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最新版整理ppt传统的道德学说深深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内涵是丰富的,学者们有不同的概括。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2最新版整理ppt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三、义利关系四、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3最新版整理ppt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4最新版整理ppt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左传》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来源。5最新版整理ppt直接提出此价值观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最新版整理ppt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在此,主要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7最新版整理ppt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的一贯特点。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8最新版整理ppt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

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道德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9最新版整理pp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可以包括三个层面,即要有志向、人格和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鸿鹄之志,要有伟大的胸襟。翻开中国文化史,仁人志土的豪情壮志无不跃然纸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10最新版整理ppt“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曹操《龟虽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远大的志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富于开拓,才拥有了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11最新版整理ppt在人格和道德的修养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儒道两家影响,形成了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或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必然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外儒内道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模式,又是一种实践方式或人生哲学。12最新版整理ppt“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个体生命的最大拓展,但它必须以修身为前提和出发点。如果“兼济天下”受挫折,那么就可以“独善其身”,仍回归到自我的道德与人格的完善,这与道家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有较大关联。这种儒道互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人们的身心乎衡,体现了人生进展的有张有弛,张弛相融的生命哲学。13最新版整理ppt如何评价古人的这种价值观?(作业)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讲;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从情商理论来看;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14最新版整理ppt消极影响:从传统社会来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个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仿佛就只有走从政当官这条路。商朝的乡举里选,周朝的取士制度,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汉文帝和汉武帝的求贤诏,曹操的求贤令,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以降的科举制度,基本都是为政府选拔官员,而不是选拔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用人制度必然影响着中国古代很多优秀人才去争着从政,把从政看作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15最新版整理ppt时至今日,传统文化的官本位思想仍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比如,一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马上封给专业技术人员一官半职,以“封官”来抬高知识分子的地位,这不仅造成不少的人才浪费现象,而且也扭曲了知识分子的心灵。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16最新版整理ppt“官本位”,即官权本位、权本位、“拜官”主义等。“官本位”就是以官权作为基本价值尺度衡量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也就是把官权作为社会的中心,认为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权,就什么都有了。17最新版整理ppt“官本位”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官值至上。即官员拥有几乎最高的社会地位。职务终身制,官员职务只升不降,保值增值,难有贬值,向官员投资稳赚不赔,人们对公务员、官员位置趋之若鹜。

2.官权至上。即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可以超越规划、文件、政策甚至法律法规,形成权大于法的现象。3.官利至上。即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高高在上,必须维护,不得损害。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度如何,往往取决于是否触及领导者的利益。18最新版整理ppt4.官话至上。即领导的话就是真理,就是行为准则。干什么事情都要看领导脸色,观察领导的直接态度。领导说一,绝对不能说二,领导的一个否定马上就得转弯。即使是领导说了错话想纠正也要见机行事,委婉、委婉再委婉。5.官好至上。小到各个单位、机关的日常管理与建设,大到地区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都要看领导者的好恶。19最新版整理ppt“官本位”的危害有以下一些:1.危害政府执政能力。在“官本位”的影响下,严重腐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作风,严重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严重影响政府的执政能力、行政能力。一把手绝对说了算,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造成决策失误。一定时期内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分配利用,难以使社会优秀分子更多地集中在实业领域、科学研究开发部门、教育行业等。急功近利,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等等。20最新版整理ppt2.危害民主和法制建设。在“官本位”的影响下,一切决策和决定不是看客观实际怎样,群众拥护不拥护,而是视官阶的高低而定,这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导致人治存在,必定严重影响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制建设。21最新版整理ppt3.造成社会不公、社会不稳定。一是使大多数普通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难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和机会,导致他们与政治活动无缘。二是按权分配、权钱交易,使整个社会迅速两极分化。三是官民等级破坏了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关系,致使党群和干群关系恶化。22最新版整理ppt4.败坏社会公德和社会风气。官员是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其行为对百姓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然而,当前社会存在的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之习气,色迷心窍、包二奶、养小秘之行为,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作风,与这些人的思想道德颓废、“官本位”问题严重不无关系。23最新版整理ppt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伦理道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序,是传统中国人的共识,成为中华民族普通的、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24最新版整理ppt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除了封建律条以外,统治阶级特别重视道德教化,并且以伦理道德作为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纽带。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25最新版整理ppt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是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是指个人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由己推人,由个人推及到社会,孔子认为,就连整个社会的治理也要依靠道德,即“为政以德”。26最新版整理ppt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首创“五伦”之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思是说,人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如果没有道德教化,仍然与野兽差不多,所以圣人才让契来做司徒的官,用五伦来教化人民。孟子还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在孟子的基础上,董仲舒为了与五行相配,又加上一个“信”,构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27最新版整理ppt战国时韩非曾提出“三纲”的思想,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认为“此天下之道也”。到了汉代,“三纲五常”已成为统治阶级调整和维护封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并且逐渐渗透到社会心理的层面。随着历史的积淀,“三纲五常”作为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由最初的他律,逐渐转化为自觉不自觉的自律。28最新版整理ppt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并由此推及到整个国家。“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在“三纲”中,其中有两“纲”是维系家庭伦理的。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家庭的扩展,国家实际上就是个大“家”。29最新版整理ppt因此,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称政府官吏为“父母官”或“官老爷”;反之,官吏称自己关心百姓为“爱民如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直接决定了家长制是传统家庭的组织原则和伦理原则,扩大到社会,就是“君为臣纲”。皇帝扮演着整个国家主宰的角色,拥有不受任何节制的权力,是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的绝对权威。在皇帝心目中,联即国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君为臣纲”直接反映了传统的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专制本质。30最新版整理ppt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其本质特征是在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来调节和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上下贵贱、尊卑长幼,在伦理自律的同时,以特定的礼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此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31最新版整理ppt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上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去分析和评判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友兄悌弟,舍生取义,讲究信誉。如果忠孝不能两全,则舍孝取忠。这也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既是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以忠君爱国为最终、最高价值取向的。32最新版整理ppt实际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教化,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风情习俗、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国人已习惯于用道德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它不是外在强迫,而是内心的自觉。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已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只须循此而为,而无须究其根由。”(张立文)33最新版整理ppt这种道德自律对于个人来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是道德自律后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是塑造至人、圣人、真人和完人的必由之路;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34最新版整理ppt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中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积极意义来看,传统文化讲究伦理道德,强化了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的既定秩序,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35最新版整理ppt从消极方面来看,传统伦理道德不是从平等的角度去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是体现出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严格等级差别,甚至性别歧视。这种差别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阶级性、专制性和非人性的特点,它扭曲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异化,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腐朽,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成为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桎梏。36最新版整理ppt由此就可以理解鲁迅为什么要用“狂人”之口,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仁义道德”中的“吃人”本质了。同时,传统伦理道德比较重家庭,轻个人;重共性,轻个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重折衷与调和,甚至是失去个性,不讲原则的愚忠愚孝也被人赏识,对此稍有反抗就会出现“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果。37最新版整理ppt三、义利关系“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38最新版整理ppt道德与物质利益,何者更为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属于哲学中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集中表现为所谓的“义利之辩”。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认为义重于利、崇义贬利的价值取向始终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民间俗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干金”就反映了人们的这一价值取向。39最新版整理ppt有个故事说;在一幢国际大厦里,住着许多国家的人。大厦失火了,犹太人首先背起钱袋跑,法国人首先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先把老母背出去。这也说明中国人重伦理轻功利的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在孔子时代就定下了基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则趋于极端,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0最新版整理ppt迨及宋明,理学家们把贵义贱利的儒学传统推向戕害人性的阶段。在他们看来,所谓“义”,是指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仁、礼、孝、悌、忠、恕等;所谓“利”,是指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和实际功利。他们认为,人生价值中,道德生活是最高尚的,对道德生活的追求是实现人生最高目标和价值的惟一途径,因此,道德生活绝对高于物质生活。41最新版整理ppt千百年来,中国人表现为羞于谈“利”,似乎一谈到利益问题,人格也就从此渺小,把道德生活和物质生活看作水火不相容的东西,这实际是传统思想在义利关系上的一个认识误区。这一偏见,对后来的文化走向,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某些思想、政策导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2最新版整理ppt特别是“左”的时期,为了弘扬“革命道义”,把发展生产、注重经济、关心生活都列入“见利忘义”的表现。在付出了不堪回首的沉重代价之后,人们终于感到了重新审视这一传统观念的必要。究竟义与利何以注定要彼此冲突、此消彼长呢?孔子虽然是儒家学说及义利观的创始者,但对义利二字的含义却似乎没有说得更深。43最新版整理ppt倒是墨子和孟子,曾以非常透彻的语言,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义,利也”,义乃“国家百姓之利”、“人民之大利”!无论是认为“利从属于义”,还是认为“义从属于利”,这里十分清楚的一点就是:义利二者原本并不冲突。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44最新版整理ppt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和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天下人民追求利益的权利,绝不是不道德的。关键在于,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将人民的利益和全体人民、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统一起来。一方面,充分尊重并依靠人们自己实现自己合法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要保持这种追求与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的一致。这样才是义与利的高度统一。45最新版整理ppt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辩”主要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内部的论争,其基本特征是义利统一兼顾,但主要表现为“重义轻利”。义利关系中的“义”,表面上是指精神层面的道义,而实际上是指社会或国家的公利;义利关系中的“利”则主要体现为个体物质利益或个人功利。46最新版整理ppt由此可见,“义利”统一实际上是注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重义轻利”实际上是先公利,后私利。因此,每当历史处于危急关头,当义利不能兼顾时,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都能够从国家整体、大局出发,公而忘私,重义轻利,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个人生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谱写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动人篇章。47最新版整理ppt但,“重义轻利”在历史上也曾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因为“义”本身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同时如果把“重义轻利”推到极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会损害个人正当的利益,甚至全社会的物质利益。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就与“重义轻利”有一定关系,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48最新版整理ppt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传统文化“义利之辩”的影响,我们一方面应该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把义与利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义与利并非绝对的平衡统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不能见利忘义,而是应该重义轻利,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去实现人生的价值。49最新版整理ppt要指出的是,现在是个物欲横流,人欲横流的社会,见利忘义之辈非常多,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官场尤甚。我真诚希望在座诸位能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奉行君子之财,取之有道,不取做那种损人、损集体、损国家而利自己,利家人、利亲友的事情。50最新版整理ppt四、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51最新版整理ppt尚古即是在历史继承的同时所具有的祟古的保守性。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几乎每个民族都曾经具有尚古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总是难免会到历史那里引经据典,寻找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52最新版整理ppt如罗马文化臣服于古希腊文化,文艺复兴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借鉴等,但是,这种继承性应该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如果继承压倒了创造,就必然表现为尚古倾向。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中国人一般都重视过去的事情,有一种尚古主义的保守性,数千年来延续着同一种思维方法。他们的学问是承传性的,自由思想也不够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尚古的分析,还是颇有见地的。53最新版整理ppt其实,明清文学体现了文人的尚古倾向。如明代中叶,在传统文学的诗文领域,出现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或同时出现,或先后相继,各有自己文学主张,各有自己创作倾向。它们或互相攻击排斥,或彼此呼应支持,或根本对立,或大同小异。它们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拟古与反拟古展开的。54最新版整理ppt前、后“七子”在诗歌理论方面,强调“诗必盛唐”,盛唐之后无诗;在写作方法上,则主张象临帖那样去模拟古人。王世贞是前、后“七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李攀龙死后,他主持文坛二十多年。他说:“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也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他还有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艺苑卮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复古理论。55最新版整理ppt在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风靡文坛之时,从理论和创作上公然与之对抗的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由于他们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和“唐之文庸”、“宋之文陋”,“勿读唐以后文”的观点,极力推崇和提倡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因此被称为“唐宋派”。56最新版整理ppt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这种复古,实为拟古。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一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57最新版整理ppt清代诗文领域亦如此,宋诗运动(宋诗派)影响很大,近代后期的同光体、汉魏六朝派、晚唐诗派等莫不体现了国人的尚古倾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尚古倾向的形成大致有如下三个原因:1.传统社会的封闭性。2.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3.人类求稳定、求平衡的社会心理。58最新版整理ppt如果把尚古仅仅停留在社会心理层面,则尚无重大影响;如果因尚古而因循守旧,或安于现状,反对社会的改革,就会显示出尚古的保守性。59最新版整理ppt平均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老子主张损有余,补不足;孔子把“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在历次农民起义中,平均主义还成为鼓动群众造反,起来革命的重要口号,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60最新版整理ppt平均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追求平等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认为只有绝对平均,才算是平等,这实质上是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或个体手工业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对平等的幻想化。61最新版整理ppt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平均主义还是中庸的一种特殊表现,其实质是以平等为价值取向,进而去追求物质利益的均等,而不论你个人能力的大小,也不管你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这种平均主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深化为汉民族的一种社会心理,造成创造与竞争精神的萎靡,使人们安于现状,甘于乎庸。62最新版整理ppt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和以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态度,去疏导、分析、辨别,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祟古复古:批判地继承,合理地改造,大胆地创新,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对待自己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63最新版整理ppt中山大学李宗桂则分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价值观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其中在价值观一部分指作者指出传统中国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祟古、唯上、忠君、道义,在社会心理一部分中则分“求善与名声”、“群体与关系”、“义利与德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求善与名声”、“群体与关系”两个其他学者较少提及的观点。64最新版整理ppt一、求善与名声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趋向,是追求内圣外王的境界,以道德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经过历史积淀,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65最新版整理ppt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士大夫以及庶民百姓,普遍有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他们信奉学以致用的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参预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内容,是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的途径。通过从小到大,从个体到整体,从主体修养到社会生活的路径,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其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66最新版整理ppt舍弃或者忽视这一点,便一事无成。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式的主体自我反省,人们就可培养“浩然之气”,泯除杂念。修身的标准,是使人能“内圣”的伦理规范。能杀身以成仁,不害仁以求生,便是“志士仁人”;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便是“大丈夫”。这显然是以道德为价值取向。67最新版整理ppt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止于至善”的执著追求。《论语》要求人们“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大学》所褒扬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出发点是“德”,归结是“善”,是以伦常情感的完美为归依。“八目”则是要求人们在这一伦理框架中,修养身心,实现内圣,进而达到外王。由于“三纲八目”既是修身之道,又是治人之理,更是入仕之选,所以,每个人都要力行践履,时时想到怎样做人,以协调入际关系。通过对“止于至善”的追求,平衡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否则,便不能安身立命,更无从立德、立功、立言,以不朽于后世。68最新版整理ppt这种“做人”的心理,使每个人努力反省内求(反求诸己),倾心于对善的体认和战例。不仅儒家如此,佛道也不例外。武则天就说协“佛道一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足一宗”(《禁僧道毁谤制》)。由于儒、佛、道的宣传和实践,使中华民族对善的执著十分突出,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但与此同时,却又在心理上形成一道向自然探索的屏障。69最新版整理ppt由于求善成了普遍酌社会心理,故人们立身行事,特注意名声,俗语“好事不出名,丑事传千里”,以及中国成语里的“扬名立万”“流芳百世”“青史留名”等无不揭示了国人的这一社会心理。70最新版整理ppt对名声的追求,其正面的积极表现,便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身。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活着要有所建树,首先在于树立品德,其次才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才是树立言论。文天样高唱的“人生由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实质上是刻意追求名声的社会心理的典型反映。正面追求名声的消极表现,便是陶渊明式的“不为五斗米折腰”。71最新版整理ppt其实,魏晋时期玄学家提出“名教即自然”的命题,就是为了既不放弃舒适的物质享受,又能保住名声而想出的两全之计。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人们特别推重忠孝节义之类的伦理政治规范。统治者的思想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用了人们喜欢博取名声的心理。理学家们“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能在后期封建社会中成为一般入所认同的生活准则,就在于人们重名声。72最新版整理ppt寡妇宁可饿死也不改嫁,以及难以计数的孝子、忠臣、节妇、烈女的出现,从心理因素来看,无不与重名声的社会心理相关。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mao4)撰写《孔府内宅轶事》一书,披露了不少人为了名声而殉封建礼教的悲惨事情:额氏女许给孔闻训为妻,还没过门,孔闻训死了,这个十七岁的女孩殉夫自缢,于是在孔林门外给她立了“贞节”牌坊。在曲阜这种贞节烈女牌坊很多。73最新版整理ppt还有孔府的近支四府图的贤良大太大,她订婚后还没结婚,男的死了,她抱着牌位拜天地,入洞房,下了花轿,脱下嫁衣换上孝服,从此守寡到死,几十年连院门也没出。还有东五府的本家,在八国联军时期父亲领兵打仗,战败自刎殉国,消息传到十二府,他的儿子为对父亲尽孝上吊自尽了,儿媳将其夫收尸后,也上吊自尽殉夫了,皇帝赐给他家“满门忠孝”。74最新版整理ppt当然,这样的历史悲剧非常多非常多。自缢殉夫殉父也好,未婚守寡到死也好,当然是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毒害。而封建伦理纲常之所以能发挥如此神威,则是与人们过分追求道德完善、追求名声的思想趋向和心理状态分不开的。75最新版整理ppt正是在这种以道德完善为人生追求,以博取好名声为心理满足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宁可身败不愿名裂。当然,这名不是为名而名,而是与特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相联系的。76最新版整理ppt作为传统社会心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中国人对善的追求和对名声的维护,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而,它使人们在思想趋向和价值观念上相互认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凝聚力,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操行的品德特别突出,在客观上孕育出了一些正道直行之士。另一方而,它压抑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使自我抑制的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从而妨碍了健康的民族人格和心理的发展,这是须得扬弃的。77最新版整理ppt二、群体与关系在以“君子”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社会中,“止于至善”是人们立身行事的理想境界。而以“八目”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内容的主体修养者,被各种制度和规范制约在一定地位上,扮演着以执行义务为主的角色,所以,传统中国心理特别看重整体,注重关系。78最新版整理ppt中国古代以小农个体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由于与专制主义的政治结构结为一体,因而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制约力。它要求把分散的个体小农束缚在土地上,通过不同家族、不同地域的春种秋收,把收成的相当部分向封建国家缴纳,从而在客观上向封建政权认同。而个体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劳作,以增强自身力量,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个体小农的力量,总是通过群体的组织,在群体力量的显示中得以实现。这样,为了自身的生存,人们就必须加入某一特定的群体,注重群体关系。79最新版整理ppt从政治上看,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是以专制君主为中心,为专制王权服务的。人人必须服从封建政治结构绝对维护王权的内在要求,向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低头,以“大一统”为政治观念的核心。正是由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所以政治上的大一统呼声才特别强烈。大型水利工程如四川的都江堰,中型水利工程如广西的灵渠,它们的建设,如果没有大一统局面,没有国家政权的组织和协调,调动众多人力物力,依靠集体力量,是根本不能建成的。80最新版整理ppt同样,抵御落后民族侵扰的万里长城的修建,也不是靠任何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当然,更为根本的是,统治者力倡大一统,是通过强调全国上下群体利益的一致性,来维护已成的天下一统的局面,或收复沦于他人之手的江山。因此,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常规,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嚣仲田惭)。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庶民百姓,都以天下一统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维护统一成了民族大义,分裂割据成了国耻民忧。于是,为了维护天下一统这个最大的群体利益,人们不惜牺牲一己之生命。81最新版整理ppt从思想上看,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思想,以维护社会安定,群体谐调为宗旨。他们以群体利益为个体利益的参照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也好,以道事君也好,都是以其所认定的整个族类这—群体为价值取向。这又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密切关联。由于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因而人的价值变成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特征的自我道德价值,提倡人的道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吾日三省吾身”为典型方式的自我反思的思维方式,便归结为道德境界的自我升华。82最新版整理ppt这种自我反省、自我认识,是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的,而不是相反。即使是重视个人物欲、承认利害争斗的合理性的法家,最终仍主张个体向群体的屈从:个体必须适应君主专制这一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群体结构,否则便是“贰臣”。83最新版整理ppt用历史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应该看到,在宗法制和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认的自由的全而发展”的观念,个体的主体创造性、独立性和自尊感不可能受到高度重视,传统价值取向孕育出的社会心理,使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的思考重心。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克制身心,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群体拥有巨大的道德政治权利,个体则只享有道德政治义务;而且,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谐调,最终是以个体欲望的自我收缩而得到解决。这种状况,对于个人自由的发展,对于自信、热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