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长沙市英才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解析)2024届高三月测试卷(一)

语文

得分: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体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目前,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这些新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应变局、育先机、开断局。

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实现满足的民族和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共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之活。

高质量交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养的情景导向。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教学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要特别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王蔚《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所谓文化公平,是指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够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

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不公,其根结在于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性。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但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适应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再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与社会服务功能。

要关注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入,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首先,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这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其次,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可在城市选择一定范围建立体育物也农业的城市农业发展区,让城市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加大工程设计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并扩大在城市的宣传推介,增强城市市民对乡村文明之间感和体验感,以此来获得市民的认同感。再次,要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特别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的复原和重构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对地方性文化的再次弘扬,使其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

(刘艳云《以文化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必须认识到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升级,但目前公共文化供给与关系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的现实。

B.坚持唯美唯一的中美导向要求打造优质、完善、富有全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涵养人文情怀。

C.政府要履行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核、管覆盖的作用,构建适合的社会组织体系,才能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

D.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党和政府在前进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方面引领与规划。

B.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需要在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做出努力。

C.文化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为文化不公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困难。

D.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教育不公,表现为城乡、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上海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举办市民文化节。

B.宜春上高南港镇建设紫薇文化产业园,发展“紫薇经济”,走融合发展路。

C.桐城阅读空间运用大数据实现阅读点服务效能数据化、实时化、可评价。

D.大同鼓楼街的《游龙戏凤》沉浸式古装剧演绎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围观。

4.两则材料都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但是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分析长沙市是如何推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2022年长沙市文化馆、教研室联合创排方式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课间操,自2022年9月以来,已对60余名体育、音乐教师进行校园艺术课间操师资培训,其后在全市55所学校实行试点推广并举行了市级展演。同时,组织花鼓戏广场舞展演,累计完成基层展演62场,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

1.C2.C3.B

4.①材料一,重点论述了如何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②材料二,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问题作为实现文化公平的一个方面来论述,分别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精准供给和强化功能发挥方面具体论证。

5.①坚持正确的导向。长沙文化馆、教研室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进行了方向引领,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②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艺术融入广播体操、花鼓戏与广场舞的同台展示,有助于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长沙市通过艺术进校园、花鼓戏、广场舞表演的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④能够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政府参与指导、培训、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艺术式课间操、广场舞,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找到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才能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错误,依据“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知“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作用,构建适合的社会组织体系”并不是“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的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因为文化不公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困难”错误,依据“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文化不公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困难”。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B.“宜春上高南港镇建设紫薇文化产业园,发展‘紫薇经济’”属于发展旅游经济,而不是公共文化。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依据“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应变局、育先机、开断局”可知文本就如何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来重点论述;同时,依据“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还要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可知认为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②材料二,依据“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可知文本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问题作为实现文化公平的一个方面来论述,同时,依据“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可知分别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精准供给和强化功能发挥方面具体论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可知,长沙市坚持正确的导向。长沙文化馆、教研室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进行了方向引领,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高质量交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养的情景导向”“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课间操……组织花鼓戏广场舞展演,,累计完成基层展演62场,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可知,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艺术融入广播体操、花鼓戏与广场舞的同台展示,有助于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根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长沙市通过艺术进校园、花鼓戏、广场舞表演的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根据“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可知,能够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政府参与指导、培训、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艺术式课间操、广场舞,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找到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这篇散文讲述了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

6.B7.D

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

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

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

9.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

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

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

C.“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

D.“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用诗一般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根据“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的心中意味着成年。

根据“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可知,礼帽吸引着,包含着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

根据“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用扁担为例教育过,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

根据“‘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

礼帽“阔绰而又帅气”“属于魁梧,属于伟岸”,戴礼帽的父亲的外在形象通过“礼帽”展现出来;“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亲形象,借助扁担这个事物刻画出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出“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他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

根据“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

根据“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

根据“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死。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相同。

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

C.受宫声数引,“引”即乐曲体裁之一,与《滕王阁序》中的“恭疏短引”的“引”意思相同。

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

C.材料一题为“听琴”,不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

D.材料二中,对阻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2)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0.ADF11.C12.A

13.(1)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

(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

14.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

②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③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

“噫”是感叹词,一般单独断开,A处断开;

“然”字表转折,一般在其前断开,D处断开;

“此”作“能”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

故选ADF。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度”: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节制。/“度”:标准,限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可见,两处的“度”意思相同。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误。“引”:乐曲体裁之一。句意: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引”:一种文体,类似序。句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可见,两处的“引”意思不同。

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错误。文中所指是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盖”,因为;“所以”,用来……;“化”,得到教化。

(2)“既而”,不久;“学琴于友人”,状语后置句,“于友人学琴”;“乐”,以……为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可知,强调古代求学之人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提出“礼”的重要性;第二段也提到,求学之人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所以,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可见,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而欧阳修则讲到了听琴疗病,他认为“喜怒哀乐,动人必深”;文末提到的“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更是强调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感动人心的影响。因此,同样是谈论音乐对人的影响,欧阳修侧重从实际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

(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术能够精通弓箭(武功)之事,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御术能够胜任车马之事,还应当懂得驱驰(策马快跑)的分寸。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应该辨明字体并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数术并非仅仅是布列算筹罢了,还要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吉、凶、军、宾、嘉五种庄重礼仪的规定多至三千余种,六乐的礼节仪式真可说是微细繁多啊。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

但在礼节中学习射箭御马之术,在乐曲中学习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长大后在朝廷参政时,对于各项军事技能本来就已修习好了。他们在家有私塾,在乡里有学校,在京都有国子学,学问上有老师的教导,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衣食住行上有节制,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文。乘车时有和谐的鸾铃之声,行走路时有悦耳的佩玉之声,闲居时则有《雅》《颂》之乐相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原因,琴瑟不会离开身边。他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他的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呀。

孔子说:“人的修养,从《诗》中兴发情感,在《礼》中建立规范,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

过去舜命夔主管音乐之事,以教育贵族子弟,说:“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周密),性情刚正而不残暴,态度随意而不傲慢。”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所以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可片刻离身,难道它们是虚设无用的吗?

(二)

我曾经得了过度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能医治好。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

弹琴(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达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凄伤而急切;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而和谐。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而大风雨又在夜晚来到。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和睦地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的心弦。它能够用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奏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则感动人心,是极为深切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见凝霜而思春日,但是看不见一点春天的痕迹,诗人心中倍感悲凉。

B.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而梅树将酝酿作花,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颈联表现诗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D.诗歌首尾呼应,中间转折自如,章法井然。转折处善于用虚字斡旋,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16.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15.A16.情:①诗人写自己在霜凝雨湿季节期盼春天的到来,满怀信心寻找春天的踪迹,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述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③自然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诗人心中倍感悲凉”错误。这首诗的首联见凝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霜凝”,季节是在秋冬之际。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时节,并不慨叹悲戚,也不畏惧严冬的来临,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春其渐起但无痕”,这一联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首诗的首联“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写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颔联“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是说“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

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是说“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应当整天整天地去寻找春天的信息,不惜跑遍处处村落,仔细寻觅”,补足“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穷日日”前冠以“要须”,“遍村村”前冠以“无惜”,见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梅花开放的季节是在冬末春初,深秋不能见到早梅。但是,正当草色垂死之际,梅花之魂已在悄悄返回。这是自然之势,必当如此。

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是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归结到自己,并回应题中“赠斯远”之义,表述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综上所述,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既有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分开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光影之间,往往能营造幽静的情景,让人神思摇曳。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词中所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桂树随夜风拂动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写词颇具艺术感,动能结合的恰当运用,往往能让柳词真具美学魅力。如他在《望海潮》写钱塘江风景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出大树的静态美与江水的动态美。

(3)电视剧《梦华录》中,女主人公曾多次演绎宋代“茶百戏”的制作过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曾提及此事。

①.桂影斑驳②.风移影动③.云树绕堤沙④.怒涛卷霜雪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乳戏分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斑驳”“绕”“涛”“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如“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A。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述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B,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①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②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③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因为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④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现实我”——高位在身(“綟绶转惭龟钮印”);“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⑤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⑥览镜诗是表述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产生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⑦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导致“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A

B

19.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A.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B.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

19.③“因为”改为“所以”。

⑥“产生”改为“表现”。

⑦“导致”改为“让”。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结合前文“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不是……,也不是……,而是……”一般为固定搭配,横线处应填“而是指……的诗”;由后文所说“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行为”与“情感”,推断此处可以填入“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之类的内容。

B处,该句为本段的中心句,结合后文“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等句可知,此处强调通过镜中像来认知自己,推断此处可以填入“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之类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三段的语病有:

(1)第③句,不合逻辑,后文是结果,“因为”应改为“所以”。

(2)第⑥句,搭配不当,“产生日常”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表现日常”。

(3)第⑦句,搭配不当,“导致”,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境无贬义,“导致‘幻象’与‘真我’对话”应改为“让‘幻象’与‘真我’对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远望去,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迎接四方的游客。随着涌动的人潮步入不夜城,眼前的景象立刻就吸引和震撼着我。(a)驻足放眼,玄奘铜像矗立中央,持杖凝神,展现着英雄的坚毅与刚强;展馆剧院重檐歇山,中西结合,展示着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风范尽显,讲述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形态各异,卧马盘龙,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顺着指引牌西望,“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雍容华贵,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无限的浪漫。

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传了过来,“卖——扇子啦!”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伤佛带领我穿越到了大唐。两队身着唐装的宫女手抱琵琶,一曲《霓裳羽衣》引来阵阵惊叹;另一边,“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令人浮想联翩,思接敦煌。(b)“妈妈,我弹得好听吗?”循声看去,一个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快乐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快给我再拍一张!”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羊肉泡馍馆门口,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走了出来,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话连连说着“好吃,好吃”。庆典广场上,人山人海,舞龙的队伍周围,高亢的秦腔引得听众也放开了嗓子,现代街舞更是让年轻人禁不住扭动了起来,给不夜城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活力。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远远、阵阵、连连”,说说它们和“远、阵、连”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用到了破折号,说说二者在表述效果上有何不同。

(1)“现实我”——高位在身

(2)“卖——扇子啦!”

22.文中a、b两处画横线句子的表述各具特色,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述效果。

20.①“远”表示距离较远,重叠后表示观望的距离很远,足见大唐不夜城的整体风貌;

②“阵”表示声音起伏的频率,重叠后表示观众的惊叹声迭起,足见演出的精彩;

③“连”表示说话的频次,重叠后表示老人对西安美食赞不绝口,十分喜爱。

21.第一处表示解释说明,解释什么是“现实我”。

第二处表示声音的延长,写出市井之中叫卖声的特点。

22.a处运用整句(排比句),节律明快,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历史与文化内涵。

b处运用散句,灵活生动,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述效果的能力。

“远”:表示距离较远。“远远”:指很远,联系语境“远远望去,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此处表示观望的距离很远,足见大唐不夜城规模宏大、辉煌壮丽的整体风貌。

“阵”:表示声音起伏的频率。“阵阵”:指动作或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联系语境“一曲《霓裳羽衣》引来阵阵惊叹”,此处表示观众的惊叹声迭起,足见演出的精彩和受人喜爱。

“连”:表示说话的频次。“连连”:接连不断,联想语境“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话连连说着‘好吃,好吃’”,此处表示老人对西安美食赞不绝口,十分喜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现实我’——高位在身”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什么是“现实我”。

第二处“卖——扇子啦!”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写出市井之中叫卖声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a处,驻足放眼,看到展馆剧院、君臣雕塑、唐城遗址。对这三处景色的描写,运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玄奘铜像矗立中央……展现着英雄的坚毅与刚强;展馆剧院重檐歇山……展示着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讲述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形态各异……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这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构成整句,富有节奏感;展馆剧院展示的是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讲述了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句子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b处,描写的是这里的游客,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描写游客们的快乐情景。句子结构长短不一,运用的是散句,灵活、生动,写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的快乐,写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写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从羊肉泡馍管走了出来,连声说着“好吃”,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学者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兴趣与志趣》中说:“也许,有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你的兴趣苗圃会杂草丛生,你也因此环顾迷乱,游移不定,不知所措。可是,又有什么要紧呢?终有一天,苗圃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会生出一朵花、一丛草、一茎竹来,它的姿态、色彩、气息,契合了你天性中的某一点,让你的心猛地悸动,你就会迫向它,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度过每一轮春夏秋冬。你的生命就注定不会是一潭死水,而会流转不息,倒映出每一年、每一季的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从而绚丽斑斓,灵动自然。”

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能让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的,多为志趣。

以上材料对高中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以兴趣起底努力,以志趣发展自我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若要自强,必先立志,若要立志,必有兴趣,兴趣为人生起航之燃料,无兴趣之支撑,人变易成行尸走肉。而将志向与兴趣结合,便是志趣。志趣使人迈进更高殿堂的阶梯。由此观之,兴趣是行路之源,志趣为升华之本。

兴趣是动力,是养料,是妙手偶得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源泉。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新始于细微之处。它并不宏大,只是努力做一件事情而已”。创新并不只是需要挥洒汗水,更是需要能使人愿意挥洒汗水的动力,而这份动力便是兴趣。放眼望去,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个道理。看古时西楚新王项羽,自幼不爱读书,却喜舞刀弄枪,使他青史留名的也是勇猛的姿态,而非诗文:观今时音乐诗人李健,曾凭优异成绩被保送清华电器专业,却因对音乐的喜爱而放弃原有的专业,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华语乐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现了非同一般的创新,又用一腔热血和努力造就了万丈光芒,这便是兴趣的力量。于是便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支持人前进的力量。

志趣是核心。是火焰,是教人成熟的明灯,是灵魂升华的阶梯。

忆往昔峥嵘岁月,是什么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终成一代大文豪?是什么让詹天佑刻苦学习,终为国修建无数铁路?这便是志趣,志趣是什么?志趣是兴趣的升华,是志向与兴趣的有机结合,它源于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它促使人将有限的生命注入无限的奉献中,它兴于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它推动我们借好风之力抟扶摇而上,直至青天九万里。有了志趣,人才可以扫清迷惘,看清前方的道路,有了志趣,我们才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报效祖国。枝枝绿叶簇成绿林,消涓细流汇成河海,点点星光照亮长夜漫漫。相信这志趣便是这星光点点,它指引人们不惧迷茫,坚定向未来迈进。

彪炳史册的是峥嵘岁月,立于足下的是跬步之积。我辈青年应手握志向与兴趣,将其结合为志趣。兴趣使人努力,而志趣能让我们立下鸿鹄之志,得以报效祖国。举志趣为圭臬,以兴趣给予的一腔热血实现青年之志。愿我们不啻微茫,造炬成阳。积家国人民之力,共谱海晏河清之华章。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部分,是钱文忠给儿子的信《兴趣与志趣》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从“兴趣”到“志趣”的转变过程,描述了“志趣”对人的感召力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材料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了“兴趣”与“志趣”的内涵及它们的不同,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固然仍应培养正当的兴趣,但更应确立高雅的志趣。如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人本思想、担当意识等,应该都在“志趣”的范畴之内。这些志趣,将会开阔我们的胸襟,激励我们的斗志,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综合来看,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兴趣是志趣的基础,决定志趣的方向;志趣是兴趣的延伸和升华,形成人生理想和目标。

行文思路上,可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要注意论述清楚兴趣是起点,志趣是终点。不能忽视兴趣的意义和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一个人的成长,在强调兴趣的同时,可以侧重谈“志趣”的重要性,志趣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把兴趣与志趣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自我,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结合青年的时代使命,联系社会现实,强调“两趣”的结合会助力于民族复兴的大业,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来谈,要做到论据典型,论证深入,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有文采。

立意:

1.“兴趣”诚可贵,“志趣”价更高。

2.“志趣”,伴我行稳致远。

3.兴趣与志趣相融,青春与华夏共辉。

4.以兴趣培养志趣,将志向融入兴趣2024届高三月测试卷(一)

语文

得分: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体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目前,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这些新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应变局、育先机、开断局。

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实现满足的民族和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共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之活。

高质量交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养的情景导向。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教学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要特别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王蔚《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所谓文化公平,是指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够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

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不公,其根结在于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性。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但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适应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再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与社会服务功能。

要关注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入,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首先,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这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其次,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可在城市选择一定范围建立体育物也农业的城市农业发展区,让城市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加大工程设计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并扩大在城市的宣传推介,增强城市市民对乡村文明之间感和体验感,以此来获得市民的认同感。再次,要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特别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的复原和重构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对地方性文化的再次弘扬,使其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

(刘艳云《以文化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必须认识到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升级,但目前公共文化供给与关系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的现实。

B.坚持唯美唯一的中美导向要求打造优质、完善、富有全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涵养人文情怀。

C.政府要履行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核、管覆盖的作用,构建适合的社会组织体系,才能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

D.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党和政府在前进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方面引领与规划。

B.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需要在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做出努力。

C.文化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为文化不公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困难。

D.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教育不公,表现为城乡、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上海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举办市民文化节。

B.宜春上高南港镇建设紫薇文化产业园,发展“紫薇经济”,走融合发展路。

C.桐城阅读空间运用大数据实现阅读点服务效能数据化、实时化、可评价。

D.大同鼓楼街的《游龙戏凤》沉浸式古装剧演绎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围观。

4.两则材料都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但是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分析长沙市是如何推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2022年长沙市文化馆、教研室联合创排方式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课间操,自2022年9月以来,已对60余名体育、音乐教师进行校园艺术课间操师资培训,其后在全市55所学校实行试点推广并举行了市级展演。同时,组织花鼓戏广场舞展演,累计完成基层展演62场,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这篇散文讲述了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死。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相同。

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

C.受宫声数引,“引”即乐曲体裁之一,与《滕王阁序》中的“恭疏短引”的“引”意思相同。

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

C.材料一题为“听琴”,不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

D.材料二中,对阻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