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据此可知,孔子A.强调仁爱之心 B.主张顺其自然 C.重视修己治人 D.关注礼制规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修己治人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仁爱之心”、“礼制规范”,排除AD两项;顺其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勿听而弃告者市”“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律对血缘孝亲关系的规定和维护,不能体现法律制度的健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律条文对维护血缘伦理关系的相关规定,没有体现身份等级,D项错误。3.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这说明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C.导致了西晋末年北方大动荡 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答案】A【解析】材料“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魏不属于西晋末年,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排除。故选A。4.汉朝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裱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答案】D【解析】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龙舟竞渡起源于南北朝,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汉以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C排除。故选D。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可知,利玛窦认为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皇帝大权独揽,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和行政权,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下图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庄票的流通反映了A.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业的管控 B.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C.庄票代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民间资本推动货币政策调整【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庄票的分类和职能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B正确;庄票流通利于商业发展,而且其本身是有序发展,并未扰乱当时市场秩序,排除A;C不符合史实,庄票只是凭证,不能取代白银的货币地位,排除;题干未涉及货币政策调整,排除D。7.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戊戌维新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大多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费孝通先生在《我这一年》中提及1949年参加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的场景,仅服装就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表明政治协商会议A.代表的广泛性 B.形式的开创性C.会议的重要性 D.内容的保守性【答案】A【解析】根据政协会议参与者的服饰可知这些人分属于不同的阶层,参与政协会议参与者阶层的繁多说明体现了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故选A;开创性、重要性和保守性由政协代表的服饰无法体现,排除BCD。9.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力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冰释雪融”是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两国关系正常化,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分道扬镳”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斗力斗勇”、“求同存异”是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体现,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如表呈现了1978一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这反映()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17.919.426.436.249.9A.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完全破解了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一2010年的中国。据表格数据“1978年的17.9,2010年的49.9”可知,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很快,结合所学1978年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破解,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城市区域分配,不体现是否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有了分担风险的意识。如船主、商人和放贷者定期组成合伙人以分担商业投资带来的风险,商人从银行或者个人手中借钱购买船只或者向船主租船,由船主运送货物然后把利润返给商人。一旦发生船难,合同就会无效,损失由商人和放贷者承担。材料说明()A.希腊人具有早期的契约精神 B.古希腊的航运业十分发达C.商贸活动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 D.古希腊时期经商风险很大【答案】C【解析】古希腊工商业比较繁荣,由材料中“分担风险的意识”和商人组织合伙人分担商业投资风险的模式可知,商贸活动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C项正确;“契约精神”、航运业发达、经商风险大均与材料主旨不符,ABD排除。12.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答案】B【解析】大国没用“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处理危机,做出了“更多的退让”等,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B项正确;“大国主导,利益优先”与“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等不符,排除A项;“集体安全、欧洲均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强权政治”与“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不符,排除D项。13.图一、图二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A.商品输出的特征显著 B.主要进口工业制造品C.资本输出是主要方式 D.入超额度呈增长趋势【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其进口贸易以原材料为主,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符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际贸易中商品输出显著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排除B项;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排除C项;此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排除D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当时,西欧各国致力于A.调整产业结构 B.发展社会主义 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故选C;调整产业结构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无关,排除A;西欧各国的“三驾马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并非发展社会主义,排除B;西欧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排除D。【点睛】15.在抵制或选择性过滤西方影响的艺术家当中,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艺术家最为突出,他们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家转而从民间艺术寻找新的风格。不过,即使拒绝西方态度最为坚决的画家,他们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的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这表明A.民族传统是世界艺术发展的根源 B.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C.西方文化侵略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D.反殖民主义文化成为世界主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的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可知,体现了民族传统和西方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即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艺术发展的根源,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西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但不能表述为西方文化侵略,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反殖民主义文化,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清一统志》历经三修,从康熙至道光五朝,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救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时,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一《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材料三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意义认识。【答案】(1)意义:有利于冲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拓展了传统的“中国”疆域,从法律上明确了清朝“大一统”的版图。推动了现代中国版图在清朝的基本定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评析:认为必须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国家真正统一,这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性分析的产物。方式上张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一定程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统一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3)认识: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有利于粉碎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破坏中国统一大业的阴谋。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可知有利于冲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可知拓展了传统的“中国”疆域,从法律上明确了清朝“大一统”的版图。结合其历史影响可知推动了现代中国版图在清朝的基本定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可知认为必须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国家真正统一,这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性分析的产物。根据材料“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可知方式上张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根据材料“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可知一定程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统一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可知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材料“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知有利于粉碎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破坏中国统一大业的阴谋。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材料二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材料三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过不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二“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等信息可得出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便于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出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据材料二“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可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据材料三“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得出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据材料三“可得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综上可知,儒学传播一定程度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