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昭通市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1月昭通市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1月昭通市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1月昭通市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1月昭通市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通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 语文 2024.0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艺批评与融媒时代的时空割裂。媒介革命助力文艺全方位“破圈”,譬如弹幕作为镶嵌在视频中的即时评论,与视频客体不断生发互动性建构,以此不断循环往复叠加、意义增值;同时,弹幕与视频构成的“声--图一文”共在的新文本使原视频文本意义持续增值不断生成新的语义场与其他弹幕创作者同源共享、同屏互动、同屏共戏。1.文艺批评与现实文艺的目标割裂融媒时代的文艺以数字逻辑对文艺重造,数字文化的蓬勃发展又为文艺革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了文艺批评自身理论与实践品格的本体割裂。融媒时代文艺批评自身出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一是追求脱离文艺创作实践的、空中楼阁式的“纯学理化”的文艺批评理论,全然不顾文艺实践的现实;二是摒弃学术理论的引领与规范,使文艺批评沦落为“跟着感觉走”的“手工匠艺”、因此,当下文艺批评需牢牢立足于融媒时代语境,植根于中国文艺实践,遵循文艺批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健康的生态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文艺批评是文艺健康发展和不断繁荣的有力保障,具有引领文艺风尚、规范文艺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功能。文艺批评话语汇聚成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社会各种话语交流、对话、博弈的交互场域,是不同观念及其话语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与互相发挥影响力的共同场所。6公共空间话语阐释的逻辑是“公共性”。“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当下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更多地呈现为“个体化”的“私人性”特点。这主要源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包括文艺批评主体、不同文艺批评形态之间、文艺批评样式与手段等的“部落化”状态,数字化发展营造了一个万物互联、人人互通的世界,人们的空间却被无限分离而疏远,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悄无声息地将人们重新“部落化”,致使不同“部落人群”之间的误解、对立加深,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根本无法沟通而陷入阻断状态,由此,公共空间逐步被侵蚀、撕裂。固有的文艺批评范式,缺乏对文艺批评观念转型、模式创新、样态创新后文艺的整合、引领能力,导致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各种非理性思潮泛溢,理性被悬置或消解:极端化情绪宣泄、低俗化趣味弥漫、商业化霸屏横行,致使一些文艺批评沦为非理性思潮的游戏场。因此,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首先要提升文艺批评主体语文·第1页(共8页)

素养,规范批评行为。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强调“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它在两个方面制约着批评主体,即物理性时空范畴的公共性和精神空间的“共识性”——自由达成功培阐释的“兵:”。其次要构建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第三,要提入中心语之间融合、互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地媒时代,文艺批评语话阐释有效性的提升与风清气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构建呼唤理性的回归,呼唤建设性文艺批评。(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材料二: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B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这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9公共性是一个意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想完整、准确、清楚地定义它并非易事,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与人打交道的事物,都关乎公共性。当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10公共性本身下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编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融媒时代构建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呼唤理性的回归,与高中语文教材中提到的“增强媒介素养,对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的观点不一致。B.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C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D.材料一强调公共性是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本质特点,材料二认为只有坚守“公共性”阐释才能存在,两则材料立论的立足点相同。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使其公共空间呈现出相反的特点。B.弹幕与视频构成的“声-图-文”共在的新文本不断生成新的语义场,与其他弹幕创作者即时互动,是媒介革命助力文艺破圈的表现。C.如果能够将文艺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就能够提升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消除“互联网+”对传统文艺批评观念的冲击。D.“文艺批评对作品意义的阐释不可能在封闭空间里完成,它需要在公共平台上交流”这一说法,可以支持材料一第五段的观点。语文·第2页(共8页)

3.下列对材料和材料,推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范(3分)。A.材料一紧紧围绕融媒时代这一营景展开论述,思路清密,条分线标;材料二大使使用道理论正。说理允分,逻辑严密。B.材料二列举政治,历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的公共性特征,总是《涉公资产资产经济会生活和自然界。C.材料一在论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的,多用核心;罗列反点,要勾整能,关气还~畅,气势充沛。D.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原因兴趣出建议,逐步兴论证引向深人。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公共性”,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消结合材料淡淡弥的说识。(4分)5.“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心胸狭隘,把偏见当作真理,担斥其他合理性观点。结合文本分析,如何应对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对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危害。(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一头牛中平老陆头怎么也没想到,他家的大黑牛会以那么惨烈的方式,和他,还有这个世界告别。乙那天,老陆头又牵着大黑牛上山,出门就遇见了村民耿三,当时耿三还跟他开玩笑呢:“陈叔。陈又云正上放你家老祖宗呀?”大黑牛真的是太老了,脚步迟缓,还喘着粗气。但是它似乎听懂了耿三的话,竟然朝池摆了一下脑袋,下得耿三快步离开。大黑牛继续慢慢腾腾地走着,老陆头渐渐有点不耐烦,他说:“好我的活祖宗呗,咱们快点走行不行呀?”大黑牛继续慢慢腾腾地走着,老陆头渐渐有点不耐烦,他说:“好我的活祖宗呗,咱们快点走行不行呀?”八大黑牛默不作声,后来索性停住了脚步,抬头向四处看着。老陆头知道它在看啥,就说:“你不厌我了。村里现在别说是牛,就连一头驴、一匹马都没有了,只剩下你老人家一个大粒口了。你都快成文场了!唉。你和我,风光的时候过去咯。”大黑牛似乎又听懂了他的话,“哗”地叫了一声,那声音破声破气的,充满凄凉。老陆头听了心疼,就过去摸着它的头说:“老伙计,别难过,谁嫌弃你,我都不会嫌弃你。我记着你的场旁呢。”他感觉牛的身体抖了一下,热嘟嘟的牛舌头便舔到他的脸上来。1一牛一人继续慢慢往前走,往事也在老陆头的眼前一点点展开。n大黑牛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好的一头牛啊!那正是农村刚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土地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家家户户各自为战。家里没有牛马驴的,那真叫一个难呀。但是老陆家里却有大黑牛、他家分的那点地,很快就种完了。老陆就牵着大黑牛到处帮工。大黑牛真是好家伙,既听话,又能干,好像什么活都不在活下。老陆和他的大黑牛,简直成了村里的及时雨。后来,村里许多人都进城打工去了,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老陆就赶着大黑牛,把小块地交成大块地耕种,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老陆和大黑牛的事迹,还登过报纸呢。再到后来,农机开始涌入村子。村东头的韩军家,外出打工挣了钱,就一台接一台地往回买机器,福种机、收割机、粉碎机、割草机,什么机器都有。他先是给人代耕代收,按照亩数收钱,然后又开始大量承包土地,完全实行机械化作业,成了真正的种粮大户。不用说,老陆头和他的大黑牛,很快被人家取代了,他们也都老了,只好退出历史舞台了……语文·第3页(共8页)

老陆头心里虽然一百个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他也明显感到,大黑牛对那些隆隆作响的机器,更是充满敌意。每有农机开过它的身边,它都会哗哗乱叫。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会有谁记得你、稀罕你呢?一人一牛继续往前走,老陆头发现大黑牛今天有点不对劲,脚步格外迟缓无力。它不断朝田野上看,眼神先是迷茫,后来竟然泪水涟涟。正是秋天,田野上色彩斑斓。这边,有翻地机在突突突地翻着收割过的土地,那边,有收割机在收割玉米。玉米棒子竟然被直接剥光吐到另一辆车上,玉米秸被直接打成了捆,一个个丢在后面;前边的秋菜地上,谁家正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或是施肥,还有远处的山坡上,一排排的塑料大棚在太阳下泛着银光……老陆头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那般美好,但他就是高兴不起来,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什么东西。大黑牛走得更慢了,最后它索性停下脚步,呼哧呼哧地喘粗气,嘴边有白沫流了出来。门“哎,老伙计,老祖宗,走啊!你今天这是怎么了,肚子不饿吗?”大黑牛两眼无神地看着老陆头,似乎有话要说,可惜它不会说。/含这时候,只听前面一阵马达声响,有一辆深翻机从那边威风凛凛开了过来。驾驶室里坐着的,正是取代了他们位置的冤家韩军。老陆头看着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家伙,不自觉就往路边让;大黑牛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忽然在路中间趴了下来,任老陆头怎么喊,怎么拽,也不肯起来。?深翻机停了,韩军从里面跳了下来。这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脚步轻快,活力四射,他对一脸尴尬的老陆头说:“陆爷爷,你这老牛真会挑地方歇着呀。”“哎呀,韩军,对不起。大黑,你快起来呀,咱们挡了人家的路了。”“但是大黑牛却是一动不动,索性闭上了眼睛。老陆头急忙再拉缰绳;可它纹丝不动。后来韩军也上前帮着拉,仍然不动分毫。两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的,大黑牛还是在路中间稳稳地趴着。韩军的脸色便有点不好看了,他说:“哎呀,陆爷爷,我急着去给人翻地呢,你知道耽误我一分钟是多少钱吗?”老陆头说:“那怎么办?我也没辙呀。”韩军愤愤地说:“你这头老牛,早就该杀了,还一天到晚当祖宗供着呢!这样吧,你把它卖给我吧,我现在就打电话,让人过来拖去杀了它。”说着,韩军竟然上前踢了大黑牛一脚。老陆头一下急了:“韩军,你干啥呀你……”就在此时,忽见大黑牛睁开了眼睛,死死地盯着韩军,一点点站了起来。也不知道它哪里来的力气,突然咋的一声叫,脑袋一低,就朝韩军撞去。韩军吓得拔腿就跑,一直躲到深翻机后面去了。但是大黑牛却不肯放过他,步履蹒跚追过去,老陆头拼命喊叫它也不听。韩军迅速绕过深翻机,从另一侧跳进驾驶室,发动机器准备逃跑,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车身剧烈摇晃起来,随后车后就响起了老陆头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半晌,韩军战战兢兢地下了车,他不由得惊呆了:只见深翻机后面,大黑牛的头和脖子正撞在锋利的犁铧上,血流如注;老陆头趴在大黑牛身上,已经昏死过去……(《小说选刊》2023年第10期)(《小说选刊》2023年第10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黑牛年轻时土地刚刚包产到户,后来农民进城打工赚了钱带回先进的农机。只是一笔带过的话语,却勾勒出了农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B小说所刻画的韩军是一个脚步轻快、活力四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反衬了老陆头和大黑牛的苍老、落后和愚昧。C小说叙述老人又牵着牛上山,多处暗示它即将离世,最后撞上深翻机而死,表现了小说中的事件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D.大黑牛听老陆头说不会忘记它的功劳时,身体“抖”了一下,并用舌头舔他的脸,表现出牛像人一样有情感,只是不会说话而已。语文·第4页(共8页)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叙述巧妙,将过去、现在的时空融合,设置悬念,与《百年孤独》的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A.“牛”伴随着中华民族农耕社会发展,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符号之一,文中“牛”的死亡意味着中国乡土社会的衰落。C.小说关于秋天田野风光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机械化生产生机勃勃,与老陆头的失落形成对比,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D.文章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构思奇巧,语言洗练,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体现微型小说的特点。8.文中多次出现“竟然”一词,表达了不同意蕴,请任选两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社会发展的洪流无情地裹挟着~切滚滚向前,而文学创造的价值在于关怀历史进程中生命的存在状态、尊严、价值和情感。请结合这一说法谈谈你对“最后一头牛”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赙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下之为恶尚不可止。今隐公贪利,而身自渔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国人,国人安得不解于义?解于义而纵其欲,则灾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言灾将起,国家将乱云尔。材料二:(节选自《说苑·贵德》)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做,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用,以瞻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遠焉。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兰井耳。今北土风备,率能躬俭节(节选自《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语文·第5页(共8页)4分、涂黑超过三处下给分。(3分)10.计算一中要浇浪线的得分存三处需要题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1: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凡人A之於五莫下,c’欲曾申此,他急后,不能自己为善民德者且利而败之也12.下列对过程中知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指鄙齐、唐俗、浅赋、与《孔雀东南飞》中“人贱物小游”的“郑”意义和用法均不同。B、八份、指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趣。份、邮对,古时一份八人、八份就是六十四人。此指价隐公倍用天子才能举用的八队娱乐。“化”意思下同。C.化、文化、材料中加点的两个“化”意义和用法均相同、但与《兰亭集序》中“况修复随化”的D.鉴于、指未成年的人,与《湾门宴》中“鉴子不足与谋”的“鉴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天子曾派家父、毛信向诸侯索欺助丧的财物、《春秋》书上讥讽了他这种行为。民也会交得耶僻。B.国营会像风吹草代一样改变下面的人,各隐公对道义懈怠而放纵自己的私欲,会导致灾害的发生。臣C.治理家庭要赏罚分明,梁孝元市时,一位中书舍人治家有失法度,过于严苛,被妻妾所杀。奢侈、节俭但又下齐责。D.孔子认为,奢侈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悲愤,宁可固陋。人要做到施舍于他人而自己又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理代汉语。(8分)(1)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2)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料简要说明。(3分)14.《礼记·大学》中说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谓治国先治家.二者有着共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南柯子①·春景田为?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些于③清明时候放莺催。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窄盖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南柯子·春思田为团玉④梅梢重,香罗芰⑤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荫庭院锁斜晖。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并却一年恒悴待春归。【注】①南柯于:词绰名、原唐长坊命、又名“南歌于”,双词三十二字。上下所各四句三平韵。②四为:字不见,善臣邑,通音示。③些于:唐宋答语,少许,一点点。④团三:祖初生的青梅、国之梦玉,故称。③莹。原在茂,同诗词中含以“艾芬”连称,故以指荷。语文·第6页(共8页)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景》上片直抒愁怀,奠定了全词抒情基调,春去春来,愁情依旧。B.《春景》下片写春天将逝,暗扣上片“催”字,通过“依旧”体现燕子“多情”,含蓄道出伤春愁绪。C.《春思》上片开头两句,以梅树结子和荷叶初生,从高低不同的视角写出暮春颇具时令特征的景物。D.《春思》下片结尾两句,“何须”一词写出作者不必为悼惜春光而惆怅,已从痛苦中解脱出来。16.清代美学家叶燮说道:“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情”往往需要通过“形”来表达,“形”是情景交融之“景”,将情寓于景,抒情更显深婉。请从本题两首词中任选其一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用铺陈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刻画,其中“,”两句将俗吏来乡,搅扰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豁达,“,”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3)夜深人静时,小云被嘈切错杂的雨声惊醒,于是静卧窗前,听那雨滴洒落大地的声音,不禁联想到描写雨的古典诗歌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由全国学生运动会与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而成的全国学青会,首次横跨教育、体育两大系统,以体育的名义召集全国优秀的青少年、青年运动员相聚。首届学青会在广西举行,创造了参赛代表团101个、参赛运动员超过两万人的国内学生、青年综合性运动会的最火规模纪录。胸怀理想、拼搏奋进的年轻运动健儿们,在本届学青会上创造了耀眼的成绩。在为期10天的比赛中,我们看到一大批年轻人在赛场上①、初露锋芒,他们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明日之星;我们也感怀于赛场上一念个挥洒汗水、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动人瞬间,这就是拼搏的精神、体育的力量;还有那些为梦想全力以赴,却未能获得理想成绩的小将,他们把泪水留在赛场,种下希望的种子。主题为“青春的礼赞”的文体展演将闭幕式推向高潮,诠释的是学青会赛场上的少年英雄、明日之星不惧艰险、②的豪迈。他们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佳代表之一;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为民族的未来书写华章,值得最真情的赞美与喝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们也感怀于赛场上无数个精彩动人的瞬间,它展现着拼搏的精神、体育的力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语文·第7页(共8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张报是一座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塞上古城,却又是不同于河西走廊其他城市的“塞上水乡”。在采访张掖者一辈人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在他们小时候,张掖到处都是水泽,由行走亲戚坐船更是常事.,没有亲自到过张掖的人很难理解、①,甚至会以为张掖有矿山产黄金。其实,张掖之所以在称谓之前冠以一个“金”字。(2),在堪舆学(风水学)里水为金,张掖作为塞上水乡称作“金张掖”就是这么来的。张报成内原有五座塔,分别以余木水火上命名。③。木塔又叫万寿寺塔,坐落于甘州城内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始建于北周,是张掖众多塔建筑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木塔在隋朝时曾有重建,据说当时由尉迟恭负责监修,尉迟恭就是我们现在过年时在大门上张贴的门神敬德,原来门神与万寿寺还是颇有渊源的。木塔,一直以来都受到官员百姓的重视和尊崇,在明清两代时也有过多次维修加固。”千百年风雨沧桑,如分只剩下的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满然无在,而见证了历史风霜印起的水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原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八.“就是!就是!”晓荷赶快地说,“我也这么想!”(老舍《四世同堂》)B.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都也碧绿的。(张天翼《新生》)C.西门夫人是个好女人,就是有一样,常搅乱我的工作。(老舍《二马》)D.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提到的全国学肯会上的运动健儿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佳代表之一,他们是“明日之星”;即将开启下一段人生征程的你,是否也渴望成为明日之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作文。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语文·第8页(共8页)昭通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3分)B【解析】A.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之《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一文论述道:“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的重要土壤。……公共空间……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说明二者的主张一致,该选项不正确。B.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可知,该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因果颠倒,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故该选项不正确。D.材料一的立足点:文艺批评的现状。材料二的立足点:阐释的公共性。该选项不正确。2.(3分)C【解析】A.根据材料一“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当下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更多地呈现为“个体化”的“私人性”特点。这主要源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可知,该选项表述正确。B.由材料的下列论述——媒介革命助力文艺全方位“破圈”。譬如,弹幕作为镶嵌在视频中的即时评论,与视频客体不断生发互动性建构,以此不断循环往复叠加、意义增值;同时,弹幕与视频构成的“声-图-文”共在的新文本使原视频文本意义持续增值,不断生成新的语义场,与其他弹幕创作者同源共享、同屏互动、同屏共戏——可知,该选项正确。C.材料第三段谈道:文艺批评自身理论与实践品格的本体割裂。融媒时代文艺批评自身出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一是追求脱离文艺创作实践的、空中楼阁式的“纯学理化”的文艺批评理论,全然不顾文艺实践的现实;二是摒弃学术理论的引领与规范,使文艺批评沦落为“跟着感觉走”的“手工匠艺”。可见,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确可以提升批评的有效性,但并不能消除“互联网+”对文艺批评的冲击。该选项不正确。D.王先霈、胡亚敏在《文学批评导引》一书“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一节中讲到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意义的阐释不可能在封闭的空间里完成,它需要在公共平台上交流”。材料一第五段谈道:文艺批评是文艺健康发展和不断繁荣的有力保障,具有引领文艺风尚、规范文艺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功能。文艺批评话语汇聚成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社会各种话语交流、对话、博弈的交互场域,是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8页)

不同观念及其话语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与互相发挥影响力的共同场所。可知,选项说法是正确的。3.(3分)D【解析】A.通读材料一,文章论述条分缕析,不仅前三段阐述了“时空割裂”“目标割裂”“本体割裂”,而且后文多个段落均出现表层次的提示语。材料二从学理上讨论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大量使用道理论证阐明观点。故选项正确。B.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公共性是一个意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想完整、准确、清楚地定义它并非易事,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当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可见,选项正确。C.材料一第四段论述了“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的观点,文中多次出现整句,如第一、第二、第三段的分论点以及对偶、排比句等句式,语句整饬,文气通畅,气势充沛。D.材料一首先论述了融媒时代文艺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接着分析其“症结”,并提出解决办法:“当下文艺批评需牢牢立足于融媒时代语境,植根于中国文艺实践,遵循文艺批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健康的生态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论证结构是递进式。故选项不正确。4.(4分)①材料一侧重于文艺批评公共空间话语阐释的“公共性”,是“公共性”在具体领域的作用。如:公共空间话语阐释的逻辑是“公共性”,“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构建良好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关键。②材料二侧重于在学理上讨论“公共性”作为公共阐释合法存在的特性。如: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离开公共性就不存在阐释。公共性的意涵极为丰富,且作者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公共性蕴含着价值判断。(学生若比较准确地答出要点,答出两点即可4分,是否展开分析可不做要求。)5.(6分)①立足于时代、植根于实践、遵循规律,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健康的生态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②要提升文艺批评主体素养,规范批评行为,强调“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③要使文艺批评“部落”之间融合、互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每个要点2分,如果没有答到第一点,最多只能得4分)【解析】根据材料一“因此,当下文艺批评需牢牢立足于融媒时代语境,植根于中国文艺实践,遵循文艺批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健康的生态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得出答案第一点。根据:公共空间是社会各种话语交流、对话、博弈的交互场域,是不同观念及其话语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与互相发挥影响力的共同场所。以及,“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当下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更多地呈现为“个体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8页)

化”的“私人性”特点。这主要源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因此,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首先要提升文艺批评主体素养,规范批评行为。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强调“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它在两个方面制约着批评主体,即物理性时空范畴的公共性和精神空间的“共识性”……自由达成话语阐释的“共识”。其次要构建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第三,要使文艺批评“部落”之间融合、互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得出答案第二点第三点。6.(3分)B【解析】A.文中写道:一牛一人继续慢慢往前走,往事也在老陆头的眼前一点点展开。大黑牛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好的一头牛啊!那正是农村刚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土地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家家户户各自为战。后来,村里许多人都进城打工去了,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再到后来,农机开始涌入村子。………很快被人家取代了,他们也都老了,只好退出历史舞台了………简短的几句话,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表现出农村几十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B.大黑牛和老陆头“一人一牛”的形象,与年轻有活力的韩军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这一对矛盾形象构成矛盾冲突,但“落后和愚昧”的说法不准确。C.小说中的“大黑牛默不作声,后来索性停住了脚步,抬头向四处看着。”“那声音破声破气的,充满凄凉。”“大黑牛对那些隆隆作响的机器,更是充满敌意。每有农机开过它的身边,它都会哞哞乱叫。”“老陆头发现大黑牛今天有点不对劲,脚步格外迟缓无力”等描写,暗示着大黑牛即将死亡,撞上深翻机也似乎是大黑牛的主动选择。因此深翻机的出现是偶然的,大黑牛的死亡是必然的。D.从文章的描写看来,大黑牛似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小说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写出大黑牛的“人性”,文章写道:大黑牛走得更慢了,最后它索性停下脚步,呼哧呼哧地喘粗气,嘴边有白沫流了出来。“哎,老伙计,老祖宗,走啊!你今天这是怎么了,肚子不饿吗?”大黑牛两眼无神地看着老陆头,似乎有话要说,可惜它不会说。由此看出,该选项正确。7.(3分)B【解析】A.《百年孤独》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面,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100来字的开头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态完美融合,作为小说的开头,埋下巨大的悬念。本文开篇的叙述方式与之相似。B.学者(邓蓉,王伟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在《试论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中总结:“我国数千年来,人们既敬重牛、又崇拜牛,牛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因而被人们格外敬重,又以宰牛祭祀神灵来体现人类的虔诚之心。同时,牛本身又作为神灵而广泛地被人们崇拜,这本身又体现人类对牛的敬畏之心。牛就是这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所以,牛既充实了人类的财富,也充实了人类的心灵;既是人类的物质追求,也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本文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8页)表现了传统农耕方式的改变,机械生产具有先进性、规模性,生产力进步给传统农耕文化带来了冲击,使耕牛及小农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嫌弃和遗忘,但是“牛”的死亡不能等同于乡土社会的衰落。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一章讲到“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论述到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但是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性的解释内涵丰富,和本文表达的主题不是一回事。该选项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将相关的理论、文本相关联,同时又能够辨析不同之处。C.文章第1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突出的是农村新的生产方式下一幅蓬勃发展的图景,既反衬出老牛的悲哀,也写出了老陆头的失落。同时,选项有意将诗歌中常见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关联到小说文体中来。D.该选项的表述,来自教材“学写小小说”。拟考查“微型小说”的特点。8.(4分)①耿三没想到大黑牛作为动物居然如此通人性,用“摆脑袋”表达它的不满;②大黑牛不断朝田野上看,“竟然”泪水涟涟,刻画出大黑牛充满灵性,也表达出凄凉之感;③玉米棒子“竟然”被直接吐到另一辆车上,机械化生产令老陆头看了感到惊奇;④韩军“竟然”踢了大黑牛一脚,出乎老陆头的意料,体现出以韩军为代表的一类人对大黑牛的不尊重,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漠视。(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9.(6分)①小说以“最后一头牛”为标题,统摄故事内容。表现了文章不仅仅是写一头牛的死去,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关照。②“牛”的形象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使耕牛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很快就会遗忘大黑牛的价值和功劳。③小说写大黑牛的衰老,写它临死的茫然,写它选择那样惨烈的死去,表现出作家对生命的关怀。(每点2分)10.(3分)BFL【解析】原句标点为: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11.(3分)C【解析】A项,“人贱物亦鄙”的“鄙”,谦辞,指轻贱,低贱;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八佾,指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佾,舞列。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此指鲁隐公僭用天子才能举用的八队舞乐。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隐公是诸侯,只能用六佾。C项,材料一“以此化于国人”的“化”指教化,为动词;材料二“夫风化者”的“化”指风俗,教化,为名词。二者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况修短随化”的“化”指造化,自然,与前两者意思不同。D项,“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指小子,对人的蔑称。12.(3分)C【解析】原文中“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可以得知应为赏罚适度。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8页)13.(8分)(1)(4分)因此做国君的人,应该明白重视德行而轻视私利的道理,并以此来引导在下的臣民。(得分点:“贵”:重视;“贱”:轻视;“道”:引导。各1分,句意1分)(2)(4分)如今北方的风俗,大部分家庭都能勤俭节约,以保障衣食所需;而江南地区的风俗较为奢侈,大多比不上北方人会持家。(得分点:“率”:皆,都;“赡”:足,充足,保障;“不逮”:不及,比不上。各1分,句意1分)14.(3分)①两者都为风化教育之事,均是由上而下推行(上行下效),前人影响后人;②治家的宽严标准也要像治国一样恰当合度。(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5.(3分)D【解析】“何须”句是说不必因为悼惜春光而深自惆怅,作者似乎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然而欲擒故纵,这看似达观自解的话,却正表示着已经做好承受巨大痛苦的心理准备。于是转出“拼却”一句,语气果决,任凭时光流逝,耿耿此情始终不泯,即使一生为之憔悴痛苦,也仍然期待着春天的归来!16.(6分)示例一:①《春景》中黄莺百啭,漫天飞絮,独燕徘徊,落花满身等为典型的暮春之景;②黄莺催春而去,独燕徘徊不离,与词人浓浓的愁绪相互融合;③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难堪。示例二:①《春思》中梅树结子,荷叶如扇,帘外飞蝶为暮春时节富有典型性的景象;②帘风不动,双蝶交飞,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心中的不平静,从而触发“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怅惘;③当年歌舞欢聚,如今梦醒惆怅憔悴,今昔对照,更显词人凄凉孤寂。(每点2分,答出景得2分,情景交融得2分,情感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17.(6分)(1)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示例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8.(2分)①崭露头角②勇往直前(词义相符、合乎语境逻辑均可给分;两空如填同一个成语,只给一空的分;凡有错别字不能给分)19.(5分)①原句用“一个个”修饰“瞬间”,含有细数、珍视的意味;改句“无数个”没有这个意味且有夸张不实之嫌。②原句“挥洒汗水、挑战极限、永不放弃”三个词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对年轻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改句无此意。③原句“这就是”有突出强调意味。(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语文参考答案·第5页(共8页)20.(3分)D【解析】A.表示同意。常单用。B.连词,表示假设。下半句常用“也”字相呼应。C.犹言不过,只是。表示转折。D.正是,表肯定语气。21.(6分)①这座古城为什么叫“金张掖”(有关键词“金张掖”,语句通顺即可)②是因为这里多水(有关键词“多水”,语句通顺即可)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木塔(有关键词“木塔”“保存”,语句通顺即可)22.(4分)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充满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或: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或“烙下”等,动宾搭配恰当即可)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两处语病,“只剩下的这座塔”中途易辙;“见证……印记”动宾搭配不当,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23.(60分)【评分标准】1.围绕材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