生出一种美好的体验,被沈从文那美好、纯净的文字所打动。语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主要构成方式,通过语言可以引领读者深切感悟到文学作品当中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特殊情境、风格与氛围,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读者从中大体领略到作家的人格。而反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可以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一种极为质朴、纯净的意境,沈从文正是用这种极为质朴和纯净的文字描写,而为读者创作出了一个朴实无华且清新自然的“边城”,这里纯净的风土人情令人极为神往。可以说,正是沈从文诗意的语言描写,才能够使其乡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极富诗意的音律美,进而为读者们营造出了一个融想象、写实与象征一体的美丽乡土世界。(二)牧歌作为乡土抒情形式 牧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悠闲宁静、自然淳朴乡村,并且这种牧歌情调也通常被用来凸显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边城》这部文学作品当中便体现出了一种牧歌式的乡土抒情特点,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极为注重乡土风情的刻画与描写,并且沈从文作品当中特有的湘西文化和民歌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书写主调。沈从文在写作《边城》的过程当中便通过一些美好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湘西地区淳朴而又独具神秘感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向读者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当中,他通过田园牧歌式的书写方式,向读者们呈现出了湘西农村所特有的风土民情和自然风光,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也构成了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当中悠然宁静的田园牧歌情怀。端午、中秋和过年是茶峒这座古老的小镇当中一年当中最为热闹的三个时节,在《边城》当中有关于端午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也极为热闹,此时茶峒小镇里的所有居民都会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赛龙舟的热闹氛围当中去,展现出了茶峒小镇居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质量保修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专业小时工家政服务合同规范文本
- 2025年度跨境电商共同担保合同范本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民政局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昆明云南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护国街道办事处招聘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双格电热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酸性蓝染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锦棉闪光锻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美容按摩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盐渍半干海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房地产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 康复科院感年度工作计划
- T-BJCC 1003-2024 首店、首发活动、首发中心界定标准
- 《海洋自然保护区》课件
- 2024年云南机场集团飞机维修服务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外科手术及护理常规
- 苏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单元备课
- 学校开学教师安全培训
- 出口潜力分析报告
- 晋升的述职报告
- 微信视频号运营技巧攻略详解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