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
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
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
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
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
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编自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述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
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今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
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在这里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进行大概的划分。
就传统诗词文化的“双创”而言,广大诗人应当从历代诗词以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积累创作经验,正确认识诗人修为与诗作质量的关系,积极把握继承传统与抒写时
代的关系,妥善处理诗词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的关系,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出意新、语工、情真、味厚的好作品。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
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
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当代诗词的创作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
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的一种回应。
B.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需要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
C.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D.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山水田园诗传统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C.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诗人创作出优秀作品。
D.在推动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诗教寓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B.“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太玄·玄莹》)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D.“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4.如何推动“诗歌新高峰”在新时代的中国拔地而起?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送春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
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
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
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毎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
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
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
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
便开花,直到雨孱风愁,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B.文章第二段的“木香花”作为陪宾,很好地映衬、突出了二月兰陪伴时间的长久。
C.文章第六七段赞扬了二月兰虽少为人知,但也不攀高枝,能够独立低调,高扬生机活力的精神。
D.全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写二月兰,言在此而意在彼,蕴含着对忠心、执着的二月兰的礼赞。
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我知道,春归去了”?
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笔下的二月兰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文言文阅读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说苑》,有删改)
8.下列各项句中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高缭与夫子游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B.景公饮诸大夫酒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固辞鱼不受固一世之雄也
D.晏子之遗行也小学而大遗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B.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C.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D.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文中是齐景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此外还有“孤”等自称。
B.景公,是庙号。庙号是我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
C.先君,本文中称前代君主,古人也称已故的父亲为先君。“先”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多用于尊者。
D.乘,读shèng。文中“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的“乘”与《论语·侍坐》中的“千乘之国”的“乘”含义不尽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想要搞好齐国的政事,晏子用先王齐桓公的为政之道来劝说他,齐桓公能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晏子认为这才是贤德的君主。
B.齐景公有一次宴请各位大夫喝酒时,以射箭助兴,他的箭射出了箭靶,厅堂上的人却齐声叫好;齐景公很不满意,他叹息一声,放下了弓和箭。
C.弦章告诉齐景公,君王喜好的,臣子就会信服,君王爱吃的,臣子也喜欢吃,君王仍然有时爱听谄媚之语,所以才无人进谏,齐景公听后很赞同。
D.齐景公很认可弦章的进言,赏赐给弦章五十车鲜鱼,但是弦章坚决退还了这些鱼,他认为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接受这些鱼,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道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②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首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晴云如擘絮”采用拟人修辞,与苏轼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的手法相似。
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14.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1)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子路和冉有都说了自己的三年治国目标。子路的目标是“,”;冉有的目标是“。”
(2)《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3)同样是南宋词人,同样是面对人生失意,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自我评价“”,有唐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况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典故,写下“,”,表述了自己年虽老而志犹存,希望为国建功的一片忠心。
(4)在《登泰山记》中,姚鼐描写日观以西的山峰时所写的“”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治学之人而言,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
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
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做笔记固然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做笔记需要时间,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读书不能快,。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这种云笔记由于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大大增强了精确性,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最好的朋友。
16.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词语和文中的加粗词“朋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精确性大大增强,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B.由于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大大增强了精确性,有助于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显著提高。
C.这种云笔记由于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大大增强了精确性,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有助于显著提高。
D.这种云笔记还由于带有的关键词检索功能使精确性大大增强,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40分)
19.(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萌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追寻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深钻地底,伸展根须,奋力汲取营养的“向下”扎根。
关于“生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D
2.B
3.B
4.①诗歌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②要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诗歌人才队伍,进而从中产生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诗人。③诗歌创作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④诗歌创作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诗歌更好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D项“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理解太绝对。原文说的是“当代诗词的创作追求精品化,应当……”,这与D项的表述不是全等关系,并不是说做到了。
故解析为:D
2.B项“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说法不当,原文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没有确定说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故解析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一的观点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既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又要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变革发展。再看四个选项:
A项,强调积累。
B项强调了“因”和“革”两个方面,故而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项,强调勤奋和思考。
D项,强调专一。
故解析为:B
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①材料一第二段“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造就人才队伍;
②材料一第三段“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③材料一第三段“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对话;
故解析为:①诗歌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②要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诗歌人才队伍,进而从中产生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诗人。③诗歌创作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④诗歌创作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诗歌更好走向世界。
5.D
6.①表层义上,指知道春天彻底地离去了。②深层义上,“春归去了”意味着二月兰已然消逝。二月兰开满整个春天,二月兰消失,是春归的指征。③主旨义上,隐含着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凸显“送春”的情味,赞美其“忠心和执着”。
7.①蕴含着对二月兰的喜爱。二月兰小朵简单却开得隆重茂盛是春光中的重要色调。②表述了对二月兰精神品格的赞美。二月兰不高攀,独立低调,地位卑下却高扬活力,对春天忠心执着。③借二月兰的精神来激励病中的自己,体现出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开阔胸襟。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述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理解情感的能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全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方式写二月兰”错误,文章中写二月兰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如前三段就是正面描写。
故解析为: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春归去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归意味着二月兰蓦然消逝。②“归去”寓意丰富,隐含着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凸显“送春”的情味。③寄情于物,表述了自己对二月兰“忠心和执着”品格的赞美和肯定。
“春归去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指出二月兰随着时节消逝,这是句子本意。
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语境,“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春归去了”寄托了浓烈的不舍,凸显“送春”意味。
说“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将个人情感寄托于事物,表述了自己对二月兰品格的赞美和肯定。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理解情感的能力。
第一段“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二月兰“声势浩大”,虽然“单薄、脆弱、简单”,但“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第七段“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它“活力高扬”“尽情尽性”,十分持久,倒数第二段“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可以看出二月兰是春天、活力和希望的象征。
第四段“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第六段“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在用笔时,将二月兰与郁金香、兰花等做对比,突出其坚韧和质朴的本色,凸显出对二月兰品格的热情赞颂,“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同时也用二月兰来激励病中的自己,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开阔胸襟。寄情于物,并将之进行渲染和烘托,使其对二月兰的留恋和期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主题更突出。
8.A
9.B
10.B
11.D
12.①(但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冲犯过我,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够得上来补救君王(的过失)呢?
②这是众位臣子不贤能,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主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尊严。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文言虚词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齐景公问晏婴说:“我想要听从先生您的意见搞好齐国的政治。”晏婴对他说:“我听说,国家必须配备好应有的官员,政治才可以搞好。”景公变了脸色说:“齐国虽小,凭什么(说)没有配备应有的官员呢?”晏子回答说:“这不是我上面回答的本意。从前,先王齐桓公每当身体懒散懈怠,词不达意时,就有隰朋帮助他;每当左右过失多,刑罚不适当,就有弦章帮助他;如果在内宫恣意放纵,左右感到害怕恐惧,就有东郭牙谏止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定,就有宁戚帮助他;军官懈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帮他整治;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对有罪的人用兵讨伐而不会遭受挫折;因此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您,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景公说:“好!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素有交往,请您帮助我见到他。”晏婴说:“我听说为了争夺土地而进行战争的不能成就帝王的功业,为了追求俸禄而当官的不能取得政绩。像高缭这样的人与我情同兄弟很久了,但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冲犯过我,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够得上来补救君王(的过失)呢?”
晏婴死后十七年,有一次齐景公请各位大夫饮酒。齐景公的箭射出了箭靶,厅堂上的人都齐声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脸色大变,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这时大夫弦章进来了,齐景公对他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婴,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出了箭靶,可是喝彩声却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对齐景公说:“这是众位臣子不贤能,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主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尊严。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听说:‘君王喜好的,那么臣子就会信服;君王特别爱吃的东西,那么臣子也就会喜欢吃。’尺蠖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青黑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青黑色。君王您仍然有时爱听谄谀之人的话吧?”齐景公说:“好。今天这番话,你是君,我是臣。”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齐景公就用五十车鱼赏赐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抚着赶车人的手说:“方才那些叫好的人都想要这些鱼。从前晏婴以拒绝赏赐来补正君王,所以君王有过失(晏婴)从不遮掩;现在这些臣子以谄媚阿谀来求取利益,所以箭射出了靶子反而还齐声叫好。现在我对君王的辅佐还没有在众人中见效,却要接受这些鱼,这就违背了晏婴的行为准则,也在追求谄媚阿谀之人所追求的利欲。”因此他坚决地退还了这些鱼不接受恩赐。品德高尚的君子说:“弦章的廉洁,就是晏婴留传下来的好品行啊。”
8.A项,两句的“游”意思相同,都是“结交、交往”的意思;
B项,两句中“诸”的意思不同,分别是“众,各个”和“之于”;
C项,两句中“固”的意思不同,分别是“执意、坚决地”和“本来”;
D项,两句中“遗”的意思不同,分别是“遗留”和“遗弃;舍弃”。
故解析为:A。
9.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章归/鱼乘塞涂/”,这里的“章归”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鱼乘”作“塞涂”的主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再看“/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这里“今”与前面“昔者”相对,“今”作“诸臣谄谀以干利”的状语,应在“今”前断开,再排除D。
故解析为:B。
10.B项“景公,是庙号”解说错误,景公是谥号,不是庙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庙号是我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故解析为:B
11.D项“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接受这些鱼,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道义”概述错误,原文是“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是说这就违背了晏婴的行为准则,也在追求谄媚阿谀之人所追求的利欲。
故解析为:D。
1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作色”,变了脸色;“虽”,虽然;“何为”,为何,凭什么;“具”,准备,配备。②“此诸臣之不肖也”,判断句;第一个“知”,同“智”,智慧;“颜色”,脸色。
故解析为:①(但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冲犯过我,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够得上来补救君王(的过失)呢?
②这是众位臣子不贤能,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主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尊严。
13.C
14.①生活惬意,心情愉悦。前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天气晴朗、视野开阔,惬意愉悦之情跃然纸上。②厌倦仕宦,向往田园。颈联直抒胸臆,“田野”“衣冠”“偶动”“久厌”等词语的运用,袒露了诗人的内心。③思念友人,感慨时光。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惋惜、慨叹溢于言表。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晴云如擘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晴云”是本体,“擘絮”是喻体。“岭上晴云披絮帽”中“絮帽”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解析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写到夕阳西下,视野开阔,诗人归来之后躺在屋檐之下,看那晴空中的浮云如同剖分的片片白絮,高悬的一弯新月,宛如刚刚磨过的镰刀。借景抒情,表述了生活十分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诗歌的颈联写到偶然动起回归田园生活的兴致,早已经厌烦了官场中的生活。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歌的尾联“吾生可携手”写到希望自己可以和友人携手相伴,从而表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叹息岁将淹”一句,诗人感叹一年又将要结束,表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15.(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使足民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肝肺皆冰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而皆若偻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酾”“槊”“颇”“偻”的书写。
故解析为:(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使足民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肝肺皆冰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而皆若偻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6.B
17.A
18.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做笔记不能急
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述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述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16.本题首先注意分析文中的“朋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笔记”比喻为“朋友”。再看四个选项:
A项是比喻,将“春风”比喻为“剪刀”。
B项是借代,“落红”借代“落花”。
C项是比喻,诗人将自己比喻为“征蓬”。
D项是比喻,将“雪”比喻为“梨花”。
故解析为:B
17.本题首先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最主要的语病是“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再看四个选项:
A项修改完全正确。
B项,“由于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属于介词滥用导致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
C项,语序不当,应该说“有助于显著提高……效率”,或者说“有助于……效率的显著提高”;
D项,“这种云笔记还由于带有的关键词检索功能使精确性大大增强”中途易辙。
故解析为:A
18.①处,注意此处要与前文语境“对于治学之人而言”照应,后文“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提示我们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的,据此补写即可;
②处,注意第一段说“做笔记”,结合后文语境“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温故而知新”,可知第二段开始转换话题,强调温习笔记的重要性,据此补写即可;
③处,注意前文“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读书不能快”,可知做笔记也不能太快,据此补写即可。
故解析为: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②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③做笔记不能急
19.略
材料作文
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立意:
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向下沉潜,向上奋进。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
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
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
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
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
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编自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述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
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今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
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在这里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进行大概的划分。
就传统诗词文化的“双创”而言,广大诗人应当从历代诗词以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积累创作经验,正确认识诗人修为与诗作质量的关系,积极把握继承传统与抒写时
代的关系,妥善处理诗词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的关系,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出意新、语工、情真、味厚的好作品。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
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
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当代诗词的创作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
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的一种回应。
B.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需要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
C.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D.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山水田园诗传统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C.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诗人创作出优秀作品。
D.在推动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诗教寓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B.“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太玄·玄莹》)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D.“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4.如何推动“诗歌新高峰”在新时代的中国拔地而起?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1.D
2.B
3.B
4.①诗歌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②要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诗歌人才队伍,进而从中产生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诗人。③诗歌创作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④诗歌创作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诗歌更好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D项“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理解太绝对。原文说的是“当代诗词的创作追求精品化,应当……”,这与D项的表述不是全等关系,并不是说做到了。
故解析为:D
2.B项“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说法不当,原文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没有确定说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故解析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一的观点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既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又要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变革发展。再看四个选项:
A项,强调积累。
B项强调了“因”和“革”两个方面,故而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项,强调勤奋和思考。
D项,强调专一。
故解析为:B
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①材料一第二段“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造就人才队伍;
②材料一第三段“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③材料一第三段“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对话;
故解析为:①诗歌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②要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诗歌人才队伍,进而从中产生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诗人。③诗歌创作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④诗歌创作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诗歌更好走向世界。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送春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
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
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
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毎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
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
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
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
便开花,直到雨孱风愁,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B.文章第二段的“木香花”作为陪宾,很好地映衬、突出了二月兰陪伴时间的长久。
C.文章第六七段赞扬了二月兰虽少为人知,但也不攀高枝,能够独立低调,高扬生机活力的精神。
D.全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写二月兰,言在此而意在彼,蕴含着对忠心、执着的二月兰的礼赞。
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我知道,春归去了”?
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笔下的二月兰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思。
5.D
6.①表层义上,指知道春天彻底地离去了。②深层义上,“春归去了”意味着二月兰已然消逝。二月兰开满整个春天,二月兰消失,是春归的指征。③主旨义上,隐含着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凸显“送春”的情味,赞美其“忠心和执着”。
7.①蕴含着对二月兰的喜爱。二月兰小朵简单却开得隆重茂盛是春光中的重要色调。②表述了对二月兰精神品格的赞美。二月兰不高攀,独立低调,地位卑下却高扬活力,对春天忠心执着。③借二月兰的精神来激励病中的自己,体现出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开阔胸襟。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述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理解情感的能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全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方式写二月兰”错误,文章中写二月兰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如前三段就是正面描写。
故解析为: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春归去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归意味着二月兰蓦然消逝。②“归去”寓意丰富,隐含着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凸显“送春”的情味。③寄情于物,表述了自己对二月兰“忠心和执着”品格的赞美和肯定。
“春归去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指出二月兰随着时节消逝,这是句子本意。
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语境,“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春归去了”寄托了浓烈的不舍,凸显“送春”意味。
说“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将个人情感寄托于事物,表述了自己对二月兰品格的赞美和肯定。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理解情感的能力。
第一段“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二月兰“声势浩大”,虽然“单薄、脆弱、简单”,但“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第七段“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它“活力高扬”“尽情尽性”,十分持久,倒数第二段“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可以看出二月兰是春天、活力和希望的象征。
第四段“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第六段“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在用笔时,将二月兰与郁金香、兰花等做对比,突出其坚韧和质朴的本色,凸显出对二月兰品格的热情赞颂,“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同时也用二月兰来激励病中的自己,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开阔胸襟。寄情于物,并将之进行渲染和烘托,使其对二月兰的留恋和期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主题更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2023高一上·长春期末)文言文阅读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说苑》,有删改)
8.下列各项句中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高缭与夫子游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B.景公饮诸大夫酒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固辞鱼不受固一世之雄也
D.晏子之遗行也小学而大遗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B.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C.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D.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文中是齐景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此外还有“孤”等自称。
B.景公,是庙号。庙号是我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
C.先君,本文中称前代君主,古人也称已故的父亲为先君。“先”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多用于尊者。
D.乘,读shèng。文中“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的“乘”与《论语·侍坐》中的“千乘之国”的“乘”含义不尽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想要搞好齐国的政事,晏子用先王齐桓公的为政之道来劝说他,齐桓公能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晏子认为这才是贤德的君主。
B.齐景公有一次宴请各位大夫喝酒时,以射箭助兴,他的箭射出了箭靶,厅堂上的人却齐声叫好;齐景公很不满意,他叹息一声,放下了弓和箭。
C.弦章告诉齐景公,君王喜好的,臣子就会信服,君王爱吃的,臣子也喜欢吃,君王仍然有时爱听谄媚之语,所以才无人进谏,齐景公听后很赞同。
D.齐景公很认可弦章的进言,赏赐给弦章五十车鲜鱼,但是弦章坚决退还了这些鱼,他认为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接受这些鱼,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道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墙板原材料供应合同2篇
- 2024年度瓷砖质量保证服务合同
- 2024年度企业销售主管短期劳动合同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协议(2024版)2篇
- 2024年度企业财务顾问聘请合同
- 2024年度汽车租赁协议:面包车租赁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施工合同3篇
- 人造血管内瘘护理
- 2024年度办公楼内外墙面油漆施工合同
- 慢性肾病患儿护理常识
- 35KV集电线路铁塔组立专项方案
- 不锈钢管规格表大全以及理论重量表大全
- 公司保密制度-附保密分类表
- 滑雪场管理手册
- 人类养生长寿的新方法---“中枢平衡”健体强身模式
- 胸外科技术操作规范
- 环氧树脂胶配制方法
- 血栓弹力图课件-PPT
- 注浆量计算(共2页)
- 2019届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练习:3.2-圆的对称性
- 四年级上册数学括号里最大能填及试商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