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5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11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10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9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0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06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6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5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5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0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02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16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2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16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2001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1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0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0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1999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1998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199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1996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
2015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2.行政和管理3.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4.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5.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二、简答题1.管制型政府的行政职能模式。2.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是否具有结构性特征,为什么?3.简述行政活动中的利益协调。4.简述公共预算的目标。5.行政紧急权的法律规范手段。6.公共行政研究的批判主义取向。三、论述题1.黑堡宣言中:“公共行政不应该在有权力的立法会议或民选官员面前退缩,相反,公共行政是…的合理的治理”请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2.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议推出权利清单,权利清单就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依法界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用清单的方式列出,清单之外的职责与权限一律不得作出。请根据相关的行政学知识及原理评述权利清单制度。
201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考试代码:933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1.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2.绩效预算与绩效管理3.标杆管理和目标管理4.行政规制与行政许可5.跨域治理与多中心治理二、简答题(每题10分)1.人事行政中的功绩制原则。2.如何理解自由裁量权。3.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4.垃圾筒决策模式。5.公共危机的周期。6.古典行政学重视对行政管理原则的归纳。西蒙认为所谓行政管理原则不过是行政谚语(格言),你对此有何观点?为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0分)1.如何理解公共行政中的“公共”。2.大部制改革。
2013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考试代码:933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1.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答:(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2)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先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2.绩效预算与绩效管理答:(1)绩效预算是一个将资源分配与可评价信息相联系的预算模式。它要求政府机构对其使命、目的、和目标进行战略性规划并制定绩效计划,同时提供一个可量化的评估系统,进而对绩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调整未来的预算,进而实现以结果为中心的管理。(2)在工商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美国学者罗伯特·巴克沃认为,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交流的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管理者及员工都融人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3.标杆管理和目标管理答:(1)标杆管理: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2)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4.行政规制与行政许可答:(1)行政规制是对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的规制政策制定者和
执行者的规制,即对规制者的规制。OECD的定义是政府出于收集信息或者干预个体的经济决策的目的,在文件起草或者行政形式上对市场主体提出的规则要求。(2)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以颁发特定证照等方式,准许相对人行使某种权利,获得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许可含有准许、允许或授权的意思。在法律上指一方允许另一方从事某种活动。在不同的部门中,许可的涵义并不相同。民事上的许可通常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关于特定民事权利的有条件使用行为,如土地所有人允许他人通过或使用其土地的行为。当许可人为行为主体,许可目的出于行政管理需要时,就形成了行政许可。这时,行政许可就表现出与民事上的许可不同的特征。5.跨域治理与多中心治理答:(1)跨域治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社会,基于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追求,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这种治理关系的实现可能是基于法律授权、地理毗邻、业务相似或者治理客体的特殊性,通过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谈判、协商与合作,实现公共事务治理的良好绩效。(2)多中心是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多中心意味着无中心,对应着单中心,反对权力的垄断和集中化。多中心治理体制存在许多决策中心,他们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二、简答题(每题10分)1.人事行政中的功绩制原则。
答: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治理原则。(1)功绩制原则主要表现在:①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作为考核、评价公务员的标准,作为公务员,升降的重要依据;②以工作实绩和贡献的大小,作为公务员享受工资待遇的主要条件,对考核连续多年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可以提前晋升级别,越级晋升职务,而在年度考核中不称职的,不得晋升工资,而且还要降职。(2)功绩晋升制是指以工作实绩作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的晋升制度。最早实行功绩晋升制的是英国,后来功绩晋升制被许多国家仿效。(3)功绩晋升制的具体做法各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遵循下列程序:①公布职务空缺和任职条件;②通过一定方式产生预选对象;③对预选对象进行考核;④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晋升对象;⑤正式履行任命手续。(4)在这些程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考核因为功绩晋升制的精髓是以工作实绩作为公务员晋升的主要依据,而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只有通过科学的考核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5)实行功绩晋升制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将其作为功
绩晋升制的基础,有的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以确保考核的顺利进行。公务员的晋升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2.如何理解自由裁量权。答:(1)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2)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的行政权力。(3)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其实质是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制度标准和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的一个过程。3.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答:(1)责任政府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法理念,是指具有责任能力的政府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就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政府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2)现代责任政府理论强调,责任政府的核心特征应该是责任政治。责任政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分析:
①狭义的理解为责任内阁制政府,即行政机关由代议机关产生并对代议机关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②广义责任政治,指人民能够控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使其对公共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形式。责任政治的责任就形式包括:a.法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因违法而承担相应法律后果;b.政治责任不一定要违法才构成责任后果,责任主体在政府工作中,因违反道德或政治上的约定均可以构成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主要体现在官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负的责任。(3)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方面理解责任政治,作为责任政府,都必须迅速、有效地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①在行使职责过程之前,要有所交待,向公众解释这么做的理由;②在完成职责后,如出现差错或损失,应承担道义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行政上的责任;③选择正确的责任形式,做到罚当其责。一个政府只有在其能够保障社会利益,促进实现社会意志所提出的目的,真正履行其责任时,才是合理合法的。4.垃圾筒决策模式。答:(1)垃圾桶理论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是从组织的一系列决策指定中产生出来的,该模型认为,企业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2)垃圾筒决策模式模型特征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清楚,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的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的流动性,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④四股力量垃圾筒模型认为,如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a.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第一,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第二,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第三,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b.解决的方案的速度;
c.决策参与者;d.决策的机会。5.公共危机的周期。答:(1)公共危机是指由于缺乏准确预测和有效预防而发生的某种突发性事件,对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对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明显危及公共安全,需要政府动员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危险事件。(2)从其生成到被消除,公共危机一般经历五个发展阶段:①潜伏期;②爆发期;③持续期;④解决期;⑤善后期。(3)在目前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公共危机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①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不断增多,公共危机发生变得更加频繁;②公共危机的种类日渐增多,危害性呈增长趋势;③公共危机信息扩散速度加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④单一型公共危机事件减少,复合型公共危机事件增多;⑤地区性危机事件减少,跨国性的危机事件增多。6.古典行政学重视对行政管理原则的归纳。西蒙认为所谓行政管理原则不过是行政谚语(格言),你对此有何观点?为什么?答:(1)行政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①强制原则: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执行更是国家意志的具体实施。因此,国家意志的强制力决定了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显著强制
性的管理活动;②准确原则:贯彻准确原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a.必须准确地贯彻执行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b.必须准确地贯彻实施行政目标。③迅速原则:在行政执行中贯彻迅速原则,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理解:则。a.行政拨决策的迅速特征决定了在行政执行中必须贯彻迅速的原b.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加快,竞争日益激烈,更需行政执行雷厉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执行越迅速、敏捷,越有利于争得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c.在行政执行中贯彻迅速原则的主要内涵包括:第一,行政执行要按行政决策要求的时间和节奏进行的。行政决策一经作出,行政执行应立即启动。第二,行政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必须迅速稳妥地临机处理各种事务。④灵活原则行政执行必须遵循灵活原则,这既是行政管理富于创造性活动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准确圆满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操作要求。三、论述题(每题20分)1.如何理解公共行政中的“公共”。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利和程序进行活动,必须依法行政,有效行政。(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同,用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更多地概括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点。(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它对执行宪法和各种法律负有法律责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一种普遍特点,即使是议行合一的行政体制也有这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中,强调公共行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本身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政体思想的一种反映。它一方面与封建君主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相区别,另一方面与私人行政相区别。2.大部制改革。答:(1)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推行的“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①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②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③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3)大部制改革的改革原则①回应性调适原则a.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b.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c.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d.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②总体性统筹原则a.总体统筹职能设置;b.总体统筹权力配置;c.总体统筹各种关系;d.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③系统性集中原则a.整合职能;b.整合权责;c.整合机构;d.整合机制。
④制约性协调原则a.国务院整体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b.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c.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⑤总揽性分别原则a.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b.实行分层要求;c.实行分类指导;d.实行分步实施。(4)大部制改革的若干问题①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②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④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⑤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2011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10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9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南京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考试代码:933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一、比较以下各级概念,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或关系(每题10分,计50分)1.行政组织的职能机关或派出机关答:(1)含义不同行政组织的职能机关是指各级政府中负责管理某一专门行政事务的执行机构,是领导机关的部门机关。此外还包括权限与部门机关大致相当,但规模小于部门机关的直接直属机关和间接直属机关。行政组织的派出机关是指一级政府机关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其管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而是由一级政府委派,代表一级行政机关在特定地区实施管理的机构,例如地区行署等。(2)作用不同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职能机关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服从和接受上级领导机关的指挥和领导;对下进行工作指导和业务监督。设置派出机关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一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以维持该辖区的正常秩序,促进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同职能部门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中枢,虽然表面上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行政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行政实权主要掌握在部门机关中,它们有时会遵循部门利益原则和本位主义原则,在“承上启下”过程中大打折扣,结果自然会导致我国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痼疾——中层梗塞和互相扯皮。而在增加派出机关的同时,增加了一个行政层次,延长了决策流程,甚至助长了官僚主义,妨碍精干高效原则的贯彻。当然,这要视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对于一些中小城市来说,设置派出机关也可以成为减少行政层次的改革措施。所以,在行政组织的职能机关和派出机关的设置过程中,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克服弊端,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层级制与职能制答:(1)二者的含义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从纵向上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辖的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形成有效的层级节制关系;但其管辖范围自上而下逐层级缩小。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辖的业务内容不同,但管辖范围大致相当。(2)优缺点比较采用层级制,由于各级行政首长业务性质相同,便于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和行动;但是,如果不同时采用职能制,就会导致各级行政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繁,难于处处精通,事事胜任。而职能制的优点,在于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行政首长不至于因管理事务过多而顾此失彼,进而可以提高行政效能;不过,职能制不能离开层级制独立存在。
(3)二者的关系及在现实中的状况在组建行政机关时,一般都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动态行政过程中,层级制和职能制主要体现为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我国各级政府组织普遍存在着层级过多、管理幅度过大现象,是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互相扯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层级制和职能制虽然是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方式,但它自身并没有自我控制机制,因此,层级制和职能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层级法定和部门法定,即根据行政职能状况和行政业务量,按照层次最少、幅度最小的原则,设置各级政府的行政层次和管理幅度,并用法律或法规加以规范化。3.选任制与委任制答:(1)选任制是通过选举来确定录用对象的一种制度和方法。西方国家的政务类公务员中的各级行政首脑,一般都是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我国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组成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他们是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决定的。选任制的特点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公务员,一般都担任政府要职,是国家公务员中的“核心成员”,对他们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获得相应范围内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他们任职的最基本条件。对于这类公务员的任用,主要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来解决。选任制公务员都有任期。坚持和完善选任制公务员的任期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委任制即由任免机关(一般为上级机关)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直接确定任用人员,委派某人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委任制的
特质是由上级机关或首长直接决定任用人选,充分体现上级机关和上级首长的用人权。西方国家政务类公务员除民选官员外的政务官,大多以委任制形式任用。高级文官中的一部分,也通过委任制任用。委任制任用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权力集中,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效率很高,有利于用人与治事的统一,有利于提高领导权威和贯彻执行行政命令,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特定作用。这种任用方式的最大缺陷是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和竞争性,通过委任的政府官员又往往无任期规定,所以容易产生人事关系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4.行政效率的政治价值与社会效益评价答:对行政效率的政治价值与社会效益评价是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的具体内容。(1)二者的含义行政效率的政治价值评价,就是要考察行政管理中效率能否正确地体现国家意志,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方针和政策,并在这种考察的基础上,对行政效率是有效还是无效作出评价。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评价,就是要考察行政管理的效率是否与国家、社会的基本利益相一致,能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一致,能否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有效的利益。(2)应注意的问题①评价与国家的性质密切相关在进行行政效率的政治价值评价时,由于国家的法律、方针和政策只是国家政治价值体系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国家的政治价值体系又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
价值体系,因而对行政效率在政治价值方面的社会性评价也存在着根本区别。②评价时处理好多重关系在对行政效率进行社会效益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应尽可能促使行政效率的提高,既有利于长远利益的增长,又有利于当前利益的增长,既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增长,又有利于局部利益的增长。当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5.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答: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以行政决策的先进程度为标准对行政决策所作的一种分类。经验决策是指根据决策者个人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工作经验进行决策。科学决策是指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按照科学程序,采用现代决策技术进行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1)产生的时代不同经验决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存在,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按照美国决策理论家赫伯特·A·西蒙的看法,经验决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18世纪以前的整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指18世纪以后至19世纪末。第三个时期是指20世纪初至四五十年代,其特点是出现了专门化的决策组织。科学决策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方面对于管理来说,决策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而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要凭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越来越困
难。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决策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2)决策主体的构成不同经验决策的主体构成主要是决策者个人。个人决策即决策者仅凭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经验进行决策,是经验决策的基本特征之一。个人的经验和才智是经验决策的主要依据。科学决策则不同,决策主体的构成一般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即一个决策集团。在现代科学决策中,一项重要的行政决策,往往不是某个人做出的,而是一个决策集团制定的。集团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之一。(3)决策过程的表现形式不同经验决策由于是一种个人决策,因而其决策过程往往表现于个人的思考和决断,既没有一定的程序,也没有普遍的模式。现代科学决策则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实现决策的程序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一项本质要求。(4)决策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经验决策所凭借的手段仅仅是决策者个人的思考和判断;而现代科学决策则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其中包括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也包括自然科学,如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决策。该点区别最为重要,方法的先进程度是区分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基本标准,而方法是否先进又主要是由决策是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决定的。二、简要回答和分析下列问题(每题10分,计70分)1.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目标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人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加人WTO以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变行政职能,为推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有利的条件。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目标是:(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行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还给企业;(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强化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行政职能运行的法制化。2.行政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并作简要分析。答:做一个行政领导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指:(1)计划和决策能力行政领导者要善于提出行政目标并根据行政目标和手中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作出统筹安排,制订出实现行政目标的实施方案,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
(2)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行政领导者要善于根据任务的需要组织人员和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合理配备人员,协调好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然后指挥整个机构和全体成员协调一致地行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工作。(3)创造能力行政领导应模范地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同时也要有开拓精神和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将国家方针政策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本地区的发展目标,加速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向新台阶。(4)应变能力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原先制订的计划、方案常常会与变化着的现实发生不一致,还可能出现情况变化,行政领导要善于沉着机智地处理各种问题。适时适当调整原有的决策和措施,还应准备好应急措施,随时应付不测、避免损失。(5)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行政领导者不仅要了解各个人的才能,知人善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潜力,注意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而且要学会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善于关心人、团结人、帮助人;作风民主,善于倾听各种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做好工作。3.风险型决策应具备哪些条件?答:(1)风险型决策问题是指这样一些决策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论决策者采用哪种方案,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2)一个风险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①存在着决策人所企图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②存在着决策人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③存在着不以决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④各种自然状态的损益是决策者可以把握的;⑤决策人虽然不能肯定未来出现哪种自然状态,但可以大致地估计出其出现的概率。4.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答:渐进决策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与满意决策模式相比,它对理性决策模式做了更为彻底的批评,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通过缓慢地进展小心地改变现实的过程,认为一切决策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因陋就简,修修补补而成的,主要内容有:(1)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渐进决策模式论者认为,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①现代决策分析过多地强调定量分析技术的重要性。②对于一项复杂的决策,分析是没有穷尽的,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的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因为决策者会受到时间和费用的限制。③决策还会受价值观的影响。(2)渐进决策模式的内容①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稍加修改而已。“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像个英雄人物,但他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的解决者。”按部就班的渐进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快于一次大的变革。采用这种渐进决策模式,既有助于保证决策过程的
稳定性,防止决策过程的大起大落;也有利于现行计划的连续性,使前后计划或决策相互衔接,顺利运行。②渐进决策模式论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强调在改变现状时必须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渐进决策模式是一种只适宜于比较安定和变化不大的社会环境的决策模式,一旦表明对以往的政策需要加以根本改变时,这种决策模式就显现出它的保守。5.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预算管理方面具有哪些基本职权?答:(1)根据我国现行预算法规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预算管理方面的具体职权包括:①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②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③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④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规定和命令;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6.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哪些内容?答:在拟订方案后,必须对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抉择最佳方案,从而形成决策。
方案的分析评估主要是对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作为选择行政决策方案的依据。一般说来,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决策方案进行条件分析,即该方案在当地是否具备实施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心理和伦理条件等等;②对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或代价分析,即分析该方案的实施需付出哪些代价、需花费多少成本。对行政决策方案的实施来说,其成本或代价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应包括政治代价、社会代价或成本等等;③要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后果进行预测,一个决策方案的实施有可能给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后果,这也应作为选择方案的依据;④对决策的效益进行分析,这些效益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对决策方案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综合评估,以便于对决策方案进行比较。7.我国行政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相比较,具有什么主要特点?答:行政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相比,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具有“派生性”、“执行性”、“垂直性”特点。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10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命令,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由此可见,我国行政组织在其产生上具有派生性,在运行机
制上则具有执行性、垂直性特点。三、论述题(每题15分,计30分)1.从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谈谈如何改进与完善行政领导方式。答:(1)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行政领导是组织者、指挥者和被组织者、被指挥者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形成行政领导活动必须具有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①在领导活动的这四要素中,领导者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团,他们是领导活动的主体、主导方面。“领导是关键”,充分指明了领导者的重要地位,领导者依靠自身的知识、专长、智慧、能力,运用一定的职权组织领导活动,带领整个组织和被领导者去实现既定的目标。②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客体,是领导者组织和指挥的对象,同时又和领导者共同作用于领导活动的对象。在任何社会里,被领导者总是多数,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不是被动的作用对象,而是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作用力量,不仅作用于领导活动的对象,也作用于领导者。领导活动不仅要依靠领导者的能力、水平,更重要的要依靠被领导者的能动性和觉悟程度。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尊重和依靠被领导者,一方面把被领导者的行动纳入所需要的轨道,另一方面又要为被领导者发挥创造性、完成自己职责提供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条件。③作用对象指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体,如国家、农村、企业、学校、军队等不同的机构、单位和行业。社会活动有政治、
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不同领域,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领导活动。认识领导活动作用的对象的特殊性,是进行正确的领导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④客观环境是领导活动的现实基础,包括与领导活动相联系的发生影响作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以及具体的上下左右的工作环境。领导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层次创造性活动,它要受到历史所形成的现实环境的制约,受到各种有利的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偶然事件的影响。因此领导者必须审时度势,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领导活动,使领导活动更符合客观规律、更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2)行政领导方式的内容行政领导方式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领导模式,可作不同划分:①按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可以将行政领导方式划分为:专断式领导方式、民主式领导方式、放任式领导方式。②按对行政权力控制的程度可以将行政领导方式划分为:集权式领导方式、分权式领导方式、均权式领导方式。③按行政领导者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方式划分为:重人式领导方式、重事式领导方式、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3)改进与完善行政领导方式的措施行政领导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领导体制、领导制度、领导者素质、领导班子结构、领导方式和方法、领导艺术等。领导方式对领导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改进和完善行政领导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优化行政领导的方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相信群众,关心群众,平等待人,充分授权,多采用民主式的领导方式,营造融洽、团结一致的组织氛围;②对于独立工作能力强、业务熟练、工作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应采用分权式的行政领导方式。③选用均权式的领导方式既可以避免集权式领导方式造成的官僚主义,又可以避免分权式领导可能造成的分散主义,比较有效。④放任式领导方式只适用于以往的科研等单位,而且应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⑤对于工作人员觉悟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情况,采用重人式的领导方式能创造最好的效果、最高的效率。⑥在工作环境较好,任务明确,领导者威信高、权力大的情况下,选用重事式的行政领导方式能提高工作效率。⑦人事并重式的行政领导方式比重人式的领导方式、重事式的行政领导方式更加有效。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实施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答:(1)行政监督的含义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2)行政监督的必要性行政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行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活
动的行为进行的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者的监督。这种监督的必要性来自国家权力需要监督的重要法则。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实行监督,具体必要性体现于:①)行政权力地位重要且范围广泛,需要加强监督行政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职能,是最直接、最广泛地实施国家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的一种职能。它范围广泛、内容繁多、涉及国家的人事、军事、外交、民政、公安、司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很大的行政管理权力。在国家三大权力(立法、行政、司法)中,惟有行政权在实质上还具有其他两大权力: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同时具有三种职能或三种责任:行政职能、准立法职能、准司法职能。在权力的行使上有两条经验或规律,一是孟德斯鸠说的人对权力的使用没有限度,一直用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滥用权力,即超出合法职权的范围。二是权力越大,管理范围越广,滥用权力的机会就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复杂化以及行政机构管辖权的不断扩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比起行政管理中的其他问题(效率、节省、合理化),将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②行政管理活动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需要加强监督行政管理是国家活动,它广泛涉及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行政管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对公众负责、公正无私、合法。也就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以人民的要求、利益为目标,他们的活动必须按法律的规定进行,而不能像私人组织那样去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尤其是现代国家里,社会的、经济的活动越
来越复杂,离不开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人民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也越来越多,怎样保证行政机构在对国家、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中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呢?那就只能通过对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人实施有效的监督。③行政管理主要是人、财、物管理,行政人员易受其诱惑。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虽有不少人励精图治,具有献身精神和服务精神,具有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高度责任心。但行政管理大量接触人、财、物,直接分配和使用国家的人、财、物。对那些有狭隘个人私利,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影响的人,他们很有可能会从满足个人的私利出发,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做出权钱交易的事情。西方学者大量的研究表明,官员的腐败是普遍的、恒久的现象,而且地方政府、基层官员的腐败最为普遍、最为集中,原因是基层官员直接支配钱、财、物的使用,直接进行各项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这些活动又缺乏公开性;还有其自身素质的原因,一般基层官员受教育的层次较低,对个人品德修养不够重视,也容易受社会不健康文化与思想的影响,经手大量的公共资金时极易被诱惑,因此腐败问题在地方基层更严重。(3)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①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是实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有力措施和保证。行政管理法制化,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依法设置行政机关和编制行政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和进行行政管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监督,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是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保证。②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是实现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政清廉的重要保证。加强监督,规范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为,对其违法违纪
行为,进行严格监督,严格奖惩制度,查办公职人员违法乱纪案件,制裁违法违纪者,才能清除腐败现象,保持政府公职人员廉洁自律,改善行政管理,建立良好政风。③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把法律、政策实施于民。行政监督机关和监督法规的任务之一,就是依法受理和处理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案件,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4)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措施由于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实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制度,主要是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和行政人员、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①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纪检机关的职能首先要加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特别是强化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的监督。其次要加强党政一体的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建设,增强力量,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关系,调动积极性,以查处违纪案件为纪检监察工作的中心环节,疏通信访渠道,强化举报工作。同时要加强公检法、审计、工商、海关等执法执纪部门的联系,形成查处案件的合力,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再次,须进一步研究和建立有效的监察领导体制。我国的纪检、监察、司法等监督体制目前大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因此仍存在权高于法、情大于法的问题。要使行政监督更加有效,行政监督体制应逐步向以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过渡。同时要理顺各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
职责的主次关系。此外,各级党的纪检部门、国家权力机关有关部门、政府监督部门和各级法律监督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才能有效地行使行政监督权,促进廉政建设。②完善监督制度和法规完善监督制度和法规是监督主体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法律化的关键。依法治国不仅要实现国家权力行使的法制化,而且要实现对行使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法制化。完善监督制度还包括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公开举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信访制度、公民参与制度和其他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人民对政务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和主要形式。③加强纪检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纪检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是实行有效行政监督的组织保证。在行政机构改革调整中,一是要加强监察机构和监察队伍的建设,扩大监察队伍;二是要提高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制定监督机关和监督人员内部制约、自身监督的制度和法规,完善监察人员自身监督机制的建设。
200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33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含答案)南京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行政管理学(433)适用专业:行政管理政治学一、比较以下几组概念,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每题10分,计50分)1.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答:行政体制是指为了实现国家行政权力而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不断改进和成长,目的在于确保国家行政权力的存续、运行和发展。政体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是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各种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关系的集合体。行政权力和行政体制的关系及其变革取决于一国行政环境的状况,特别是政治体制的状况。(2)政治体制不同决定中央与地方行政权力的配置和划分的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中央势力较强或有分权痛苦经验的国家,通常会把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为基于中央政府的授权或委托;相反,地方势力较强的国家,大多采用地方分权制度;也有中央与地方势力相对平衡发展的国家,采用均权制度或其他类似的行政体制。(3)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各项内容,都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进展,都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不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政治体制的其他改革就难以顺利展开。2.国家政权组织与行政组织答: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即国家为推行政务,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组建的行政机构体系。简言之,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行政机构体系。行政组织属于国家组织的范畴,是国家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它与其他国家机关具有共同的政治性质。但在其功能、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具有明显的“行政”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行政组织是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实施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工具,具有明显的政治统治意义。同时,行政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又有所不同,行政组织与政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相比,具有派生性、执行性、垂直性和强制性特点。(1)行政组织与政党组织相比,具有国家强制性特点。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职能,政党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不属于国家组织的范畴,不具备国家强制力,具有社会政治组织特有的性质和职能。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和组织的途径,执掌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机关实行有效的领导。但并不意味着由党组织直接行使行政组织的职权;任何“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都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和公共管理原则,都是现代法治国家或法治行政所不允许的。理顺党政关系就是从法律和制度上理顺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保证执政党组织和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各自的职能范围出发,行使各自的权限,履行各自
的责任,实现其政治与社会职能。(2)行政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相比,具有不同的职能和“派生性”、“执行性”、“垂直性”特点。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10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命令,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由此可见,我国行政组织在其产生上具有派生性,在运行机制上则具有执行性、垂直性特点。(3)行政组织与司法机关相比,主要是性质和职能上的差异,在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上,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宪法第126、131条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27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各级法院之间,不存在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同时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而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
民检察院、上级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主要是一种“业务”性质的领导,而国务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主要是一种“行政”性质的领导。3.理性决策模式与满意决策模式答:(1)理性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也被称为科学决策模型。①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②理性决策模型有下列基本内容:a.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b.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c.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d.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e.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
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③为了保证整个过程是理想化的,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a.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b.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c.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d.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e.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④理性决策模型的缺点:a.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不同的回答。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b.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要满足这一条件,就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不能进行决策。因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决策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定,而常常是在有了相关决策状况的基本印象后就作决策。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西蒙试图通过修正理性决策模型,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①前提假设:西蒙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佳准则,提出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准则。他认为求得最优解只有在数学上或理论上存在,即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存在,而在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其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三点:a最优的标准不一,因此一个完全客观的最优是不存在的。b即使存在最优,短时间内很难用完全的信息把它找到。c事物的不断变化,即使在长时间内找到最优,得到的最优事物的演变很可能不是最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要找出绝对的最优不仅不可能,而且就是获得也会因失去时效价值变得无意义。②基本内容:a.在决策时应确定一套标准,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的替代办法。若替代办法满足甚至超过了标准,则替代办法是令人满意的。与封闭的理性决策模型不一样,所选择的标准本身可以变化。一旦按原标准获取不到满意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则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原有标准。b.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导致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组织内因需要实行联合决策而冲突;个人对实际认识的差别会产生冲突,认识的差别还影响到冲突的程度;组织成员的目标不同也会产生冲突。西蒙提出了四种解决冲突的方式:要确定一个满足共同准则的解决问题办法;用劝说的方法,改变个人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一致;在目标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不可改变时,可采用协议方式;可使用权术来解决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因个人不能做出决定所引起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因组织冲突所导致的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后两种
方式。c.西蒙批评了那种对决策仅仅从狭义上理解的看法,指出把决策制定者看成是仅在关键的“拍板”时刻,在十字路口选定最佳路线的人,这是对决策做了歪曲的描绘。因为他们忽略了完整的全过程,忽略了最后时刻之前的复杂的了解、调查、分析的过程以及在此之后的评价过程。(3)理性决策模式与满意决策模式的区别在于:①前提假定是不相同的。理性决策模型的前提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有限理性模型的前提是现实生活过于复杂,人们只能遵循满意原则。②适用的范围也不同。理性决策模型过于理想化,适用范围并不广。有限理性决策还比较符合现实。4.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答:人事分类制度,以其分类方法而言,大体上有两种:一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即品位分类,其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资历、学历)和身份(如官职地位、薪金多寡);二是以职位为对象进行分类,即职位分类,其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职位的性质、特点及所需条件等。(1)职位分类是指公务员担任的职务和责任。把公务员的职位按照工作性质、业务内容、简繁难易、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区分为若干规范化的种类,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依据。公务员的品位分类是把公务员分成不同的品位等级,公务员既有代
表其地位高低、资格深浅、报酬多寡的官阶,又有代表其权力大小、职责轻重、任务难易的职位。(2)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相比,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优劣,概而言之:①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以公务员所在职位的:工作、责任为分类的依据,以工作的多少来定待遇,是按事设职,按职择人;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以公务员个人的资格条件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以品位的高低来定待遇。②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本人的等级就是所在职位的等级,职位变动,等级也就变动,等级是随职位而定,而不是随人走;品位分类制中,等级与职位是分开的,同样职位的公务员可能品位等级不同,而同样品位等级的公务员也可能职位不同,当职位变动时,品位却可以不变。③职位分类制中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品位分类制中则以品位等级定工资,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④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作用,利于专才成长,实行专才专用原则,非经考试合格,一般不得晋升,而且每一次晋升,几乎都得经过相应的考试,不能“一步登天”式地跨级晋升;品位分类制主要不以考试来确定是否晋升,比较注重公务员的资历,由下级升到上一级比较容易,而且可以有较大的晋升幅度。⑤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分类较复杂,职类、职系、职级、职等划分较多,办理职位分类的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品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只做大体上的分类,分类较少,较为简单,不需很高的技术性。
⑥职位分类制下,任何公务职位都经调查、评价和划分等级,都有规范性的职位说明,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但是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公务员流动与调转的限制条件较严格,流动与调转的范围也较小;品位分类制下,公务员的管理具有伸缩性,人事管理机构拥有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权限,但在品位分类制下,对公务员的管理带有更多的经验色彩和主观性。职位分类的优点,一般就是品位分类的缺陷;职位分类的不足,又往往是品位分类的长处。所以在人事管理中,这两种分类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趋势来看,实行职位分类制的国家正逐步吸收品位分类制的长处,简化分类结构和分类程序,强调适宜性和弹性管理,并重视人对职位的影响;实行品位分类制的国家也在吸收职位分类制的优点,力避“因人设事”的缺陷,注意让那些资历虽浅、学历不高但能力较强的人升迁到较高的职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5.行政效率与行政效能答:行政效率是指一个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总产出与行政总投入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效率与行政目标之间的一种关系,可用公式表述为:行政效能=行政效率×行政目标行政效率不同于行政效能,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对现代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效率与行政效能之间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行政活动方向与行政目标一致时,行政效率越高,则行政效能越高;相反,当行政活动方向与行政目标不一致时,行政效率越高,行政效能反而越低。同样,当行政目标正确时,行政效率越高,则行政效能越高;相反,当行政目标错误时,行政效率越高,则行政效能越低。前者说明的是行政管理的正效益,即有效性的行政管理;后者说明的是行政管理的负效益,即无效性或者效益为负的行政管理。由此可见,从行政效能的角度来看待行政管理活动,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佳效益,不仅仅要追求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正确的行政目标,牢牢把握行政活动的正确方向。从行政效能与行政效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行政效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行政效率的高低,即行政效能随行政效率的提高而提高。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在正确地选择目标的基础上,应主要地抓行政效率的提高工作。正确地选择行政目标的工作属于行政决策的内容。在有了正确的行政决策之后,行政工作应把重点放在提高行政效率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行政效率与提高行政效能是一致的。只有大力提高行政效率,才有可能使行政管理创造最佳效能,产生最大效益。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70分)1.简述C.L.巴纳德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贡献。答:巴纳德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和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社会系统的观点推进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一种协作,是有意识加以协调的系统。任何组织都包含三种普遍的要素: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沟通。(2)非正式组织理论。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没有正式结构、不定型的,往往也不能自觉地认识到共同的目的,而是在共同工作中自然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起着三种作用:从事正式组织难以或不宜沟通的信息、意见;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可以避免正式的控制,维持个人品德、个人自尊和独立选择。巴纳德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可以增强组织功能和使组织更有效率,所以行政主管人员要重视和创造条件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权威的接受理论。巴纳德认为,权威的来源和实质,不在于权威者或发出命令的人,而在于被命令者接受不接受。若被命令者不接受,也就不存在这个权威。所以行政主管者应力求使自己的命令被下属所接受或同意。(4)组织平衡理论。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存在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一个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协调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关系,不断将组织成员的贡献转换成满足,又利用满足促使组织成员作更多的贡献,这样才能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发展。2.按作用手段的不同,行政职能可分为哪些职能?并作简要分析。答:根据作用手段的差异,还可以将行政职能分为立法性职能、行政性职能和司法性职能。(1)立法性职能所谓立法性职能就是指行政机关在依据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进行行政
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也可以接受立法机关的委托,通过法定程序,就某一专门的领域制定法律、法规。行政的立法性职能是国家立法工作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行政的立法性职能是将行政管理活动规范化的过程,它是通过行政立法将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并且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以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体社会公众接受政府管理的特定行为方式。(2)行政性职能行政性职能是行政职能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通过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推行政令和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行政性职能具有很强的程序性,行政性职能的程序性是由行政活动本身的特征决定的。行政性职能还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与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的职权相联系的。同时,行政性职能还具有惟一性,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才享有行使行政性职能的权力。(3)司法性职能司法性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授权,执行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和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能。从过程的角度来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本身就是执法部门,正是由于它们的活动才将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转变为具体行政行为。另外,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各级行政机关又可以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进行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这涉及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各个方面。3.领导的构成要素以及每个要素的作用。答:领导是组织者、指挥者和被组织者、被指挥者共同活动的过
程。因此,形成领导活动必须具有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在领导活动中四个要素的作用不同,具体内容如下:(1)领导者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团,他们是领导活动的主体、主导方面。领导者依靠自身的知识、专长、智慧、能力,运用一定的职权组织领导活动,带领整个组织和被领导者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没有领导者,无从统一行动,整个活动就会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2)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客体,是领导者组织和指挥的对象,同时又和领导者共同作用于领导活动的对象。在任何社会里,被领导者总是多数,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不是被动的作用对象,而是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作用力量,不仅作用于领导活动的对象,也作用于领导者。领导活动不仅要依靠领导者的能力、水平,更重要的要依靠被领导者的能动性和觉悟程度。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尊重和依靠被领导者,一方面把被领导者的行动纳入所需要的轨道,另一方面又要为被领导者发挥创造性、完成自己职责提供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条件。(3)作用对象指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体,如国家、农村、企业、学校、军队等不同的机构、单位和行业。社会活动有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不同领域,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领导活动。认识领导活动作用的对象的特殊性,是进行正确的领导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4)客观环境是领导活动的现实基础,包括与领导活动相联系的发生影响作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以及具体的上下左右的工作环境。领导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层次创造性活动,它要受到历史所形成的现实环境的制约,受到各种有利的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偶然事件的影响。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领导者必须审时度势,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领导活动,使领导活动更符合客观规律、更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4.行政决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答:行政决策作为人类决策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决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1)行政决策有与其他决策活动相同的性质,即一般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决策活动的主体是人。决策活动是一种人的行为,无论是经济决策、社会决策,还是政治决策、行政决策,都离不开作为决策主体的人,即都是有意志、有思想的人的行为。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就无所谓决策。②决策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决策必然是一种需要作出决断的活动,这种决断活动离不开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属于人的意志活动的范围。但任何正确的决策,都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任意选择,而是以认识客观规律为基础的。人们只有先认识客观规律,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③决策是一个过程。决策作为人们一种有意识的认识行为和选择行为,并非决策者的“瞬间选择”,也不是决策者简单的“拍板定案”。一项决策的作出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直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2)与此同时,行政决策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决策活动所独有的特
点,即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决策活动是行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行政活动是与国家政权紧密相关联的,是国家统治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说来,是国家行政权所发生的一种作用,只有同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行政领导者)才是行政决策的主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团体或单位(如共青团、妇联和某些企事业单位)似乎有某种行政决策行为,但这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授权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这些团体或单位的独立决策行为。从最终的或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决策权仍属于授权者(即行政机关)。②行政决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事务等一系列行政活动。行政决策这一特点是由行政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活动作为政府对全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所处理的事务属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行政决策作为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然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典型故障简单频谱
- 六合区竹程小学“书香校园”创建汇报材料
- Java基础案例教程(第3版) 课件全套 黑马 第1-13章 Java开发入门 - 综合项目-黑马书屋
- 《电子科技大学》课件
- 金融入门知识
- 社会保险管理与员工绩效评估
- 智能化建筑布线安装协议
- 供水管道山地施工合同
- 互联网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
- 通信行业关联交易网络安全规定
- 【省级公开课课件】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公开课课件
- 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跟岗学习总结
- 中软统一终端安全管理平台v90使用手册
- 护理质量管理PPT通用课件
- 氨水岗位应知应会手册.docx
- AQ-C1-19 安全教育记录表(三级)
- 铝单板、玻璃幕墙建筑施工完整方案
-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易错题
-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质量控制制度
- 《常用医学检查》PPT课件.ppt
-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