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_第1页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_第2页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_第3页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_第4页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篇对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讨论

近年来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三鹿奶粉、深圳“”火灾等大事中,一批工商机关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因“监管缺失”被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风险客观存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工商部门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工作繁重,任务艰难,每天都和市场主风光对面,每事都和当事人零距离,到处事事都处在监管风险的风头浪尖。为此,有效防范监管风险,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点,不仅是工商基层干部加强自我爱护的需要,更是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公众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基层工商监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特定危急状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是指基层工商行政治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者客观条件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面临的有可能给执法对象和社会带来危害,并被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的一种潜在危急。它与职权和责任严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执法监管人员因主观和非主观因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责任风险。是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需高度关注的一种自我防范。

从基层工商部门主要职责和近年来发生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而受到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理的案例剖析调查来看,监管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两个领域,表现为8种形式。

(一)市场准入环节

一是失职性风险。不按法定程序法定条件登记、变更、撤消、信息传递,缘由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领导指示,有的是地方文件,在地方政府“打招呼”、“给压力”式干预下,擅自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进展为由,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一旦出事,工商执法人员就要担当相应的担当;

二是失责性风险。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清;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准入手续不全或“先上车后买票”;变更手续不符合程序等等。

(二)执法监管环节

一是落后监管风险。因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殊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基层经常因专业学问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二是不作为、不到位的“缺位”风险。“缺位”风险是指没根据法定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导致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

三是作为不当的“错位”风险。在详细工作中,“错位”风险主要表达为“三化”:执法趋利化,把行政执法权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峻背离,导致社会后果;监管心情化,一些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职,放任心情,避重就轻、管而不当、难管就放、无利则让,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惩罚随便化,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惩罚标准不统一,损害了法律的公正和统一,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四是乱作为的“越位”风险。在履职过程中,行使了一些本单位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运用到生产、消费领域等;

五是暴力抗法的风险。主要是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端掉制假售假大要案、传销案件、取缔黑网吧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立刻,当事人以不理智的态度,实行谩骂、围攻自残、殴打、诬陷工商执法人员,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

六是抱负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抱负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气、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殊是近年各地制定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方法,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许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缘由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殊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经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状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另外,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4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一般法,因此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穿插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简单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局部不应由工商部门担当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二、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成因分析

基层工商市场监管风险的形成有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既有国家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制、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有工商系统自身的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现有的干部队伍素养还不适应现行的综合市场监管。

(一)主观因素方面: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自己做事无私心、不吃拿卡要,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就不会有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工商行政治理部门有责任、无风险。

二是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是为公家办事或谋利,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追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只要少作为就少责任,熟悉不到不作为的行为也将会受到追究的。还有相当一局部干部认为违规行政只是吃拿卡要,违反禁令。其实不然,违规行政已经不仅局限于犯“恶意之错”,行政质量不高,效能低下,程序错误都将受到责任追究。

三是依法监管执法观念不够强。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监管执法理念落后,停留于监管就是执法、治理就是惩罚层次,对“四统一”观念缺乏清晰熟悉和正确把握,“重监管、轻效劳,重惩罚、轻标准,重形式、轻实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隐患突出。

四是监管水平不高。局部基层干部受到业务素养不高的制约,不能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在开展新兴市场主体监管、重点行业主体监管、专项检查、行政执法办案、疑难消费调解等工作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处于“不干与错干”都要“挨板子”的两难境地。

(二)客观因素方面:

一是考核监视机制不完善。虽然工商部门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但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当前的考核监视机制大多存在着要求严、执行弱的现象,以致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未能有力贯彻下去,考核压力未能传递到详细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并未落实到人头上,导致局部工商干部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应付心理,必定导致工作质量不高,简单消失监管风险。

二是问责机制不完善。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职能具有涉及法律法规多、监管执法范围广、监管对象浩大、工作的群众性强、专业性弱、职能内在联系不严密等特征,在基层工商部门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运用国家公权力进展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在国家政策法律给予众多行政执法权利的同时,也给予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风险。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方法》为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立、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视治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展查处,从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安稳无恙。

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表达在:一是各部门还存在着比拟严峻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往往担当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地方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导致潜在的风险。三是治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加,治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基层工商部门躲避监管风险的对策讨论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加基层工商干部反抗风险力量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提高监管执法力量和水平。引导干部树立“法无授权即制止”的意识,在此根底上来理解、理清、履行职能,明确每一岗位的职权和责任,有效掌握风险。该主管的要仔细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该协作的积极予以协作。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应结合各地工商部门行政问责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对监管人员进展警示教育,必要时邀请司法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引导工商干部走出风险熟悉的误区,促使他们剧烈意识到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都将给风险爆发埋下伏笔,留下问责隐患。

三是加强执法风险意识教育,确立“责任”新理念。现在,行政问责制越来越完善,问责力度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需担当责任,这是躲不掉也绕不开的。所以,基层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等的理念,敢于正视风险,坚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躲避、削减和化解风险。要从以往“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每一位工商干部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尽职尽责。要充分熟悉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要确立“自己的作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不要希望上级领导为自己开脱责任,也不要希望他人来替自己担当责任。

(二)是梳理职能职责,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是确保工作标准有序的重要前提,是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非标准的和模糊的职责权限,将严峻制约和影响工作职能的正确履行、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将无法实施责任追究。

从过去的实践和目前的状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尽快加以讨论解决:

1、理清并明确界定工商部门与公安、商务、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职能穿插的领域,防止监管真空、相互推诿等问题的消失。

2、依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整标准各级工商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依法明确其职责权限。

3、根据明确的职能职责和权限,科学确定人员岗位职责。根据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能,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治理权等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展仔细梳理,合理编制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实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明晰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解决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三)完善、落实制度,有效躲避风险

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在梳理职能职责流程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的监管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根据“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内部有些不适宜的制度要适时进展清理,建立相应确实实能起作用的制度,使监管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融入到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完善考核监视机制。通过推行分类分级履职考核方法促进履职到位,削减履职缺位风险。考核组直接对基层同志进展考核评定,通过直接考核到人,削减考核层级,畅通压力传递渠道,迫使基层同志增加责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供应履职指南,削减盲目履职风险。设定根本、良好和优秀三个等次,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进展责任追究;要开展执法监管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根底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展风险防范书面承诺,提示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要强化落实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标准执法行为,解决“疏于治理、淡化责任”问题。

四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防控风险,特殊重要的是从完善内部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建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的完善来堵塞监管过程可能消失的漏洞。

五是强化稳固外部监视机制。人一旦没有监视就很简单犯错,权力失去监视必定导致腐败,监视是促进办事公正、掌握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查找风险环节,更要充分依靠群众监视制度落实。要把风险防范治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立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并同干部的考核奖惩相结合,特殊是跟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监视有效、考核科学、奖惩清楚”的治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最终在开展各项监管执法工作中,都需要以制度管人、治理,坚决转变以往“巡而不查、查而无痕”的做法,保证每个环节都留下工作“痕迹”,提高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在过程掌握方面突出制度的刚性,实行有效措施,对工商干部执法实行全程掌握、预警、处置,做到监视关口前移、防范预警前推,切实增加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治理案源线索,固化流程条件和处理时限,减轻基层干部的治理难度和运转时间,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借鉴风险治理理论和质量治理方法建立监管风险防范治理模式

监管风险防范工作,应是一个持续治理过程,只有引入风险治理理论和质量治理理论,实施质量治理方法,才能形成长效推动机制。所谓风险防范的PDCA循环治理方法,就是以为一个工作周期,将执法工作分为规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考核阶段、修正提高阶段“四个环节”实施系统治理。

一是规划预备阶段(Plan)。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进展风险等级评定,并仔细、全面、细致制定防范监管风险详细措施。依据谁主管谁防控的原则,按条线组织干部职工依据岗位实际进展自查、互查、公示,仔细讨论部门法定职责,分解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流程图,从自身思想道德、岗位监管职责、廉政纪律三方面,找准单位、岗位、个人易发风险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报领导小组确认认可,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相关标准科学、客观评定风险等级,征求意见后公示执行。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是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各项措施,发挥“三道防线”对监管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开展执行状况检查。每季度完毕时,依据统一安排,抽取10%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部门各单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状况,形成检查记录,提出评价督导意见;其次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畅通监管风险监视渠道,通过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设立监管风险举报箱、公开监视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准时收集各类反映意见。综合运用行政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案件检查相关信息,进展跟踪调查,全面监控。最终实施风险处置。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监控状况,讨论争论各种风险表现,明确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标准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根据干部治理权限,实行警示提示、诫勉纠错等惩戒性处理措施。

三是检查考核阶段(Check)。主要任务是对风险防范治理工作进展质量考核。根据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各单位及个人风险防范治理工作状况,形成全年考核报告。

四是修正提高阶段(Action)。主要任务是改良完善风险防范工作和运用评价结果,根据过程治理、持续改良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纠偏纠错、超前设计防范,准时进展总结提高,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形成阶段性、相对完善的防范工作体系,为启动下一防范周期奠定根底。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2

众所周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大春生产的顺当进展,让涉农物资真正为农夫效劳,爱护好农夫的利益,促进当地农业的进展和农村富强稳定,工商部门应当把农资监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仔细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涉农物资经营主体很难标准,“挂靠”经营者日益增多。无论是严格的专营或是适度的专营以及宽松的专营,它的落脚点始终是专营,而不是分开经营。虽然经营主体是规定了的,但是,无权经营却采纳“挂靠”的方法,自筹资金、自找经营场地、自找购销渠道,这实际上是一种租用营业执照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该类行为的查处。

2、涉农物资市场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在农村,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向农夫售假,再加上农夫法律意识淡薄、辨假力量有限,相应给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留下了肯定的空间。工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强化宣传,向农夫群众讲解相关的识别方法和应当留意的问题,力求构建全民参加的防控假冒伪劣网络。

3、价格上存在肯定的欺诈行为。由于涉农物资供大于求,不法经营者利用以次充好等方法来迎合农夫追求廉价的心理。在对农资经营者的监管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农资商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厂址、生产日期、商标、包装装潢等的监视检查,严防价格欺诈行为发生。

为切实爱护好农夫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农村农资市场,工商部门应实行“事前标准,事中监视,事后惩办,法制保障”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遏制涉农物资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真正实现了“红盾护农”工作目标。

基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工作的建议3

浅谈基层工商部门在监管流通领域食品的现状

工商部门担当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工商部门自身职能的使命,工商系统始终以来把流通领域食品的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工商部门2023年才接收流通领域食品,属于半路出家,在日常监管上表达了许多缺乏,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监管中吸取阅历和教训。作为一名基层工商流通领域食品监管人员,我是深有体会,以下我就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浅见:

一、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对食品监管职责的定位熟悉缺乏,日前各类食品安全大事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前食品监管体制的广泛争论,“多头分段”的监管模式被认为是导致食品安全大事频发的主要缘由而饱受公众诟病,改多头治理为单一部门治理成为一些学者改善当前食品监管建议的一个重要选项。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对工商部门争取还是放弃、强化还是弱化食品监管相关职能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包袱,工作量大面广,基层负担重、问责压力大,能划出这个职能求之不得,尚未熟悉到食品安全监管已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商部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既是把握流通环节商品监管权的需要,也是把握行政执法“核心竞争力”领域的需要。

2、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面广量大,就目前的监管体制和人员配备而言,根本无法做到不留死角的全方位动态监管。基层工商食品监管人员(特殊是农村)几乎都是疲于奔命,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所管辖的区域有近200户个体户从事食品销售,按一天检查20户来算,就一次突发性的食品专项检查要10天才能检查完,严峻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

3、从肯定的意义上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从相对的意义上看,由于各种食品自身的特性、食品销售的区域不同,消失食品安全问题潜在风险也呈轻重缓急各不一样之态,平均投放监管资源、明显是不合理的,另外缺乏风险治理理念,简单造成日常监管盲目无重点,消失问题应急被动,因此,必需进展风险治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对象进展重点监管,做到预防在先,从被动走向预防,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最大化。

二、适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

1、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法律要素重复且规定不统一。虽然我国公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但是却消失分段立法、条款分散、调整范围较窄等等缺陷;其次公众报以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并没有掩盖食品安全的众多问题,配套的法律法规仍未形成;再次,从现有的法律来看,也常常会消失冲突之处,如《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在很多规定上都是重复的,常常消失针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执法主体依照不同执法标准,处理结果不全都的问题。

2、《食品安全法》仍不完善,相关条款规定不合理。《食品安全法》接受了国际上一些先进法律制度包括食品安全危机应急处理、召回、赔偿、重大事故处理等制度。但在详细法律制度上仍旧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其缺乏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