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江姐走到店门口,又谨慎地向坐在柜台里的老板——一个老态龙钟的胡子老头探问:“老大爷,附近有卖伞的吗?”
随着店老板的指点,江姐从容地向城门口走去。城门口仍然挤着很多人。这情景,增添了江姐的戒心,她感到不安,渐渐加快了脚步。距城门愈来愈近,她发现在城门口聚集的人丛中,有光头赤足的挑夫,有戴着斗笠的农民,也有撑着雨伞的市民和商人。有的往城头望了望,低下头走开了;有些人,驻足瞧看着,还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江姐心里更起了疑团。她似乎发现那雨雾蒙蒙的城楼上,像挂了一些看不清楚的东西。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细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江姐趋前几步,挨近围在城墙边的人群。她听见人丛里有低沉叹息,有愤慨的不平,这种同情和悲痛,深深注进她的心坎。又是一批革命者,为党为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还不太了解情况,但是凭着经验,她知道牺牲的定是自己的同志。她在心中喃喃地说:“安息吧,同志,我们定要为你们复仇!”
江姐想到自己的任务,尽量冷静下来,不愿久看,掉回头,默默地走开了。她刚走了几步,心里又浮现出一个念头:就这样走开,连牺牲者的姓名也不知道,这对得起死难的战友吗?应该仔细看看,了解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牺牲的经过,报告给党,让同志们永远纪念他们。
江姐转回头,再一次靠近拥挤的人群,强自镇定着脸上的表情,抑制着不断涌向心头的激怒。她的目光逡巡着,忽然看见城墙上,张贴着一张巨幅布告。布告被雨水淋透了,字迹有些模糊,几行姓名,一一被红笔粗暴地勾画过,经过雨水浸渍,仿佛变成朵朵殷红的血花……江姐挤过了几个人,靠近布告,她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
“姐姐!”
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耳边。江姐一惊,后退了一步。定定神,慢慢回过头,她看见了华为关切的目光。
“姐姐,我到处找你!”
江姐茫然的视线,骤然碰到华为手里的箱子……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江姐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地跟不上了……
选文二:
党员登记表①(节选)
峻青
鸡叫的时候,屋外响起了粗野的吆喝声,门上的铁锁丁丁当当一阵响,匪徒们进来了。
一生中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像罩上了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鸣。大雪封住了街道,他们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地上拖着一列淡淡的影子……
黎明前的山野,在淑英娘儿俩的面前展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是的,天晴了,江山是无限美好,可是这一切,对于她只是最后的一瞥了。几分钟之后,她将与这无限美好的祖国山河,亲爱的妈妈,忠诚的同志,连同她那十九岁的青春,都要永远地诀别了。
在一条沟沿上,他们停住了。
这条沟,正是大夼据点的杀人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沟里流出了他们的鲜血。就是大雪,也掩盖不住国民党匪徒们的罪恶的痕迹,仍然披着厚雪露出了它们的轮廓。饱吸了鲜血的土地,把一层层的白雪染成了红色。
“跪下!”粗野的喊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荡着回音。“要想活,现在还不算晚,想一想吧。”敌人还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的幻想。。
沉默,寂静。
“想好了没有?”敌人等得不耐烦了。
“早想好了,杀吧!”
就在这个时候,黄老妈妈看见女儿转过头来,向她微笑了一下,笑得那样自然、舒坦。老人突然觉得有什么话要和女儿说,可是还没有等到她张嘴,就看见刀光在女儿的头上打一个弧形的闪电,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
当黄老妈妈苏醒过来的时候,她觉得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她的脸上呼哧呼哧地直嗅,她睁开眼睛,一只黄毛大狗,蓦地从她身旁惊跑了。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白皑皑的雪地上,汪着一滩鲜红的血水。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的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她默默地给女儿擦干了脸上的血迹,长久地看着那没有了血色的苍白的面孔,突然俯下头去,用嘴唇吻着女儿冰冷的脸腮。最后,轻轻地轻轻地把女儿放在地上。走到离沟远一点的地方,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又在上面用大石头压上一丛棘子,然后,就呆呆地坐在女儿的坟边,沉思默想起来……
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去了。惨淡的光芒,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照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她仓惶四顾,忍不住扯心般的悲痛。她几次爬到沟沿上,想一头碰下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是,每一次当她的头向深沟里一探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就响出了女儿的声音:“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
太阳落山的时候,她狠狠地擦了擦眼泪,又在女儿的坟上加了一把土,就把牙一咬,转回头去,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的方向爬去。在她身后,皎洁的白雪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的痕迹……
①共产党员黄淑英因保存全区的党员登记表而遭到敌人的逮捕、拷打,直至被杀害。后来,她的母亲把党员登记表交给党组织,完成女儿留下的任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墙下百姓的围观与议论,表现出百姓心中对烈士牺牲的麻木与冷漠。
B.城墙布告上的名字被“粗暴”地勾画掉,从细节上表现出敌人的凶残。
C.两个“轻轻地”连用,柔缓的动作饱含黄老妈妈对淑英的爱怜和痛惜。
D.淑英“自然、舒坦”的微笑,表现出她面对敌人和死亡时的无惧无畏。
7.关于选文二中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清晨鸡鸣,月光朦胧,既显出环境的冷寂,也为下文淑英的牺牲烘托了氛围。
B.“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以象征手法暗示着淑英即将面临敌人的屠戮。
C.在大夼据点杀人场的环境描写中,鲜血与白雪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烈士们牺牲的壮烈。
D.文末皎洁白雪上留下了血痕,既照应上文黄老妈妈受伤的情节,也表现出她对敌人的憎恨。
8.在城门口,江姐的情绪随着她的所见而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根据江姐与黄老妈妈面对亲人牺牲时的反应,分析两人形象的异同。
2023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叶圣陶
“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
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浪。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圈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承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
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屋内,低低讲捉蜗蚌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惊恐且烦闷的气息。
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秦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
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后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
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英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
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此任用你了。"
“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买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
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
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
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越心于教育,对职备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
吴地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喻地“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个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动捷的语音达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己,他们还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着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1921年9月24日写毕(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通过与人们生活处境的对比,凸显了当时残酷的现实。
B.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
C.吴先生讨薪的时候“缩住了”,面对上级克扣工资时又不好意思开口,这主要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尊。
D.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砚的一项是(3分)
A.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一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
B.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
C.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省视学快来视察,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
D.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
8.在吴先生赶回教室的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6分)
9.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价道:“冷静地语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即叶圣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前方
菡子
远方的朋友托我找寻一个不相识的女友,他只依稀记得她曾到了我们省内,可是我们都相信会找到她,因为他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于是我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敬意,在所有不相识的老同志中间,寻觅我们的战友。····..
离开战争年代久了,但一丝儿没有磨灭那激战的前方给予我们的向往和亲切的印象,我想你一定也是如此。你爱前方甚于你的生命,不问我们的亲人是否真在第一线上,可是女性矜持、温柔、坚贞的感情,总是献给前方的呵!
你异常温和,这不仅因为你是一个医生,当你最早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的时候,你有一对始终笑着的眼睛。两年以后,你勇敢地在伤员中间,选择了一个年青的营长作你的爱人,后来北撤,你在众人之中只找你的老南;后来你们有了孩子,你更温柔了,直到你当了医生,有人还称你是“笑眯眯的大夫”。这都是从印象认识你的观感,其实与你深处的人,都知道你的温柔是有一种信念作基础的。在你微笑的眼神下面,常常潜存着泰然和坚忍;你的温柔中含蓄着生活的庄严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你的温柔在战争的年月更有动人的生命力。在你做母亲后,你那个“调皮鬼老南”,有两年的时间都在南征北战,可是他没有忘记一两个月给你画一只小桃(你称呼的谐音);你呢,从第一个战役以后,就把自己称作“你的妻子”了,虽然你生怕有人瞧见,可是好像这四个字只属于你和他。
一九四八年一个金黄色的秋天,你有了第二个孩子黎黎,来到驻在这儿的留守部队。前方离远了么?并不,你伏在田垅上听过轰炸济南的炮声。
你暂时不能走动,院子静了,不过黎黎的嗓门大,他嚎叫,你轻声对答,你们母子几乎日夜不停的谈话也够热闹的了;有时还加上由你嘴中说出的父亲的言语:“小兵阁下,你将来是一个炮兵,还是一个空军?”“你是一个号兵么,现在就练嗓子?”他自己刚参加江西红军时也当的是小号兵,难道也是在襁褓里就练的嗓门?你会心地笑了。你们结婚的时候,他给你轻轻地吹过号,至今那越过高山平原奔向前方的声音,还在你的耳边缭绕不绝。
有一种日子,比胜利更带有欢愉的气氛,它在两个战役之间,胜利的欢呼声未绝而又在准备另一次的胜利。干净彻底的歼灭战!大城市回到人民的手里,火光在前,各种车子都往前方赶着。你多少次参加这个行列,到部队休整的地方去看老南,你乘的不是车子,而是会飞的翅膀,每一次你都像新娘那样沉醉在仿佛专为自己演奏的乐队里,在千百种音乐中,辨出清脆而嘹亮的号音。
往往在等待胜利的同时,这梦一般的日子也就来了。
现在你就在等待着。女协理员给你送来一本《妻》。《妻》是写战争的,你并不觉得奇怪。写的是这位可敬的尼娜·彼得洛夫娜,在丈夫阵亡以后所过的一段坚忍的日子。当你在前方医院为伤员动手术的时候,遇到经过任何努力都难以救治的战友,你也曾想过或者看见过这样的妻子。你为她感到痛苦,也为她感到骄傲。
你仿佛偶尔记起了没有接到那前方寄来的“一只桃子”·····
这个长夜完全属于你的冥想,作为一个坚强的妻子,你从前也有过这样的冥想。这次你梦见你的老南穿着单衣泅过小河,爬上登城的云梯,铁青的脸色遮没了他几点淡淡的疤痕,不过当他回头看见你时,还给你张着一个笑脸······
妻又走进了你的记忆,但现在你听见的不是那《妻》中主角的昵称:“小陶!”
但愿还能听见这一声发自肺腑的重浊的声音。
“可望还不可即的事,会变得很辽远似的,但当重新获得的时候,会有更大的愉快。没有挫折,也就没有战斗的幸福。”早上,你带着这样的信念醒来。
你忙着赶做上路的干粮。这一阵为前方人准备食品,占住了你的身心。
没有消息,你觉得自己逐渐严峻起来。
突然车子来了,一辆崭新的吉普车,留守处的政委巍凛凛地走了下来,他直接向你走过来了。····现在他要亲自来送你,并告诉你这不幸的消息。看见你搂着孩子,什么都收拾好了,他只说了一句:“小陶,你还去么?”
你就什么都知道了。你在嘱咐自己:站住,站住!把你苍白的脸孔裹在披巾里,只露出两只发亮的眼睛,看到了人们对你最恳切的信任。
“去!”你坚定地说。跟往常一样,途中所有的声音和行动都是有节奏的,它向你传递两个清晰的字眼:前方,前方!
你仍旧听到号音,为你和孩子而奏,它亲切而雄壮地响着,不离你的左右。它使你想起老南出生的地方,有灿烂的阳光,起伏的松涛,浪花在海边轰鸣······现在他即使躺着,也不过在激战前休息一会罢了。
前方,前方!
那壮丽的目标,全部音符中的最高音,仍然是我们战斗行程中的基调。
在通向前方的道路上你又看到了胜利。
满眼鞋子的队伍,山东妇女千针万线的劳绩,为的那上面绣着的“打过长江去”。
早晨的薄霜随着人们的脚步升起了,在田野里散发着暖气和轻烟,“前方”到了。
部队几乎列队欢迎你,许多人在阳光里站着。你忽然想到,一个人倒下了,是为了许多人这样站着。一个巨大的人中华民族在东方站起来了。
你眼睛里的泪花,就像阳光里的霜花一样,那是透明的,霞光一闪。
在团指挥所里,你在桌上添放一罐罐的肉松。放完东西,你感到万分安慰,沉静而柔声地对大家说:“回家来啦!”
你庄严的神色,天真无邪的眼睛,秀眉,劲挺的身材,显得你是如此俊逸,丰富而严峻的生活历程改变了你的面貌,正如水晶经过琢磨一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前方”为故事背景,主要写了“后方”对“前方”的牵挂、支持与关心,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情怀和献身精神。
B.“一只小桃”蕴含着老南的情感,传递着革命同志之问诗意的爱情,它的迟迟未到让“你”有不祥之感,写出了“你”细腻的情感。
C.女协理员送给“你”一本《妻》后,“你”长夜难眠,梦见老南,这表明“你”情感脆弱,生怕失去丈夫,心理的阴影挥之不去。
D.战士们鞋上绣着“打过长江去”,这一细节表述出战争时期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豪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淡化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围绕“前方”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侧重于表现老南的革命献身精神,具有散文化的特质。
B.本文以女性视角写“前方”,将对“前方”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表述出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本文反复写“前方,前方!”,将情感推向高潮,“前方”已经不仅是革命阵地,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勇向前的精神。
D.本文结尾写女战士说“回家来啦!”,表现了革命战士把“前方”当成自己的“家”的英雄品质,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8.本文中多次出现的“号音”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文本,分析是怎样塑造“小陶”这位女战士形象的。(6分)
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
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得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
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
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
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
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
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她的屋里并没有灶王龛。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
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在她的堂屋里,正中是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几乎高及顶棚,里面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到春节,关公面前摆着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都安置在两旁,倒好像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关公。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
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
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从姑母和大姐婆婆争辩写起,交代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表述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
C.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韵味,感染力强。
D.结尾强调故事发生于戊戌年,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思想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7.关于文中“送灶王”情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在叙述“送灶王”故事时,灵活使用对比手法,如姑母对“我”的厌恶与敬意的对比,大姐婆婆敬佛与骂佛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B.“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直接抒发了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
C.“放鞭炮”“请灶王像”“燃高香与柏枝”“卖糖”等送灶王风俗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价值。
D.在众人欢送灶王爷时,“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营造出悲欣交集的氛围,预示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
8.姑母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本虽然出自长篇小说,但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试分析其原因。(6分)
安徽省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热身卷(一)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上的崖柏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没有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以后的日子还长呢,咱得好好活。
海芳带妻子来到省城的医院,先是住在走廊里,等了两天,总算有了床位,搬进了病房。
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和陪护家属,被压抑和痛苦填充,只有窗外几条梧桐的嫩枝,给这惨白拥挤的空间增添些许亮色。
靠近窗边住的也是一位妇女,跟海芳妻子年龄相仿,她的丈夫蹲在床边角落里,整日不声不响。
海芳下楼给妻子买饭,正要往回走,天上扯下淅淅沥沥的春雨,海芳拐进旁边的超市,买了把雨伞。海芳刚进病房,那个男人也买饭回来,他没有伞,外套被雨淋湿了一片。进屋后,男人把外套脱下,露出后背烂了一个大洞的破秋衣。
男人买回了四个馒头,一小份豆腐脑。他将一个馒头掰碎,丢进豆腐脑里,搅匀了,将妻子扶起,一勺一勺喂给她吃。妻子吃完后,男人用自己烂了的秋衣袖子帮她抹了抹嘴,然后蹲回角落去吃剩下的馒头,依旧是不声不响。只一会儿,三个馒头就被他吃进肚里。
海芳看得直愣怔,扶妻子躺下后,走过去说,兄弟,吃得饱吗?
男人站起来,黑脸上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呦,吃得饱。
海芳说,正好我要去吃饭,咱俩一块,好做个伴。
男人正要推迟,被海芳拉着手出了门。
走出病房楼,雨下得更大了,男人帮海芳撑着伞,一起走进雨里。
男人把伞整个罩住海芳,自己的身子露在外面。海芳不肯,男人说,没事,大哥,俺山里人身子骨强,这点雨根本不算啥,倒是你,淋了雨怕是会生病。
海芳心里暖暖的,快步走进医院门外马路边的小饭店,坐下来要了三荤一素四个菜。男人不住说太多了,会浪费的。
男人说,他叫程永林,家在洛宁县上戈镇。早年妻子在屋里烧炭,煤气中毒,落下了病根,前些日子眼看不行了,这才来省城的医院。
两个同病相怜的男人是不缺话题的,越聊越近乎,越聊越感慨。
程永林的妻子每天要测六次血糖,后来程永林不让护士测了,海芳问他为什么,他说光这一项,一天得百十块,他没那么多钱。
海芳就偷偷替他交了费,安排护士照常测。
程永林的妻子先出的院。程永林收拾好东西,走过来紧紧握住海芳的手,连说谢谢,说你帮着交钱的事我早知道了,人穷志短,现在要走了,才敢把感谢二字说出口。
海芳说,咱们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半个月,早成了兄弟,不说客气话。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这五百块钱你拿着当路费。以后弟妹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等我回到家,再帮你想办法。
回到淮阳不久,海芳就张罗着找朋友为程永林捐钱捐物,把东西打包后寄到一个叫上坡子村的地方。不久,海芳会收到程永林的信息,程永林是半个文盲,海芳每次连猜带蒙,才看懂那些句子。再过些日子,就会有山核桃一类的东西从上坡子村寄过来。
妻子的病情稳定后,海芳决定跟朋友一起去一趟上坡子村。
下了高速,车子一头扎进豫西绵延的大山里,细细的柏油路像风中飘扬的丝带,汽车马达轰鸣,战战兢兢。
上坡子村在上戈镇南部浅山丘陵地区,这里山虽浅了些,却又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圈。柏油路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稼和田地,只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
山坡上零星分布着村落,土屋土院,海芳想,上坡子村多半也是这个样子。正想着,朋友说到了。海芳抬头一看,前面山坡上有一级平地,平地上有一个村子,果然是土屋土院。
一位村民热情地在前面带路,一行人从村东走到村西,招出了整个村子的人,都说老程家来了山外的贵客。
程永林和他的老父亲、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在门外等候了,看到海芳,慌慌张张迎过来,接过海芳带来的大包小包的东西。朋友的儿子把一个熊猫玩具塞到程永林女儿怀里。
走进院子,程永林指着低矮的砖屋,说去年政府给了五千块钱,起了这间新屋,他们一家才从屋后的窑洞里搬出来。
走进堂屋,只见环堵萧然,海芳一阵心酸,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
程永林的父亲跟儿子一样,朴实憨厚,一双儿女也十分乖巧可爱。小女孩已经换上了海芳送的花裙子,躲在一边,紧紧抱着怀里的熊猫玩具,大眼睛里波光闪闪。
当阳光直照在挂在窝棚柱子上的鸡窝篮时,海芳起身要走。程永林和父亲拉住海芳的手,说什么也不肯。程永林扭头让妻子去捉鸡,海芳一听急了,说这可使不得,你这一家老小还指望着这几只鸡下蛋卖钱。
院子里有一丛灌木,海芳的朋友认出是崖柏,蹲下身来看。
程永林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你们要是不嫌麻烦,就拿走吧。
海芳说,这个可值钱啊。
程永林说,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说完搬起崖柏,放到海芳汽车后备箱里。
海芳临上车前,硬塞给程永林两千块钱。
这一家人,跟着车,直送到村外的隘口。
回来的路上,朋友儿子突然说,抱布娃娃的那个姐姐跟我讲,她家的那棵小树,是她爸爸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她爸爸说,等带到镇上卖了钱,就让她去上幼儿园。
海芳慢慢把车停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眼前的大山,点起一支烟。
一支烟没有抽完,海芳已经泪流满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陪护生病的妻子时,发现程永林只吃剩下的三个馒头,就邀请程永林到小饭店吃饭,并偷偷地为他交了医院里的费用。
B.程永林蹲到角落里“不声不响”,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山区农民憨厚、朴实的形象,突出了程永林不堪重负而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C.程永林其实早已知道海芳对自己妻子的帮助,只是考虑到自己贫穷无法回报海芳,才没有说出来,在要出院时才向海芳表述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D.小说先叙写朋友的儿子送玩具给程永林的女儿,再在小说结尾处借朋友儿子之口交代程永林的崖柏的真实用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程永林这一外表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的憨厚、朴实山区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对程永林所住上坡子村周边交通、环境的描写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突出了村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间接交代了山区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C.小说语言简练传神,“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坚硬”一词不仅突出了山区贫穷超出人们的想象,也强调了改变这种贫穷的难度极大。
D.小说借助海芳这个人物视角,让读者直接进入到视角人物的内心,通过视角人物的眼睛,非常自然的把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和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思巧妙。
8.小说结尾写道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寥寥数语,意蕴丰厚。海芳为什么“泪流满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全文有关崖柏的内容很少,却以“远山上的崖柏”作题目,为什么?
安徽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Ⅱ(4题共4小越,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豫让
温燕霞
他听见马嘶声和笑声,抬眼看,赵襄子的马车就在墙下边!两旁是手执武器的护卫。赵襄子性格豪放,素不喜遮蔽,他坐的马车也是敞篷车。豫让操起那把利剑朝墙下赵襄子的头颅击去,动作沉稳而准确。眼看赵襄子就要血溅三尺了,不料打斜里伸出几支长矛,一下将剑挡飞。与此同时,豫让被人从墙上找落下来,灰尘雾般腾起,将他的目光弄得迷蒙一片。
“豫让啊豫让,咱们又见面了!”
赵襄子的声音明朗、洪亮,似含有些许的遗憾。
赵襄子如同一根插在地上的长矛,在太阳下挺立着,浑身上下闪着凛冽的光。豫让抬起了眼睛。他看见自己的周遭已经有了一圈真正的长矛,每一把矛尖都对准了自己的脸,他听见了心脏的呻吟。
豫让投在地上的身影开始微微的颤栗,脚下那圈水晕样的东西渐渐扩大,终于淹没了一片小草。豫让这才清楚,自己的腿上方才已经被长矛刺了个大洞,血正汩汩地流着,仿佛他此刻心中的泪。
可是,周遭为什么那样静呢?除了鸟儿的唧啾,只有越来越沉重的喘息。
赵襄子走近豫让跟前,毫不嫌弃地执起他伤痕累累的手掌,哽咽着说:
“豫子啊豫子,刺杀我,是你的夙愿,只要你活着,誓必不肯放弃。我不会再放你的。你为智伯报仇一事,天下已知,也算功成名就了。当然,如果你现在当众起誓,宣布放弃复仇,我还可以再救你一次。”
赵襄子期待地看着他,豫让昂头连摇三下。
赵襄子朝豫让微微鞠了一躬,返身退回到那圈密匝匝的矛阵之外。
“主公,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也有死名之义,豫让不力,无法替智伯复仇,请主公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用剑在你的衣服上砍击几下,以了我报仇的夙愿。我这个请求可能不近人情,但我还是斗胆将心里话说出,请主公成全,否则豫让死不瞑目哇!”
说着,豫让单膝跪了下去。从士兵们的矛阵缝隙看去,赵襄子的华服在春阳下闪烁出炫目的光芒,而那圈密实的矛尖,则似一朵巨大的铁青色花蕊,紧紧地围绕着豫让,使豫让的跪姿看上去优美而又感伤。
“豫子啊,也真难为你了。左右,且将我衣裳拿去。”
豫让接过衣服,拾起那把利剑,费力地将衣服抛向空中。这天正好有风,风将衣服往斜里刮,豫让拖着伤腿,跳起来去刺那衣。这一次,他只在衣服上划了一道口子,想想不甘心,他又将衣服抛起。这时恰巧又一阵风来,衣服竟越过矛阵,飘到了赵襄子身边。为了使豫让能够过去,看热闹看得失去了警惕的士兵们下意识地闪了一条道出来。豫让跃起,勇猛地挥剑劈去。赵襄子似乎忘了眼前这人是个危险的刺客,竟站在那儿不动。众人目睹此举,无不惊叹,因为豫让只要将剑再往前一送,赵襄子不死也得伤。可豫让,却收住了自己的剑势,将伤口撞得直流血。
“他真是个义士啊!喷。”有人开始啜泣。
赵襄子凝视着气喘吁吁的豫让,也流下了赞赏、同情的泪水。
豫让躺在地上,疼得有些迷糊。阳光水银般泻下,将他浑身上下涂抹得熠熠发光。温暖的空气中,风儿不时刮来河流、山林的气息,废墟复苏时青草萌动、生长的声音也随风潜入耳轮,和他的脉搏一起跃动。他知道,这是生命永恒的节律,眨眼之后自己就将融入这一节律,化为尘土,化为花草,化为蹁跹的蝶儿和飞翔的鹰,他将与这个世界同在……
赵襄子显然是哭了。豫让听到了一阵唏嘘声,他没有抬头寻找赵襄子高大的身形,坚毅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地上那件衣袍。
豫让拾起衣裳,以剑尖撑地,慢慢地,慢慢地站直了。风儿似乎知晓他的心意,适时地赶来,在他奋力一掷的时候,将这件漂亮的衣袍吹到了空中。衣袍吸饱了风,在空中舒展开来,仿佛一个人在凌空翱翔。
“主公,谢谢您的礼遇,豫让在此谢过……”
豫让和赵襄子的目光在空中相遇,眼神中有朋友的深情,没有原本应有的敌意。豫让返手一剑朝自己的项间抹去,春三月的太阳即刻黯淡下去,青草也跟着枯萎,只有鲜血般桃花繁茂地盛开。
(选自《十月》)
文本二: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茾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茾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茾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的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茾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茾,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茾。鲜血浸透了青茾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茾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子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茾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茾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多年好友,为我而死,我再也无心刺君。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咱们又见面了”“我还可以再赦你一次”,这两句话表明,在此之前,豫让行刺过赵襄子,赵襄子也赦免了他。
B.文本一中赵襄子面对豫让挥剑劈刺,丝毫不躲闪,而豫让在关键时刻,收住剑势,以致伤口遭到撞击而鲜血淋漓。
C.文本二中豫让原计划刺杀赵襄子,但在认清形势后,果断放弃刺杀赵襄子的想法,转而恳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三剑。
D.文本二中赵襄子误以为青茾是豫让所杀,进而否定豫让的为人,当得知青茾死亡的真相,也由衷地敬佩起青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将刺杀事件安排在阳春三月,通过一些春日的景物来映衬人物,比如“鲜血般的桃花繁茂地盛开”一句就衬托了豫让的悲剧形象。
B.文本一多次写到武器,剑和矛,剑是单一的,矛却是多个的,武器数量上的差异,从侧面反映豫让和赵襄子实力的悬殊。
C.两篇小说中豫让三刺外衣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并未伤害赵襄子,但使豫让获得了精神上的宽慰。
D.文本二中“忠”“义”两种人格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青茾和豫让自杀都是这对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导致的。
8.两篇小说中豫让和赵襄子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6分)
9.同样是改编自史书,两篇小说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对情节与环境的处理也不相同,因而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江姐走到店门口,又谨慎地向坐在柜台里的老板——一个老态龙钟的胡子老头探问:“老大爷,附近有卖伞的吗?”
随着店老板的指点,江姐从容地向城门口走去。城门口仍然挤着很多人。这情景,增添了江姐的戒心,她感到不安,渐渐加快了脚步。距城门愈来愈近,她发现在城门口聚集的人丛中,有光头赤足的挑夫,有戴着斗笠的农民,也有撑着雨伞的市民和商人。有的往城头望了望,低下头走开了;有些人,驻足瞧看着,还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江姐心里更起了疑团。她似乎发现那雨雾蒙蒙的城楼上,像挂了一些看不清楚的东西。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细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江姐趋前几步,挨近围在城墙边的人群。她听见人丛里有低沉叹息,有愤慨的不平,这种同情和悲痛,深深注进她的心坎。又是一批革命者,为党为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还不太了解情况,但是凭着经验,她知道牺牲的定是自己的同志。她在心中喃喃地说:“安息吧,同志,我们定要为你们复仇!”
江姐想到自己的任务,尽量冷静下来,不愿久看,掉回头,默默地走开了。她刚走了几步,心里又浮现出一个念头:就这样走开,连牺牲者的姓名也不知道,这对得起死难的战友吗?应该仔细看看,了解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牺牲的经过,报告给党,让同志们永远纪念他们。
江姐转回头,再一次靠近拥挤的人群,强自镇定着脸上的表情,抑制着不断涌向心头的激怒。她的目光逡巡着,忽然看见城墙上,张贴着一张巨幅布告。布告被雨水淋透了,字迹有些模糊,几行姓名,一一被红笔粗暴地勾画过,经过雨水浸渍,仿佛变成朵朵殷红的血花……江姐挤过了几个人,靠近布告,她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
“姐姐!”
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耳边。江姐一惊,后退了一步。定定神,慢慢回过头,她看见了华为关切的目光。
“姐姐,我到处找你!”
江姐茫然的视线,骤然碰到华为手里的箱子……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江姐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地跟不上了……
选文二:
党员登记表①(节选)
峻青
鸡叫的时候,屋外响起了粗野的吆喝声,门上的铁锁丁丁当当一阵响,匪徒们进来了。
一生中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像罩上了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鸣。大雪封住了街道,他们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地上拖着一列淡淡的影子……
黎明前的山野,在淑英娘儿俩的面前展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是的,天晴了,江山是无限美好,可是这一切,对于她只是最后的一瞥了。几分钟之后,她将与这无限美好的祖国山河,亲爱的妈妈,忠诚的同志,连同她那十九岁的青春,都要永远地诀别了。
在一条沟沿上,他们停住了。
这条沟,正是大夼据点的杀人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沟里流出了他们的鲜血。就是大雪,也掩盖不住国民党匪徒们的罪恶的痕迹,仍然披着厚雪露出了它们的轮廓。饱吸了鲜血的土地,把一层层的白雪染成了红色。
“跪下!”粗野的喊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荡着回音。“要想活,现在还不算晚,想一想吧。”敌人还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的幻想。。
沉默,寂静。
“想好了没有?”敌人等得不耐烦了。
“早想好了,杀吧!”
就在这个时候,黄老妈妈看见女儿转过头来,向她微笑了一下,笑得那样自然、舒坦。老人突然觉得有什么话要和女儿说,可是还没有等到她张嘴,就看见刀光在女儿的头上打一个弧形的闪电,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
当黄老妈妈苏醒过来的时候,她觉得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她的脸上呼哧呼哧地直嗅,她睁开眼睛,一只黄毛大狗,蓦地从她身旁惊跑了。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白皑皑的雪地上,汪着一滩鲜红的血水。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的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她默默地给女儿擦干了脸上的血迹,长久地看着那没有了血色的苍白的面孔,突然俯下头去,用嘴唇吻着女儿冰冷的脸腮。最后,轻轻地轻轻地把女儿放在地上。走到离沟远一点的地方,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又在上面用大石头压上一丛棘子,然后,就呆呆地坐在女儿的坟边,沉思默想起来……
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去了。惨淡的光芒,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照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她仓惶四顾,忍不住扯心般的悲痛。她几次爬到沟沿上,想一头碰下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是,每一次当她的头向深沟里一探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就响出了女儿的声音:“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
太阳落山的时候,她狠狠地擦了擦眼泪,又在女儿的坟上加了一把土,就把牙一咬,转回头去,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的方向爬去。在她身后,皎洁的白雪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的痕迹……
①共产党员黄淑英因保存全区的党员登记表而遭到敌人的逮捕、拷打,直至被杀害。后来,她的母亲把党员登记表交给党组织,完成女儿留下的任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墙下百姓的围观与议论,表现出百姓心中对烈士牺牲的麻木与冷漠。
B.城墙布告上的名字被“粗暴”地勾画掉,从细节上表现出敌人的凶残。
C.两个“轻轻地”连用,柔缓的动作饱含黄老妈妈对淑英的爱怜和痛惜。
D.淑英“自然、舒坦”的微笑,表现出她面对敌人和死亡时的无惧无畏。
7.关于选文二中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清晨鸡鸣,月光朦胧,既显出环境的冷寂,也为下文淑英的牺牲烘托了氛围。
B.“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以象征手法暗示着淑英即将面临敌人的屠戮。
C.在大夼据点杀人场的环境描写中,鲜血与白雪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烈士们牺牲的壮烈。
D.文末皎洁白雪上留下了血痕,既照应上文黄老妈妈受伤的情节,也表现出她对敌人的憎恨。
8.在城门口,江姐的情绪随着她的所见而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根据江姐与黄老妈妈面对亲人牺牲时的反应,分析两人形象的异同。
6.A7.D
8.①第一次靠近城门口,发现城楼上人头,内心充满愤慨和悲痛。
②第二次靠近城门口,发现丈夫牺牲,感到震惊,内心更加悲痛。
③看到华为手中的箱子时,想到承担的任务,内心又充满了自责。
④离开城门口时,努力克制内心的悲痛,并且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9.异:江姐作为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者),面对丈夫的牺牲,有因肩负革命任务的隐忍;黄老妈妈作为普通农村妇女,面对女儿的牺牲,更多的是悲痛。
同:亲人离世的悲痛,激发了她们对敌人的愤恨,坚定了斗争意志,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忍与刚强。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百姓心中对烈士牺牲的麻木与冷漠”错,由原文“她听见人丛里有低沉叹息,有愤慨的不平”可知,围观和议论的百姓中有对牺牲革命者的同情,对凶残敌人的愤慨。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D.“表现出她对敌人的憎恨”错,“在她身后,皎洁的白雪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的痕迹”表现了黄淑英母女为革命勇于牺牲和坚忍的精神。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细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这种同情和悲痛,深深注进她的心坎”第一次靠近城门口,发现城楼上的人头,内心充满愤慨和悲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第二次靠近城门口,发现丈夫牺牲,感到震惊,内心更加悲痛。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看到华为手中的箱子时,想到承担的任务,内心又充满了自责。
“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离开城门口时,努力克制内心的悲痛,并且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异:结合“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可知,江姐作为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者),因肩负革命任务,面对丈夫的牺牲,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能表述自己的情感,只能隐忍;结合“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的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黄老妈妈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面对女儿的牺牲,她的表现直接而强烈,更多的是悲痛。
同:结合“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她狠狠地擦了擦眼泪,又在女儿的坟上加了一把土,就把牙一咬,转回头去,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的方向爬去”亲人离世的悲痛,激发了她们对敌人的愤恨,坚定了斗争意志,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忍与刚强。
2023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叶圣陶
“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
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浪。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圈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承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
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屋内,低低讲捉蜗蚌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惊恐且烦闷的气息。
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秦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
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后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
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英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
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此任用你了。"
“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买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
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
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
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越心于教育,对职备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
吴地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喻地“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个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动捷的语音达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己,他们还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着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1921年9月24日写毕(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通过与人们生活处境的对比,凸显了当时残酷的现实。
B.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
C.吴先生讨薪的时候“缩住了”,面对上级克扣工资时又不好意思开口,这主要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尊。
D.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砚的一项是(3分)
A.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一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
B.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
C.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省视学快来视察,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
D.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
8.在吴先生赶回教室的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6分)
9.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价道:“冷静地语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即叶圣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6.C(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懦弱,胆小畏缩,比如“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7.C(“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错,文中多处铺垫提示学务委员会克扣吴先生的薪俸。)
8.①人物形象方面: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委;②情节发展方面: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方面: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6分。一点2分)
9.①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大物的行为和心理都进行客观直接的叙述。如文中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细腻而真实。②选择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与生活琐事:小说中的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③展现对人性的思考: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谷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前方
菡子
远方的朋友托我找寻一个不相识的女友,他只依稀记得她曾到了我们省内,可是我们都相信会找到她,因为他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于是我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敬意,在所有不相识的老同志中间,寻觅我们的战友。····..
离开战争年代久了,但一丝儿没有磨灭那激战的前方给予我们的向往和亲切的印象,我想你一定也是如此。你爱前方甚于你的生命,不问我们的亲人是否真在第一线上,可是女性矜持、温柔、坚贞的感情,总是献给前方的呵!
你异常温和,这不仅因为你是一个医生,当你最早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的时候,你有一对始终笑着的眼睛。两年以后,你勇敢地在伤员中间,选择了一个年青的营长作你的爱人,后来北撤,你在众人之中只找你的老南;后来你们有了孩子,你更温柔了,直到你当了医生,有人还称你是“笑眯眯的大夫”。这都是从印象认识你的观感,其实与你深处的人,都知道你的温柔是有一种信念作基础的。在你微笑的眼神下面,常常潜存着泰然和坚忍;你的温柔中含蓄着生活的庄严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你的温柔在战争的年月更有动人的生命力。在你做母亲后,你那个“调皮鬼老南”,有两年的时间都在南征北战,可是他没有忘记一两个月给你画一只小桃(你称呼的谐音);你呢,从第一个战役以后,就把自己称作“你的妻子”了,虽然你生怕有人瞧见,可是好像这四个字只属于你和他。
一九四八年一个金黄色的秋天,你有了第二个孩子黎黎,来到驻在这儿的留守部队。前方离远了么?并不,你伏在田垅上听过轰炸济南的炮声。
你暂时不能走动,院子静了,不过黎黎的嗓门大,他嚎叫,你轻声对答,你们母子几乎日夜不停的谈话也够热闹的了;有时还加上由你嘴中说出的父亲的言语:“小兵阁下,你将来是一个炮兵,还是一个空军?”“你是一个号兵么,现在就练嗓子?”他自己刚参加江西红军时也当的是小号兵,难道也是在襁褓里就练的嗓门?你会心地笑了。你们结婚的时候,他给你轻轻地吹过号,至今那越过高山平原奔向前方的声音,还在你的耳边缭绕不绝。
有一种日子,比胜利更带有欢愉的气氛,它在两个战役之间,胜利的欢呼声未绝而又在准备另一次的胜利。干净彻底的歼灭战!大城市回到人民的手里,火光在前,各种车子都往前方赶着。你多少次参加这个行列,到部队休整的地方去看老南,你乘的不是车子,而是会飞的翅膀,每一次你都像新娘那样沉醉在仿佛专为自己演奏的乐队里,在千百种音乐中,辨出清脆而嘹亮的号音。
往往在等待胜利的同时,这梦一般的日子也就来了。
现在你就在等待着。女协理员给你送来一本《妻》。《妻》是写战争的,你并不觉得奇怪。写的是这位可敬的尼娜·彼得洛夫娜,在丈夫阵亡以后所过的一段坚忍的日子。当你在前方医院为伤员动手术的时候,遇到经过任何努力都难以救治的战友,你也曾想过或者看见过这样的妻子。你为她感到痛苦,也为她感到骄傲。
你仿佛偶尔记起了没有接到那前方寄来的“一只桃子”·····
这个长夜完全属于你的冥想,作为一个坚强的妻子,你从前也有过这样的冥想。这次你梦见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兰工艺规程课程设计
- 学做儿童饼干课程设计
- 拓印课程设计意图
- 个人语文述职报告范文合集十篇
- 小学英语教师个人年度学习计划
- 工程施工质量承诺书范文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保健工作计划
- 扎染围巾课程设计
- 学校教师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招投标课程设计的理念
- 110kV升压站构支架组立施工方案
- 何以中国:公元前的中原图景
- 【中药贮藏与养护问题及解决对策4000字(论文)】
-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地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预防性侵讲稿
- 人工智能算法贝叶斯算法
- 外墙外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剪映使用课件s
- B2B电子商务网站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