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市2022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是其心智与脑力延展、肢体与体力解放的过程。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之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被科技赋强与重塑。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而数字化时代,人的本性会发生何种变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以“血肉之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生物人”的存在形式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认知中的唯一形式。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科技纵深发展,在地球的一个角落实施操纵,就可能通过数据联接同时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产生后果。并且数字化越普及,数字力量能影响的领域就越多,个人面对的与数字化及个人身份有关的挑战就越多。于是,有学者开始审视信息科技对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观念的冲击。技术哲学大师唐·依德教授曾在《技术中的身体》中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维度下,人的存在形态并非传统的‘生物人’,而是具有‘数字属性的信息人’。”从存在形态来看,在数字空间中具有“数字属性”的“信息人”主要以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出现。静态的“信息人”是生物人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属于一种信息身份。具言之,自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除了在物理空间中存在一个“生物人”之外,在虚拟空间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也在不断累积,直至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信息人”。这种静态的“信息人”有助于其他网民了解与辨识特定的生物人。例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证明“我是我”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地区施行了“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模式,以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人”来证明生物人的身份。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画像”,即利用大数据分析特定的目标人物在数字社会中各种行为,对其外貌、爱好、性格、习性等各种特征进行汇总画像,也属于静态“信息人”的直接表现形式。而动态的“信息人”则是静态“信息人”的升级,属于具有“数字属性”的社会人。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生物信息映射在数字社会中,而是要在数字社会中进行沟通交流、买进卖出、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于是便出现了动态的“信息人”。所谓动态的“信息人”,也就是线下生物人利用信息技术,操纵静态“信息人”实施一系列社会行为。动态的“信息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会产生合法或违法、盈利或亏损、道德或不道德等一系列结果,对物理社会中的生物人产生影响,这是仅具备身份属性的静态“信息人”无法做到的。并且由于数字社会的有痕化特征,各种行为更容易记录量化,例如在司法解释中规定网络诽谤转发500次,点赞5000次“积量构罪”的标准。因此,动态“信息人”与静态“信息人”的区别在于能否实施行为与产生社会后果。当人们以“信息人”的身份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时,正如吉登斯以“脱域化”形容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那样,数字化生存使得人们的生活跳出了物理场域,打破了地域、领域以及族阈的界限,数据和信息也逐渐变成了每个人不可分割的构成性要素,表达与建构着人的自然本性、社会角色与个性特征,人类的存在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数字属性”。(摘编自龚向和《人的“数字属性”及其法律保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技术革命使人自身获得极大解放,科技重塑了生产生活方式。B.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普及,在一个角落实施操纵,就会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产生后果。C.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前,“生物人”一直是人类认知中自身存在的形式之一。D.静态“信息人”既有助于辨识特定生物人的身份,也能对其性格、习性进行汇总。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引起下文,在论述科技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本性会发生何种变化的问题。B.文章论述“信息人”的两种存在形态时,既有理论上的阐释,也有事实上的支撑。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意在论证动态“信息人”更能体现“信息人”的特点。D.文章第五段与开篇呼应,得出数字化生存使人类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下背景展开论述,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视野开阔。B.数字化生存能打破时空限制,可以让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便捷,也会带来许多挑战。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属性将成为人的主要属性。D.动态“信息人”在数字社会中进行社会活动时,应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督保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材料二: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4.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B.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6.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很很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涌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聒噪”等描写,既体现了兀鹰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D.文章最后,“我”把纸币给这个红发乞丐,他却将纸币弹到空中,这一情节从侧面暗示红发乞丐落魄是因为过于高傲性格。8.对比手法的应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对比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分别分析其作用。9.毛姆的小说向来以构思巧妙著称,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构思技巧。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康十年冬十一月,诏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幽、冀名儒,多往归之。惠帝永熙元年冬十月,以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永兴元年,初,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将兵在邺。渊子聪骁勇绝人,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候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欲与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邺告之。冬十月,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渊谓群臣日:“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刘宣等请上尊号,渊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王。”于是即汉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上党崔懿之、后部人陈元达皆为黄门郎,族子曜为建武将军。元达少有志操,渊尝招之,元达不答。及渊为汉王,或谓元达曰:“君其惧乎?”元达笑曰:“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其后,渊果征元达。元达事渊,屡进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知也。曜生而眉白,目有赤光。幼聪慧,有胆量。早孤,养于渊。及长,仪观魁伟,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好读书,善属文。铁厚一寸,射而洞之。常自比乐毅及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重之,曰:“永明,汉世祖、魏武之流,数公何足道哉!怀帝永嘉二年冬十月甲戌,汉王渊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凤。宗室以亲疏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功伐悉封郡县公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B.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C.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D.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冀名儒,多往归之”与“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B.“且可依高祖称汉王”与“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依字含义相同。C.“好读书,善属文”与“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两句中“属”字含义不同。D.“数公何足道哉”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渊待人接物十分真诚,从不吝啬自己的财物,而且乐于施舍给别人,匈奴五部的豪杰、名儒都去投靠他。B.刘渊模仿汉朝建国号为汉,登上王位,大赦天下,册立王后,还祭奠汉宗汉祖。C.刘曜生有异相,自幼聪明,很有胆量,喜爱读书,文武双全,虽不被众人看好,但独得刘聪赏识。D.刘渊分封宗族异姓之人时均依据一定的标准,宗室之人为郡县王,异姓之人为郡县公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渊子聪骁勇绝人,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2)元达事渊,屡进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知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开头透露了在节日中词人的心绪,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相映衬,表现作者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和后文“无人知此意”相对比,更突出眼下的落寞。C.“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这正是词人自己心灵的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最后三句写出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对屈原的怀念,与诗词开篇中“楚词”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5.本词和杜甫的名篇《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系从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胎而来。(2)《氓》中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凡事都有底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出新出彩,不仅是春晚的艺术追求,也传递出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坚忍不拔、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力量。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震撼,更是穿越古今的一次“对话”。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让人__________。《忆江南》让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合壁团圆,观众在__________的画卷中品读经典,寻味江南。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亮相春晚,不仅让人领略到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也让人感叹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种种,随着中国瓷器、丝绸传入到西方后,让西方人倾倒。虎年春晚,就是不仅告诉我们要做到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自信的基础上还要传承。(),凭借着“虎”的力量,必将在虎年虎虎生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革故鼎新耳目一新惟妙惟肖博大精深B.守正创新焕然一新惟妙惟肖波澜壮阔C革故鼎新焕然一新栩栩如生波澜壮阔D.守正创新耳目一新栩栩如生博大精深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之一B.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也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C.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文明,它也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之一D.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