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精品试卷PAGEPAGE1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题),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文字书写要工整。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下左图太阳结构示意图和下右图“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太阳黑子出现在左图的()A.①B.②C.③D.太阳内部2.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成正比B.正相关C.成反比D.负相关3.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上的气候B.太阳活动能扰动地球电离层C.太阳活动能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时使地球上出现极光[答案]1.A2.B3.A[解析][1题详析]根据左图可知,①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内层,是光球层;③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是日冕层,则②位于中间,是色球层,太阳黑子分布在光球层①,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2题详析]从图中年轮宽度和太阳黑子数的相关性曲线来看,两者变化周期相似,太阳黑子增多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增加,太阳黑子减少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减小,但变化并未呈一定比例,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不呈成正比关系,更不呈成反比和负相关关系,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3题详析]年轮宽度的大小表示植物生长的茂盛状况,植物生长状况一般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图中太阳黑子的多少与树木年轮宽度的相关性,表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上气候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A正确;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都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不是此图反映的问题,BCD错误。故[答案]选A。[『点石成金』]研究发现,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和极地地区永久冰层研究,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同,因此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高峰年,一般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会增高,全球农业更倾向于增产。四川九寨沟珍珠滩瀑布作为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是九寨沟风景区必赏美景之一。上游的流水缓缓流淌,然后从约40米的悬崖上跌落下去,狂奔着冲向谷底,四周的坝、滩和坡上,渐渐长出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相继而来,一起构成了壮阔的珍珠滩瀑布景观,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景观图能体现出地球的圈层是()A.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B.地幔、大气圈、水圈、生物C.地核、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地球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演化的B.地球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C.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答案]4.D5.C[解析][4题详析]该景观图能体现出地球的圈层是瀑布——水圈,空气——大气圈,树——生物圈,悬崖——岩石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5题详析]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造就地球上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C正确、A错误;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不是规则的,B错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7.“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遇到的现象是()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B.丙——丁段利于高空飞行C.丁——戊段出现雷雨天气D.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答案]6.D7.C[解析][6题详析]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在距地表120km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该层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C错误。故[答案]选D。[7题详析]读图可知,甲—乙段位于60km以上,属于高层大气,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丙—丁段从高层大气进入平流层,而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利于高空飞行,B错误;乙—丙段位于60km以上,属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D错误;丁—戊段在10km以下,属于对流层,对流层天气变化最复杂,出现雷雨天气,C正确。故[答案]选C。[『点石成金』]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下图所示为我国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A.B.C.D.9.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8.B9.D[解析][8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由于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海洋由于温度相对低,形成高压,故在近地面的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则陆风,AD错误;图中草丛被海风吹向陆地方向,说明此时盛行海风,B正确C错误。故[答案]选B。[9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若从季节的角度考虑,当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说明海洋形成的是热低压,陆地形成的是冷高压,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特点,可判断此时应为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温度更低,形成高压,故D正确,B错误;春秋季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是特别明显,AC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形成砂田农业。左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右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左图中各数字代表()A.①下渗B.②蒸发C.③地表径流D.⑤水汽输送11.右图中与裸田相比,砂田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有()①减少降水量②增加下渗量③减少地表蒸发④加快地表径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0.B11.C[解析][10题详析]读图可知,①是由大气水转为地表水,代表降水,A错误;②是地表水、海洋水转为大气水,代表环节是蒸发,B正确;③表示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代表下渗环节,C错误;⑤为地表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表径流,D错误。故[答案]选B。[11题详析]砂石覆盖,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选项①错误。砂石覆盖,能减少蒸发,增加下渗,选项②③正确。覆盖砂石,有利于雨水的下渗,能够增加地下径流,减弱地表径流,选项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点石成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规模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A.日月对地球的引力B.地球对海水的引力C.日月对海水的引力D.地月惯性离心力13.利用潮汐发电,一天最多可发电()A.2次B.3次C.4次D.5次[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析]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是地球上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A正确,D错误;地球对海水的引力不是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B错误;日月吸引力是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并没有作用在地球海洋上,与海洋潮汐的形成无关,C错误。故选A。[13题详析]利用潮汐发电时,涨潮可以发电2次,落潮也可以发电2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所以一天最多可发电4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潮汐发电是水力发电的一种。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感潮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围成水库,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头),从而可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2022年,我国科学家通过“中国天眼”对发生在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一种射电天文现象)开展了深度观测。下图为“中国天眼”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较小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C.基础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15.与快速射电暴所在天体系统层次相同的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16.该地区喀斯特地貌()A.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山峰形成石柱C.地下形成了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石钟乳D.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答案]14.A15.B16.D[解析][14题详析]喀斯特地貌多暗河、溶洞,地下水容易下渗,C错误;降水量大,多云雾天气,大气能见度好不是天眼的选址的主要因素,B错误;该地为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由于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所以是“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A正确;该区域人口稀少,D错误。故[答案]选A。[15题详析]根据材料,快速射电暴发生在银河系外,所处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与其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16题详析]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可知,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D正确;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的是石林,不是石柱,B错误;淀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不是石钟乳,C错误;喀斯特地貌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不有利于农业发展,A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长、宽约在5千米以上,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土丘呈西北—东南走向,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A.沟壑纵横B.侧壁陡立C.奇峰林立D.槽脊规则18.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堆积B.流水堆积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19.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正北风[答案]17.B18.D19.A[解析][17题详析]分析材料可知,新疆的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携带沙体磨蚀岩石而形成的。据图可知,岩石多陡崖,所以地貌特征是侧壁陡立,B正确;奇峰林立、沟壑纵横符合流水侵蚀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黄土高原的地貌,AC错误;图片显示槽脊并不规则,D错误。故选B。[18题详析]新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因此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D正确。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结合当地的地理纬度可知,该地貌不属于冰川地貌,A错误。流水作用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该地属干旱地区,B错误。海浪侵蚀应发生在海边,而该地深居大陆内部,C错误。故选D。[19题详析]结合图中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是西北—东南走向,宽浅沟槽、背鳍形垄脊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不是东北风、正北风、西南风,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雅丹地貌在主要分布于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的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的沙漠边缘,如西亚(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亚,非洲撒哈拉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北美西部荒漠地区、南美洲西部海岸荒漠区,欧洲西班牙的埃布罗低地。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哈密、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乌蒙等地。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草苔原植被根系较浅的原因是()A.土壤肥沃B.风力较大C.冻土埋藏浅D.地上植株小21.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较弱B.温度过低C.风和雪的磨蚀D.流水侵蚀2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A.逐渐被灌木和森林代替B.逐渐被荒漠代替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答案]20.C21.C22.A[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中给出草苔原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冻土厚度大,植被根系浅,故C正确。通常风力大,植被根系应该较发达,故B错,地上植株大小与根系深浅无明确相关关系,故D错。土壤肥沃无判断根据,土壤肥沃与根系关系不明确,且极地地区通常土壤发育较差,故A错。本题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寒冷季节,地表被积雪覆盖,风夹雪对地表植株的侵蚀能力强,植株残留少,故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太阳辐射对地表植被残留产生影响,故A错;温度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影响,温度越高,微生物的活性越高,植物残体分解越快,故B错;寒冷季节极地水为固态,故D错。本题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植被的影响。随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呈现出暖湿化,苔原带面积会缩小,植被演替方向为森林和灌木,故A正确。因为气候变得暖湿化,所以被荒漠代替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草苔原植被群落被替代,故C错,草苔原在温暖季会生长的更好,故D错,所以本题选A。[『点石成金』]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8.人类活动: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等。扎兰屯市自然资源局和扎兰屯市气象局2022年7月6日18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受强降雨影响,预计7月6日20时至7月7日20时,扎兰屯市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预警等级Ⅲ级(黄色预警),请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防御措施,社会公众注意防灾避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滑坡、泥石流最可能产生的危害是()A.造成地表塌陷B.冲毁、掩埋房屋C.引起气候异常D.一定诱发地震24.当泥石流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往最近的沟谷迅速逃离B.向滑坡体的下方迅速逃离C.可以继续在沟谷中逗留D.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答案]23.B24.D[解析][23题详析]滑坡、泥石流体积大,速度快,会冲毁、掩埋房屋,B正确;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地表塌陷,A错误;滑坡、泥石流不会不会引起气候异常,C错误;滑坡、泥石流不会诱发地震,而地震会诱发滑坡、泥石流,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24题详析]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破坏性极大。发生泥石流时,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避灾场地应选择在山坡两侧边界外围,脱离泥石流危险区。D正确;连续降雨时,继续在沟谷中逗留,有被滑坡体伤害的危险,应撤离到安全地带,C错误;由于滑坡体移动速度较快,向滑坡体的下方逃离,依然存在被滑坡体掩埋的危险,而是应迅速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B错误;往最近的沟谷逃离危险较大,A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滑坡、崩塌、泥石流是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它们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山体滑坡时,千万不要沿着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该向滑坡体的两侧跑,并且要迅速远离滑坡体。读2019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下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A地气压值的大小可能是()A.1013B.1016C.1018D.100826.图中郑州市的风向为()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7.甲与乙风力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比乙的风力大,因为甲比乙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甲比乙的风力大,因为甲比乙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C.乙比甲的风力大,因为乙比甲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D.乙比甲的风力大,因为乙比甲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答案]25.A26.C27.C[解析][25题详析]A地位于1010百帕等压线和1015百帕等压线之间,所以其气压值的大小应该大于1010,小于1015,结合选项,A正确,BC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26题详析]郑州位于一个低压气旋附近,在郑州附近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最终形成西南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7题详析]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据图可知,图中乙比甲处等压线密集,所以乙比甲的风力大,ABD错误,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石成金』]等压线图判断风向的方法: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2022年6月26日,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3万多年的小猛犸象木乃伊。这是北美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几近完好无损的猛犸象木乃伊,令所有专家都激动不已。下图是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研究表明,猛犸象毛皮和脂肪层很厚。推测其生存时期的气候条件()A.寒冷B.炎热C.干旱D.温暖29.猛犸象繁盛时期()A.裸子植物繁盛B.海洋蓝藻开始出现C.被子植物繁盛D.陆地低等植物出现30.在发现猛犸象木乃伊的地层中,科考人员还可能发现()A.三叶虫化石B.可开采的铁矿C.恐龙化石D.哺乳动物化石[答案]28.A29.C30.D[解析][28题详析]根据材料“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3万多年的小猛犸象木乃伊”,加拿大纬度高,毛皮和脂肪层具有御寒的功能,毛皮和脂肪层很厚,意味当时气候寒冷。A正确CBD错误。故[答案]选A。[29题详析]根据上题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第四纪,第四纪所在的新时代被子植物繁盛。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海洋蓝藻开始出现元古宙;陆地低等植物出现在古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30题详析]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根据上题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第四纪,为新生代,因此,哺乳动物化石较多。三叶虫化石在古生代地层;可开采的铁矿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恐龙化石主要存在于中生代地层中,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图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1)甲、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③中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是__________。(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主要发生在北半球______________地区,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4)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答案](1)寒潮台风①(2)深秋到初春中高纬大风雨雪冻害(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在强大的高压的驱动下,强冷空气从较高纬度地区向较低纬度地区移动时,造成沿途大幅降温,形成寒潮。(4)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带来大量雨雪,缓解冬春季旱情;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答出两条即可)[解析]本大题以寒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寒潮及其发生原因、其它气象灾害、我国的寒潮灾害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甲箭头从高纬方向吹来,气温较低,说明是寒潮天气;乙箭头从低纬方向吹来,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说明是台风天气;①②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较大,③地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小问2详析]我国每年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寒潮天气,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寒潮实质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气象形势下快速增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域侵入的过程,给沿途地区带来大规模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小问3详析]寒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往北就是西伯利亚以及北极地区,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的热量少,常年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便形成了冷高压,随着冬季寒冷程度的增加更加增强,范围更大,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形成了寒潮。[小问4详析]寒潮出现时,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寒潮的低温能杀死在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或者使其生长速度减慢,保证风调雨顺;大风天气,有助于风力风电,产生风能资源;寒潮来袭的时候会伴随着大量的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季的干旱,下雪之后,还可以保证农作物安全过冬。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示意图。(1)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示意的地貌类型名称为__________,甲、乙中为迎风坡的是__________。[答案](1)风力搬运风沙堆积作用(或风力堆积作用)(2)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风力强劲(3)沙丘(新月形沙丘)甲[解析]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为材料,涉及外力地貌的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析]结合所学知识,由图示景观可知,这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沙丘地貌景观。它是在风力作用下,由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小问2详析]结合我国气候分布知识,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因此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深居内陆,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问3详析]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图中甲坡缓,为迎风坡。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南方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其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2)同学们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帮其分析原因。(3)土壤的形成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同学们发现当地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提升土壤肥力,农民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1)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增施熟石灰掺沙[解析]本题以土壤剖面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土壤类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该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故推测该地的土壤为红壤,红壤是亚热带典型的土壤,所以其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问2详析]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亚热带地区,降水量丰富,地表水丰富,地表径流强,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得多。[小问3详析]生物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子,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生物的的残体转化成腐殖质,腐殖质转化为土壤的有机质,因此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根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因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小问4详析]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掺沙可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34.根据实验,完成下列要求。在一封闭透明的玻璃柜内设置如下实验,观察纸片的偏动情况。(1)给实验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演示__________原理。(2)电炉通电后,玻璃柜内纸片甲、乙的偏动方向为纸片甲向______(左或右)偏;纸片乙向_____(左或右)偏。(3)电炉通电后,推测空气的运动状况,用箭头补画出下列空气运动图。(4)向同伴表述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纸片偏动方向原因的探究等言之有理的题目都可以热力环流(2)右左(3)(4)电炉通电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流向冷的气流。近地面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流向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解析]本题以热力环流实验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原理、形成过程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小问1详析]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一个热低压,冰块处形成一个冷低压,通过纸片偏动实验来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因而该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小问2详析]据图示信息,电炉处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低压,电炉的顶部由于气流的集聚形成高压;冰块处温度低,气流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冰块顶部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结合高低压位置,在底部风由冰块吹响电炉,纸片乙片向左偏;在顶部风向正好相反,纸片A向右偏。[小问3详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发热,电炉处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低压,电炉的顶部由于气流的集聚形成高压;冰块处温度低,气流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冰块顶部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结合高低压位置,在底部风由冰块吹响电炉,纸片乙片向左偏;在顶部风向正好相反,纸片A向右偏。如下图所示:[小问4详析]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发热,电炉处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低压,电炉的顶部由于气流的集聚形成高压;冰块处温度低,气流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冰块顶部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根据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并结合高低压位置,在底部风由冰块吹响电炉,纸片乙片向左偏;在顶部风向正好相反,纸片A向右偏。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题),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文字书写要工整。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下左图太阳结构示意图和下右图“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太阳黑子出现在左图的()A.①B.②C.③D.太阳内部2.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成正比B.正相关C.成反比D.负相关3.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上的气候B.太阳活动能扰动地球电离层C.太阳活动能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时使地球上出现极光[答案]1.A2.B3.A[解析][1题详析]根据左图可知,①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内层,是光球层;③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是日冕层,则②位于中间,是色球层,太阳黑子分布在光球层①,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2题详析]从图中年轮宽度和太阳黑子数的相关性曲线来看,两者变化周期相似,太阳黑子增多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增加,太阳黑子减少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减小,但变化并未呈一定比例,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不呈成正比关系,更不呈成反比和负相关关系,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3题详析]年轮宽度的大小表示植物生长的茂盛状况,植物生长状况一般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图中太阳黑子的多少与树木年轮宽度的相关性,表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上气候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A正确;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都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不是此图反映的问题,BCD错误。故[答案]选A。[『点石成金』]研究发现,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和极地地区永久冰层研究,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同,因此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高峰年,一般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会增高,全球农业更倾向于增产。四川九寨沟珍珠滩瀑布作为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是九寨沟风景区必赏美景之一。上游的流水缓缓流淌,然后从约40米的悬崖上跌落下去,狂奔着冲向谷底,四周的坝、滩和坡上,渐渐长出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相继而来,一起构成了壮阔的珍珠滩瀑布景观,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景观图能体现出地球的圈层是()A.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B.地幔、大气圈、水圈、生物C.地核、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地球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演化的B.地球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C.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答案]4.D5.C[解析][4题详析]该景观图能体现出地球的圈层是瀑布——水圈,空气——大气圈,树——生物圈,悬崖——岩石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5题详析]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造就地球上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C正确、A错误;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不是规则的,B错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7.“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遇到的现象是()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B.丙——丁段利于高空飞行C.丁——戊段出现雷雨天气D.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答案]6.D7.C[解析][6题详析]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在距地表120km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该层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C错误。故[答案]选D。[7题详析]读图可知,甲—乙段位于60km以上,属于高层大气,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丙—丁段从高层大气进入平流层,而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利于高空飞行,B错误;乙—丙段位于60km以上,属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D错误;丁—戊段在10km以下,属于对流层,对流层天气变化最复杂,出现雷雨天气,C正确。故[答案]选C。[『点石成金』]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下图所示为我国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A.B.C.D.9.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8.B9.D[解析][8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由于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海洋由于温度相对低,形成高压,故在近地面的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则陆风,AD错误;图中草丛被海风吹向陆地方向,说明此时盛行海风,B正确C错误。故[答案]选B。[9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若从季节的角度考虑,当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说明海洋形成的是热低压,陆地形成的是冷高压,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特点,可判断此时应为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温度更低,形成高压,故D正确,B错误;春秋季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是特别明显,AC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形成砂田农业。左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右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左图中各数字代表()A.①下渗B.②蒸发C.③地表径流D.⑤水汽输送11.右图中与裸田相比,砂田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有()①减少降水量②增加下渗量③减少地表蒸发④加快地表径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0.B11.C[解析][10题详析]读图可知,①是由大气水转为地表水,代表降水,A错误;②是地表水、海洋水转为大气水,代表环节是蒸发,B正确;③表示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代表下渗环节,C错误;⑤为地表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表径流,D错误。故[答案]选B。[11题详析]砂石覆盖,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选项①错误。砂石覆盖,能减少蒸发,增加下渗,选项②③正确。覆盖砂石,有利于雨水的下渗,能够增加地下径流,减弱地表径流,选项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点石成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规模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A.日月对地球的引力B.地球对海水的引力C.日月对海水的引力D.地月惯性离心力13.利用潮汐发电,一天最多可发电()A.2次B.3次C.4次D.5次[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析]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是地球上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A正确,D错误;地球对海水的引力不是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B错误;日月吸引力是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并没有作用在地球海洋上,与海洋潮汐的形成无关,C错误。故选A。[13题详析]利用潮汐发电时,涨潮可以发电2次,落潮也可以发电2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所以一天最多可发电4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潮汐发电是水力发电的一种。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感潮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围成水库,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头),从而可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2022年,我国科学家通过“中国天眼”对发生在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一种射电天文现象)开展了深度观测。下图为“中国天眼”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较小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C.基础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15.与快速射电暴所在天体系统层次相同的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16.该地区喀斯特地貌()A.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山峰形成石柱C.地下形成了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石钟乳D.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答案]14.A15.B16.D[解析][14题详析]喀斯特地貌多暗河、溶洞,地下水容易下渗,C错误;降水量大,多云雾天气,大气能见度好不是天眼的选址的主要因素,B错误;该地为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由于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所以是“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A正确;该区域人口稀少,D错误。故[答案]选A。[15题详析]根据材料,快速射电暴发生在银河系外,所处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与其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16题详析]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可知,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D正确;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的是石林,不是石柱,B错误;淀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不是石钟乳,C错误;喀斯特地貌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不有利于农业发展,A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长、宽约在5千米以上,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土丘呈西北—东南走向,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A.沟壑纵横B.侧壁陡立C.奇峰林立D.槽脊规则18.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堆积B.流水堆积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19.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正北风[答案]17.B18.D19.A[解析][17题详析]分析材料可知,新疆的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携带沙体磨蚀岩石而形成的。据图可知,岩石多陡崖,所以地貌特征是侧壁陡立,B正确;奇峰林立、沟壑纵横符合流水侵蚀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黄土高原的地貌,AC错误;图片显示槽脊并不规则,D错误。故选B。[18题详析]新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因此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D正确。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结合当地的地理纬度可知,该地貌不属于冰川地貌,A错误。流水作用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该地属干旱地区,B错误。海浪侵蚀应发生在海边,而该地深居大陆内部,C错误。故选D。[19题详析]结合图中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是西北—东南走向,宽浅沟槽、背鳍形垄脊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不是东北风、正北风、西南风,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雅丹地貌在主要分布于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的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的沙漠边缘,如西亚(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亚,非洲撒哈拉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北美西部荒漠地区、南美洲西部海岸荒漠区,欧洲西班牙的埃布罗低地。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哈密、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乌蒙等地。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草苔原植被根系较浅的原因是()A.土壤肥沃B.风力较大C.冻土埋藏浅D.地上植株小21.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较弱B.温度过低C.风和雪的磨蚀D.流水侵蚀2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A.逐渐被灌木和森林代替B.逐渐被荒漠代替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答案]20.C21.C22.A[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中给出草苔原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冻土厚度大,植被根系浅,故C正确。通常风力大,植被根系应该较发达,故B错,地上植株大小与根系深浅无明确相关关系,故D错。土壤肥沃无判断根据,土壤肥沃与根系关系不明确,且极地地区通常土壤发育较差,故A错。本题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寒冷季节,地表被积雪覆盖,风夹雪对地表植株的侵蚀能力强,植株残留少,故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太阳辐射对地表植被残留产生影响,故A错;温度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影响,温度越高,微生物的活性越高,植物残体分解越快,故B错;寒冷季节极地水为固态,故D错。本题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植被的影响。随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呈现出暖湿化,苔原带面积会缩小,植被演替方向为森林和灌木,故A正确。因为气候变得暖湿化,所以被荒漠代替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草苔原植被群落被替代,故C错,草苔原在温暖季会生长的更好,故D错,所以本题选A。[『点石成金』]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8.人类活动: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等。扎兰屯市自然资源局和扎兰屯市气象局2022年7月6日18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受强降雨影响,预计7月6日20时至7月7日20时,扎兰屯市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预警等级Ⅲ级(黄色预警),请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防御措施,社会公众注意防灾避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滑坡、泥石流最可能产生的危害是()A.造成地表塌陷B.冲毁、掩埋房屋C.引起气候异常D.一定诱发地震24.当泥石流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往最近的沟谷迅速逃离B.向滑坡体的下方迅速逃离C.可以继续在沟谷中逗留D.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答案]23.B24.D[解析][23题详析]滑坡、泥石流体积大,速度快,会冲毁、掩埋房屋,B正确;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地表塌陷,A错误;滑坡、泥石流不会不会引起气候异常,C错误;滑坡、泥石流不会诱发地震,而地震会诱发滑坡、泥石流,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24题详析]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破坏性极大。发生泥石流时,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避灾场地应选择在山坡两侧边界外围,脱离泥石流危险区。D正确;连续降雨时,继续在沟谷中逗留,有被滑坡体伤害的危险,应撤离到安全地带,C错误;由于滑坡体移动速度较快,向滑坡体的下方逃离,依然存在被滑坡体掩埋的危险,而是应迅速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B错误;往最近的沟谷逃离危险较大,A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滑坡、崩塌、泥石流是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它们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山体滑坡时,千万不要沿着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该向滑坡体的两侧跑,并且要迅速远离滑坡体。读2019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下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A地气压值的大小可能是()A.1013B.1016C.1018D.100826.图中郑州市的风向为()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7.甲与乙风力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比乙的风力大,因为甲比乙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甲比乙的风力大,因为甲比乙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C.乙比甲的风力大,因为乙比甲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D.乙比甲的风力大,因为乙比甲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答案]25.A26.C27.C[解析][25题详析]A地位于1010百帕等压线和1015百帕等压线之间,所以其气压值的大小应该大于1010,小于1015,结合选项,A正确,BC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26题详析]郑州位于一个低压气旋附近,在郑州附近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最终形成西南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7题详析]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据图可知,图中乙比甲处等压线密集,所以乙比甲的风力大,ABD错误,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石成金』]等压线图判断风向的方法: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2022年6月26日,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3万多年的小猛犸象木乃伊。这是北美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几近完好无损的猛犸象木乃伊,令所有专家都激动不已。下图是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研究表明,猛犸象毛皮和脂肪层很厚。推测其生存时期的气候条件()A.寒冷B.炎热C.干旱D.温暖29.猛犸象繁盛时期()A.裸子植物繁盛B.海洋蓝藻开始出现C.被子植物繁盛D.陆地低等植物出现30.在发现猛犸象木乃伊的地层中,科考人员还可能发现()A.三叶虫化石B.可开采的铁矿C.恐龙化石D.哺乳动物化石[答案]28.A29.C30.D[解析][28题详析]根据材料“科考人员在加拿大一金矿区发现了一只冰封了3万多年的小猛犸象木乃伊”,加拿大纬度高,毛皮和脂肪层具有御寒的功能,毛皮和脂肪层很厚,意味当时气候寒冷。A正确CBD错误。故[答案]选A。[29题详析]根据上题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第四纪,第四纪所在的新时代被子植物繁盛。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海洋蓝藻开始出现元古宙;陆地低等植物出现在古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30题详析]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根据上题可知,猛犸象繁盛时期为第四纪,为新生代,因此,哺乳动物化石较多。三叶虫化石在古生代地层;可开采的铁矿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恐龙化石主要存在于中生代地层中,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点石成金』]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图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1)甲、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③中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是__________。(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主要发生在北半球______________地区,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4)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答案](1)寒潮台风①(2)深秋到初春中高纬大风雨雪冻害(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在强大的高压的驱动下,强冷空气从较高纬度地区向较低纬度地区移动时,造成沿途大幅降温,形成寒潮。(4)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带来大量雨雪,缓解冬春季旱情;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答出两条即可)[解析]本大题以寒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寒潮及其发生原因、其它气象灾害、我国的寒潮灾害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甲箭头从高纬方向吹来,气温较低,说明是寒潮天气;乙箭头从低纬方向吹来,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说明是台风天气;①②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较大,③地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小问2详析]我国每年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寒潮天气,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寒潮实质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气象形势下快速增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域侵入的过程,给沿途地区带来大规模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小问3详析]寒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往北就是西伯利亚以及北极地区,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的热量少,常年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便形成了冷高压,随着冬季寒冷程度的增加更加增强,范围更大,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形成了寒潮。[小问4详析]寒潮出现时,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寒潮的低温能杀死在土中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