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清单】1.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2.商朝(1)实行内外服制。(2)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时期(1)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2)原始民主传统:商周政体中,君主权力并不绝对,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国家遇到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考点清单】4.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政治变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考点清单】3.郡县制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4.文书制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确保政令能够送达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时期三公九卿汉初承秦制设中朝汉武帝削弱相权尚书权力逐渐增大西汉晚期尚书台东汉三公权力削弱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转移给皇帝亲信新的行政中枢【考点清单】(2)隋唐时期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并称宰相,在政事堂共同议政分工处理具体政务(3)宋元明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元分割宰相权力最高行政长官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设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废中书省和宰相清设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考点清单】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汉朝:a.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b.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②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智枝强的局面。③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2)隋唐时期: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沿用隋制。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考点清单】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宋元明清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宋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行省演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明初废行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后又向各省派巡抚、巡按;形成省、府、县三级制清清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省、府、县三级制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在中国诞生二次革命宋教仁案1913年《训政纲领》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召开“国民大会”1928年1948年【考点清单】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时期概况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全面抗战时期建设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7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挫折1976年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1982年(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清单】考点1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93年1982年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走上制度化轨道写入宪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考点清单】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考点2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背景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内容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促进民族交融,缩小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考点清单】3.北宋王安石变法(固封建,促富强)考点2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4.明朝张居正改革(维封建,缓危机)背景(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2)北部边境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3)庆历新政失败措施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影响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最终被废止背景(1)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加深(2)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措施(1)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2)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考点清单】考点2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1896年6-9月主要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清末新政1901年初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年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领域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冲击封建制度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政府自救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未摆脱内外困境大多失败评价【考点清单】1.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年)(1)内容: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2)结果: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1976年)(1)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2)挫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1)内容: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②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③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意义: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考点2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考点清单】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3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希腊概况公民大会(1)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2)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1)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2)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1)大部分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2)受监督,随时可被罢免和审判公民法庭(1)主要司法机关(2)公民陪审员达6000人之众,组成法庭审理案件1.雅典——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1949-1956年)2.斯巴达——寡头政治概况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30人,终身任职监察官(1)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连任(2)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考点清单】考点3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二)罗马概况执政官(1)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2)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元老院(1)由卸任的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2)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其行动公民大会(1)最高权力机关,但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2)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1.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制2.罗马帝国——独裁统治概况皇帝(元首)掌控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最高法官军队议员30人,终身任职【考点清单】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考点3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希腊2.政治制度1.中古西欧国家的特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存。英国一一议会君主制度法国——等级君主制形成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13世纪中后期,多次召开议会;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初,三级会议召开主要内容(1)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支持(2)议会向国王请愿要求改善统治王权借助三级会议实施统治影响议会权力逐渐增强强化王权【考点清单】三、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考点3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形式国家制度概况英国君主立宪制(1)17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2)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美国总统共和制(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2)1787年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法国议会共和制(1)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国(2)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3)经过数年动荡,确立共和制2.评价(1)积极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等。【考点清单】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1.选拔时期主要选拔方式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采用荐举制、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两汉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和征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资品,更部以此授官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制举和常举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时断时续明清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点清单】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2.管理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秦汉上计制(1)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2)地方: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隋唐(1)由吏部负责(2)唐朝以德和才为考核标准(1)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2)唐朝,道为地方监察区两宋制定严格标准(1)台谏合一(2)设路为地方监察区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考满和考察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封还驳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品级低,权力大)清朝京课,包括京察和大计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派御史巡按各省【考点清单】二、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1.科举制度的变化(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加设经济特科1898年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1901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以时务策命题蒙养学堂中小学堂大学堂省书院府学州学县学2.选官制度改革时间改革内容1901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5(1)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2)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考点清单】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1929年考试公务员制度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甄别1913年北洋政府时期1933年决定现有文官能否留任《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考试法》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主张确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考点清单】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不断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内部管理制度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1.干部制度2.公务员制度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标志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公务员考录法制化【考点清单】三、西方的文官制度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1.政治原因:近代欧美选官制度的弊端(一)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7一18世纪,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任免权。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3.社会因素: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4.直接原因: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英国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2.经济原因:近代社会对官僚的要求【考点清单】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1.近代西方文官的概念(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2.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官员分为两类:①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②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1855年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考点清单】考点4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1.考试选拔;2.中立原则;3.政府部长等政务官员负责制定政策,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4.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5.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四)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官员的任用和管理更加制度化,更加公开透明。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上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重难突破】突破1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1.过程

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一省制由皇帝任免,不得

世袭,行政效率高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加强皇权行政权与军权、财权分离,加强皇权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提升行政效率形成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唐宋以来的分权制衡的终结集权政治不断强化2.趋势: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重难突破】突破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过程

秦朝

郡、县

明清省、府、县2.趋势:加强中央集权。(1)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2)地方官僚制度围绕地方行政层级设置。中央只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主要长官。(3)行政区划分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东汉

州、郡、县

唐后期

道、州、县

路、州(府)县

元省、

路、州、县【重难突破】突破3西欧君主制度的演变及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1.西欧君主制度的演变(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总统制等。(2)在国家政体方面,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这些制度避免了少数人专政,使更多人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呈现出民主的趋势。(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从而防止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呈现出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趋势。

时间表现中世纪早期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地方领主势力强大王权与教会相互需要,共同维护统治这一时期,西欧政治呈现出王权与基督教会并立的局面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王权强化,新兴王权国家实力逐渐强大,进而与教会发生冲突。这一时期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渐产生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并完善;有的国家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2.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重难突破】突破4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1.相同之处

方式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标准才能趋势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影响追求公平与效益;促进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2.不同之处【重难突破】突破4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3.启示(1)人才是国家的财富,要重视人才,公平选拔人才。(2)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与考核,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3)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4)制度建构要立足于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突破5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考核监察优点①方法与法规完善②重德尚能③据结果奖励激励④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①机构设置传承有序②法规系统完善③与日常教育监督紧密结合④重视舆论监察缺点长官意志、官官相护流于形式、考核失实宽严不公、考语空泛不论成绩唯凭年资等①监察繁密②多头监察、叠床架屋③受封建政治兴衰与人治影响极大1.【22·23下·辽宁·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分析】B2.【2023·广东·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典例分析】D3.【2023·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分析】B4.【2023·海南·高考真题】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典例分析】(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答案: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旨在通过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反映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D5.【2023·海南·一模】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答案:据材料表明,甲午战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认识到西方之强在于政体之善;他们对于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的内在统一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认知,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西方政制之分权之优,并没有强调尽改全国政体,排除B项;材料主张顺应世界大趋势,并没有提出法治至上,不涉及建立法治国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照搬日本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分析】A6.【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据材料“1910年”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故选D项。【典例分析】D7.【2023·浙江·高考真题】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典例分析】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答案: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②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时边区政权结构中有参议会、边区政府,而且边区政府的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正确;④边区的政权结构这是适应当时民族解放战争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正确,D项正确;①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中产生边区法院,三者并非并立制衡关系,错误;③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8.【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民主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典例分析】D9.【2023·山西忻州·模拟预测】公元前4世纪,九执政官是雅典最重要的官职,分管军事、宗教和司法等相关事务。但他们就职前须先经五百人议事会初审,之后还必须通过陪审法庭的复审。这一举措(

)A.体现了古代分权制衡原则的运用 B.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C.是原始行政程序繁琐的典型表现 D.促成了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到来答案:根据“但他们就职前须先经五百人议事会初审,之后还必须通过陪审法庭的复审”等信息分析可知,古代雅典注重对执政官的选拔,这有利于防止权力腐败,B项正确;分权制衡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行政程序繁琐,而是强调注重执政官的选拔,以维护民主政治,排除C项;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迎来了顶峰,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分析】B10.【2023·江苏·高考真题】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答案:根据题干时间“1835年”、“禁止《奴隶之友》等刊物进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事件是美国南北战争前较具影响力的事件,当时美国国内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争论不断,废除奴隶制的呼声和势力日渐高涨,这些都导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锐,A项正确;美国政党政治主要是民主党、共和党之间的竞争,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美国南北战争开始于1861,题干时间是1835年,此时废奴时机尚未成熟,排除C项;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二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分析】A11.【2023·山西吕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者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说明:

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筛选进化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几率优选型的特点是: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摘编自何成刚《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教学中的应用》【典例分析】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螺旋推进型史实: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唐朝: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在摇摆波动中不断强化。解读:秦朝全面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发展趋势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汉代颁布推恩令和划分州部,分设刺史监察、宋朝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期间虽有过汉之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和削弱。但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出台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基本上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行省制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得到优化,明清两代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创制了督抚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更有效的管辖,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自此,国家再没有出现大分裂。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典例分析】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筛选进化型史实: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法家代表韩非主张法、术、势,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历史发展趋势:治国理政思想由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解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统治者基于富国强兵争霸兼并战争的现实利益考量,冷落儒家和其他家的思想,重视和践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最终由改革最彻底秦完成了统一。完成统一后,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秦汉王朝更迭后,汉初国家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道家思想一度兴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被统治者接受并把儒家思想置于独尊地位,儒家治国理政思想自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典例分析】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几率优选型史实: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分开展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公元前230-前22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历史发展趋势:秦国崛起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王朝解读:战国时期,秦国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即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当时的其它的诸侯国,也都在顺应大势变法图强。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国力强盛,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力量也异常强大,都有统一的可能性,同样也代表了当时的历史必然性。秦最后完成统一,取决于秦统治者的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物质基础雄厚;秦赵之间赌上国运的长平之战,秦国最终取胜等诸多的因素。秦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典例分析】解析:设问要求列举四个与材料中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实史实,并对这些史实反映的历史趋势进行解读。据材料“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可知,可选择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三种模型进行举例和解读。如选择螺旋推进型,可结合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举例,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出螺旋推进,可选择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唐朝、宋朝、元朝中央与地方的史实进行论证。可进行论证如下:秦朝全面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发展趋势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汉代颁布推恩令和划分州部,分设刺史监察、宋朝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期间虽有过汉之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和削弱。但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出台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基本上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行省制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得到优化,明清两代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创制了督抚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更有效的管辖,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自此,国家再没有出现大分裂。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典例分析】解析:如选择筛选进化型,可结合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发展进行举例,中国古代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和秦朝选择了法家,汉初选择了黄老之学,汉武帝选择了儒家,此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可进行说明如下: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统治者基于富国强兵争霸兼并战争的现实利益考量,冷落儒家和其他家的思想,重视和践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最终由改革最彻底秦完成了统一。完成统一后,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秦汉王朝更迭后,汉初国家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道家思想一度兴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被统治者接受并把儒家思想置于独尊地位,儒家治国理政思想自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典例分析】解析:如选择几率优选型,可结合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减少,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之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基本史实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战国时期,秦国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即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当时的其它的诸侯国,也都在顺应大势变法图强。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国力强盛,赵国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