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复习题

1种群及其动态.........................................................-1-

2群落及其演替.........................................................-8-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14-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2-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30-

6人与环境...........................................................-36-

1种群及其动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I.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形成的集合

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

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B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A

项错误;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

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

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错误;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该种群的最大

数量,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项错误。

2.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

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

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

C.对于跳蛹、蝇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

C解析: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得到题图所示的曲线,把曲线延长,与横

轴的交点,理论上就是该种群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标记困难或捕获会

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捕

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跳螭、螃虫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用

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

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数量,最终统计捕获累积量即可估算,D正确。

3.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

调查,绘制出下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

相同

B.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解析:题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属于数学模型,而制作的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如果田鼠

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图中K值反映

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会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图中的C点对应的是K/2,此时该

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

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

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Ml

°种群数量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解析:在由甲点到丙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

丁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

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会使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更新能力更强,实现

可持续发展。

5.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符的是()

A.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用样方法研究车前草的种群密度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

B解析: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曲线图

和数学方程式,建构的种群增长模型是数学模型,A项正确;通常用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项错误;车前草为绿色植物,调查植物的种群

密度常用样方法,C项正确;调查达乌尔黄鼠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

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D项正确。

6.(2020.山东济南模拟)某实验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平板划线法

B.0〜2h,酵母菌数量因种内竞争激烈而增长缓慢

C.8〜10h,接种量为1.5mL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pH

降低

D.8〜10h,接种量为0.5mL的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解析: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A错误;0〜2h,

酵母菌数量因起始数量低而增长缓慢或酵母菌需适应环境而数量增长缓慢,B错

误;酵母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8-10h,可能是由培养液pH降

低导致接种量为1.5mL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减小,C正确;8〜10h,接种量为0.5mL

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缓慢升高,说明出生率略高于死亡率,D错误。

7.(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

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7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B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

b曲线达到K值所需时间较短,可能的原因是b批次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

因为对酵母菌进行通气培养,所以t\时两批次都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错误;

因a、b两批次培养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故两批次培养到K值时消耗的营养物质

的量不同,即B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错误。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2020年11月8日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为进一步扩大麋鹿野外种群,

11月6日我国成功将25只成年麋鹿放归自然。30多年来,通过加强栖息地建设、

开展种群重建和科研攻关等加强麋鹿保护,麋鹿种群数量已突破8000只。下图表

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麋鹿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错

误的是()

°6h6hh时间

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

B.乃〜为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久时

D.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2,乙种群为以

D解析: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趋势都是0-最大一0,说明两个种

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A项正确;念〜为时间段内,甲种群增长速率虽然

下降但大于0,说明甲种群的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乙种群在6时种群

密度最大,所以6时种群密度对该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久时,C项正确;甲种群

数量最多的时刻为f3,乙种群为/5,D项错误。

9.(2021.北京模拟)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鸣的种群数量与繁殖

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40

020406080

繁育期有领域雄鸟数/只繁育期繁殖雌鸟只数/只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蚂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蚂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ABC解析:随着繁育期有领域的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的雄鸟数所占雄鸟

数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

均会增加,A正确;随着繁育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期时每只雌鸟的

成活后代数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歌带回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

制,C正确;从题干和曲线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10.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

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1图2

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

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D解析:据题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5年的入值不变,且人>1,说明种

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

形增长,可用曲线X表示其增长情况;图1中第10年入=1,第10〜20年入VI,

种群数量开始减少,因此第10年时该种群数量最多;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

形增长曲线的K/2值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1中,第10〜20年间入VI,

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

三、非选择题

1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

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

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

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O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o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

群的年龄结构是指0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2)在鼠害较

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

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答案:(IfF(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

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

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

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

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

1020252830405070

模/只

种群在200

年内的灭绝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

概率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

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为只。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

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

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I0O

9O—0.05

8O

%j0.02

/7O

要**-0.01

6O

量5O-0

累4O

为3O

2O

1O

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

初始种群规模/只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填“增大"''减

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

规模为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

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

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

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

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为28〜30只。(3)据题图分

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

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

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

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力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

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答案:⑴种群密度(2)28〜30(3)增大增大160(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

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群落及其演替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螟蛉有子,螺嬴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食物链中淤泥中的藻类

属于第一营养级

A解析:螟蛤是一种绿色小虫,蝶嬴是一种寄生蜂,蝶嬴常捕捉螟蛉放在窝

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这不是互利共生关系,A错

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属

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和黄雀三者

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中虾米是初级

消费者,它捕食淤泥中的藻类,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2.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

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

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C解析: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

长,A正确: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

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

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

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

3.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解析: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

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4.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减

少。充分利用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

化面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

起重要作用

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节水性好等特点

D解析: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节水性好等特点,

但根不宜太深,D错误。

5.(2020.福建三明模拟)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逐渐形成植被茂盛、风

景优美的岛屿,成为旅游胜地后环境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初生演替发生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C解析: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

岛屿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由于自然环

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人类的活

动可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正确。

6.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A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

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

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7.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D.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B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表明

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b越大,说明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

的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越大,两种群

的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

越大。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2019年澳大利亚的山火肆虐了4个多月,过火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

造成包括超2万只考拉(吃校树叶)在内的约5亿只动物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火地区上的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B.可调查灾后考拉的种群密度并据此判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考拉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D.过火地区的生态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D解析:群落包含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A错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趋

势的依据是年龄结构,B错误;考拉吃梭树叶,其粪便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固定的能

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正确;火灾过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还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9.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母螳螂和

公螳螂交配后会将“夫君”吃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当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增长率为0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空间分

AD解析: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母螳螂与公螳螂交配后将“夫君”吃掉,

是种内关系,A错误;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

确;当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C

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的物种分布,而题目中说的是同一物种,D错误。

10.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

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弃耕农田一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

abcd时间

。时间。时间。时间

乙丙丁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抵抗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C解析: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

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

C错误;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

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1.冰硬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硬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

时间。下表为冰硬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o

演替过程中优冰川退赤杨云杉、铁杉

苔解一草本

势种的替代顺去后的第9第18第35〜

植物一柳树第80〜100年

序裸地年50年

土壤的pH7.9~8.0—7.26.554.8

(1)冰硬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

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

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

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o

(4)据表分析,从冰硬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

物与环境间定向的结果。

解析:(1)冰碱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2)由题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的

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

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①士康的酸化;②土壤中氟

素含量增加。(4)据题表分析,从冰碱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

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1)初生演替(2)赤杨(3)互利共生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

加(4)选择

12.(2020.山东模拟)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

于攀缘,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薇甘菊入侵某

生态系统后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表所示:

未被入侵时期轻微入侵时期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15012169

碳储量植被56.250.943.5

/(吨/公凋落物2.03.55.4

顷)土壤161.9143.2117.7

(1)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填“上升”或“下降”),生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填“升高”或“降低”)。土壤中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逐渐(填“增强”或“减弱”)o

(2)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

中的营养物质。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

控制薇甘菊数量。

(3)关于薇甘菊的成功入侵,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

发生适应性变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生长和繁殖中。为验证

该假设,研究者将薇甘菊入侵种群和对照种群种植在与入侵地气候、土壤等条件

相同的环境中,除草、治虫,测定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

①实验中,对照种群应从获取。

②若测定结果为薇甘菊入侵种群,则该结果支持上述假

设。

解析:(1)随着薇甘菊的入侵,植物种类减少,所以植物的丰富度下降,生态

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分析题表知,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

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2)田野菟丝子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它们是

寄生关系。(3)研究者作出了假设“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性变化,

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生长和繁殖中”,如果该假设正确,可以

推知,在相同的入侵地环境条件下,如果比较发生适应性变化之后的入侵种群和

发生适应性变化之前的入侵种群,前者的生长状况应该优于后者,所以可以据此

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生长于原产地的薇甘菊种群+入侵地的环境条件一测定

生长情况;实验组:已适应入侵地环境的薇甘菊种群+相同的入侵地的环境条件

一测定生长情况。如果实验组的薇甘菊种群的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高于对照

组,则就可以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1)下降降低增强(2)寄生(3)①原产地②株高、分枝数、生

物量都大于对照组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

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解析:据题意知,幼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

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因为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

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该

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C正确。该

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个物种,故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并未体现

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02释放量的曲线图,假设3种生物在一

天中呼吸速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动物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D.a、b、c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

C解析:由题图可知,a曲线代表的生物只进行C02的释放,说明只进行细

胞呼吸,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可能是动物,A正确;b、c曲线都存在CO2的吸

收,说明能够利用C02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中b曲

线与光照有关,是光能自养型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但不能代表化

能自养型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b

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与光照无关,可能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此

a、b、c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D正确。

3.(2018.海南卷)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鲤鱼

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蹶鱼的生长量少于鲤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D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叙鱼的营养级比鳍

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艘鱼的生长量少于解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

者的呼吸作用,促进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

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4.下图所示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形式,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真核生物中过程①首先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将光能转化成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

相联系

B.图中过程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它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主要来源

C.过程②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

在ATP中外,其余少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

见能量流动具有开放性和单向流动的特点

C解析:真核生物中,过程①是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真核生物中,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将光能

转化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

能反应相联系,A正确;过程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

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过程②主要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外,其余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

误;题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见能量流动具有开放性和单向流动的特点,D正确。

5.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

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

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后代

市□竞争

邙密避免被

楞捕食

10

。甲乙丙丁

低竞争低高竞争高捕食等同选

捕食影响影响影响择压力

A.情况甲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物侵入一个新环境时,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

大趋势

B.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

鼠的环境容纳量

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

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D解析:分析题图知,甲表示避免被捕食和竞争消耗的能量最少,产生下一

代所消耗的能量最多,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

物侵入一个新环境时;生物体同化的能量是一定的,若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捕食

越激烈,则用于种群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增

加其被捕食的比例,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I、II、HI)一年内能量流动

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X106kJ)。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皿1

0柞n

与n

口it

①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IfII-III②种群II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

约为69.5Xl()6kj③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④第二营养级到

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B解析: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II、I、III,结合能量流动的

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n-I-in,①错误;种群n同化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I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而由于题中没有给出种群II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种群n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

能量也无法求出,②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③正确;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15.0X100%=20%,④正确。

7.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

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消耗丙多少能量()

甲一丙一一己、

/►'-T-」庚

"、戊

A.550kJB.500kJC.400kJD.100kJ

A解析:设消耗丙的能量为x,经丙f丁己f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

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一戊一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

0.5+(10%)2=50(kJ),所以消耗丙的能量共500+50=550(kJ)o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下列有关下图所示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中的成分加上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B.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G占第四、五营养级

C.增加各级生物数量就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A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E和F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AC解析:题图表示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的成分加上分

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分析题图知,

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G占第四、五营养级,B正确;增加各级生物种类而不是生

物数量,使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A表示生产者,

是该生态系统主要成分,E和F之间是种间竞争与捕食关系,D正确。

9.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

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

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包括4条食物链

B.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种间竞争关系

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

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kg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kg

CD解析:分析题意知,此食物网中共包括海洋植物一大型杂食性海洋鱼类,

海洋植物一草食性鱼类一大型杂食性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f小型肉

食性鱼类一大型杂食性海洋鱼类3条食物链,A错误;这种杂食性鱼和小型肉食

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关系,同时这种杂食性鱼又

以小型肉食性鱼为食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捕食关系,B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

用,此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的杂食性海洋鱼类,C正

确;根据该杂食性鱼的食物结构可知,该鱼的食物链有3条,当能量传递效率是

10%时,消耗植物最多,故该鱼每增加1kg体重,需消耗海洋植物最多为

1X1/4+10%+10%勺0%+1X1/4^10%-?10%+1X1/2+10%=280kg,D正确。

10.(2021•江苏启东模拟)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

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

2所示,其中。2和加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二二.丙

时,间

图1

/呼吸作用、

“中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一二第三营养级

必]d2\

、分%者/人工饲料

图2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4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2+4)/(0+a2+。3)><

100%

ABD解析: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

能量,A错误;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丙处于

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

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属于。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左,C正确;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

量为0+.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为血侬+痣+⑹*100%,D错误。

三、非选择题

II.(2020.山东卷)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

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

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捕食性线、虫

植食性线虫食细菌线虫

植物的I根系腐生I细菌

食物网复杂程度

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

(相对值)

常规农业151.06

0-10有机农业191.23

无公害农业171.10

常规农业131.00

10-20有机农业181.11

无公害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