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1节人口与开展
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第1节人口与开展【概念辨析】(1)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2)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第1节人口与开展(3)人口死亡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一般用千分数表示。(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反映了人口的上升、稳定或下降的规模和趋势■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第1节人口与开展第1节人口与开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体而言,历史开展过程中人口开展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但在人口开展在时段上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分为: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工业革命时、工业革命后时期图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引自etal.,1986〕◆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开展影响强烈。◆从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意义举足轻重,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聚落形态、经济状况、迁移模式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活呈现出极端分散、闭塞和流动的特点,该阶段的人口开展特征为:1.极低的人口密度(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利用)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300万,0.08人/平方千米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0.5人/平方千米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局部大洲的一些地区。一般选择朝阳、枯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同时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人口特征表现为:
1.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
3.平均寿命低。图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引自etal.,1986〕〔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2〕【汤姆森】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关键: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趋完善的效劳(接种疫苗、实行检疫制度、排除积水、清理沼泽、通讯宣传疾病知识及预防等)〔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经济的良性开展促使结婚年龄降低;将孩子作为劳动力(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的开展;城市化的开展;社会进步(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兴旺地区和开展中地区出现分化;p78图4-3兴旺地区与开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750-1940)〔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人口增长(亿)起止时间经历时间0~10~1804100万年10~201804~192712320~301927~19603330~401960~19741440~501974~19871350~601987~199912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到达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expanding〕,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图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lateexpanding〕,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此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stationary〕,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到达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图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disminishing〕,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图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代表性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1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1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局部兴旺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开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2.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顶峰。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23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公布了“优生法〞,成认人口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模推行方案生育,使得出生率急剧下降。【日本模式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方案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那么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3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阶段时间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9年维持在3%以上下降至1%左右逐渐加速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猛跌至1.82%猛升至2.54%负增长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1年高于3%下降至0.7%~0.8%高速增长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下降至2%以下维持在低水平0.6%~0.8%减速增长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年波动下降维持在低水平0.6%~0.8%波动增长持续增长阶段1992年至今持续下降持续维持在低水平保持增长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经济开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了早期扩张阶段。50-60年代,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2.0﹪,一直到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点】印度的人口开展在开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虽然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方案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4.印度模式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20世纪,印度人口从2.38亿暴增到10亿,增长了近5倍。据美国和英国有关机构的预测,印度在2025~2030年就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开展的一大因素。人口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也令印度难以应付。近日,印度农业部长沙拉·德帕瓦尔表示,印度人口到2025年可能增至13亿,印度粮食产量到2025年需要增长近40%,才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印度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方案生育的国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育。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在现今的印度,一名妇女平均育有3.9个子女。为了鼓励民众进行方案生育,政府出台了许多奖励政策,比方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对“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惩罚措施。然而多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鉴于方案生育的无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其称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型〞。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要想在印度推行方案生育可谓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印度几乎全民信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每个宗教几乎都鼓励多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每个教派都不想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例如,为了安抚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12%〕,印度政府一直对其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结果不但使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而且还使其他教派尤其是印度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2%〕极为不满。而穆斯林由于人口总体偏少,因此也坚决反对政府对穆斯林实行方案生育。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二是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众既然反对政府强制推行方案生育,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也宣称这侵犯人权,有悖民主自由的精神。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强迫节育,广阔民众对此很不满。结果,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被选民抛弃。随后上台执政的人民党抛弃了强制节育方案,并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非常明确,即生育以自愿为原那么。之后,尽管每个政党都认识到人口过多的消极影响,但都害怕触犯众怒,在历次的大选中,没有任何政治家敢再提方案生育。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三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在印度教传统中,男孩不仅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不仅如此,由于实行嫁妆制,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拥有男孩也就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印度有句俗话,“一家假设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而咒骂男人的话那么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气氛下,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根底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开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阔开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三、适度人口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区域人口承载量具有限制作用。(一)相关概念【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局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三、适度人口(二)适度人口分类【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到达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到达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的意义①适度人口确实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开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适度人口确实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根底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三、适度人口(三)适度人口的意义③适度人口确实定对于开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兴旺国家的人口转变根本上都是在经济兴旺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开展中国家那么完全不同,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四、中国人口的开展图中国人口增长变化阶段封建社会以前,人口数量维持在大约1000万的水平,根本停滞不前;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1开展历程(一)旧中国的人口开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到达5.4亿。原因:基数已经很大(4亿)(一)旧中国的人口开展旧中国人口的开展随着皇朝兴衰和更替,呈现出巨大的周期波动。在旧中国4000年人口变动曲线上,有几个波峰和波谷。2开展呈周期性波动(一)旧中国的人口开展波峰战国初期3200万人西汉6500万人盛唐9000万人北宋和辽代1.15亿明代中期1.5亿清朝道光年间4.4亿
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人口剧减2/3;秦末汉初,人口减幅1/2;西汉末年,人口减幅1/2;明末清初,人口减幅1/2。波谷(一)旧中国的人口开展1人口规模:始终在1/5以上(二)新中国的人口开展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2人口增速快:◆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二)新中国的人口开展表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3人口开展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新中国的人口开展图中国人口指标变化及开展阶段(1949-2005)高增长期高增长期方案生育控制期低谷期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的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分类】人口算术密度(粗密度,人/每平方千米)农业人口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营养密度: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比较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农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后三者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布局的空间关系。〔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极不平衡【主要表现】(1)从水陆分布看,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陆地29%,水域71%),全世界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2)从半球看,北半球人口达88.5%。(3)从水平分布看,集中在北纬20度到60度区域;(4)从海陆看,一半的人集中在从海岸线到内陆约200千米的区域内(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5)从垂直分布看,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80%的人集中在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6)从洲际分布看人口数量/104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陆地面积(104km2)人口密度(人/km2)世界6134141001495241非洲8126013.25302027欧洲7263111.84101072北美洲492878.03242320南美洲350725.72179720亚洲37207160.66440084.6大洋洲30920.508973.4亚洲:人口占世界比重60.66%,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29.4%亚欧两洲:人口占世界比重72.5%,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比重36.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2001〕〔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7)从国家分布看
世界6,302,309,6911中国1,286,975,4682印度1,049,700,1183美国290,342,5544印尼234,893,4535巴西182,032,6046巴基斯坦150,694,7407俄罗斯144,526,2788孟加拉138,448,2109尼日利亚133,881,70310日本127,214,49911墨西哥104,907,991〔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趋向性】(1)中、低纬度指向:趋向暖湿地区(2)近海岸的指向:趋向岸边〔河岸、海岸〕(3)平原指向:趋向低平地区◆向沿海、向平原、向中低纬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2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邦奇——人类大陆图】指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划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面积14%,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四类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2/3,人口小于2%。〔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地势——气温、气压、开发难易;土壤——肥力、适耕性;水体——水源、生产、生活、交通、水患;矿产资源——能源、工业化;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开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决定性复杂过程【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本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和可能分布。----自然条件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但是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历史因素】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较稀疏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和历史积累。【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开展等因素也影响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二、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populationmigration〕。【人口移动】指人口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populationmovement)。包括人口流动: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的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迁移: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的人口移动。【衡量指标】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量2人口迁移的历史回忆◆古代:断续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原因),且规模不大◆近现代: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根本格局【主要迁移流向】从欧洲到新大陆(美洲/澳洲);从非洲到美洲;从印度到东非,东南亚;从中国到东南亚,北美洲;从日本到美国,拉丁美洲。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3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到达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可以分为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如劳务输出、国际难民等)。【世界人口迁移流向】从穷国到富国;从亚非拉开展中国家到欧美国家。◆国内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地区间和城乡间两类。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拉文斯坦——7条迁移法那么(基于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A.大局部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是逐步升级的;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补偿流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E.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F.大局部移民是年轻人;G.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斯托福——干预时机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时机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时机〞成反比。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遥远目的地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时机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Eg.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意愿变化。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5人口迁移的机制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宗教、战争等;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就业、教育、婚姻、疗养、退休等。第2节人口分布与迁移6中国人口的迁移珠三角主要省际迁入流分析图长三角主要省际迁入流分析图
陕西省的人口分布地区常住人口(万)西安市843.46渭南市543.18咸阳市501.03宝鸡市373.14汉中市351.99榆林市334.73安康市266.06商洛市239.48延安市215.18铜川市84.12杨凌示范区19.68陕西全省62%的人口聚居在占全省面积27%的关中地区仅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就占陕西人口的48.9%。
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一、人种【概念】人种或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在生物学上,世界上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一〕人种的划分肤色、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指纹弓;人种的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自然属性。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二〕世界种族的划分基于肤色: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综合指标:四大种群,12个种族。〔1〕白色种族群→皮肤白、浅棕,波状金发/棕发,鼻高目蓝;〔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3〕黑色种族群→皮肤黑棕色,头发黑呈羊毛卷状,唇厚;〔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不外翻。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概念】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是以洲为单位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洲的范围内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的适应的结果,但空间分布范围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建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开展了人种地理学。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三〕地理人种【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地域人种】人种的根本进化单位,表征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的地域差异。例如:我国东北、华南、西藏居民同属亚洲地理人种,但是东北→华北地域人种;华南→东南亚地域人种;西藏→西藏地域人种;【小人种】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四〕人种与地理环境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地理环境对肤色、人体结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都会产生影响,尤其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Eg.※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色素量,色素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赤道地区-深肤色,纬度越高,肤色越浅;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四〕人种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也对种族的某些特征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Eg.体型与最常用的社会生产工具有关。中亚地区,弓箭作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得到有效推广→→矮小粗壮,肩宽臂粗的人特别多;东非地区,习惯使用长矛→四肢修长,身材细高。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五〕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对种族的人为划分只是为了区别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外在生理特征差异,而这些差异只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但是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将种族划分为高等和劣等。种族主义思想荒唐而危险,已经给人类带来屡次重大灾难。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五〕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Eg.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者将种族主义论调作为入侵和掠夺新大陆的理论依据,大肆掠夺和屠杀黑人,并贩卖黑奴(400年,1亿);在美洲,欧洲移民屠杀印第安土著,将其驱逐到很小的保存地;二战,希特勒称亚利安人为高级人种,有权统治世界。法西斯称犹太人为劣等民族,屠杀几百万犹太人;日本称大和民族是世界优秀民族。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二、民族【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历史学、社会学的范畴。
【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一〕民族的形成血缘地域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二〕民族的分布1民族分布的相关概念民族的分布可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形式分布区】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点〞。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形式分布区】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那么可称为民族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第3节人种、民族与民俗2世界民族的分布汉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品展览租赁承包合同
- 2024年版:建筑工程施工分包协议书模板
- 医疗卫生经费管理规范
- 品牌故事讲述橱窗施工合同
- 2024年度电商企业文化建设与推广合同6篇
- 珠宝加工工厂房屋租赁合同
- 教育培训机构土地租赁协议
- 设备典当合同样本
- 医疗服务科医生劳动合同
- 食品安全监管投标管理办法
- 前程无忧行测笔试题库
- 因式分解练习100道及答案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 空调水系统管道水压试验记录
- 《旅游接待业》上册题集
-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试题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11848合同法》期末终考题库及答案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及答案(各地真题)
- 国开(河北)《经济法基础》形考1-4答案
- 项目风险预测及防范措施
- 2024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