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解析解答

1(3分)B

B.“‘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说法错误,偷换概念。从第四段“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可知,“万物皆数”是指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2(3分)D

A.“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说法错误,太过绝对。倒数第五段原文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选项缺少限定词“几乎”。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以偏概全,从倒数第三段可知,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

C.“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把未然当已然。倒数第二段的表述为“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

3(3分)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D.“引用专家言论”无中生有,没有体现文学性,这是为了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4(4分)

①“马陵之战”是我国很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

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

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到“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举出了“马陵之战”这个我国古代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因为“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非常具有说服力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

其次,从第一段“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可知,通过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数据运用的效果,指出“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因为该战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通过文中的分析,指出数据正是“马陵之战”成败的关键,将数据与“马陵之战”联系起来,这样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5(6分)

(1)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2)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

(3)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

(4)尊重数据和客观证据,坚持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

从文中第三段“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文中第六段“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

从文中第八段“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

从文中第九段“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尊重数据和客观证据,坚持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

6(3分)C.

“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功利”的说法错误。“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突出了她的淳朴单纯,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7(3分)B

“迷惘”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是“沉闷”的氛围和寂寞使孕妇喊牛。

8(6分)

(1)孕妇妇形象美好:善良温婉、尊重知识。(1分)

(2)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美好:牛与孕妇相互陪伴、怜惜。(1分)

(3)文风美好:小说营造了细腻柔和、明快欢愉的氛围,具有诗意的美好。(2分)

(4)主旨美好:对现有生活觉得幸福,对新生命和新生活充满希望。(2分)

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其中“俊”即美好。从文中找到反映人物性格。

先分析孕妇形象美好:根据“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孕妇从不骑黑,她善良温婉,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她描画着它们,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可知、对未来抱有美好追求。

再分析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美好:根据“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怕孕妇累着身子,孕妇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可知、怜惜。

还可以分析文风的美好:根据“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近处的树,还有嘈杂的集市,陌生而俊秀的大字,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可知,具有宁静,小说整体营造了细腻柔和,语调温暖。

最后从主旨的美好来分析:根据“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每个人的心中,声音有点儿颤,小说写出人物对现有生活的幸福感。

9(6分)

本题考查学生围绕关键词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首先要选择一组来谈,然后紧扣住关键词展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甲组

这篇小说以诗意的笔法,塑造了善良温婉的孕妇形象,从“生命和希冀”的角度探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围绕“生命”去谈)孕妇孕育的是新生命,新生命是生命延续的载体。“孕妇、黑都怀了孕”。从“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可以看出,孕妇身上体现了传统农村妇女对知识的敬畏和向往,对生命的美好希冀和追求。暗示了正是生命的希冀和追求,才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

(围绕“希冀”的内涵去谈)两种希冀,两个层次。孕妇的希冀,由对物质的追求走向了对精神的追求。对山里人来说,平原就是天堂,把孕妇的第一个希冀安放在嫁入平原。当她想到“若是她的孩子问碑上的字”时,她产生了“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的积极而伟大的希冀,于是她艰难地描字,完成了劳作。她朴素的外表下包蕴的最本质而又最深挚的情感——“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寄托。

(围绕生命与希冀的二元关系去谈)孕妇是孕育生命的母亲,孕育的就是生命和希冀,新的生命就是新的希冀。孕妇没有名字,我们也无需知道她的名字。孕妇走出大山,到孕育新生命,再到对文化的珍视,和希冀对下一代的教育,“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找到了心中的好风水,”都无一不体现生命与希冀的关系。

乙组

①母性对文化情结的启发意义。(样例:孕妇这个身份。小说中,开始对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产生隐秘的渴望。)

②文化对新自我的孕育。(样例:孕妇的母性与文化开始交流后,她开始憧憬孩子未来,所以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认真书写它们。)

③文化对母性的反作用。(样例:文章的文化情结始于母性。)

10(3分)CGK

11(3分)D

A.“白衣”,借代,指平民;“樗蒱”,比喻,古代一种游戏用具。

B.生意:生机/爱:吝啬。C.通“嘱”,嘱托,托付/劝酒。D.看见/表被动

12.(3分)A

“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错,无中生有且强加因果。由第三段可知,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高季兴“欲自入朝”,并没有提及后唐朝廷是否同意,也没有说高季兴“欲攻楚”与此事有何关联。

13.(8分)(1)于是通过楚王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4分)

因:通过,经由;向后唐谢罪,状语后置;许:答应。每点1分,句意1分。

(2)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哪里(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4分)

有:掌握、握有;夫:句首发语助词,不译;何之有:宾语前置倒装句式,意为“哪里(怎么)有什么的呢?”。每点1分,句意1分。

14(3分)

①高季昌据荆南时的治国之道:懂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2分)

②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1分)

文本一:

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之后,看到城池残破被毁坏,人口凋敝。高季昌于是就安置召集流离失所的百姓,百姓于是都能够恢复农业生产。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

高季昌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谋士,称(他)为前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暗地里有了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上奏朝廷修建江陵城的外城,把它增广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战舰五百艘,作为攻城守城的工具,朝廷渐渐不能辖制他了。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庄宗灭掉了后梁,于是避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想要进入朝廷。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

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际前来侵犯,这样是实在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明宗没有答应。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凭借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

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粱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

臣司马光评论说:孙光宪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能够改正,梁震成功之后能全身而退,自古以来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哪里(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

15(3分)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错,颈联表述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16(6分)

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

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17(6分)

(1)其文约其辞微(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18(6分)

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语序不当。

⑤“过分苛求”,删掉“过分”,“苛”的意思是“过分”,成分赘余。

⑧“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望文生义。改为“精彩亮相”、“惊艳全场”(如有其他解析,只要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19(4分)

答:(1)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

(2)戏曲直播只有保持文化含量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

(1)“叆键”本义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2)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菊花盛放的美丽。

(每点2分,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

21(4分)

(1)逻辑上,这句话写了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以公鸡的高冷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

(2)意境上:由公鸡的高傲冷清再联系到架上的菊花,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协调。句意联系紧密,可以用逗号。

(每点2分,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

22作文(60分)

这道作文题关联新教材课文和经典名篇,由《哦,香雪》的思想内容触发联想,引发思考。

材料中一个“但”字,将材料分为两层意思,构成内容上的转折。显然,意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思辨,学会辩证分析,即思考如何面对新事物,面对时代、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新事物、新变化往往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美好的生活,带来发展、进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对传统生活方式、心理思维定势造成挑战与冲击,使人们产生惶惑或忧惧,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面对新事物、新变化,我们不能一味逃避、盲目排斥,新事物出现往往是大势所趋的征兆,就像《哦,香雪》中,商品经济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席卷社会,也进入乡村。我们应理性、达观地看待,并及时调整自我,与时偕行。

写作时要注意,不能写成对《哦,香雪》的文学鉴赏与评论,而应切合材料内容,找准立意角度,联系历史、现实及生活实际。

青春之花在现代文明中绽放(812字)

(特别说明:此文非考场作文,由某AI软件自动生成,略有改动,您给多少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台儿沟的宁静被火车的汽笛声打破,然而,正是这喧闹的火车,引领台儿沟走向了文明与进步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火车进村,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火车的到来,让乡村的物质更丰裕。火车为农村孩子带来了诸多新奇的食物、衣物和玩具,他们开始接触到城市的繁华与文明,开始领略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丰富。正如《哦,香雪》中描述的那样,香雪们通过火车,开始获取她们喜欢的学习文具,也与城市的孩子分享了教育的优质资源。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活力。我们要在社会浪潮中寻找美好,在现代文明中历练成长。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正是火车一响,乡村的孩子们有了振聋发聩的感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开始思考与改变自己的命运。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锤炼人的意志,让人更加坚强。同样地,喧嚣的火车也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激发乡村孩子们的进取心。他们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学会在现代文明中寻找美好。

一位哲人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们应该珍惜火车带来的机遇,与城市的朋友分享资源,共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珍视乡村的宁静生活,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正如《哦,香雪》中所描绘的那样,香雪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他们用纯真的笑容迎接火车的到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的世界。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喧嚣和热闹,更是希望和未来。

鲁迅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我们就能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找到属于我们的希望和未来。请记住《哦,香雪》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启迪:在社会浪潮中寻找美好,在现代文明中历练成长。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火车带来的变化,让我们迎着新时代文明之风,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之花!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郭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过时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在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归纳如下: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的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以经验和直觉为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据思维”在文中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靠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以及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关于本文写作特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核心作用之一”“较为准确”等表述严谨、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数据是死的”“就是活的”等口语化表述,通俗易懂。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运用比喻修辞、引用专家言论等。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4分)

5.前段时间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极限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孕妇和牛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孕妇才唤一声:①“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②黑——呀。”。

像往常一样,孕妇从集上空手而归,伙同着黑慢慢走近了那路边的牌楼。孕妇望着牌楼,孕妇都不免感叹她的出嫁。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孕妇的爹娘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孕妇终于嫁到了山前,王爷的陵墓就在村北,那白花花的大牌楼就属于那个王爷。这牌楼保佑了这地方的富庶,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的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也属于那个王爷,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就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这活儿好像使尽了她毕生的聪慧。

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像是守候,像是助威。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为了她的孩子,她找到了一块石碑,那才是心中的好风水。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要主人骑上去。③“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

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或者她一生需要的不过是这几样了。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

④“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写于1992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从容徐缓的口吻讲述了一人一牛相互陪伴、相互怜惜的故事,诗意浓郁,文风明快。

B.本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宁静、恬淡的特点,为全文营造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C.文中“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功利。

D.文中的物象“石碑”与《哦,香雪》一文中的“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文明和知识。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是孕妇对“黑”的命令,体现孕妇善良和不爱占便宜的朴素品质。

B.句子②是“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因为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想通过喊声,排解情绪。

C.句子③的呼喊,蕴含了孕妇对“黑”的心心相惜和怜悯,暗含她对“黑”的珍惜和疼爱。

D.句子④的呼喊,体现了孕妇在感动之余流露出有母牛相伴的温情和幸福感。

8.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俊”在哪里。(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生命希冀;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母性文化。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弟J为之K不许。

11.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其修辞手法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樗蒱”不同。

B.“始有生意”中的“生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都属于古今异义。

C.“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不同。

D.“见微而能谏”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B.夔州刺史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C.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承袭爵位之后,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却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一样对待,而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4分)

(2)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4分)

14.高季昌据荆南时的治国之道与文本一贾谊所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③觇(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

16.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一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笔简洁,词意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