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_第1页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_第2页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_第3页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_第4页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祭祀舞曲歌

词汇集传世就是例证。历朝历代文人笔下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等的记载也有大量文献,而

且对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亦有深刻揭示。像康有为在他的《广

艺舟双楫》中讲“口头文学”的价值:“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

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清人徐沁在《明画录》里也说:“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间者何

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拳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秤敛子之后,是何

异于醒而说梦乎?”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

要。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但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

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部。比如我们常看到的广告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xx酒”等

此类的表述。这样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非遗的实质内涵。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

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而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现象。因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护的

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以及怎样认知非遗

的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不可分离,非遗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尊重传承人的传承(包括继承、

延续、再创造)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非遗保护也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

命题之一。我们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讲它的共性价值,而某项非物质文

化遗产持有者的传承人、社区、群体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个体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更是具有

个性和独特性的。这种蕴含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文化情感记忆,因其个体性而愈加鲜明和独特。

它具有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交流的独特意义。它体现的共性价值我们要珍视,

它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更应尊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非遗保护中真正尊重非遗项目的持

有者(传承人、社区、群体)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有相应权益中的主体地位,包括他们对非遗

保护和管理范畴的话语权。有了这样一个原则,非遗保护才可能健康、持续,我们的理论研究才

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也是非遗保护的初心之一。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

展,充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但非遗资源的产业利用,首先是要本真

性地把非遗保护下来。不能以文化创意开发代替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不属于非遗保护的范畴,

不能以文化创意发展作为非遗传承的路径,非遗保护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要防止创意性的

变异。否则,我们可能会以保护的名义加速失去我们本应珍视和保护的东西。同时,在现代社会

的保护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非遗,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珍视和认知它,但

传承本身是生活存在,不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也表现在其日常存在和传承本身。

(摘编自王文章《非遗保护实践进程中理论思考的记录》)

材料二:

学术是具有使命的。对于非遗学,使命二字尤为重要。它不仅在学者身上,还在学术本身。这也

是由遗产的本质决定的。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我们既要好好享用它,

还要把它完好地交给后人,中间不能损坏。特别是非遗,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容易变异和丢

失,要分外呵护好和传承好,这个使命理所当然就落在非遗学中了。民俗学没有这个使命。民俗

学的使命是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再往深处是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民俗学注重民俗事象的过去,非遗学注重非遗活生生的现在。民俗学把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

积淀;在民俗学者眼中,民间文化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很少变化的。非遗学者把非遗作为一

种文化生命;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动态的、应用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

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

明天的合理的道路。

就像医学是为了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一样,非遗学是为了非遗生命的存续、文化命脉的延续。学

科的使命决定了学科的特征。于是,非遗学的使命首先决定了它的工具性。非遗学具有很强的工

具性。它既是一种纯学术,追求精准、清晰、完整、谨严、高深;又是一种工具理论,为非遗构

建知识,为非遗排难解纷,因而与当下的非遗的保护实践息息相通和紧密相关。

为此,非遗学是一门田野科学。在田野中认知,在田野中发现,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生效,

从始至终都在田野。如果只是在田野中采风和搜集材料,就不是非遗学了。非遗学的教育也必须

在田野中进行。田野就是民间,就是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只有问道于田野,才能得到切实的答案,

才能感悟到非遗的精髓与神韵,彻悟到非遗的需要以及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

不肩负学术使命的是伪非遗学。因此说,非遗教育中一定包含着责任教育。非遗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两种人才。一是非遗的研究人才,二是非遗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21世纪初刚刚进入人类

保护视野的非遗,既缺乏研究乃至认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人才。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的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古文献记载了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全面揭示了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

B.今天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大家已经明白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

的、可见的呈现形态。

C.我们要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价值,更要重视其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唯有如此,

非遗保护才能健康发展。

D.民俗学侧重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非遗学力求呵护、传承活态的非遗文化,探寻

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有为、徐沁的言论;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非遗学与民俗

学进行对比。

B.科学保护非遗,要研究非遗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等,从而正确认知非遗与非

遗保护。

C.对非遗学的认知、发现、探索等都不能离开田野,只有问道于田野,非遗学的一些问题才

能找到答案。

D.非遗学认为非遗是动态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应将非遗固化,探索其未来发展

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科学保护”非遗的一项是

A.结合了高科技手段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展现了人们对盛唐时唐宫乐伎

生活的历史想象。

B.忻州古琴依托非遗传承人杜威创建承弦堂古琴工作室,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艺》《古琴制

作技艺》等书籍。

C.河南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继承人张慧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培训100多名聋哑大

学生制作砚台。

D.中国彩瓷鼻祖长治八义通过非遗挖掘、校企合作、研学服务、文化旅游等举措,打造出非

遗文化示范园。

4.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科普活动,邀请你围绕“非遗保护与当代文化”的主题做一个简短发

言,请你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拟定发言提纲的要点(列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

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

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

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

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

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

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

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

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

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

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

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

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

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

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嗽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

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

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

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

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

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

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

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

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

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一一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

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

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

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

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

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一一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生宝考虑到互助组离不开梁大老汉的马和车,不得不多分给他几升稻种,体现了梁生宝

处理事情灵活多变。

B.郭世富让梁生宝把稻种以五块的高价卖给他,而梁生宝只是讽刺地笑着说了句“我不是稻

种贩子嘛”。

C.最后自家稻种不够了,梁三老汉指着“梁伟人”,说他“太能”“能上天”“精明人”,

表现了梁三老汉的不满。

D.“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软囊囊的眼皮”写出了梁大老汉貌似衰老,实则长于算计、阴

险凶残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

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

星子”至IJ“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

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

与批判,发人深省。

8.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请

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

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汆以五,春炭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

市之租,府库之征,栗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

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枳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政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

百石。今也仓縻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

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

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

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

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

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

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

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日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生B粟C之D国E亡F粟G生H而I死J者K霸L粟M生N而O不P死Q者R王S

粟T也U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

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

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

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

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②今也仓縻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14.文章是如何论证“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的?请简

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杜牧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②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⑨,苍翠空高万岁山汽

[注]①大和九年,杜牧愤于朝臣专权,移疾至洛阳任闲散的监察御史分司,随后朝廷发生甘

露之变,宦官权势日盛。此诗作于次年。②芝盖,此处指帝王之车。唐玄宗以前,皇帝常驾

临洛阳,安史之乱后不再有帝王幸东都之事。③泥金事,指帝王封禅之事。④万岁山,嵩山。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登嵩山,随从官员听到山中有三次呼喊万岁之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桥横夕阳,高树掩千门,三、四句是在一、二句闲淡心境下对洛阳景观的观照。

B.五、六句在三、四句写景的基础上转而抒写了心中的愁情,针线细密,思路清晰。

C.帝王幸都,武帝作古,嵩山依旧,诗歌后四句用典,意在表达对古代贤君的赞叹。

D.诗歌开篇写自己心境,再以洛阳的景物人事来渲染、烘托,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16.请结合全诗,简要谈谈你对“是非名利有无间”一句的理解。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两句描写了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像

扔草一样送给别人。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作者问道于行人,埋怨晨

光微弱,不见前路,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3)杜甫很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时空对举的方法,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

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图所示漫画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启示与自身发展写一篇

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淮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孕育了一涧清冽的溪流。从我记事时

起,这涧清流就滋养着村子里的①色下万人客。人畜饮水、洗菜涮锅、浆洗衣物、灌溉良田,都

离不开这眼泉水。

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抽了穗的芦苇,溪水中有菖蒲和开黄花的“水指

里二工__三三两两的俊俏村姑相约着来到溪边,洗衣说笑,任由那此起彼伏的声声棒槌敲打着尘封

已久的往事。

清溪冬暖夏凉,即便山洪暴发,流淌的水仍能够②像往常一样地清澈透亮。溪里有细鳞鱼、石蚌、

白虾等水生动物。一有闲暇,村里的小伙伴们就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捞鱼捕虾、提蚌摸蟹。在

岁月的浸蚀和溪水的濯洗F,使得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更愈发清晰起来。

这涧清溪水质独特,用它推磨的豆腐细嫩雪白,用它泡的茶久放不会变味。方圆数十里的人家都

到清溪来取水。经过溪边的人,总要掬一捧喝下,就图个神清气爽,烦忧全无。

山因水而多情,水因山而妩媚。之所以家乡的山水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魂牵梦萦,正是因为无

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

19.请将文中三处加点部分改为意思贴近的成语。

20.请用生动的语言改写画波浪线部分,以增强其画面感。要求展开想象,合理补充,使用

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袁中郎评其弟小修

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袁中

郎的文学主张,(①)。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

束自己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来及时补救,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

童心。(②),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

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o

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做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

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罗近

溪说:“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倘若(③),顺乎天性之自然,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

了。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2个字。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官做大了还想更大

②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

③在这终身的驰逐中

④钱赚多了还想更多

⑤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⑥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⑦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A.③①©©⑥⑤⑦

B.⑥①④③⑦②⑤

C.③⑦⑤⑥①④②

D.⑥⑦®®①④⑤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D、A、、

【解析】(1)A.“全面”错误,原文是“亦有深刻揭示”。

B.“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错误,不符合原文内容,由原文的“酒的酿造

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等可推知,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不是非遗的核心。

C.正确。

D.“非遗学……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由材料二“民俗学的使命是记录民众生活和建

构民间文化,再往深处是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可知,“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是民俗学的使命。

故选Co

(2)D.”应将非遗固化”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动态的、应

用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

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没有说要固化非遗,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3)A.由材料一的第四段“文化创意产业不属于非遗保护的范畴”“传承本身是生活存在,不是

表演”可知,结合了高科技手段的舞蹈节目是一种文化创意,其“出圈”不能体现“科学保护”

非遗•

故选Ao

(4)本题要求概括非遗学的学术使命,先要在材料二中找跟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有关的内容,再来

概括。

结合“非遗,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容易变异和丢失,要分外呵护好和传承好,这个使命理所

当然就落在非遗学中”可概括出,呵护、传承非遗,存续非遗生命。

结合“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可概括出,研

究现存的非遗,探索其发展方向。

结合“对于21世纪初刚刚进入人类保护视野的非遗,既缺乏研究乃至认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和

管理的人才”可概括出,培养非遗的研究、管理人才。

(5)结合“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也是非遗保护的初心之一”可知,非遗保护为文

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

结合“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展,充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知,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展。

结合“非遗保护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要防止创意性的变异”可知,非遗保护要防止文化创

意化的倾向。

答案:

(1)C

(2)D

(3)A

(4)①呵护、传承非遗,存续非遗生命。②研究现存的非遗,探索其发展方向。③培养非遗的研

究、管理人才。

(5)①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②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展。③非遗保护要

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

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

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

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1.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

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6~9.【答案】D、c、、

【解析】(1)D.“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错,梁大老汉有农民的自私和狭隘,但谈不

上阴险凶残。

故选D。

(2)A.“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错,方言的使用并不会降低小说的艺术性,反而能增强小说

地域特点。

B.“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错,

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经济上的困窘;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是两年前欠

下郭世富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

C.正确。

D.“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错,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愚昧麻木,冷漠无情,与本文中的一群“庄稼人”有本质区别。

故选Co

(3)开头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

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

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

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

观为骄傲”,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

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自得、骄傲的

形象特点。

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

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

个啥理儿?……'""'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

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

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

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

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

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

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

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

说:‘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

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

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稻种分到最后,

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却忍耐不住了,

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

利的形象特点。

(4)文本二介绍了现实主义四大特征:展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面貌;塑造特殊人物;作者表露自己

的真情实感;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以此分析文本一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体现即可。

文本一主要通过分稻种事件展现出广阔而深刻的典型矛盾冲突,展示了农村的冲突与矛盾,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任老四和郭世富的矛盾,梁大老汉强买稻种等。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比如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梁生宝公

而忘私、乐于奉献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利……人物各具特色,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深沉激越的情感,如“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体现出对梁生宝这

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之情,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

此外,文本一中所叙述的事件,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真实,

人物语言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答案:

(1)D

(2)C

(3)①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

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

和冯有万自得、骄傲的形象特点。②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

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

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③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稻

种分到最后,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

却忍耐不住了,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

梁三老汉自私自利的形象特点。

(4)①小说客观反映了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冲突、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小说以

蛤蟆滩为典型环境,通过塑造梁生宝、冯有万、任老四、梁大老汉、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农民群

像,展示了农村先进人物、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等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

当时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③小说流露出作者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以及对农

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④小说取材于解放初期农村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

的真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塑造人物的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

示,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

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D、C、、、

【解析】(1)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

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都是主谓结构,内容相对,各自单独成

句;

“粟也者”与后面“民之所归也”是判断句,应在“粟”前断开。

故选:FLS。

(2)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

歉。

B.正确。

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己经很

久了。

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对内

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故选:D。

(3)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

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

此收入均衡。

故选:C。

(4)①“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

译文: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

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②“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

译文: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5)“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运用对比论证,将不生产粮食、粮食

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与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粮食对于国家的重

要性;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

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

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运

用对比论证,将务粟与不利农对比,论证人君务粟的重要性。

“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舜与先代圣王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论证了务粟对于赢得百姓归附、支持的重

要性。

答案:

(1)FLS

(2)D

(3)C

(4)①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

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②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5)①对比论证。将不生产粮食、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与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的

结果进行对比,论证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将务粟与不利农对比,论证人君务粟的重要性。

②举例论证。列举舜与先代圣王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论证了务粟对于赢得百姓归附、支持的重要

性。

参考译文:

凡是从事农业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税却急迫,又

不根据时节,农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满足国家税收。耕田锄草都有季节性,而雨水不一定够

用,农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秋天(从农民手中)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

粮(给农民)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加倍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

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负担的劳役,一年四季

加起来,也等于一项加倍的高利贷了。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

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粮食生长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

可以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如今粮仓空虚

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让农、

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交换

各业的劳动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不会发生。田野开

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奸巧之事不发生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就王

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

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粮食一多,

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

建成国家。舜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随他。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

就是禁害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且爱惜家

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

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

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坚决执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

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稳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

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

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

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

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

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C、

【解析】(1)C.“表达对古代贤君的赞叹”错误,尾联用汉武帝典故,意思是君王久已不来洛阳,

只有嵩山苍翠依然,寂寞空高,借以表达人事无常、盛世不再的感慨。

故选C。

(2)首联“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心情与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

纷扰,也都变得若有若无。草色本来不存在悠闲安逸,诗人却采用移情手法,将草色和人心互相

映衬,表达出豁达的心境。颔联”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意思是放眼望去,只见

夕阳余晖中的小桥如一湾彩虹,茂密的树木深掩着千重门户,鸟儿却在其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从

首联中“相与闲”和颔联的写景可以看出,诗人在闲散中寻求一种淡泊的情境。据此分析出,诗

人远离长安,移居洛阳,官职闲散,此句是诗人淡泊懒散的心境表达。

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表面的闲散背后更有一种宦海沉浮、人生险恶,不得不做退而求其次的仕

途选择的感慨。据此分析出,诗人目睹朝政混乱,朝廷无所作为,此句是对宦海风波险恶的人生

感慨。

颈联“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意思是纵然皇恩浩荡,洛阳城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一

丝温暖;昔日的繁荣,早已随着流水漂逝。尾联“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意思是

诗人回忆起昔日皇帝临幸时,苍翠的高山中都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泥金事、万岁山,引用汉

武帝登泰山行封禅之事,其所用玉制的牒、册等都以金绳缠缚,金泥封固。才子非常清楚盛衰变

化的道理,但自己身处其中,依然希望大唐早日恢复往日的荣光。联系后两联,应体悟出诗人所

言“是非名利有无间”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有对世事沧桑的感悟。据此分析出,诗人

回首洛阳往事,曾经的繁盛如今已然不在,此句暗含对荣谢转换、盛衰无常的世事感悟。

答案:

(1)C

(2)①诗人远离长安,移居洛阳,官职闲散,此句是诗人淡泊懒散的心境表达。②诗人目睹朝政

混乱,朝廷无所作为,此句是对宦海风波险恶的人生感慨。③诗人回首洛阳往事,曾经的繁盛如

今已然不在,此句暗含对荣谢转换、盛衰无常的世事感悟。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

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小题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故答案为:

(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重点字:芥)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重点字:熹)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重点字:作、含、垒、更)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登高》情景式默写: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箫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18.【答案】快乐加减法

看着漫画上大大的加减乘除符号,我不禁深思:人生如同打算盘,该加就加,该减就减,才能

谱写快乐人生。

从小到大学习数学的经验让我常常思考,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像数学里的加减运算,每个人都想

在生活中去不断增加些什么,但每个人都不愿意主动去减少一些什么。俗话说:“付出才有回报”,

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做减法才能使自己的加法较大化。凡是生活得非常快乐的人都是天生的“数学

家”,因为他们擅长加法与减法运算,增加美好的减少不美好的,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

增加热情,减少冷漠。高尔基曾说过:“青春是热情的太阳。”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就在少年

时期发出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叹。而现在我们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

的青少年们却终日拿着手机“无所事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热情缺乏敏感,仿佛世

界与我们无关。遥想毛主席那个时候,全国的局势还不稳定,但他却树立了以星星之火燎原的目

标,较终建立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热情,减少一点冷漠吧!

增加宽容,减少抱怨。有句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状态都非常浮

躁,对人对事都缺乏了一种宽容的态度。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某个比赛之前明明自己已经

非常努力了,可是成绩还是不理想。这个时候你一定会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很失败。但你能不能

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可能是这次比赛的难度比较大,可能是评委在选择选手时的标准和你不搭调。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失败,你才会在下次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宽容,减少一点

抱怨吧!

增加责任,减少叹息。对你而言,责任是什么?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将你的学习学得细致一些,

为别人多考虑一点,那么出错的机会就会少一点。拥有强烈责任心的人都能在工作中表现更加积

极,也更容易完成任务,在面对困难时也不再叹息,而是微笑。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责任,减

少一点宽容吧!

孟子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生活中也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时刻。想要保持快乐,就要

放下对快乐的执念,停止负面的思考,主动去承担一些看似困难的事情,学会运用加减法来生活,

你会拥有一个快乐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画面呈现的是一个人被加减乘除符号包围,下

边的四句话“以加法快乐”“用减法生活”“以乘法感恩”“用除法放下”则形象地表明了加减

乘除四种数学符号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写作任务是要结合漫画启示与自身发展,体现自己的思

考与认识。

所谓“以加法快乐”,是指在能增加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幸福、快乐的事情上,要多做加法,

不妨锦上添花,不妨增光添彩。所谓“用减法生活”,是在生活中,要减少对名利的营求,减少

贪念杂欲,让内心单纯起来,让生活简单起来。所谓“以乘法感恩”,是呼吁大家要葆有一颗感

恩的心,受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相报。这实际上是说,爱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可以加倍的。

所谓“用除法放下”,是指要学会清除执着、烦恼。这里的“除”,是清除的意思,房间要定时

打扫,心灵也要及时清理。那些注定无缘的人、无能为力的事、诸多的烦恼和执念,都要及时清

除。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自在从容,轻装前行。

写作时,对于材料中关于加减乘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

或分析。可以从单一方向来分析立意,可以任意综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来立意,也可以将加减乘

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综合起来分析。如果选择单一方向来立意,比如,从“用减法生活”

的角度分析,可以先从“是什么”的角度把“减法”界定为“减去过重负担,让心灵更惬意”;

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学会做减法的原因;接下来,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出要学会

减轻历史负累、放下思想包袱、不对自己替过高要求。如果把四者相结合,则可以从整体考虑,

如何在人生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地用“加”“减”“乘”“除”来应对。

立意提示:

1.叠加快乐,让人生更幸福。

2.减去贪欲,成就本色人生。

3.要用加倍感恩的态度对待人生.

4.放下仇恨,走好人生路。

5.善做加减乘除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

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

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

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

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9~2L【答案】(1)第①处,与“每一户人家”意思贴近的成语是“家家户户”或“千家万户”。

“家家户户”:每家每户。“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

第②处,与“像往常一样”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一如既往”。“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

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第③处,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三五成群”或“成群结队”。“三五成

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成群结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2)“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