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杜甫是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里,杜甫在诗歌的风格上,也带有那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盛唐诗人大都凭天才作诗,近乎自然流露,所以诗歌也通俗易晓;杜甫是除了天才之外还要加上苦功的,他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自许,要求自己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诗上所下的功夫乃是“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这些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的缘故。杜甫的诗一般说来比较需要解释,这是由于杜甫在表现上要求更有力,更集中,例如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说:“一洗万古凡马空。”这样的诗句是不是需要一点解释呢?多少是需要的;是不是表现得非常有力呢?当然是的。杜甫在这里是把诗歌语言表现的奥妙展示给了人们,我们虽需要克服一点困难,但我们所得到的实在是更多。杜甫出现在整个诗坛行将落潮之际,他是要将那盛唐之音坚持到最后一刻,因此所要克服的诗歌语言上的困难就远较其他盛唐时代的诗人多,因此我们读到杜甫的诗时也要分担到这一部分的困难与努力;然而这种困难并没有阻碍了杜甫的表现,相反的,他表现得更有力,更集中。杜甫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作,便成为唐代诗歌语言的大师。他诗中的名句是美不胜收的。

(摘编自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材料二:

杜甫的贡献并不限于“集大成”。集大成之说容易使人误解杜甫只是融会前人的成就,而杜甫在继往之外,更多的是开来。他的最大本领是善于把慷慨述怀、长篇议论和具体的叙事、细节的描绘、用典的技巧以及对重大社会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结构中。开合排荡,穷极笔力,深厚雄浑,体大思精,便是他那些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歌行等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类诗是盛唐之音中的洪钟巨响,也开创了在诗歌中大发议论的先例。恳切淋漓的议论不但抒写了诗人浩茫的心事和深广的忧愤,而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为诗歌增加了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与李白全力创作旧题乐府和六朝风味的歌吟相反,杜甫最重大的创新是继承《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开出新题乐府一体。这些诗既是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既吸收了汉乐府叙事诗多用对话和片段情节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抒彩。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时代背景,将汉乐府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单一性变为多面性,充分调动歌行的跳跃性和容量大的长处,自由地抒写他对时事的感想和见解,更是他对汉乐府叙事方式的重大突破,并开创了中晚唐至宋代以新乐府写时事的优良传统。

说诗者历来以“沉郁顿挫”形容杜诗的主要特色。这四字原是杜甫的自评,“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因而后人以此四字来形容他的风格,便包括了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格律严谨、抑扬顿挫等多重内涵。杜诗格律之精严,独步千古,其中以五排与七律最见功力。其五言排律凝重典雅,篇制之巨,数量之多,在盛唐以前罕见。七言律诗则尤有新创。盛唐七律尚未脱出歌行韵味,虽风神极美,流畅超逸,而体裁未密。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一篇之中句句合律,一句之中字字合律,而又一意贯穿,一气呵成;特别是晚年居于夔州时期,大力创作七律组诗,在典故和故事上驰骋想象,以苍凉的笔调绘出浓丽之旧梦,句法的提炼和声情的传达妙合无垠,将七律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盛唐诗的风格大体不出清新与豪放两大类,而杜诗则除了沉郁顿挫以外,还有多种风格,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或质拙,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格调。在大量抒写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中,他注重构思、语言等技巧的变化,为后人开出不少表现艺术的法门。他擅长移情入景,深细描写新奇的意趣,使常见之景充满活泼的生命力;他的景物描写往往超出可视可听的界限,捕捉潜意识和直觉印象,表现出更深一层的内心感觉;经他提炼过的诗歌语言能微妙地传达出字面意义所不能涵盖的声情语感,无论是融化经史典故还是使用口语俗语,都是通过充分地发掘语言潜在的表现力,以显现出不同的格调。所以他不避尖新生僻,不避拗拙深险,这就冲破了盛唐以闲雅、冲淡为上的审美趣味,大大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和境界,开出了中晚唐乃至宋诗各种艺术流派的蹊径。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诗选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多盛唐诗人不同,杜甫作诗在天才之外又加上了苦功,他的诗歌风格带有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通俗易懂的诗较少。

B.杜甫克服了诗歌语言上的困难,他的诗在表现上更有力,更集中,读者经过努力理解了其诗歌语言的奥妙后,所得到的其实更多。

C.杜诗中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可谓盛唐之音中的洪钟巨响,诗中的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远见,蕴含着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D.七言律诗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不再有歌行韵味,尤其是他晚年在夔州时创作的七律组诗,将七律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尊称杜甫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诗集中展现了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与情怀。

B.杜甫开创了在诗中大发议论的先例,这些议论直接表述他的情感和政治见解,还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从杜甫“开出新题乐府一体”来看,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往往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D.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兼具清新、奔放、恬淡等多种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3.下列“诸家咏杜”诗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B.苏轼《韩干马》:“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C.姜特立《谢人惠诗》:“炉锤锻炼不遗力,造化穷锼无遁情。”

D.陆游《读杜诗》:“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4.中唐诗人元稹评价杜诗说:“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加以分析。

5.杜甫是“唐代诗歌语言的大师”,他在诗歌语言上的做法对今天的诗人有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葵(节选)

萧也牧

因为我的缘故,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这一家人受到了多大的连累!我愈想愈觉得后悔,真不该跟秋葵上这儿来。急于离开这儿的念头油然而生。可恨的是我的病总不见轻。虽然不再发高烧了,可是身子骨软弱得厉害,伸伸胳膊抬抬手都觉得累。我想,上去晒晒太阳,透透空气,病就好得快了。我把这意思对秋葵说了几次,她总是无力地摇摇头。

她说,这儿是游击区。虽说村政权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敌人说到就到,有个三长两短,谁敢担保?

她说,就在去年麦夏,本区的马区长在这村里养病,被敌人逮住了。开头,敌人不知道他是干嘛的,后来,在他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蓝墨水点子,就知道他是个干部。可是敌人装作不知道,指着他问老百姓:他是不是“良民”?大伙儿都说是。敌人就问,谁敢替他担保?

“那时候,我爹还在。他是个‘两面干部’。这当儿,他就站出来,走到敌人跟前说:‘我敢担保!’敌人笑笑,顺手把他也捆上了。……”

她说到这里,脸色变得蜡黄,胸部一起一落地,说不下去了。歇了好一会儿,才接着说:“这当儿,我娘一头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用刺刀一挡,在我娘的眉梢上挑了一大块。呵!真吓死人!我娘的半件白褂都被鲜血染红了……”

“敌人把马区长逮到炮楼上,把他的衣服剥了个精光。敌人拿着马刀,用刀尖指指他那暴起条条肋骨的胸口,那条驴也似的洋狗冲着马区长瘦筋巴骨的身子猛扑过去,撕开了他的肚皮。他家里的人来收尸的时候,只取走了一条大腿。”

“那年我娘听到了这消息,不到一个月,一头的黑发全变白了,满嘴的牙齿全都活落了。到地里去锄地,丢了锄头;做饭的时候,把韭菜当成面条,囫囵扔到锅里,把面条当成韭菜全切碎了。……老白呵老白!你说说,吓人不吓人?我娘直到听说爹没有死,被运到东三省去下煤窑了,她心里才落下了块大石头……”

我再也不敢看她一眼,只听见她呼哧呼哧地喘气,接着她有气无力地说:“我想起这些事来,心里就害怕。我怎么敢答应你出去晒太阳?”

从此我就断绝了上去晒晒太阳的念头,打定了主意:好歹能动弹了,立刻离开这里回山地去,我没有任何理由让这家老小为了我心惊胆战。此后每当秋葵下洞来问长问短的时候,我再也不提晒太阳的事。可是事情往往出乎意料,有一回她急急忙忙地下来了,还没见她人,就听见她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从明天起你可以出去晒太阳了!”

说什么我也不答应。这使得她十分恼火,竟然说:“你怕死,是不是?”

这话把我气得冷了半截,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时候她轻声地笑了,赶紧给我说宽心话,带着恳求的口吻,劝我明天出去晒太阳。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我要求出去晒太阳的事,她曾经向村里的党支部请示过好几回,直到那天才得到党支部的同意。

从此,三天两头,我就上来晒太阳。这成了我两个月来穴居生活中最快乐也最紧张的时刻。每次爬出去,总是累得一身大汗,可是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力量。

当我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梢门总是开得比平时还大。大娘坐在大门外纺线,秋葵坐在梢门洞里纳鞋底。火筒和小多拿上耙子,背上筐子,绕着村子去搂柴禾。大娘原是纺线的好手,在这当儿纺出来的线,可就变了样了,七断八个结的,穗子上尽是疙瘩。火筒和小多,拾的柴禾也不多。

就在离开秋葵家的前五天的晌午,我正在院里晒太阳,忽听得大娘在门外接二连三地大声咳嗽,秋葵拿着鞋底走出门去,一扭头又转回来,脸色变得煞白,冲着我指指猪圈。

我走到猪圈边,她已经把食槽搬开。我正准备下洞去,她又一把拉住了我:“慢着,我上房瞅瞅,最好转移出去……”

“当!当!当!”街上传来一阵锣声。随后有一个苍老的嗓音,拉长了声调吆喝过来:“全村男女老少听着!预备好‘良民证’,炮楼上有人下来查户口啦!”

“当!当!当!”

秋葵三脚两步爬着梯子上了房。她一脚踏上房顶,转身就从梯子上滑了下来,急急地对我说:“下下下!”

和这同时,大街上哐啷啷的一声响,像是那面锣掉在地上了。一个粗野的嗓子在骂街:“妈的!谁叫你敲锣?你不想活啦?”

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急速地爬进了洞,张着大嘴直喘气,我竭力振作,擦着火柴才点上灯,一下子倒下了,再也支不起来。秋葵紧跟着下来了。昏迷中只见她手里拿着把切菜刀,用拇指试了试刀刃。她全身贴在洞壁上,紧紧地抿着嘴唇,那对纯洁的婴儿般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瞅着洞口。只见一粒粒黄豆大的汗珠沿着她那宽大的前额滚下。

头顶上落下一阵杂乱的皮靴声,呼嘭啪啦地翻箱倒柜的声音。就在这一眨眼间,秋葵紧握着刀把,猛一下举起了菜刀。她回头瞅了我一眼,目光是这样的锐利,似乎能穿透石壁。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我一下克制了昏迷的状态,坐起来了。

头顶上的脚步声久久不散,洞中的空气本来并不流畅,这时越发显得闷人,几乎是凝固了。

直到头顶上传来“卡卡卡,卡卡卡……”敲瓮边的声音,秋葵才放下了刀,用衣袖擦了擦额上的汗珠说:“走了!”

当时的情景原很平常,可是当我在沉思的时候,在醒来的片刻,在梦中,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这幕场景,久久不能磨灭:她那额上滚滚的汗珠、她那握着刀把猛一下举起的姿势,尤其是在她那纯洁的婴儿般的眼睛中发射出来的锐利的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秋葵的父亲是个“两面干部”,他明里支应敌人,暗里为党做事。一年前他的被捕与此次敌人长时间搜查他家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B.秋葵家将洞穴挖在猪圈旁边,又用食槽盖着洞口。后来敌人果然嫌恶脏兮兮的猪圈和食槽,没有仔细搜寻这里,“我”得以躲过一劫。

C.秋葵娘在门外纺出的线七断八结,“穗子上尽是疙瘩”,火筒、小多也没捡到多少柴禾,可见他们心里都忐忑不安,主要怕家里再遭遇变故。

D.秋葵家人通过敲击瓮边发出“卡卡卡”的声音,暗示敌人已经离去。使用这种信号,说明他们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葵说当地是游击区,“敌人说到就到”,这为下文写“我”离开她家前五天晌午的惊险遭遇埋下了伏笔,使得这一情节显得自然而不突兀。

B.秋葵娘听说马区长被害的消息,在短时间内“一头的黑发全变白了,满嘴的牙齿全都活落了”,此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焦虑。

C.秋葵急急说出的“下下下!”三字,将当时情势之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荷花淀》中“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可谓异曲同工。

D.秋葵在洞中紧抿嘴唇、紧盯洞口的神态和紧握刀把、猛地举起菜刀的动作,刻画了她机警、坚毅又勇敢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8.秋葵叙述的“马区长被捕遇害”一事,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生动印证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这一观点,请举出三例并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粤东学使后园者,故五代时南汉“仙湖”地也。刘既居岭南,僭帝号四世,至鋹,不务德政,专行奢暴,大起宫室。树陈香以为柱,雕玳瑁以为梁,明珠耀题,翠羽悬帐,黄金白璧之饰,辉煌璀璨,妖姬鬘女,霓裳千百。乃招聚方士,植不死之草,炼长生之药。凿地为湖,曰“仙湖”;壅沙为洲,曰“药洲”。令美人羽士,载玻璃兰桂之舟采药,于湖中作歌,望之缥缈,自以为神仙之乐也。又发徒万人之太湖,运灵璧径丈之石。置湖中者九,谓之“九曜”。淫侈已极一旦宋师至君臣面缚出降鋹尝侍太祖,曰:“今诸国以次破灭,旦夕皆来,愿执梃为诸降王长。”噫!何其陋也。

今学使程公,招余馆署内,乃至其后园。地不数亩,一池泓映,怪石参列,乃知所谓九曜石固在。然或立或卧者仅八,闻其一在藩署,不知谁所移也。而余之徘徊于是园者,岂以石哉!方春夏之交,宿雨初霁,缓步其中,修竹娟。鸟声格磔,榕阴参天,小桥斜拂水面,曲栏半毁,风吹衣影,如行镜中。过桥一亭,环水而峙,窗牖洞开,绿光四入倒地,上下合碧。余乃与其徒倚栏而坐,高咏短章,闲谈名理,清风满襟,不觉羁愁之如失也。

且夫善游者,不惟其地,惟其人;不惟其境,惟其时。昔刘氏之盛,此地方为“仙湖”,所娱游者岂止九石而已哉?千载以来,寂然都尽。世徒想其繁华,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乐,实有胜于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然是园本学使所有,今程公日以试士在外,不暇游,余乃私而有之。夫以久客羁愁,忽据此园林之乐,以视昔之据一国而不能有者,胜负何如也?今余又将去,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是为记。

(节选自姚莹《粤东学使后园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上打“√”。

淫A侈B已C极D一E旦F宋G师H至I君J臣K面L缚M出N降O鋹P尝Q侍R太S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是唐代灭亡后至宋代建国前,接替唐代政权递嬗的五个王朝的合称。

B.方士指方术之士,即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人。

C.藩署指布政使官署。布政使俗称“藩台”,是明清时各省民政兼财政长官。

D.“视昔”的“视”指看待,与《兰亭集序》“亦犹今之视昔”的“视”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鋹是南汉末代君主,他即位后奢侈暴虐,不恤民命,大兴土木,修造了“仙湖”。粤东学政官署的后园,即是当年的“仙湖”所在之地。

B.美女、道士奉命乘坐华美的小舟,到“药洲”上去采药,又在湖中作词唱歌,远远望去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他们自认为这是神仙之乐。

C.受程公邀请,设馆讲学,得以见到后园。他在风景优美的园中徜徉,与生徒吟诵诗文,闲谈名理,无意之中“羁愁”好像都消失了。

D.千年以后,“仙湖”的胜景可能全都消失殆尽,世人难免会唏嘘感叹,而认为,自己在园中的高雅之乐,其实胜过昔人的贪暴淫乐。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春夏之交,宿雨初霁,缓步其中,修竹姬娟。

(2)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

14.本文与杜牧《阿房宫赋》在写法和立意上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湘水南行

张九龄①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

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

中流澹容与②,唯爱鸟飞还。

①张九龄:唐代名相,著名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开元十四年,诗人奉命出使广州,途中写了这首诗。②容与:闲暇自然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行役诗,诗人当时王命在身,正乘坐船只在湘水上向南匆忙进发。

B.首联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

C.颔联承上,先解释了行色匆匆的原因,又语意一转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转变。

D.颈联写景,以动衬静,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内心闲淡的情致。

16.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曲江渊源彭泽。”本诗颇能反映陶渊明对张九龄的深刻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和韵律,令人如闻如见,心生愉悦。

(2)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战功显赫,名扬后世,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夸张手法描写了他的辉煌战绩。

(3)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明月来寄托思念故乡、怀念亲友、时空永恒等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名思义,“物勒工名”是指器物制造者将自己的名字刻写在器物上面。这样做,目的是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大量刻写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这一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它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的观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利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高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这种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18.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物勒工名”下一个简要定义,要求不超过55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要训练缉毒松鼠?是我们的缉毒犬不够努力吗?解析是否定的。

现在的贩毒者手段A,缉毒犬受制于自身条件,(①)。此时,缉毒松鼠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一方面,松鼠体型更小,行动灵活,能适应物流仓库、快递站等环境复杂的场景。当面对狭长的夹缝时,缉毒犬顶着大鼻子B,松鼠却C,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另一方面,(②)。松鼠繁殖能力强,并且由于体重小,吃得也不多,只需提供松子、榛子和少量营养素,就可以保证松鼠健康生长。有研究表明,训练一只缉毒松鼠的支出,大致是训练一只缉毒犬的十分之一。此外,(③)。人工圈养的松鼠寿命可达15年,而且在出生几个月后,经过训练就拥有了很强的活动能力。吃得少,活得长,干得好,这样的“打工鼠”谁不喜欢呢!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简要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克木在《两个月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半个世纪以前有一对夫妇,男的是科学家,女的是文学家。有天晚上两人一同散步,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女的说:“今夜的月亮真圆。”男的说:“没有圆规画的圆。”他们一个是诗文头脑,文学眼光。一个是数学头脑,科学眼光。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照旧散步,照旧谈话,照旧相敬如宾,直到白头偕老。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D2.A3.C4.元稹从两方面对杜诗作出了极高评价:

一是杜诗兼善众体,无论古今何种体裁的诗歌,杜甫都极为擅长;

二是杜诗博采众长,古今所有诗人的独到之处,杜甫都能采纳吸收。5.①极其重视、反复锤炼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必须苦心锤炼语言,反复修改吟诵,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挖掘、增强其表现力,使其达到“惊人”的地步。

②充分地发掘语言潜在的表现力。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打破藩篱,不避尖新生僻、拗拙深险,即使是口语俗语,只要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就都可以入诗。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再有歌行韵味”不对。文中说“盛唐七律尚未脱出歌行韵味……而体裁未密。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只是说七言律诗的体裁到了杜甫手中变得“工整精炼”了,并不意味着“不再有歌行韵味”,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诗……”错误。选项中的这一说法,脱离材料孤立地看是对的,但根据材料一“他在诗上所下的功夫乃是‘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这些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的缘故”可知,认为后人称杜甫为“诗圣”,是因为杜甫在诗艺上孜孜不倦地刻苦追求,而不是因为其诗歌所具有的道德含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杜甫在诗歌风格上“带有那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在表现上要求更有力,更集中”,从而显示了诗歌语言的奥妙。

C.揭示了杜诗在语言上千锤百炼、穷极造化的特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A.用通感手法和神话传说,写杜诗、韩文可解人愁绪;

B.称赞杜甫诗文如画、韩干画作似诗,与另一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一机杼;

D.称赞杜甫心胸广阔,对其怀才不遇深致叹惋之意。这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尽得古今之体势”即兼善众体。结合“杜甫最重大的创新是继承《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开出新题乐府一体”“杜诗格律之精严,独步千古,其中以五排与七律最见功力。其五言排律凝重典雅,篇制之巨,数量之多,在盛唐以前罕见。七言律诗则尤有新创。盛唐七律尚未脱出歌行韵味,虽风神极美,流畅超逸,而体裁未密。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一篇之中句句合律,一句之中字字合律,而又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可知,杜诗无论古今何种体裁的诗歌,杜甫都极为擅长;

“兼人人之所独专”杜诗博采众长。结合“杜甫最重大的创新是继承《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开出新题乐府一体。这些诗既是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既吸收了汉乐府叙事诗多用对话和片段情节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抒彩。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时代背景,将汉乐府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单一性变为多面性,充分调动歌行的跳跃性和容量大的长处,自由地抒写他对时事的感想和见解,更是他对汉乐府叙事方式的重大突破,并开创了中晚唐至宋代以新乐府写时事的优良传”“盛唐七律尚未脱出歌行韵味,虽风神极美,流畅超逸,而体裁未密。到杜甫手中才工整精炼,一篇之中句句合律,一句之中字字合律,而又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可知,古今所有诗人的独到之处,杜甫都能采纳吸收。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结合“他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自许,要求自己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诗上所下的功夫乃是‘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这些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的缘故。杜甫的诗一般说来比较需要解释,这是由于杜甫在表现上要求更有力,更集中”可知,极其重视、反复锤炼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必须苦心锤炼语言,反复修改吟诵,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挖掘、增强其表现力,使其达到“惊人”的地步。

结合“经他提炼过的诗歌语言能微妙地传达出字面意义所不能涵盖的声情语感,无论是融化经史典故还是使用口语俗语,都是通过充分地发掘语言潜在的表现力,以显现出不同的格调。所以他不避尖新生僻,不避拗拙深险,这就冲破了盛唐以闲雅、冲淡为上的审美趣味,大大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和境界,开出了中晚唐乃至宋诗各种艺术流派的蹊径”可知,充分地发掘语言潜在的表现力。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打破藩篱,不避尖新生僻、拗拙深险,即使是口语俗语,只要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就都可以入诗。

6.A7.B8.①揭露了日军的狡诈与凶残。日军假装不知道马区长的身份,引诱更多抗日民众上钩,体现了他们的狡诈;之后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马区长,体现了他们的凶残。

②交代了秋葵不让“我”晒太阳的原因。秋葵担心“我”上去晒太阳如果走漏风声,会像马区长一样被日军杀害,因此不放“我”离开洞穴。

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马区长的被捕、遇害,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抗战环境的险恶,加深了读者对抗战的认识。9.①秋葵和家人为“我”放风。“我”出洞晒太阳时,大娘和秋葵分别坐在梢门内外纺线和纳鞋底,火筒和小多绕着村子拾柴禾,其实都是在替“我”望风。

②老人故意敲锣通风报信。老人在街上大声敲锣,拉长声调要大家预备“良民证”,等候“查户口”,其实是在提醒“我”赶快隐藏起来。

③秋葵紧握菜刀保护“我”的安全。在地洞中,秋葵目光锐利,意志坚定,为了保护“我”,随时准备与敌人以死相搏。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后来敌人果然嫌恶……没有仔细搜寻这里”错。原文“头顶上落下一阵杂乱的皮靴声,呼嘭啪啦地翻箱倒柜的声音”,据此看出,并未提到敌人嫌恶猪圈和食槽而没有搜寻,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C.“可见他们……主要怕家里再遭遇变故”错。秋葵娘和火筒、小多主要是为“我”的安危而担心。

D.“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夸大其词,这不算“实战”经验,也谈不上“丰富”。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夸张手法”不对。原文“那年我娘听到了这消息,不到一个月,一头的黑发全变白了,满嘴的牙齿全都活落了”,人在内心极度焦虑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黑发全部变白、牙齿全都活落是完全可能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本区的马区长在这村里养病,被敌人逮住了。开头,敌人不知道他是干嘛的,后来,在他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蓝墨水点子,就知道他是个干部。可是敌人装作不知道,指着他问老百姓:他是不是“良民”?大伙儿都说是。敌人就问,谁敢替他担保?”“那时候,我爹还在。他是个‘两面干部’。这当儿,他就站出来,走到敌人跟前说:‘我敢担保!’敌人笑笑,顺手把他也捆上了”““敌人把马区长逮到炮楼上,把他的衣服剥了个精光。敌人拿着马刀,用刀尖指指他那暴起条条肋骨的胸口,那条驴也似的洋狗冲着马区长瘦筋巴骨的身子猛扑过去,撕开了他的肚皮。他家里的人来收尸的时候,只取走了一条大腿”

据此看出,揭露了日军的狡诈与凶残。日军假装不知道马区长的身份,引诱更多抗日民众上钩,体现了他们的狡诈;之后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马区长,体现了他们的凶残。

②原文“我再也不敢看她一眼,只听见她呼哧呼哧地喘气,接着她有气无力地说:‘我想起这些事来,心里就害怕。我怎么敢答应你出去晒太阳?’”

据此看出,交代了秋葵不让“我”晒太阳的原因。秋葵担心“我”上去晒太阳如果走漏风声,会像马区长一样被日军杀害,因此不放“我”离开洞穴。

③原文“从此我就断绝了上去晒晒太阳的念头,打定了主意:好歹能动弹了,立刻离开这里回山地去,我没有任何理由让这家老小为了我心惊胆战。此后每当秋葵下洞来问长问短的时候,我再也不提晒太阳的事”。

据此看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马区长的被捕、遇害,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抗战环境的险恶,加深了读者对抗战的认识。

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本文生动印证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这一观点:

①原文“当我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梢门总是开得比平时还大。大娘坐在大门外纺线,秋葵坐在梢门洞里纳鞋底。火筒和小多拿上耙子,背上筐子,绕着村子去搂柴禾。大娘原是纺线的好手,在这当儿纺出来的线,可就变了样了,七断八个结的,穗子上尽是疙瘩。火筒和小多,拾的柴禾也不多”。

据此看出,秋葵和家人为“我”放风。“我”出洞晒太阳时,大娘和秋葵分别坐在梢门内外纺线和纳鞋底,火筒和小多绕着村子拾柴禾,其实都是在替“我”望风。

②原文“街上传来一阵锣声。随后有一个苍老的嗓音,拉长了声调吆喝过来:‘全村男女老少听着!预备好“良民证”,炮楼上有人下来查户口啦!’”“和这同时,大街上哐啷啷的一声响,像是那面锣掉在地上了。一个粗野的嗓子在骂街:‘妈的!谁叫你敲锣?你不想活啦?’”

据此看出,老人故意敲锣通风报信。老人在街上大声敲锣,拉长声调要大家预备“良民证”,等候“查户口”,其实是在提醒“我”赶快隐藏起来。

③原文“昏迷中只见她手里拿着把切菜刀,用拇指试了试刀刃。她全身贴在洞壁上,紧紧地抿着嘴唇,那对纯洁的婴儿般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瞅着洞口。只见一粒粒黄豆大的汗珠沿着她那宽大的前额滚下”“就在这一眨眼间,秋葵紧握着刀把,猛一下举起了菜刀。她回头瞅了我一眼,目光是这样的锐利,似乎能穿透石壁”

据此看出,秋葵紧握菜刀保护“我”的安全。在地洞中,秋葵目光锐利,意志坚定,为了保护“我”,随时准备与敌人以死相搏。

10.DIO11.D12.B13.(1)正当春夏相交时,久雨初晴,徐行其中,(看见)翠竹是那样颀长娟秀。

(2)恐怕今后到这里的人,不一定能体验到我(在这里)的乐趣,而只是将这座园林当作古迹来凭吊。14.①在写法上,都运用了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

②在立意上,都有警示骄奢亡国之意。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骄奢淫逸到了极点。(忽有)一天宋朝将士来到,南汉君臣反绑双手出城投降。刘鋹曾侍奉太祖。

“淫侈”为主语,“已极”为谓语,“淫侈已极”相对独立,其后应断开,即D处停顿。

“宋师”指宋朝将士,为句子的主语,“至”为谓语,“至”后应断开,即I处停顿。

“君臣”作“面缚出降”的主语,“面缚出降”后应断开,即O处停顿。

故D、I、O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视昔”的“视”,比较。句意:用以与当年想据有一国而不能的人相比。

“亦犹今之视昔”的“视”,看待。句意: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们自认为这是神仙之乐”说法错误。“自以为神仙之乐也”的主语是刘鋹,不是“美人羽士”。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当;“霁”,雨后初晴;“修”,颀长。

(2)第一个“乐”,动词,体验;“徒”,只是;“吊”,凭吊。

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在写法上,本文中“树陈香以为柱,雕玳瑁以为梁,明珠耀题,翠羽悬帐,黄金白璧之饰,辉煌璀璨,妖姬鬟女,霓裳千百”运用了铺叙手法,“且夫善游者,不惟其地,惟其人;不惟其境,惟其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阿房宫赋》中,“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也运用了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

其次,在立意上,由本文“世徒想其繁华,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乐,实有胜于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然是园本学使所有,今程公日以试士在外,不暇游,余乃私而有之。夫以久客羁愁,忽据此园林之乐,以视昔之据一国而不能有者,胜负何如也”及《阿房宫赋》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知,二者都有警示骄奢亡国之意。

参考译文:

粤东学政(官署)的后园,原是五代时南汉“仙湖”所在的地方。刘割据岭南后,僭称帝号共历四代,到了刘鋹即位,他不施仁德之政,一意奢侈暴虐,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用沉香木做屋柱,用玳瑁的甲片雕饰房梁,用明珠装饰匾额题字,用翠鸟羽毛装饰床帐,黄金白玉的装饰,辉煌璀璨,妖艳的妻妾,华美的宫女,成百上千。于是招集访仙炼丹的术士,种植用来养生的药草,炼制使人不老的仙丹。挖地为湖,取名“仙湖”;聚沙为洲,称作“药洲”。命令美女和道士,乘坐玻璃装饰、兰桂制成的小船采药,在湖中作词唱歌,远远望去,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自以为这就是神仙之乐。又征调上万劳工到太湖,从灵璧运回直径一丈的大石。投放在“仙湖”中的大石共有九块,称为“九曜”。骄奢淫逸到了极点。(忽有)一天宋朝将士来到,南汉君臣反绑双手出城投降。刘鋹曾侍奉太祖,说:“如今各国依次灭亡,(降王)早晚都会到来,我愿手持梃仗,做众降王的头领。”唉!这人多么浅陋啊。

现在学政程公,招我到署中设馆教学,于是走进这后园。后园占地不过教亩,一池清水相映,几块怪石杂列,才知道那所谓的九曜石依然存在。然而石头有的立着,有的卧着,只有八块,听说还有一块在布政使衙门,不知是谁移到那里去的。但我徘徊在这后园里,难道是因为这些石头吗!正当春夏相交时,久雨初晴,徐行其中,(看见)翠竹是那样颀长娟秀。鸟儿鸣叫,婉转动听,榕树参天,绿荫匝地,小桥斜拂水面,曲折的护栏已有一多半腐朽毁坏了,清风吹动衣衫,人好像在镜中行走。过桥有一座亭子,环水耸立,窗户大开,绿色从四面映入,直至地面,亭内上下一片绿意。我与学生们倚栏而坐,高声诵读小诗,闲谈名物事理,清风吹满衣襟,不知不觉中,作客他乡的愁思好像全都消失了。

况且善于游历的人,不在意所在之地,而在意其中的人事;不在意游历的环境,而在意游历的时间。从前南汉刘氏强盛之时,此地被称作“仙湖”,那值得娱乐游玩的哪里只是九块石头而已呢?千年以后,全都消失殆尽。世人空想当年的繁华,有不胜今昔之感,而不能了解我现在的快乐,实在是超过了古人,善于游历的人对这些一定能分辨清楚。然而此园本属学政所有,如今程公整日在外忙于测试士子,没有闲暇游玩,于是我独自享有此园。那长久客居引起的忧愁,忽然变作据有这园林的快乐,用以与当年想据有一国而不能的人相比,究竟谁胜谁负呢?现在我又将离开这里,恐怕今后到这里的人,不一定能体验到我(在这里)的乐趣,而只是将这座园林当作古迹来凭吊。这就是我的记文。

15.D16.①在意象选择上,陶渊明《饮酒(其五)》运用“飞鸟”意象,表述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述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②在创作风格上,本诗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重神似不重形似,尚浑整不尚工细,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③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为外物所役使,因而羡慕飞鸟的自由。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动衬静”不对。“暝色”“清晖”本是静景,用“生”“发”二字,起到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山关系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从选用的意象上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运用“飞鸟”意象,通过写飞鸟结伴而还,表述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唯爱鸟飞还”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述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在创作风格上,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声色变化。“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从落日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从整体入手,重神似不重形似,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不愿再“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有物役”,为外物所役使,因而“唯爱鸟飞还”,羡慕飞鸟的自由。

1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示例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示例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示例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示例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以下字形需要注意:涓、樯橹、堪、愁。

18.“物勒工名”是器物制造者将自己的名字刻写在器物上面以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的一种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19.《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

18.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属概念,结合“‘物勒工名’这种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可知,“物勒工名”是一种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然后筛选“物勒工名”的特点,“器物制造者将自己的名字刻写在器物上面”;“物勒工名”的目的,“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

最后用一个单句形式表述:“物勒工名”是器物制造者将自己的名字刻写在器物上面以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的一种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