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一)背景: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材料

“甲午战争后三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一)背景: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特点: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中国通史》教材P103历史纵横:。。。。。。。《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特点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原因:①借助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1(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二)过程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二)过程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3)结果:失败(三)变法措施:内容作用政治裁撤冗员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经济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军事淘汰八旗绿营旧兵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冲击旧式官僚制度培养维新人才,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结合材料及教材104页,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

材料三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操之过急,措施失当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①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脱离群众。

③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急于求成,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四)、失败原因:1.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 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认识到传统器物层面的学习是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必须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学习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答案:B解析:戊戌维新运动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都”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3.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C答案:B解析: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废除八股,但是不久之后即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镇压,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政局变动影响书商的投资背景:口号:性质:失败原因:二.义和团运动阅读课本P104页,梳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性质、失败原因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扶清灭洋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教材P104: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材料: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评价:(1)积极性:反帝爱国精神;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一)背景: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二)过程: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1.9)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廊坊、杨村阻击战)(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主要内容影响惩办“首祸诸臣”,涉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根据教材P106-107,概括《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以华制华)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驻军利于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学习聚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阅读教材P114页学习拓展,理解东南互保的内涵及影响东南互保的影响:①

客观上保证南方安定;②昭示中央权威式微和地方势力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2.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的号召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C.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削弱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协议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制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削弱,因此C项正确;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国家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1、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