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
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
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
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
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
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
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
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2、学生试着解释这
些小数的意义。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
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一一
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也就是1分米。如果测量更小的物体,1分米的单位长度还是大了,
我们还可以继续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小数就产生了。
4、结合刚才长度的线段图,分上、下板书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再让学生观
察、分类。
2、完在此处键入公式。成试一试。注意学生的读、写小数。
3、完成练一练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
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一、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
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
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
小组交流。
二、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三、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
生探究时,老师引导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今后要加强学习方式
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小数的读法、写法、小
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小数数位顺序表等,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分明,但时间仍然很
紧,致使各重点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不过小数的意义和小数数位顺序表这两个重点和难点
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
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
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
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
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
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
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
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试一试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
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作用,如0.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一)(第8-9页)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
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
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
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
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
果。
五、作业
练一练第10页2、3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小数的性质
1、涂一涂、比一比
让学生在第10页的方格图上涂出0.2和0.20,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一样大。
2、比较、归纳:
让学生自己在第2题的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在全班交流时,
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3、举例说明:
让学生用实际情境说明两个小数的相等,如0.2元表示2角,0.20元表示2角。分,显然二
者是相等的。
二、试一试: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自己选择一个小数,再写出两个和他相等的小数。通过交流,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
解。
三、练一练:
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写出在指定的两个数之间的三个不同的小数。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第3题:方格里只填一个数字,答案是多样的,鼓励学生填出多种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学
填出所有答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生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之后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
还是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与同学的相互交流就能够把本课的内容轻松掌握,从作
业出现的错误来看,个别同学还不能很细心地进行审题,排列的顺序还容易出错。还有的同
学在多个数进行比较时,有丢数的现象。出现错误的这两方面在教学进程中,我有所提醒但
并未加以强调,所以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对学困生容易出现的情
况还要进行多种预设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题: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
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2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3题: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
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第4题: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
比较。
第5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
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
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教学反思:计算马虎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小票(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第1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第2小题: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减
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第2题:先鼓励学生估算,再精算。在计算两个面包多少钱时,由于还没有学小数乘法,可
以用加法计算。
三、练一练
第3题: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比
谁大。
第4题:可以把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边的长度没有直接给出,可以先把它
算出来。
第5题: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尝试的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
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
1.“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
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
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
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2、“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
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
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
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
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歌手大赛(第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
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
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
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3题: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4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作业:第20页1、2
第9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
研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lo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因本节教材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由于
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同学对于数位知识己经有了认识,加减计算就很简单了!但真正
走进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首先,计算细节学生难于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3、进退位。其中第三点是同学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根据
教学现状,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进度,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计算训练,强化学生细心
计算的习惯。其次,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本章节的简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
计算,其形式主要是a-b-c=a-(b+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同学认识,但
想突破这一难点,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情
景: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总价,再买单。例如6
-(2.15+0.85+2.05).而在小商店,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买。例6-2.15-0.85-2.05,于是难点也就
顺利突破了。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3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前六排的规律,依此类推,第七排的数是:0.10.61.52.00.60.1;
第八排的数是:0.10.72.13.53.52.10.70.1
第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在解答第(2)题时,由于两
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答案:(1)10.35元;(2)5.35元(3)买一个铅笔盒和一个书包,需要48.20元,付了
50元,应找回1.8元,因此不对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计算马虎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3、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4、通过四变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教学课时:10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
2、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
边?
二、总结。
1、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
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
图形很特殊?
3、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
么画?试试看。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第26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
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
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2题:第(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
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己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再出示
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
初步的感知,到导入课题;其次,让学生通过“想办法做一个梯形”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先通过
“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
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
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
第3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
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
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
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
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1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教学反思: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
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通过利用引导学生
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
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
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
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
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课后
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
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
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
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
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
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
容随意改变的。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
4、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三、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求出第3个角的度
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结论: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难点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
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
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
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
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
缺少的。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
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
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课堂上做到了“三活”-
“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
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
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第6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生:走路线a最近。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
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
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在填一填中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边长,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书上
有一个范例,可先讨论一下,再做。
2、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
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教学反思:在教学之前我自己准备了20厘米的管子,让学生小组准备剪刀。在教学导入时
我是先给学生来一个头脑风暴,即我口头出算数接龙的题,学生口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我先以猜一猜的形式“请你们猜一猜由三根线段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再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教师小黑板展示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由什么特征?
来为本节课做铺垫。现在每人只有一条18厘米的管子,怎么办?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特别
强调了“请任意把它任意剪成三段”。由于我备课的时候还不够细心,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
一下子就把这18厘米的管子平均剪成三段,都围成了等边三角形。因此看到这种情况,我
及时剪了围不成的三角形的图形给学生看(两种情况: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的图形),
为什么同样是18厘米你们的能围成三角形,而老师的不能呢?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多给每个学习小组两根管子让学生剪出三种
不同的三角形,这样才有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
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研讨三种不同的图形时,我先引导学生去发现
不能围成三角的图形的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并用式子来表示两边之和与第
三边的关系。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另外两种图形的三边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是有点
包办学习。而应该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种图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在总结
结论时,我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三角形边的关系,虽然学生不能用“任意”这个词
来表达“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还是借用了吴正宪教授的话“借鸡下蛋”
的方法来概括学生们的表达。但是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不够。在练习巩固的
环节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比如: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
会选择那条路上学?小小设计师:如果我们选择了两根4米长的斜梁,那横梁的长度可以是
几米?(取整米数)。姚明,篮球明星,身高2.26米,每条腿长1.31米,被称为小巨人!你
相信姚明能一步跨出两米吗?他一步能跨出三米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在数学中
去体验生活。总的来说,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欠缺,语言显得啰嗦,还不能大胆的放手让
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四边形分类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
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
活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
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
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
边?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
图形很特殊?
3、、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
么画?试试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完全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设计的。
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学习目标,目标明确,难易有度,有针对性。自学提
示坡度小,照顾中下等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指导性强,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应
该怎样学,起到辅助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
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体现“兵教兵”作用,培
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进行拼一拼
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手、脑、口并用的好习惯。
通过课堂练习和当堂作业的检测,证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内容比较抽象,书上的练习题比较少,如果能结合资源与评价里
面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效果会更好。
今后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为打造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第8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小组活动: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
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试一试:
第1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2题: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
过程。
四、练一练:
第1题: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a的顶点
到边a作垂直线段。
第2题: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画出与边a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3题: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
角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4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
时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
再画其它的边。
五、实践活动: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第9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欣赏(第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1、欣赏书中提供的图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点。
二、活动1: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
颜色。
三、活动2:
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基本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设计美丽的花边。
四、活动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教师先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能利
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数图形中的学问(第39页)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
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
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
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
31次。
教学反思: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
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先通过预习让学生寻找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
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数角,
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亲历发
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在学生出现的问题中适时引导学生想办法有序的数,进而发
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的过程,尽可能使学生全面
参与到自己的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在练一练数三角形的练习中,放手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数
学思想,运用有序数角的方法,先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
力,给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练习完之后,若能让学生把数三角形和长方形的
方法和数角的方法进行比较,更能帮助学生加强知识间大联系,深刻掌握有序数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
总而言之,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
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听取各位教师的评课的过程中,
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在此,我衷
心感谢全组数学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使
我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积的小
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积的小
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2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试一试:
1、买L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
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
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由0.01X10=0.1;0.01X100=1推想出0.01X1000=10
第3题:学生可以由6个2.5连加得出得数;也可以这样想:6X2=12,6X05=3,
12+3=15。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试一试: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
二、练一练:
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
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板书设计
小数的乘法
0.2X4=---------(元)
0.2+0.2+0.2+0.2=0.8(元)
0.2元=2角
2X4=8角
8角=0.8元
0.2X4=0.8(元)教学反思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应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括。小组交流要充分落实合作的成果。不
能简单的形式化。
教学反思: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
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
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
题,为后面的学习创设好条件。
2、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先出示整数乘法。在复习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到小数乘法。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
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X4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
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来解决小数
乘法。
4、问题情境出现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目标尽量具体化,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提出无
关紧要的数学问题,浪费了教学时间。比如说:“你们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
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这样可以把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本节教学目标凸现出来,从而给
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指明一个方向。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小数点(一)(第42-43页)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
的乘除法。
[教学重、难点]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
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
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解决问题。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
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小数点(二)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通过情境图,提供了小礼堂、屏幕、地板砖的长和宽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能顺利地计算出小礼堂和屏幕的面积,进一步讨论“怎样计算出地板砖的面积?”,从
而引起学生对小礼堂、屏幕、地板砖的长和宽加以比较,并探索0.3X0.2的结果。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小组活动:探索0.3X0.2的结果。
2、汇报探索过程。
3、小结: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4、根据探索结果,共同列竖式。
三、试一试:
通过两组有联系的乘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小数乘法,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四、练一练:
利用上面发现的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世界人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世界人口”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2、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1、读书上提供的人口信息,再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人”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
义。
2、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条信息提出问题:全世界平均每分增加多少人?
让学生先估算,再尝试用竖式计算,并说说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3、引导学生根据第二条信息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亿人口?
让学生先估算,再尝试用竖式计算,并说说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小结竖式计算方法。
二、练一练:
第1题:这是一幅世界人口统计图,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其中1850
年和1950年的人口数没有写出来,鼓励学生先从图上看出人口数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第
(2)、(3)得出具体人口数。
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说说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到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
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
于另一个乘数。
第5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人均国民收入”表示什么意思给学生一些解释,引导
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第6题:可给学生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人口密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第7题:放手让学生提出摆放方案。在与同学交流摆放方案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摆
一摆。对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让他们画出摆放的平面草
第6课时:
[教学内容]世界人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第48-49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信息,提问题。
1、到1999年1。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
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
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X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X211.24X1.74.47X0.723.5X28
6、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
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
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
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
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第7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
信息。
(3)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生读题,了解题意。
2、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⑶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
少?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生自由小声读题。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自动精密贴片机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非接触温度计合作协议书
- 小学一年级十篇周记150字左右
- 小学一年级作文可爱的小动物(十篇)
- 一年级小学生日记中秋节300字
- 小学一年级作文家乡的景色(20篇)
- 2024年生化分析仪器合作协议书
- 小学二年级记叙文作文200字十篇
- Thiobencarb-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Thalidomide-4-Br-生命科学试剂-MCE
- 国家领土安全课件视频
- 天然石材技术要求
- 多发性骨髓瘤教学查房
- 体育过程性评价实施方案
-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精美课件
- 【客舱服务质量与空中乘务员综合素质浅论4800字(论文)】
-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10+Office 2019)(第4版)课件 单元1-认识与使用计算机
- 血管活性药物
- 酿酒专业个人职业规划
- 2024年湖北汉江王甫洲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汽车EPS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