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与运用(共2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qí)发髻(jì)搓捻花枝召展
B.静谧(mì)黄晕(yùn)衣裳截然不同
C.祷告(dǎo)确凿(zuó)憔悴迫不及待
D.菡萏(hàndàn)贮蓄(zhù)搏学各得其所
2.(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下雨了,七年级的同学们呼朋引伴,玩起了踩水花的游戏。
B.读书要善于思考,应端正态度,不求甚解,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C.静悄悄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练习硬笔书法,真是人声鼎沸!
D.黄源篪同学收到令他期盼已久的一中马王堆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他高兴得喜出望外。
3.(2分)下面一段话选自七年级某位同学的军训日记,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项是()
今天上午主要练习的是踏步。①踏步的要求是两脚在原地上下起落,上体保持正直,两臂按齐步走的要领摆动。②起初,我们踏步的时候,队伍很不整齐,有先迈开左脚的,也有先迈开右脚的,或者迈开脚步的幅度也不一致。③通过教官耐心的教导和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使踏步训练很快就有了很大的变化。④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踏步走,声音响彻云霄,动作也整齐划一。解散时,每个人后背的衣服都有些湿了,可是大家都很开心。
A.①B.②C.③D.④
4.(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
②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
③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④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⑤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
⑥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A.②⑥①③⑤④B.②①⑥⑤④③C.②⑤④①③⑥D.⑥③①②⑤④
5.(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今四川江油。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小王去同学家拜访,想问候一下同学的父母。于是小王问同学:你家令尊令堂在吗?
6.(6分)名句默写。
(1),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2)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3)《次北固山下》写时序交替,暗含新旧交替哲理的句子是:,。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7.(6分)综合性学习。
一中马王堆中学七年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已经想好了一个栏目小标题,请你仿照这个标题,再拟写两个小标题。
①同学风采展
②
③
(2)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交友,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你赞同中学生利用网络交友吗?请在班级大讨论中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与理解(共42分)
8.(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以体裁为诗名,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二、四句押an韵。
B.“逾”字是“更加”的意思。江水碧绿,更加衬托出飞翔在江面上的鸟儿羽毛洁白,整句诗颜色对比强烈。
C.“欲”字是“想要”的意思,此处想要表述的是花朵想要燃烧自己,释放春的激情。
D.诗歌既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又表述了诗人的忧郁心情。
(2)对比阅读。
诗歌所选景物表述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①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
《绝句》江、鸟、山、花②
9.(1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②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
①凛然:严肃的样子,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②了:明白。③指:同“旨”,意思、意图。
(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人不堪其忧”和成语“不堪回首”中两个“堪”字意义相同,都表示“忍受”。
B.乙文中“众皆弃去”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两个“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C.甲文中“于我如浮云”和乙文中“群儿戏于庭”两个“于”字表意相同,都表示“对,对于”。
D.“闻”字有以下义项: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④名声。⑤用鼻子嗅。⑥姓。乙文“闻讲《左氏春秋》”中“闻”是“听见”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C.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记叙的两件事。乙文中司马光“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请从甲文中引用一句话来表扬他,说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10.(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拉车
曹明雄
①雪停了,母亲看天将晴,就嚷着要去集市上卖树。
②“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上街吧。会有人买树苗吗?”刚一张嘴,冷气就直侵喉咙,我用围巾捂着脸问母亲。“拉车!少说话。”母亲弓着腰,用围巾把脸裹得严严实实的。我把拉车的绳子往肩上拢了拢,向前迈步,绳子一紧,车往前动了。我不敢马虎,又使劲拉,车子动得快了些。“匀速拉,莫急。”母亲边推车边说。路的一边本是成片的麦田,现在是白茫茫一片;另一边也是成片的麦田,仍是白茫茫一片。我、母亲和一辆堆满树苗的小板车像三个点在路上缓缓移动。风刮得脸生疼,车轮碾着冰辙前行。
③“妈,还有多远啊?什么时候才会到啊?”我感到有点热,解开了围巾,冷气直达脖颈,瞬间凉爽了许多。
④“拉,这才走了一半呢,”母亲也解了围巾,“你发热了吗?莫把衣服汗湿了,你热的话就将毛衣脱掉。”我们停下车,母亲脱去大袄,我掀开毛衣,又扯起秋衣,用冰冷的手放在冒汗的后背,抹了抹背上的汗,顿感凉爽。母亲要寻毛巾给我擦汗,我赶紧说:“不用不用,我脱去毛衣就行了。”
⑤我脱了毛衣,我们继续赶路。手热乎了,脚也走得发热了,身上也热乎了,只有风刮在脸上,我感觉还有些冷。我倒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我向前望,集市越来越近,回头看,村庄越来越远。
⑥又走了一会儿,我脱去棉袄,穿上毛衣。“你别感冒了,快将袄子穿上!”母亲训我。“我热,真的。”我边拉车,边用手将秋衣与背隔开,这样可以透些凉气进来。
⑦路上行人渐渐多了,与母亲打招呼的人也多了。“到街上去卖俏货呀?”“哎呀,您儿子真懂事,这么小就懂得心疼人了!”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美滋滋的,拉车更卖力了。母亲加快脚步跟着我,说:“慢点,慢点,今天多亏你呀!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怎样将车拉到街上。”“真奇怪,刚开始冷得要死,我连被窝都不想出,现在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我抹着背上的汗说。
⑧“是啊。一做事,人就热了。”母亲淡淡地说。
⑨我们来到街上,周围一下热闹起来,太阳不知啥时候也出来了。我先前觉得天太冷没人上街,现在才发现是自己眼光太狭隘了。快过年了,有谁愿窝在家里呢?又有谁家没有一点儿要买或卖的东西呢?
⑩母亲的树卖了一季又一季,我们也从懵懂少年到人过中年。每当遇到困难想逃避或想放弃时,我总会不自觉想起那些个冬季,迎着北风,由冷至热的拉车过程,想起母亲那朴实的话:“一做事,人就热了。”我将这话传给我的学生,带给我身边的人。
(本文选自《初中生》阅读版2022年7期,有删改)
(1)请梳理小说中的拉车过程,补全下面表格。
拉车过程“我”的脱穿衣动作“我”的心理变化
拉车时用围巾捂着脸不想出发
①不知何时能到
脱去毛衣③
②④
拉车后发现眼光太狭隘
(2)请根据你的理解给文中两处画线句各标注一处朗读重音并阐述你的理由。
①我、母亲和一辆堆满树苗的小板车像三个点在路上缓缓移动。
②“拉,这才走了一半呢,”
(3)文章标题“拉车”有何作用?“一做事,人就热了”这句话有何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1.(6分)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的节选片段,完成问题。
片段一: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熬不住了,快快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狗猫鼠》)
片段二: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二十四孝图》)
片段三: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片段四: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范爱农》)
(1)关于《朝花夕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朝花夕拾》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时候摘掉或捡起。它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B.《二十四孝图》——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藤野先生》——记录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D.《范爱农》——追叙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有同学说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一个更像“凡人”的鲁迅。在这里,鲁迅不再是供在神龛上的偶像,更像是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原著中的具体内容(需概括出2处)阐述你的理由。
三、表述与写作(共56分)
12.(6分)根据下面语段提供的情境,写一段“我”走出校门后的景物描写。
在这个深秋的下午,初中第一次期中测试的成绩出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8分!我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终于等到放学,我兴冲冲地走出校门,要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要求:
(1)写出景物的特点。
(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写景有一定顺序,条理清楚,文字通顺。
(4)不超过200个字。
13.(50分)同学们,进入初中生活的你,每一天都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在两个月的初中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了很多新老师和新同学。这其中,一定有人让你感动、震撼,给你帮助、启发……令你对他(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以“你令我印象深刻”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基础与运用(共2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qí)发髻(jì)搓捻花枝召展
B.静谧(mì)黄晕(yùn)衣裳截然不同
C.祷告(dǎo)确凿(zuó)憔悴迫不及待
D.菡萏(hàndàn)贮蓄(zhù)搏学各得其所
本题考查易错常见字和易误读常见字。
A.有误,“花枝召展”中的“召”应为“招”;
B.正确;
C.有误,“确凿”中的“凿”读作“záo”;
D.有误,“搏学”中的“搏”应为“博”。
故选:B。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下雨了,七年级的同学们呼朋引伴,玩起了踩水花的游戏。
B.读书要善于思考,应端正态度,不求甚解,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C.静悄悄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练习硬笔书法,真是人声鼎沸!
D.黄源篪同学收到令他期盼已久的一中马王堆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他高兴得喜出望外。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A.正确;
B.有误,不求甚解: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褒贬不当;
C.有误,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词义和“静悄悄的教室里”矛盾,不符语境;
D.有误,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词义和“高兴”语义重复。
故选:A。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3.(2分)下面一段话选自七年级某位同学的军训日记,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项是()
今天上午主要练习的是踏步。①踏步的要求是两脚在原地上下起落,上体保持正直,两臂按齐步走的要领摆动。②起初,我们踏步的时候,队伍很不整齐,有先迈开左脚的,也有先迈开右脚的,或者迈开脚步的幅度也不一致。③通过教官耐心的教导和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使踏步训练很快就有了很大的变化。④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踏步走,声音响彻云霄,动作也整齐划一。解散时,每个人后背的衣服都有些湿了,可是大家都很开心。
A.①B.②C.③D.④
本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测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解析,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解析的。
①②④正确;
③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故选:C。
做好本题需要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4.(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
②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
③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④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⑤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
⑥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A.②⑥①③⑤④B.②①⑥⑤④③C.②⑤④①③⑥D.⑥③①②⑤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述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本语段的话题是“比”,首先就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比”的现象,第②句为首句。接着列举“比”的两种结果:一“强”一“弱”,第二句为⑥。然后论述这两种结果带来的影响:“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第三、四句为①③。最后总结这两种影响的后果:轻一点的是“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丢失了自己”,⑤④为最后。因此顺序可排列为:②⑥①③⑤④。
故选:A。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5.(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今四川江油。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小王去同学家拜访,想问候一下同学的父母。于是小王问同学:你家令尊令堂在吗?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令尊令堂”意思是你爸爸、妈妈,“你家令尊令堂”应删去“你家”。
故选:D。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6分)名句默写。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3)《次北固山下》写时序交替,暗含新旧交替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题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1)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书写)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7.(6分)综合性学习。
一中马王堆中学七年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已经想好了一个栏目小标题,请你仿照这个标题,再拟写两个小标题。
①同学风采展
②友谊故事园
③相处妙招集
(2)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交友,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你赞同中学生利用网络交友吗?请在班级大讨论中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不超过60字)。
(1)本题考查标题拟写。也就是设计各板块的名称与内容。标题一定要与主题相关,要有具体的内容,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该主题围绕“新同学,新朋友”,据此可设计为:友谊故事园、友谊连线台等。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本题要求学生谈一谈网络交友方式的利弊,不设统一解析。作答时,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网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年龄限制,可以广交四海和全世界的朋友。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边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
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解析:
(1)①友谊故事园
②相处妙招集
(2)各位同学大家好,我的观点是不赞同初中生在网络交友。初中生涉世未深,容易被哄骗上当。且我们学习任务重、时间有限,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网络上。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与理解(共42分)
8.(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此诗以体裁为诗名,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二、四句押an韵。
B.“逾”字是“更加”的意思。江水碧绿,更加衬托出飞翔在江面上的鸟儿羽毛洁白,整句诗颜色对比强烈。
C.“欲”字是“想要”的意思,此处想要表述的是花朵想要燃烧自己,释放春的激情。
D.诗歌既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又表述了诗人的忧郁心情。
(2)对比阅读。
诗歌所选景物表述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
《绝句》江、鸟、山、花②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D.正确。
C.有误,第二句诗以山的青翠衬托了春花的红艳似火。“此处想要表述的是花朵想要燃烧自己,释放春的激情”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蕴含情感。
①结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可知,《天净沙秋思》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表述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
②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美丽画面,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表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1)C
(2)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译文: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诗歌鉴赏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选择题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9.(1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②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
①凛然:严肃的样子,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②了:明白。③指:同“旨”,意思、意图。
(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C
A.甲文中“人不堪其忧”和成语“不堪回首”中两个“堪”字意义相同,都表示“忍受”。
B.乙文中“众皆弃去”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两个“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C.甲文中“于我如浮云”和乙文中“群儿戏于庭”两个“于”字表意相同,都表示“对,对于”。
D.“闻”字有以下义项: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④名声。⑤用鼻子嗅。⑥姓。乙文“闻讲《左氏春秋》”中“闻”是“听见”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C.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记叙的两件事。乙文中司马光“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请从甲文中引用一句话来表扬他,说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雍也》《述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述而》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罕》
司马光长到七岁,就凛然像大人一般模样,听人讲教《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到家里让家里人跟他细说一遍,立刻就明白了该书的大概意思。从此以后手里总是捧着书,甚至忘记了饥渴,感受不到冷暖。一群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个孩子不慎掉进瓦缸里,脚深没入缸内的水中,其他孩子全都弃他而去跑光了,司马光手拿石头打瓦缸,瓦缸破了,水全都流了出来,失足的孩子得以存活。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BD.正确;
C.有误,“群儿戏于庭”的“于”是在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司马光手拿石头打瓦缸,瓦缸破了,水全都流了出来,失足的孩子得以存活。断句: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有:笃,坚定。切,恳切。句意为: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②重点词有:自是,从此;释,放;卷,书;至,甚至。句意: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4)本题考查文中主要事件的概括以及比较阅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乙文写了两件事:由“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可知,第一件事主要写司马光十分爱读《左氏春秋》,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这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由“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知,第二件事写他砸破瓮,救跌入其中的孩子,这体现了他的机智聪慧。请从甲文中引用一句话来表扬他,可以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赞扬他,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奋好学,把学习当作乐趣。
解析:
(1)C
(2)C
(3)①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②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4)第一件事主要写司马光十分爱读《左氏春秋》,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第二件事写他砸破瓮,救跌入其中的孩子。可以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赞扬他,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奋好学,把学习当作乐趣。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0.(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拉车
曹明雄
①雪停了,母亲看天将晴,就嚷着要去集市上卖树。
②“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上街吧。会有人买树苗吗?”刚一张嘴,冷气就直侵喉咙,我用围巾捂着脸问母亲。“拉车!少说话。”母亲弓着腰,用围巾把脸裹得严严实实的。我把拉车的绳子往肩上拢了拢,向前迈步,绳子一紧,车往前动了。我不敢马虎,又使劲拉,车子动得快了些。“匀速拉,莫急。”母亲边推车边说。路的一边本是成片的麦田,现在是白茫茫一片;另一边也是成片的麦田,仍是白茫茫一片。我、母亲和一辆堆满树苗的小板车像三个点在路上缓缓移动。风刮得脸生疼,车轮碾着冰辙前行。
③“妈,还有多远啊?什么时候才会到啊?”我感到有点热,解开了围巾,冷气直达脖颈,瞬间凉爽了许多。
④“拉,这才走了一半呢,”母亲也解了围巾,“你发热了吗?莫把衣服汗湿了,你热的话就将毛衣脱掉。”我们停下车,母亲脱去大袄,我掀开毛衣,又扯起秋衣,用冰冷的手放在冒汗的后背,抹了抹背上的汗,顿感凉爽。母亲要寻毛巾给我擦汗,我赶紧说:“不用不用,我脱去毛衣就行了。”
⑤我脱了毛衣,我们继续赶路。手热乎了,脚也走得发热了,身上也热乎了,只有风刮在脸上,我感觉还有些冷。我倒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我向前望,集市越来越近,回头看,村庄越来越远。
⑥又走了一会儿,我脱去棉袄,穿上毛衣。“你别感冒了,快将袄子穿上!”母亲训我。“我热,真的。”我边拉车,边用手将秋衣与背隔开,这样可以透些凉气进来。
⑦路上行人渐渐多了,与母亲打招呼的人也多了。“到街上去卖俏货呀?”“哎呀,您儿子真懂事,这么小就懂得心疼人了!”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美滋滋的,拉车更卖力了。母亲加快脚步跟着我,说:“慢点,慢点,今天多亏你呀!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怎样将车拉到街上。”“真奇怪,刚开始冷得要死,我连被窝都不想出,现在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我抹着背上的汗说。
⑧“是啊。一做事,人就热了。”母亲淡淡地说。
⑨我们来到街上,周围一下热闹起来,太阳不知啥时候也出来了。我先前觉得天太冷没人上街,现在才发现是自己眼光太狭隘了。快过年了,有谁愿窝在家里呢?又有谁家没有一点儿要买或卖的东西呢?
⑩母亲的树卖了一季又一季,我们也从懵懂少年到人过中年。每当遇到困难想逃避或想放弃时,我总会不自觉想起那些个冬季,迎着北风,由冷至热的拉车过程,想起母亲那朴实的话:“一做事,人就热了。”我将这话传给我的学生,带给我身边的人。
(本文选自《初中生》阅读版2022年7期,有删改)
(1)请梳理小说中的拉车过程,补全下面表格。
拉车过程“我”的脱穿衣动作“我”的心理变化
拉车时用围巾捂着脸不想出发
①解开了围巾不知何时能到
脱去毛衣③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
②脱去棉袄,穿上毛衣④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
拉车后发现眼光太狭隘
(2)请根据你的理解给文中两处画线句各标注一处朗读重音并阐述你的理由。
①我、母亲和一辆堆满树苗的小板车像三个点在路上缓缓移动。
②“拉,这才走了一半呢,”
(3)文章标题“拉车”有何作用?“一做事,人就热了”这句话有何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文章主要讲了雪停后,母亲让“我”拉车去集市上卖树苗,一开始“我”怕冷,不愿意去,但在母亲的强硬态度下去了,刚开始拉车,感觉很冷,随着路越走越远,“我”和母亲逐渐热起来,甚至开始脱衣服,到了集市,却发现人很多,才明白人们都愿意出来活动做事,明白了母亲那句“一做事,人就热了”的含义。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想逃避或想放弃时,要坚定信念,肯去做、肯努力,迎难而上,就会解决难题。
(1)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情节。从文中‘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上街吧。会有人买树苗吗?’刚一张嘴,冷气就直侵喉咙,我用围巾捂着脸问母亲”可知,一拉车,“我”用围巾捂着脸,不想出发。从文中“‘妈,还有多远啊?什么时候才会到啊?’我感到有点热,解开了围巾,冷气直达脖颈,瞬间凉爽了许多”可知,拉了一会,“我”解开了围巾,不知何时能到。从文中“我脱了毛衣,我们继续赶路”“我倒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可知,“我”后来脱去毛衣,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从文中“又走了一会儿,我脱去棉袄,穿上毛衣”“真奇怪,刚开始冷得要死,我连被窝都不想出,现在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可知,“我”最后脱去棉袄,穿上毛衣,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从文中“我先前觉得天太冷没人上街,现在才发现是自己眼光太狭隘了”可知,拉车后,发现自己眼光太狭隘。据此填上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朗读。
①“我、母亲和一辆堆满树苗的小板车像三个点在路上缓缓移动”此句“堆满”表示小板车之重。“三个点”写出了“我”和母亲以及小板车所呈现的样子。“缓缓”写出了行车的速度之慢。因此这三个词应重读,写出了“我”和母亲行路艰难。暗示生命中的困难、挫折。(选择一处重音标注即可。)
②“拉,这才走了一半呢”此句,“拉”“才”应重读,因为“拉”表现了母亲坚定地态度,“才”是仅仅,只。虽然只走了一半,但是人要坚持下去,努力前行。(选择一处重音标注即可。)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句子的含义、阅读感悟。文章题为“拉车”,一方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又比喻脚踏实地做事,迎难而上。再有按照“拉车”前、“拉车”时,“拉车”后把文章串联起来,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一做事,人就热了”此句是通过拉车表现出来,有两层含义,表面是说一做事,一活动,身体就热了;深层是说不要害怕困难,迎难而上,就会解决问题。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有畏惧困难的心理,要塌下心来去做,去迎难而上,就会解决难题。
解析:
(1)①解开了围巾;②脱去棉袄,穿上毛衣;③希望身上吹点儿风进来;④感觉穿一件衣服就可以;
(2)①“缓缓”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写出了行车的速度之慢,“我”和母亲行路艰难。暗示生命中的困难、挫折。
②“拉”应重读,因为它表现了母亲行路的坚定地态度。
(3)①文章题为“拉车”,一方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又比喻脚踏实地做事,迎难而上;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②“一做事,人就热了”表面是说一做事,一活动,身体就热了;实际是说不要害怕困难,迎难而上,就会解决问题。③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有畏惧困难的心理,要塌下心来去做,去迎难而上,就会解决难题。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6分)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的节选片段,完成问题。
片段一: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熬不住了,快快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狗猫鼠》)
片段二: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二十四孝图》)
片段三: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片段四: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范爱农》)
(1)关于《朝花夕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朝花夕拾》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时候摘掉或捡起。它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B.《二十四孝图》——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藤野先生》——记录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D.《范爱农》——追叙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有同学说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一个更像“凡人”的鲁迅。在这里,鲁迅不再是供在神龛上的偶像,更像是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原著中的具体内容(需概括出2处)阐述你的理由。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联系《朝花夕拾》内容可知:
ABD.正确。
C.有误;“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是《琐记》里的事情,不是《藤野先生》里的故事情节。
故选:C。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朝花夕拾》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的是鲁迅先生年幼时的记忆让人读着读着就想起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场面:总是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与昆虫玩耍,又或者摘些野果野花。与伙伴一齐捉鸟,却总是因为心急,而又捉不到很多!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天然画。在这里,鲁迅不再是供在神龛上的偶像,更像是和我们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关系学院《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护理学基础技术(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战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生毕业实习计划
- 大一新生军训心得感悟(28篇)
-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汇报范文(3篇)
- 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肝豆状核变性》课件
- 地铁施工管线保护培训课件
- 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及措施
- 小学体积单位换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
- 渣土车司机安全培训
- 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成本效益评估
- 二次函数(最全的中考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 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英文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